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农夫又来了,现在他打算自己收割麦子。“快飞离这里吧!现在农夫不再依赖朋友,想自己动手啦!”云雀说。
既然已播种,就应悉心培养,并准备收割。
4.勿盲目信仰
此话是出自旧佛教经典里记载的话,此乃释迦对弟子的训示。它的含意即盲目的信仰,比没有信仰更危险。
前些年,南美发生的“人民寺院集体自杀”事件,和日本“箱舟集团出家”事件,皆肇因于盲目的信仰。这些团体的领导人物,都是一些思想上有偏差的人,因此不但自己误入歧途,同时也误导许多愚蠢的人走向歧路。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些人为了追求道,即使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也不后悔;而能真正求得了“道”,那种喜悦,实非笔墨所能形容的。亦有许多人一生平庸忙碌,不知自己追求的究竟是什么,这种人要能得道恐怕也是梦想的了。
5.信仰的原则
每一种宗教的兴起,主要在慰众人的苦痛,使徬徨无依的心有寄托处。并且借由宗教的力量,使人对于人生必经的生、老、病、死有所体认。但对于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则不能消弭它。法然曾说:“假如祈祷能治病、延寿,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疾病和死亡了”。
在二次大战期间,新兴宗教如雨后春笋般地,主要原因是为了使人面对人生三大苦难——贫、病、争。这些宗教确实能给信徒立竿见影之效,而减轻他们的痛苦。可惜的是,这毕竟只是暂时的心理安慰,而非根本解决之道。所以一些因利益而聚集的信徒,因效果无法长久持续,而慢慢地离开教会各自发展去了。为了阻止信徒离开,因而有的教会会以此口吻威胁信徒:“假如你离开,会受到神的惩罚。”这样的教会和暴力团体是如出一辙的。
和朋友交往,不可攻击对方的弱点,尤其是女性要注意,一旦献出肉体,就会变成大弱点。因此我们要谨慎小心,且勿制造予人“有机可乘”的机会。
6.把握机会
人生在世,终究会遇到许多需立即下决断的事。此时,我们会困惑于“做与不做”之间。可是,若犹豫不决,常会因此而错失良机,所以说“欲用即用,更不迟疑”可做为行事的座右铭。
例如一个冲浪选手,假如知晓波浪起伏的原理,并有踩踏浪板的技巧,则夺标的机会就很大。相反的,假如他无法掌握上述要领,那么他就会在等待下一道波浪之际,错失了第一道波浪;于是机会稍纵即逝,难保他不会再错失第二、三道。像这样缺乏决断力的人,成功的机会也就非常渺茫。
人类往往具有“第六感”,亦即是瞬间的直觉力。有时凭着直觉力判断事情,往往比深思熟虑迅捷多了。因此当我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不妨善用直觉力。常言道:“为善不落人后。”从事善事也应当机立断,要知道“施比受更有福。”此种如获至宝的福气,也只能靠我们自己主动追寻、获取。
7.说即不中
南狱(677-744)因敬佩慧能法师的道行而前往拜访。
大师询问南狱:“你从那里来?”南狱回答:“我从嵩山来。”大师再问:“来的是什么东西?”南狱没有立刻答应。一直到参禅的时候,他才领悟到所谓“何物”的意义,因此以“说即不中”回答这个问题。
往往事物一落言即诠界定,而所下的界定只能代表此事物,却不能等于事物。换句话说,以抽象的概念来掌握具体事物时,概念中的实体与实体本身二者并不相等。
曾有一位研究佛法的学者指出,这就是“即非之论理”,其意在勉励人们不滞留于现况。例如参加比赛,由于平时的努力而获入选,但不能就此满足,永远安于目前之成绩,反而必须向更有实力的人挑战,以谋得自我突破。
“信仰即前进”,此即上述学者坚信之主张。
五、面对灾祸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得灾祸,遭受不幸。昨天还是谈笑风生的亲人,今天却不能开口,明天就要从此消失。一辈子呕心沥血、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财产,突然招来一场意外的火灾,一瞬间就全部化为灰烬。对这些灾祸与不幸,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大多数人在灾难降临的时候,总会哭泣、哀伤、呼号、捶胸,以致内心狂乱、痛不欲生。可是,也有许多人却是例外,他们能在大祸临头的时候镇定自若。古时候,有一个人坐船去江西,过鄱阳湖时遇上暴风雨,船将要沉没了。船上的人惊慌失措,痛哭呼号。他却言动如常。有人问他:“你难道不怕死吗?”他说:“怕有什么用,我不过讨取临死前暂时一点安宁而已。”遇事能做进一步观是很重要的。进一步观也就是透过一层想一想。就拿船上那些痛哭呼号,神经紧张的人来说,是因为惧怕翻船,伤害自身。但是如能做进一步想:“这种痛哭呼号,神经紧张,究竟对船的安全有什么帮助呢?这条船会因他们痛哭呼号而更安全吗?”
