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19931000000005

第5章 识人用人之术(4)

王敦阴谋夺位

公元318年,琅琅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支持和拥护下,建立东晋政权。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来,由于晋元帝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王敦打算起兵反抗朝廷。东晋明帝刚刚继位三个多月,一直体虚多病的王敦也有日暮途穷之感,便加紧了篡位的准备步伐。

公元323年,王敦阴谋篡夺皇位,暗示朝廷征召自己。晋明帝司马绍亲手写诏书征召他。4月,明帝加授王敦黄钺和班剑,允许他奏事可以不通报姓名,入朝可以不趋行,还可以佩剑着履上殿。王敦迁移驻镇姑孰,屯兵于湖。让司空王导任司徒,王敦自任扬州牧。王敦想叛逆篡位,王彬极力苦谏。王敦发怒变脸,用目光示意左右侍从,欲逮捕王彬。王彬正气凛然地说:“您过去杀害兄长,现在又要杀害兄弟吗?”王敦这才罢手,让王彬出任豫章太守。

王敦的侄子王允之正当童年,王敦因他聪明机警,异常宠爱,经常让他跟随自己。王敦有次在夜晚饮酒,王允之以醉酒为由告辞先睡,王敦便和钱凤一起商讨叛乱之事,被王允之原原本本听到。王允之随即在睡卧的地方大吐,衣物、脸上都沾上了污秽。钱凤走后,王敦果然持灯前来察看,见王允之睡卧在呕吐的污物中,便不再有疑心。不久,适逢王允之的父亲王舒升任廷尉,王允之请求归省父亲,随后便将王敦、钱凤密谋的内容全部告诉了王舒。王舒与王导一同禀报皇帝,私下为应付突变做准备。

王敦让钱凤和冠军将军邓岳、前将军周抚等人率领军队向京师进发。王敦之兄王含对王敦说:“这本是我们王家的事,我应当亲自前往。”王敦于是任命王含为元帅。钱凤等人问他说:“事成之日,天子该怎么处置?”王敦说:“还没有去南郊祭天,怎么能称天子?出动你们的全部兵力,保护东海王和裴妃就是了。”于是,王敦以诛杀奸臣温峤等人为理由,向司马绍上书。

7月初,王含等人率领水军、步兵共五万人,到达江宁秦淮河南岸,京城的人都惶恐不安。温峤把部队转移到屯河北岸驻扎,烧掉朱雀桥来挫伤敌方的锐气,使王含等人无法渡河。司马绍还想亲自率领军队出击,听说桥已经被烧断,勃然大怒。温峤说:“现在宿卫的士兵人少体弱,征召的援军还没到,如果让敌人冲进来,就会危及朝廷,连祖先的宗庙恐怕都保不住,何必吝惜一座桥呢?”

司马绍统领各军出城屯驻南皇堂。当夜,司马绍招募勇士,派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等率领甲士千人渡秦淮河,攻其不备。清晨,在越城与敌交战,大胜,斩杀其前锋将领何康。王敦听说王含战败,勃然大怒说:“我这个兄长只是个老奴婢,门户衰落,大事完了!”回头对参军吕宝说:“我要尽力起行。”随即用力起来,却因气力困乏,只好又躺下。于是,对自己的舅父、少府羊鉴和王应说:“我死后王应立即即帝位,先设立朝廷百官,然后再安排葬事。”王敦不久即死,王应隐瞒死讯,只用席子包裹尸身,外面涂蜡,埋在议事厅中,然后日夜纵酒淫乐。

王敦死后,叛军如同一盘散沙,很快就被打败了。王含、王应父子投奔荆州的王舒。王舒带着军队前来迎接,把他们二人沉入长江淹死。钱凤逃到阖庐洲,被先前投奔王敦的寻阳太守周光斩杀。

魏征直言劝谏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以善于纳谏著称的皇帝,他与魏征的纳谏与劝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唐高祖的时候,魏征担任太子洗马,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趁早除去秦王李世民。等到李建成事败被杀,李世民召见魏征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呢?”大家都为他担心,魏征却从容地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李世民一向器重魏征的才能,虽然魏征曾侍奉太子李建成,但李世民仍对他以礼相待,让他担任詹事主簿,后来又任命为谏议大夫。李世民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不久,太宗又任命魏征为右丞。

魏征貌不惊人,但很有胆识谋略,常常冒犯龙颜坚持劝谏。太宗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把它放在手臂上赏玩,远远地看见魏征过来,就把它藏在怀里。魏征向太宗奏事,说个没完,鹞鹰最后竟死在了太宗怀里。有一天,魏征入宫觐见,对太宗说:“我有幸侍奉陛下,希望陛下让我做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太宗问:“忠臣、良臣有什么区别?”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齐心协力,共享尊贵荣耀,这是所谓良臣。关龙逢、比干,朝上当面诤谏,身死国亡,这就是所谓的忠臣。”

