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艺术小百科
19932900000035

第35章 舞蹈艺术(1)

古典舞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一般来说,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

(1)古典舞的由来

原始舞蹈本是芭蕾舞,后经“加工”出现了现代舞,芭蕾舞与现代舞唯一的区别就是:芭蕾舞以拉长、向上感觉为主,而现代舞恰恰相反,它以夸张地球吸引力、重心向下为主;而后又经“加工”转变出古典舞,古典舞的感觉与芭蕾舞的感觉相似,都是以拉长向上为主,唯一不同的就是:芭蕾舞有些生硬,而古典舞倡导柔软。

(2)古典舞的艺术特色

我国汉族的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国丰富的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具体描述。我国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3)印度古典舞

印度的古典舞,由婆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和库契普迪六大传统舞系组成。其主要艺术特征是舞蹈动作节奏、韵律鲜明,造型性强,具有丰富内涵的多姿多彩的舞蹈哑语手式和细腻的面部表情。

(4)欧洲古典舞

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为芭蕾舞。芭蕾,系法语Ballet的音译。欧洲各国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是一种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舞蹈品种。由于其表演技术上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称“足尖舞”。

(5)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50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

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民间舞

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特色的民间舞蹈。在欧洲芭蕾舞剧中的民间舞蹈,一般称作代表性舞蹈或性格舞蹈,它是经过舞蹈的专业加工,使其与芭蕾的风格相和谐、统一在一起。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因此民间舞蹈特别丰富多彩。其主要的艺术特点是:

(1)载歌载舞,自由活泼。我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2)巧用道具,技艺结合。我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单鼓、花棍、花灯、花伞等等,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

(3)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我国的民间舞蹈很着重于内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因此,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虽然有的舞蹈仅是表现某一种情绪,但它也多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断而出现的。如广东的《英歌》是表现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福建的《大鼓凉伞》传说是表现郑成功抵御外寇练兵的活动。

(4)自娱娱人,意旨统一。我国很多民间舞蹈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有些舞蹈活动,对于舞者来说,他是自娱,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因此舞者很注意自己舞蹈技艺的提高,故而我国的民间舞蹈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

(5)情之所至,即兴发挥。我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在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常常是能出现闪烁着独特光彩的舞蹈的时候。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深入的学习、认真的整理、慎重的加工和创造性的改编,从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舞蹈节目,如《红绸舞》、《鄂尔多斯舞》、《花鼓舞》、《草笠舞》、《孔雀舞》、《摘葡萄》等,不仅为我国广大观众所欢迎,而且以其独特的风采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赏。

现代舞

现代舞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现代舞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舞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于到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创造了一种被称为自然法则的训练方法,把人体动作的构成归纳为“砍、压、冲、扭、滑动、闪烁、点打、飘浮”等八大要素,认为正确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能组成各种动作。

现代舞是一种走向,标榜着思维的自由,打破了文明的规定和限制,无所顾忌地生产着奇迹,现代舞是一种观念,它的前提是思想,它的境界是哲理,它的道具是肢体,它的载体则是灵动;现代舞是一种潮流,不停地断裂、变化、毁灭,又不停地修补、缝合、再生;现代舞是相对论,是永动的而非永恒的,它善于破坏,而不喜欢建设;它是一个过程,从这一点到那一点,不论中间多么曲折漫长,现代舞就是这两点间的那条线;不论它多么乖张古怪,放荡不羁,然而都是理性的,如果你认为它是感性的,你就错了,没有观念和理性,它就一无所有、一无是处。

现代舞是国际通行语言,它的起点叫大同世界,而它的归宿却又无迹可寻,所以现代舞没有民族性,只有世界性,抽象、本性、规律、玄妙是它的主题,理念、个性是它的价值取向。

现代舞是一种舞蹈,你坐在它面前,你以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你理解了什么,它就是什么,这也许就是现代舞……

独舞

独舞,又叫单人舞,系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大多是表现一个完整的思想感情的片断,或是体现了一定的生活内容、创造了一种比较鲜明的意境。

独舞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结构完整的独立的舞蹈作品;另一类为舞剧和大型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舞剧中的独舞,类似歌剧中的咏叹调或话剧中的内心独白。

独舞演员要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有较高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刻画人物的能力。通常由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的演员担任。

(1)结构完整、自成篇章的舞蹈作品,如中国舞蹈《饥火》、《敦煌彩塑》、《海浪》和古典芭蕾《天鹅之死》,现代舞《马赛曲》、印度民间舞《拍球舞》等。它们具有独立的主题、内容及意境,短小精巧、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2)舞剧中塑造人物、抒发人物内心感情的重要手段,如中国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独舞和古典芭蕾《天鹅湖》第2幕中奥杰塔的独舞。

