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世界在变小与现代交通
19933600000035

第35章 蜚声世界的中国水密隔舱

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异常繁荣,东来西往的船只不断穿梭于茫茫大海上。

说来奇怪,同是海船,在触礁后船体破裂的情况下,外国船舶很快就进水沉没,唯独中国船舶虽也进水,但不多,仍能继续航行,驶抵口岸卸货后,加以修复,再仍能继续使用。

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就在于中国的船舶中设置了水密隔舱。它为各国造船家和航海家所赞叹,蜚声世界。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水密隔舱板把船体分隔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这是中国古代造船工艺上的一项重大发明。

中国船舶设置水密隔舱的传统,最早可上溯到殷商的甲骨时代。专家们解释说,甲骨文的象形文字“舟”字,就是用横舱壁将船体分隔咸几个舱,它足以证明当时人们对船这一交通工具已有一定的了解。到了晋代,则有水师用的“八槽舰”。人们将船体沿长向分隔成8个舱。

从出土的唐代古船上也可看到唐代水密隔舱的技术。

宋代出土的泉州古船,水密隔舱工艺又较前进了一步。船上的横舱壁,由在底部和两舷的肋骨以及甲板下的横梁予以环围,这样既有利于水密性,又增加了结构的强度,真是一举两得。

隔舱舱板与船壳板用扁铁和钩钉钉联,隙缝用桐油灰填实,具有严密的隔水作用。1982年,在泉州法石发现另一艘南宋海船,也是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它的隔舱舱板同船壳板之间用铁方钉和木钩钉钉合在一起。

水密隔舱的设置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首先,由于舱同舱之间是严密分隔开的,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就是有一二个船舱破损进水,水不会流到其他船舱,从而不至于使整个船沉没。对于没有设置水密隔舱的船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只要船底外壳撞破了一个洞,水就会涌进船舶并漫流到全船。因此,水密隔舱妁设置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强了人员和货物在远洋航行中的安全性。

其次,船上分舱,对货物的装卸和管理比较方便。不同的货物主和不同的货物都可以分别放装到各个不同的货舱内,不至于将不同货主的不同的货物放混,即便于装卸货物,又便于管理。

第三,由于隔舱板同船壳板紧密钉合,按船舶的大小长短,少则有五六道隔舱板,多则有一二十道隔舱板,这样就增加了船体的横向强度,提高了船体结构的坚固性。

由于水密隔舱具有上述的优越性,因此问世以后不但在国内长期推广,而且还流传到国外,被各国陆续推广。在现代造船业中,它仍被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