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农业知识
19943000000033

第33章 种子业的一次革命——人工种子

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有规律的。伴随冬去春来,植物的种子一般会经历从种子生根发芽,到长成幼苗,最后开花结果即又形成种子等一系列过程完成其生命活动,并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从而得以繁衍生存。人类从刀耕火种时代起,正是根据植物的这一活动特点,发展并形成了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这就是种植业。种植业离不开种子,因为要依靠种子,才能长成庄稼、形成树木。大自然真是奇妙,为何一粒小小的种子,竟有如此“广大神通”?科学家就将种子切开,并借助显微镜发现,种子一般由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组成,其中的胚实质上就是一棵苗的“雏型”,而种皮和胚乳只不过起保护和提供营养的作用。以后,逐渐又发现,宇宙万物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许许多多被称之为“基因”的物质支配的。因而,可以说,种子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等一系列活动,就是一系列基因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不同的基因决定花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因而这个世界才如此姹紫嫣红。

早在19世纪已发现植物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其形态虽不完全相同,但基本结构都一样,均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而细胞核中却蕴藏有控制植物全部生命活动的所有基因。所以,在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哈布兰特指出,植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这就是著名的“细胞全能性”学说。目前,科学家已能将许多种植物的细胞培养成幼小的植株。有趣的是,这些细胞在培养成幼小的植株前,一般都能形成类似种子中的胚一样的结构,科学家称之为“胚状体”。1978年,生物学家村繁设想并提出,可以仿造自然种子,将这种“胚状体”在最外面用一层有机薄膜包裹,并在中间放入一些营养物质,使其分别具有种皮和胚乳的功能,而将“胚状体”包埋在最里面。通过这样几部分的组合,就可以人为创造出一种与天然种子相类似的结构,并具有种子的功能,这就是“人工种子”。与自然种子相比,由于生产人工种子可以在室内建立自动生产线,短时间内就可一次生产大量种子,还可以在制作中,加入某些农药、菌肥或有益微生物等物质,从而更好地人为控制植物生长等许多优点,因而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公司的重视。例如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在80年代初就已开始研制开发胡萝卜、苜蓿、芹菜和西红柿等作物的人工种子。该技术最近又被列为欧共体尤里卡高技术发展计划。我国也从1985年开始列为国家高技术发展课题。目前,生物技术正在世界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相信人工种子技术必将成为种子业上的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