(3)群舞中独舞的段落,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刻画舞蹈中的主要人物和推动高潮的发展,如舞蹈《飞夺泸定桥》中班长的独舞和《战马嘶鸣》中小战士的独舞。

(4)古典芭蕾中的“变奏”。古典芭蕾从欣赏的角度还往往安排男女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独舞,用来表现演员的技巧水平,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独舞应当意境深邃、结构精练,以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舞蹈和高超的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完美动人的舞蹈形式。因此,独舞对表演者的要求也特别严格,独舞演员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娴熟的技术技巧、高超的表现能力和全面的艺术修养。

双人舞

双人舞,舞蹈样式之一。(1)由两位演员表演的、结构完整的、有独立主题的舞蹈作品,如中国舞蹈《再见吧!妈妈》、《飞天》、《怀念战友》。它们都有独立的主题、内容、情节(或双人舞情绪和意境)。(2)舞剧或大型舞蹈中的双人舞,是用来塑造主要人物,揭示其内心世界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中国舞剧《鱼美人》中鱼美人和猎人的双人舞;芭蕾《奥涅金》中塔吉雅娜和奥涅金的3段双人舞。双人舞要求结构精巧、形象生动,演员除要求具备独舞演员的条件外,还要求具有较高的合作意识,表演时能默契配合。

群舞

群舞,舞蹈形式之一,指人数不等的多人舞,具有丰富多彩的画面变化和舞蹈构图。

(1)表现独立的主题、情绪和意境的完整的舞蹈作品。如《红绸舞》、《摸螺》、《飞夺泸定桥》等。大致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和情节性舞蹈两类。群舞在中国舞蹈中最常见,这类作品除以群舞为其基本组成因素外,有时也在群舞中穿插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以突现群众中的某个或某几个人物形象,并从艺术上通过变化、对比以增强美感。

(2)舞剧或大型歌舞、音乐舞蹈史诗中一些有相对完整性、表达一定情绪的多人舞蹈,目的在于创造规定情景、烘托气氛和展示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如中国舞剧《小刀会》中的集体《弓舞》、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葵花舞》、《中国革命之歌》中的《春风春雨》和古典芭蕾《天鹅湖》第2、第4场中天鹅少女的群舞等。群舞是一种集体性舞蹈,特别要求动作的整齐和风格的一致。

舞剧

舞剧,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在可供查证的史书典籍中尚未见有关舞剧艺术起源的记载,不过,具有戏剧因素的乐舞却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著名的《大武》就是综合了舞、乐、诗等艺术形式,表现武王灭商这一历史事件的情节性大型歌舞。此后出现的《九歌》,虽具有更强的舞剧因素,但依然不是我们今天所共识的严格意义的舞剧。至于明、清以后,舞蹈融入戏曲的史实,也不能说舞剧已经诞生。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舞剧于本世纪30年代方才初见端倪。从某种意义上说,经过“外来艺术”的引进和吴晓邦、戴爱莲、梁伦等新舞蹈艺术先驱的探索,才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国民族舞剧艺术。

中国舞剧的探索始终遵循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注重融会贯通和群众的喜闻乐见。民族舞剧的探索促进了戏曲舞蹈的提炼与改造,逐渐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古典舞风格”。

从1949年至“文革”前可看作其实验性的新兴期,创作大都以继承发展戏曲舞蹈与借鉴前苏联芭蕾舞剧的经验相结合。其间作品有:《和平鸽》、《盗仙草》、《碧莲池畔》、《刘海戏金蟾》、《宝莲灯》、《鱼美人》、《小刀会》、《五朵红云》、《蔓萝花》、《蝶恋花》、《狼牙山》等。

“文革”后进入文艺复苏期,全国各地竞相推出大型舞剧,舞剧的创作视野和表现题材都有了极大的拓展,中国舞剧在大胆地吸收、借鉴中,更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间作品有:《丝路花雨》、《文成公主》、《铜雀伎》、《半屏山》、《奔月》、《凤鸣岐山》、《木兰飘香》、《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卓瓦桑姆》、《珍珠湖》、《灯花》、《森吉德玛》、《春香传》、《阿诗玛》、《丝海箫音》、《蘩漪》、《悲鸣三部曲》、《雪妹》、《红高梁》、《边城》等。

在中国舞剧中还有一类作品,就是气势恢弘的乐舞史诗。它本是中国自古以来乐、舞、诗三位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千年以前的《大武》、《九歌》等,此类作品可以包容的题材十分广泛,以表现气势宏伟的重大的历史题材为其擅长。建国后的三部型音乐舞蹈史诗《人民胜利万岁》、《东方红》、《中国人民革命之歌》堪称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