书城农林农业知识
19943000000036

第36章 应用杂交小麦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和栽培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营养价值最高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因此,小麦生产与人类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小麦和水稻都属于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水稻的推广利用为人类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如能种植杂交小麦获得成功,必将给小麦生产带来新的绿色革命。早在1951年日本小麦遗传学家木原均就已发现了小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现象,随后美国学者威尔逊和罗斯在1962年培育出了T型不育系并实现了“三系”配套,从而揭开了杂交小麦利用研究的篇章。至今虽只有40余年的研究历史,却经历了曲折和起伏。上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曾对小麦杂交优势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当时研究的许多杂交组合并没有表现像水稻、玉米杂交种那样的强大优势,甚至得出小麦没有杂交优势的结论,理由是小麦是异源六倍体作物,已结合了许多优势,而不像水稻、玉米等是二倍体作物,杂交能产生强大的杂种优势。因而,一些国家和研究单位放弃了该项计划。仅少数国家和研究人员仍在坚持不懈地研究。进入80年代,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的解决,首先肯定了小麦具有杂种优势,并通过筛选配制出了强优势组合,开始大规模试种,又一次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欧、美和中国等已利用“三系”和化学杂交剂生产杂交小麦,进入大面积生产阶段。据报道,1990年阿根廷种植杂交小麦120万亩,美国在科罗拉多、内布拉斯加和堪萨斯三个州种植杂交小麦约75万亩,澳大利亚种植杂交小麦50余万亩。杂交小麦一般较常规品种增产10%~15%。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始自1965年北京农业大学蔡旭教授从匈牙利引入美国T型“三系”材料以后,曾于70年代初,开展全国性大协作研究,不久因当时的悲观情绪,不少单位自行下马。但北农大等单位仍勇克难关,在“六五”“七五”期间取得了喜人进展。1987年,北农大选育的结合ms139×1817在河北沧州试种2亩,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25.9%。80年代后期,河北省捷足先登,利用化学杂交剂制种,首先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杂交小麦,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益,引起强烈反响。目前许多省份都在积极开展小麦杂优利用研究,并形成了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并举的局面,种植杂交小麦已显露出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