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13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子秀才。看榜时,由于人群熙攘拥挤,蔡锷人小挤不进去,父亲就让他跨骑在自己的双肩上。身边有人嘲讽道:“子把父当马!”蔡锷听后马上机敏地回答:“父愿子成龙!”周围人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叫什么名字,蔡锷不慌不忙地回答:“鄙姓蔡,名艮寅,字松坡。”众人一听,立即说道:“少爷高中第一名,恭喜!恭喜!”蔡父挤进一看,果然金榜第一,心中大喜,忙携子进街买红喜帖,准备带回家给老师报喜。
店老板见这个尚不到自己身腰高的孩子高中第一,有点生疑,想试试他的真才实学,便说:“你买喜帖得先对对子。若对不上,我这喜帖不卖;若对上了。我这喜帖拱手相送。”“请出吧!”蔡锷坦然地说。店老板搔了搔头道:“小童生三元及第。”小蔡锷眼珠转了两转对曰:“大老板四季发财。”店老板见小秀才不仅对答如流,而且祝他四季发财,真是贵言难得,忙挑了最好的喜帖送给蔡锷。
蔡锷29岁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他回国后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训练新军。宣统三年(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相当于旅)协统。为加强新军建设,编辑《曾胡治兵语录》。同年,与革命党人李根源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成立云南军政府后,任都督。他主持编写《五省边防计划》,提出了保卫西南边疆、对付帝国主义侵略的方案。
蔡锷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十分不满,袁世凯因此对他怀有戒心。为了控制蔡锷,1913年,袁世凯将他调到北京,加以监视。蔡锷知道袁世凯对自己有戒心,所以在北京期间,他一面暗中与反袁力量秘密联系,一面装愚弄拙,巧妙地与袁周旋,以麻痹袁世凯及其党羽。
在袁世凯面前,蔡锷有时故意语无伦次,一问三不知。一天,袁世凯的一个党羽拿出一本赞成帝制的“题名录”放在蔡锷面前。对这突如其来的“考验”,蔡锷急中生智,挥笔大书“赞成”二字,把自己打扮成帝制的拥护者。他还经常与一班帝制派人物厮混,打得火热。
蔡锷为了早日摆脱袁世凯所设置的樊笼,还装作意志消沉,涉足风月场所,结识了名妓小凤仙。小凤仙原是一旗人武官的女儿,父亲死后,她无依无靠,沦落风尘。小凤仙粗通文墨,喜吟歌词,更兼有一副侠义心肠。她慧眼识英雄,对蔡锷另眼相待。交往久了,蔡锷也对小凤仙有所了解,遂结为知己。在小凤仙的帮助下,蔡锷出逃,回到云南,组织了讨袁护国军,打响了向袁世凯政府进攻的第一枪!
1916年春,蔡锷抱病率部入四川,依靠人民拥护,运用迂回包抄等战术,在川南击败占优势的北洋军,攻克宜宾、江安、纳溪等地。1916年,护国战争胜利结束,他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后赴日本治病,同年11月病逝。
爱国军冯玉祥
冯玉祥,字焕章。安徽巢县人。国民党军一级上将。积极抗日的爱国将领。
冯玉祥出生在河北农村一个贫寒的小泥瓦匠家庭。他的父亲当了兵,在军队里染上了吸毒的恶习,连他的母亲也染上了烟瘾。由于没钱买鸦片,母亲戒烟不久后就死了。童年的冯玉祥一直在穷困线上挣扎。他家弟兄七人,由于生活困苦,先后夭折了五人,只剩了他和哥哥。父亲供不起两个孩子念书,只好让哥哥一个人进私塾。哥哥念了不到一年,由于父亲军中有了吃军粮的缺。就退学当了骑兵。哥哥交给私塾的学费还可以读三个月的书,冯玉祥因此有了读书机会。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先生用旱烟管敲他的头他都觉得疼得有趣。在私塾里,冯玉祥珍惜每一秒刻苦读书。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他只好走出私塾自学起来。冯玉祥每天练习写字。家里穷,买不起纸笔,于是他想,如果用一根细竹管顶端塞上一束麻当作笔,冉找来黄土和上水当作墨水,这样不就可以在洋铁片上写字了吗?想到这里,冯玉祥马上动手做了起来,果然顶用!后来他发现在方砖上练字效果更好,于是就改用方砖。
不久,父亲退伍了,冯玉祥就补了父亲的空缺。当兵之后,他并没有去兵营操练,除了发饷时去军营报到一下,冯玉祥一直在家里读私塾,叫做吃“恩饷”。这也是当时人们抢着当兵的一个原因。冯玉祥在家里读了一年私塾后就走进了军营。在军营中,他依然没有间断学习。起初,冯玉祥不知学什么好,读的都是《施公案》和《水浒传》等小说。有不懂的地方,他就找人请教,然后再读,直到读懂为止。后来,冯玉祥又想读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对他这个只读过一年零三个月私塾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他为此苦恼了好长时间。经打听,冯玉祥知道军营里有一位军医很有学问,就马上跑去求教。军医告诉他,必须读二三百篇古文,才能打好读古书的基础。于是,冯玉祥就开始大量阅读起古文来。他边问边学,从最简单的开始,每篇都要读懂并能背诵下来才肯放手。渐渐地,较难的古文也可以读懂了。在读古文的过程中,冯玉祥不仅提高了文字能力,而且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
冯玉祥整天抱着书本在军营里走来走去,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因为士兵们知道,说不定哪天打起仗来,自己的脑袋就会不翼而飞,所以他们混一天算一天,自己不读书,看见别人读书也觉得别扭。这些人看见冯玉祥读书就找麻烦。有时正当冯玉祥读书来劲的时候,他们就故意把蜡烛吹灭,并且骂冯玉祥,说他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冯玉祥并不与他们计较,悄悄地把书拿到军营外面的月光下去读。有一次,一个老兵喝醉了,撕了他的书,冯玉祥气急了,狠揍了老兵一顿。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他的书了。为了不惹麻烦,冯玉祥做了一个木箱子,把书放在里面,无论军队驻扎到哪里都随身携带。夜深人静时,冯玉祥就把箱子里的书拿出来,把箱子放倒在床铺上,在箱子里点上一盏油灯,把头和肩膀缩进箱子,津津有味地读起书来,一读就是一整夜。
