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植物知识
19936800000071

第71章 植物语言之谜

要想知道人能不能跟植物谈话,得先要明白植物有没有“语言”。这倒是个十分有趣的问题。人有语言,动物有“语言”,难道默默无闻生活着的植物,也有“语言”吗?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植物的“语言”逐渐被揭示了出来。

最早发现植物有语言的,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他发现植物在遭受严重干旱时,便会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后经观测,发现声音是由微小的“输水管震动产生的”。不过在当时人们没有弄明白这种声音是偶然发生的,还是由于渴望喝水而发出的,要是后者,那就太令人震惊了。

这件事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事隔不久,英格兰大学教授米切尔,就曾把微型话筒放在植物部进行了长期测听。尽管没有取得什么结果,但他仍认为这件事是有研究价值的。

到了1980年,探索植物语言的工作又有了重大进展。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威廉·金斯勒和他的同事们,在一个干旱的峡谷里装上遥感装置,用来监听植物生长时发出的电讯号。他们发现,当植物将阳光和养分转换成生长的原料时就会发出一种信号。人们只要把这种信号翻译出来,就能对农作物生长的每个阶段,从发芽到收获了如指掌。金斯勒的研究成果发表后,既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

后来,人们不但听到了植物的语言,而且还录了音。植物“歌曲”录音带,是由美国沙乌斯·利士纳堡录音公司制作的。他们把两个精巧的微型电极接在植物的叶子上,当叶子进行呼吸时,便会发出微微的颤动,使电压产生微弱的变化。微型电极跟一个灵敏的话筒相接,话筒就会把植物发出的信号,由另一个仪表把它转换成声音。通过录音发现,不同的植物会唱出不同的“歌”。人们还发现,环境不同,植物唱出的歌也不同,在阳光下或沐浴到水分时,它们的歌声就会变得格外悦耳动听。

植物既然有“语言”,那么,就有了同植物对话的可能。前苏联摩尔达维亚科学院制成了一台供遗传研究用的信息测量综合装置,通过它,就可以同植物对话。同植物进行“对话”的人包括遗传学家、细胞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化学家、植物病理学家、生物学家和软件学家等。他们每个人都掌握几种植物的语言,通过仪器可以进行同步翻译。科学家们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已成功地获得20~30个问题的回答。因为人们能够同植物进行语言的交流,这就掌握了育种的主动权,可以在植物种间杂交时控制遗传变异。

香港有家电子仪器公司生产了一种高灵敏度传声器,能收听到植物的根所发出的声音,并把音频强弱、声音大小如实记录下来。根据记录下来的声波,人们发现当植物缺少养料时,它的根部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这就为合理地控制和调节植物的生长理状态,提供了条件。

经长期研究,人们还发现了植物的另一种语言——微弱热量语。原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能量交换,叙说它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及生长情况。现在人们已经制造了一种微弱热量测量仪,用来记录植物的热量变化,有效掌握植物的生情况。

最近,英国学者罗德和日本的科学家岩尾宪三,共同研制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只要连接上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直接收听植物的声音。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当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当遇到变天、刮风和缺雨时,就会发出低沉、可怕和混乱的声音,好像它们正忍受着某种痛苦。平时,有些植物发出的声音好像口笛在悲鸣,有的则像病人临终时的喘息,还有一些叫声本来很难听的植物,当受到适宜的阳光照射或被水洗过以后,声音就会变得动听起来。

看来,对植物语言的研究真是轰轰烈烈、热火朝天,但植物到底有没有语言,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