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2)
19938700000022

第22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和道家是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两大流派,他们都有一套帮助君主治理国家的理论,但在治理方法上,儒家主张积极进取,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两家有很大的差别。

刘邦建立汉朝后,在思想上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他不敢继续采用法家学说,也不愿意采用儒家学说,最后,他采用了黄老(黄帝、老子)的道学思想,推行无为而治。

景帝在位时,窦(dòu)太后(景帝的母亲)特别推崇黄老道学,当时,朝廷中还专门供养了一大批道学家,他们专门四处宣传道家思想,所以,在汉朝初期,道家思想一直占着统治地位。

儒家学派虽然没有道家学派那样好的运气,但由于黄老道学主张“无为”,对其他学派也采取顺其自然发展的态度,所以,儒学在汉朝初期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他的儿子刘彻(即汉武帝)即位,武帝即位时只有十六岁,但他雄心勃勃,很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汉初以来尊崇的黄老道学,总是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些很不符合武帝要求进取的个性,也不适应历史发展进程中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武帝很想抛弃黄老道学,选择另外一种思想来治理国家。

公元前140年,武帝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人才选拔考试,当时,长安汇集了许多学派的人才,有位名叫董仲舒的人,是汉朝著名的儒学博士,也来参加考试。

武帝向参加考试的人提出了许多问题,由于董仲舒平时研究的思想理论正好与这些问题相符,因此,他很快就奏上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在这三篇对策中,董仲舒宣扬皇帝是天老爷的儿子,天老爷命令他来统治天下,所以,在政治和思想上要实现“大一统”。也就是说,在政治上,大家都要服从皇帝的命令;在思想上,要“罢黜,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要以儒家学说作为汉朝的统治思想,而其他思想应一律禁绝。

董仲舒的《大人三策》主张大一统,十分符合武帝的政治需要,因此,在这场考试结束后,武帝立即重用了卫绾、窦婴等一些儒生,董仲舒也做了江都王国相。在武帝支持下,朝廷明显出现尊儒趋势,儒家学派也十分活跃,黄老道学经常受到他们的攻击。

道家政治代表窦太后在汉朝宫廷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和巩固的权势,她见武帝率领大臣推崇儒术、贬低道学,心里十分不满。一天,她把武帝叫到面前,狠狠地骂了一顿,并逼迫武帝罢免了窦婴、田蚡(fén)等人的职务。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武帝立即起用田蚡为丞相,田蚡又大力任用了数百名儒士,儒家学派的势力终于进一步壮大起来。

公元前124年,著名的儒生公孙弘任丞相,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京师长安建立了太学。太学的教学课程是儒家经典,每年考试一次,成绩优秀的人直接任命官职。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的统治地位已完全确立起来了。

经过三百多年的奋斗,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在武帝的支持下,终于确立了独尊的统治地位,并且这一地位在中国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使汉武帝统一了全国的思想,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为武帝时期的强盛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