大量的阅读,使冯玉祥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大大高出了当时一般士兵的水平,这为他以后成为著名将领奠定了基础。冯玉祥在军中的职位不断升高,由普通士兵上升为师长。他曾反对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发动“北京政变”,将清帝溥仪驱逐出宫。在北伐战争中,冯玉祥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取得了显著战功。冯玉祥一贯主张抗日,曾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总司令,收复了许多失地,并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抗日战争胜利后,冯玉祥又坚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1948年,冯玉祥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从美国归国途中因轮船失火而不幸遇难。
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冯玉祥将军:“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李大钊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因悲伤过度,没过两年也离开了人世。孤苦伶仃的李大钊从小由伯祖父李如珍抚养。他的伯祖父是个读书人,到李大钊出世时,已经年过古稀了。为了能使李大钊成为有作为的读书人,伯祖父对李大钊管教极严,从3岁起,李大钊就跟伯祖父识字念书。由于李大钊勤奋好学,一入私塾就跳过了蒙学阶段而和大孩子们一起学《四书》。后来有个先生给李大钊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听了以后。决心长大要推翻清政府,帮老百姓过好日子。
1907年,李大钊考入大津北洋法政专科学校。在读书期间,李大钊面对帝国主义蹂躏祖国的现实,写下了著名的《黄种歌》:“黄种应享黄海权,亚人应种亚洲田。青年,青年!且莫同种自相残。坐教欧美先着鞭。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洪水纵滔天,只手挽狂澜。方不负石盘铁砚,后哲前贤。”这首歌曾在民族矛盾激化之际,鼓励了成千上万的爱国志士为祖国的独立自主而奋起抗争。
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李大钊告别祖国,来到了日本。在那里,他受老师河上肇的影响,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成了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开始。1916年,为了参加反袁斗争,李大钊回到祖国,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他以这个刊物为阵地,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名文章,积极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诞辰101周年时,李大钊在《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他还广泛接触社会,成为进步青年的良师益友。在李大钊等人的努力下,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了。
共产党建立以后,李大钊辞去了教授的职务,在反革命的中心北京从事艰苦的地下工作。李大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引起了敌人的恐慌。1927年4月6日,穷凶极恶的奉军及京师警察厅逮捕了李大钊。在狱中,敌人把竹签插入他的指甲缝里,甚至拔去了他的全部指甲,但是他始终顽强不屈。为了保护同志,李大钊一人承担了全部责任。4月28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从容就义。
李大钊生前虽然任北大教授,但他的生活极其简朴。一个大饼和一根大葱常是他的便饭。有的人去他家里拜访时,看见李大钊的女儿穿着粗布小褂,不敢相信这就是北大名教授的女儿。李大钊自己生活节俭,但是遇到别人需要资助时,他常常毫不犹豫地解囊相助。1920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初建时经济紧张,他就从自己的120元月薪中每月拿出80元作为活动经费。有一次李大钊外出乘船,遇到一位挖煤老汉无钱买票被查出而正在挨打时,李大钊连忙上前制止,替老汉补了一张票,并安慰他说,穷人迟早会翻身的。北大有些穷学生,常常收到“无名氏”寄来的支票,后来才知道,这个无名氏就是李大钊先生。当年在北大俄文系旁听的曹靖华,曾因交不起学费向李大钊求助。李大钊当即给北大会计科写了一张欠条,请扣他的工资以救助曹靖华。类似的借条几乎每个月都有,以至于他的家庭生活都发生了困难。北大校长蔡元培闻知此事,通知会计科,每月先从李大钊工资中留出一笔钱来交给李大钊的夫人,以保证基本生活。
李大钊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革命工作中,都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赞扬。李大钊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为了理想而勤奋不懈地探求真理的勇气,他那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