透过眼前一层,进一步想一想,就可能哑然失笑,知道这是毫无用处的。进一步观是智慧的作用。佛教就是主张用这种智慧去战胜许多无谓的烦恼。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印度舍卫国有一个富翁,晚年得子,爱如性命,可是好景不长,不幸的事突然降临到这对老夫妇的头上。他们的宝贝儿子在上树采花时不幸摔下来,四脚朝天,一命呜呼了。这突来的横祸,使他们悲痛欲绝,看了无不使人流下同情的眼泪。这时候,刚好释迦牟尼经过他们住的村庄,知道后,就安慰他们:“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这是谁也奈何不得的。你孩子的生是因缘的结合,他的死是因缘的分散而已,这正如旅途上的人,总是来去无定的。你们不要过分悲伤。”
老夫妇仍然不能从悲伤中解脱出来,于是释迦牟尼答应把孩子救活,老夫妇高兴地跪倒在地上叩头。可是释迦牟尼说道:“要救活他,必须到没有死过人的家里去点三柱香来。”为了死去的儿子能够活过来,老夫妇就分头去找,可是世间那有一家没有死过人的呢?最后,他们虽然没有如愿以偿,却觉悟到世事无常,世上不存在没有不幸的人,于是也就不再悲伤了。世上何处没有不幸?我们不能被不幸所左右,仅仅悲伤已经足够,倘若受制于悲伤,就会更加悲伤。不论怎样悲伤,还得照样活下去,而不幸是不会永远跟随的。因此,我们在遇到灾祸和不幸的时候,不应该冲动、焦虑或者被悲哀所吞没。应该冷静沉着、心平气和,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境。对于灾祸,你可以加以思索,也可以空空忧虑。忧虑是思索的毒化,就像有些音乐,老是在同样的旋律中转圈子,即不转向高潮,也不加以结束。只有思索能够穿越不幸,了解灾祸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真相,决定应付的办法。可是,忧虑却把你留在无能为力的状态下,阻遏一个人的生气和活力。你忧虑的时候,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转着,从你出发的地方走了开去,又走了回来。忧虑是静止不动的。可是,思索可以从这一处进步到另一处。把我们带出不幸的阴影,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1.居安思危
世上一切都讲求平衡定律,世间即有天灾地变,人也有所谓顺逆境。遭逢逆境时绝不可气馁,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前不久,有位朋友告诉我,古商业都市传统产业历代不衰的秘密是:
每个商家都秉承家训,无论家境如何富裕,都过着朴实的生活。至于新兴的商业城市,就显得急起急落,可以传三代以上的商家寥寥无几。所以目前在各地经营成功的一流商号,有很多即是来自古都的人。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有它的道理在,第一代保守起家,将所赚的钱全部留给儿子,如果儿子只知享乐奢侈,不久就会挥霍殆尽;到了孙子辈时,恐怕就只有做乞丐的份了。
所谓的“暴发户”往往从下一代开始倒闭或衰微,虽然有很多因素,但不知勤俭持家,却是大家最易有的通病。
2.一笑置之
时宗的祖师一遍(1239-1289)的言行录中有一段记载:“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佛也没有人,只有多念佛,才是自救之道。”
千万不可以为坐禅就可以悟道,亦不可以为念佛就可到达极乐世界;参禅必先摒弃这些欲念,一心一意地悟道。泰国人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都会说一句:“梅·培赖。”而不理会它。阿拉伯人则说:“玛拉希。”对痛苦的生活,一点也不在意。用中文来说则是:“不必介意。”一笑置之,而将人生的忧虑抛诸九霄云外。
这种乐观进取的人生观亦是佛所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