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2)
19938700000071

第71章 京杭大运河

每当翻开祖国地图便可看到,我国内地河流多是从西向东流淌的,然而在其间只有一条是南北向的河流,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贯通河北、山东、江苏、浙江4省,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连接起来,这条河就是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全长1794公里,它开通于隋朝,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河。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河道、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早在两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很多。据司马迁说,直到汉武帝时,长江以南的农业生产仍然是“火耕水耨”。三国以后,特别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争,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富饶的处女地。江南的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而两浙,特别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是“亩值一金”,士族门阀盘踞之处,其肥沃程度可与陕西关中相媲美,隋朝建立后,建都长安,其政治统治中心在北方,而北方的城市和边防军的粮食,大多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要依靠马车和人力车,不仅运量小,速度慢,而且费用很大,却仍无法满足北方各地的需求。利用水路运输,是较为经济实惠、切实可行的办法,所以,开凿大运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政治上,隋王朝刚统一中国不久,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的局面,需进一步控制新统一的东南地区。当时江南阶级矛盾和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始终比较尖锐。公元590年,江南士族沈玄桧、汪华等聚众反隋,或称天子,或称都督。隋文帝调集大军,历时2年才平定江南叛乱。公元600年,李英林起兵于熙州(今安徽安庆市),第二年,潮州僚民起义。由于南方人民的不断起义,于是隋文帝下诏没收天下兵器,严禁私造。同时更禁止江南人私造大船,凡是3丈以上的船只,一律由国家没收。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目的在于使南北运输畅通无阻,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除上述原因外,隋炀帝游玩享乐之心也是开凿大运河的动机之一。隋炀帝过去曾长期担任江都总督,驻扎扬州,醉心于江南的豪华生活。所以由于怀念江都繁华美景,也迫使他想开凿大运河。

隋朝统一中国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十几年后国家也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也为修造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可能性。

早在隋文帝时期,就开了广通渠和山阳到江都的邗沟。公元584年,隋文帝为了漕运(即河运)的便利,令当时著名的建筑大师宇文恺率水工开广通渠,引渭水从大兴城(今西安市)到潼关,与黄河相接,长300里。广通渠开通后,便利了关内漕运。公元587年,隋文帝又沿着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邗沟的旧道,南起江都,北至山阳(今江苏淮安),沟通江淮。隋文帝利用这条渠道运兵运粮,为用兵江南作准备,第二年,隋即出兵灭掉陈国,统一了中国。但是,大规模开凿修建大运河,还是在隋炀帝上台以后。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大批士兵和民役开始修建,到610年底,大运河工程基本完成,前后费时6年。

隋朝大运河共分为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征发河南、淮北100多万士兵、民夫,开始开凿通济渠。通济渠北起东都洛阳的西苑,南到安徽的盱眙。它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进入黄河后,利用黄河的一段河道,到达板渚(今河南汜水东)。从板渚再引黄河水南流,使河水进入睢水。睢水经中牟、开封、陈留、高邮、泗县,人泗水,而进淮河。这段运河是利用古代运河渠道,加以拓宽,所以从当年3月开工,8月完成,2000里的渠道只用了100多天。

淮河与长江之间,隋朝以前有邗沟相通,邗沟北起山阳南到江都(今扬州)。邗沟在隋以前,多次改道,河道狭窄,根本无法通行大船。隋文帝开邗沟,只是整治了邗沟人淮水的水口,并没有彻底清理河道。隋炀帝征发10余万士兵和民夫,把旧有的邗沟拓宽取直,从山阳直达扬子(今仪征),从而直通长江。

公元608年,开凿永济渠,这段主要是利用自然的河道,沟通沁水和淇水,引沁水入淇水,在涉县北部会合,一直北流到天津入海。永济渠就是利用这条天然的水道向北伸展,然后入永定河,北达涿郡(今北京通县)。

公元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河。江南河北起京口(今江苏镇江)南到余杭(今杭州)。隋朝以前,长江以南已有不少小运河,这次开河就是利用旧日的小运河,加以拓宽。然后引长江水,穿小运河,绕过太湖,直达杭州。至此,大运河全部开通。

建造这样规模宏大的工程,劳动群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要他们带着工具和口粮,去开挖运河。男人不够,就以妇女补充。恶劣的劳动条件,严苛的官吏监督,使饿死累死的民工不计其数,其中十分之四五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当时有个督工的将军名叫麻祜,非常残暴,谁做慢了,就用棍子毒打,人们把他看作吃人的妖魔。沿河地区的小孩哭闹,只要一听大人说:“麻祜来了”,就吓得立即止住了哭声。谁知在那些岁月里有多少农家的田园荒芜了,有多少妻子成了寡妇,婴儿成了孤儿,挣扎在死亡线上!繁徭重役的可怕,竟致使不知多少人忍痛砍下自己的手足。伤残者可以避免役死他乡,故而被称作“福手福足”。

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还下令在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他派人强征民间美女住在离宫,备其淫乐。大运河筑成后,隋炀帝率领文武百官以及和尚、道士、尼姑,还有皇族家眷、宫女奴婢,乘坐数千艘大船到扬州看“琼花”。巡游船队首尾相接,长达200里。隋炀帝乘坐的那艘最大的龙船,就有200尺长,4丈5尺高,船上还盖了4层的宫殿,100多间房子。每个房间里都有宫女。岸上有8万多名纤夫拉船,卫士沿途保护,隋炀帝一次又一次巡游。每到一处,几百里之内的州县,都要“贡顿献食”。最多的一州要送100多车。而且,饭菜都是山珍海味,美食佳肴。他们吃不了就投到大运河里。隋炀帝对献贡丰厚的州县官吏加官提职,对稍不如意的就免官降职、甚至砍头。因此,地方官吏为升官发财,拼命搜刮百姓。社会阶级矛盾急剧尖锐起来。隋朝很快就在农民起义浪潮中灭亡了。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便利了我国的水运事业,使南北交通有了显著的改进,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的联系,对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全国的统一,起了很大作用。大运河开通以后,南方的稻米,丝绸源源不断北运,供给北方。隋朝在河南修建了许多粮仓,里面储存着南方运来的大量粮食。由于运河的开通,运河两岸的扬州、杭州等许多城市繁荣发展起来。唐朝有诗人形容当时扬州的繁荣说:“有地惟成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廓,满月是笙歌。”到唐宋时期,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发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人们感叹地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黄河起了分流的作用。每当黄河涨水季节,部分河水通过永济渠和通济渠泄出,减少了黄河的压力。大运河开通以后,数百年间,黄河未发生大泛滥。

后来的各个朝代,从维护统治阶级切身利益出发,都继续使用和修复大运河。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移到北方。因而,需要一条直通南北的运输线。元世祖忽必烈,在公元1289年下令开凿会通河。这条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今山东境内)的安山。又从北京到通县间开了一条通惠河,与原有的河道沟通。这样一来,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绕道洛阳直接到达。而隋朝开凿的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渐废弃。现在的大运河,基本上是元朝的河道。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他们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世界上人工开通的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比世界上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早100多年,长度是它们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同样闻名于世界,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