在太宗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到贞观四年,初唐便出现了“升平”景象。这之后,又连年丰收,所以天下太平,盗贼不作。早在公元623年,许多大臣就上书请求李世民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祭祀地点在泰山顶上。李世民也认为开国有功,事业有成,便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同意赴泰山封禅。此时,魏征却力排众议,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封禅,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魏征回答说:“够高了!”问:“德行不够厚吗?”答:“很厚了!”问:“大唐还没安定吗?”答:“安定了!”问:“四方的夷族还没归服吗?”答:“归服了!”问:“年成还不丰吗?”答:“够丰了!”问:“符瑞没有出现吗?”答:“出现了!”问:“那为什么不可以封禅?”答:“陛下虽然拥有这六个条件,但自从隋朝灭亡,天下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粮仓还很空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巡,随从如云,路上的供给耗费不是很容易承担的。而且陛下封禅,那么各国君主都要聚集,远方夷族首领,都要当作随从。现在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眼都是草莽,这是引戎狄进入我们的腹地,向他们展示我们的虚弱。何况即便赏赐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人的欲望。封禅一次,就算免除几年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崇尚虚名而损害实际,陛下怎么能这样做呢?”太宗点头称是。又恰逢黄河南北几个州县正发大水,封禅之事就被搁置下来。

公元643年正月,魏征卧病不起,太宗派遣使者去问候,赐给他药饵,后来又派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征家里,一有动静立刻报告。17日,魏征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都去奔丧,赐给仪仗和鼓吹,陪葬在昭陵。魏征的妻子说:“魏征一向生活简朴,现在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不是死者的愿望。”遂全部推辞不接受,只用布罩在车上,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瞻望哭泣,十分悲哀,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亲自写到碑石上。

魏征去世后,太宗非常怀念他。他常对身边的大臣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唐太宗把魏征看作是了解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这既是对他们君臣关系的生动概括,也是对魏征的公正评价。

密告酷刑苦臣民

自从徐敬业造反之后,武则天怀疑天下的人都想谋害她。为了清楚地了解臣下的情况,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风,她命令特制四个铜匦,放在朝堂的东、西、南、北四角。公开鼓励百官上书言事,反映下情以及告密。武则天还亲自召见告密之人,并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由此,一些奸诈小人便利用告密而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为了防止唐室旧臣继续反抗,武则天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来处理告密事宜,专办谋反案件。

武则天主宰朝政后,深知自己长期专权,在宫内行为不端,宗室大臣们心存怨恨,便想以大肆诛杀来威慑他们,于是大开告密的渠道。

公元686年3月,太后武则天命令铸造铜匦。铜匦分四格,东边的叫“延恩”,进献赋颂、请求做官的,可以把表疏投进去;南边的叫“招谏”,议论朝政得失的可以投进去;西边的叫“申冤”,有冤枉委屈的可以投进去;北边的叫“通玄”,议论天象灾变和军机秘计的可以投进去。每格上面各有一孔,表疏从孔里投进去,只能进,不能出。有告密的人,官吏不得询问,都给他们提供驿马,供应五品官标准的饮食,使他们能去武则天所在的地方。即使是农夫或者打柴的人,都能得到召见,并由客馆供给食宿。所说的如果符合旨意,就能被破格授予官职;与事实不符的,也不问罪。于是,四方告密的人蜂拥而起,人们小心翼翼,惟恐哪儿做得不对,被人抓住把柄。

有一个叫索元礼的胡人,通过告密,获武则天召见,被提升为游击将军,负责审查监狱里的案件。索元礼性情残忍,审讯一个人,一定会牵连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武则天多次召见,听信其一面之辞,多次予以赏赐。尚书都事周兴、来俊臣之流见此,纷纷效仿。周兴接连升官,做到秋官侍郎,来俊臣升迁到御史中丞。他们勾结在一起,私下蓄养无赖几百人,专门从事告密。想诬陷一个人,就让他们几处同时告发,内容都一样。武则天接到告密,就派索元礼等人审讯。他们争相发明刑讯用的残酷办法。有用椽子串连人的手脚,再朝一个方向旋转,叫做“凤凰晒翅”;有用东西固定人的腰部,将脖子上的枷向前拉,叫做“驴驹拔橛”;或让人跪在地上捧枷,在枷上垒瓦,叫做“仙人献果”;或让人立在高木台上,从后面拉住脖子的枷,叫“玉女登梯”;或将人倒吊,在脑袋挂石头;或用醋灌鼻孔;或用铁圈套住脑袋,在脑袋与铁圈之间钉楔子,直到脑袋裂开,脑浆迸流。每次有囚犯来,就先陈列刑具让他们看。囚犯们看了,都两腿发抖,冷汗直冒,即使是清白的人,也马上就认罪了。每次有赦令来,来俊臣总是命令狱卒先杀死重犯,然后宣布赦令。而武则天却认为他们忠心耿耿,更加宠信。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对他们无不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