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艺术小百科
19932900000021

第21章 音乐艺术(9)

同年11月,肖邦带着重病回到巴黎,到1849年10月17日终于在巴黎辞世。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他的葬礼——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的《葬礼进行曲》送他下葬。根据肖邦生前的意愿。他的一颗忠于祖国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一所教堂里。

肖邦的创作几乎全是钢琴曲,大体上可以用他离开祖国的那一年作为两大时期的分界。他在1830年之前的创作,已经可以看到同波兰民间音乐的直接联系,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创作风格,但也有因袭风靡一时的偏重技巧的传统写法,这在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和变奏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在1830年之后,肖邦的创作已完全成熟。从1838年到1845年,是肖邦最丰产的年头,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如几首叙事曲和奏鸣曲,最优秀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写出的。肖邦是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的代表和喉舌,他的音乐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紧相联系,发挥着富于革命性的作用,因此曾被舒曼誉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4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8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11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12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13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

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求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他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

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所以它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乌拉尔的伏特金斯,父亲是矿业工程师,10岁入法律学校。1859~1862年在司法部任职,同时勤奋学习音乐,尝试作曲,并成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乐学校的首届音乐学生。1862年辞去官职,投身音乐事业。1866年应鲁宾斯坦之邀到刚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达11年之久。这时,开始了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他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舞剧《天鹅湖》即在此间诞生。

1877年,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衰弱症。在这期间,柴可夫斯基结识了一位贵族遗孀棗梅克夫人。她非常喜爱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可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由此使柴可夫斯基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精力全部投入创作。

从1877年到去世的十多年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四、五、六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曲。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涉及题材范围极广,其中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些交响曲中以《第六交响曲》(《悲怆》,1893)最为著名。这部悲剧性的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响曲中最反映创作个性及特点的作品。它以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及悲剧性的构思作为基调,在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中,以悲剧性的结局预示出作者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矛盾。

柴可夫斯基曾感叹道:“我生来仿佛是专门为了永远同恶运进行斗争的。永远寻求理想,追求真理,而又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不是死神突然夺取了他的生命,也许他还会从幻灭中惊醒,继续他那“惋惜过去、希望未来、永不满足现在”的生活与创作。

1893年10月底他亲自指挥演出第六交响曲之后不几天,突然去逝,一说患霍乱(一次他和朋友在一起聚餐,朋友们刚开玩笑地说完不要喝生水,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没问题,他经常都是这样喝水的,结果晚间就去世了),一说自杀。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经历与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思想感情上的种种矛盾,是当时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俄国人民的悲惨遭遇与俄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心理的反映。他深刻地体会了这一切,并用自己的音乐十分艺术化的表现出来。他音乐的感人力量正在于对生活悲剧的深刻感受和对光明美好前途的热切追求。

他继承了俄国音乐传统,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他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结合起来,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韵味,富于独创性、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

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他本人是总结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