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83

第83章 七十二疑冢孰真孰假?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同年二月,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生前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今河北临漳一带)地安葬。

关于曹操陵墓的确切地点,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难解之谜。据《魏书·武帝纪·终令》记载:“初平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由此可知,曹操在他生前就已筹建陵墓,其位置当在西门豹祠以西,周围有诸侯公卿的陪葬墓。在临漳一带,西门豹祠有多处。不仅如此,就连安阳、磁州境内,亦有西门豹祠。因此,要考证曹操陵墓,必先找到曹魏时的邺都三台村一带西门豹祠的确切之处。后世仅依据晋朝陆机《吊魏武帝文·遗令》中“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多认为曹操墓就在今临漳县西面的丰乐镇西门豹祠一带。但丰乐镇西门豹祠建于天保五年(554年),有没有比它更早的呢?“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与“葬于邺之西岗上”,虽同用一个“西”字,但实际地点则大相径庭!如果将《终令》与《遗令》细细对照分析,就可看出后者有多处纰缪。为此,历史上曾有学者认为,引自陆机《吊魏武帝文》中的曹操遗令,可能有诈。

又据《舆图备考》、《方舆纪要》、杨奂《山陵杂记》所载,曹操死后,恐后人掘其陵墓,乃设七十二疑冢,使人真伪难辨,疑冢从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起始,直至磁州而止,一座座如小山布列。历史上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到实地对疑冢作过考证,结果都一无所获。

明朝俞应符《七十二疑冢》及清朝陈大蚧《疑冢记》均认为,七十二冢中必定有一座葬有曹操的尸体。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据记载,晚清年间,因闹饥荒,民盗发疑冢,冢内皆有尸骨,一为齐王陵,一为齐献武帝第十一子高阳王涅墓。一碑额题曰“公主为齐王四妹”。民国初,经人盗掘的疑冢内多有墓志,均系北魏、北齐时代王公要人墓。其中有魏墓,齐太祖献武皇帝第八子高清,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云州刺史景公等墓。史家认为,七十二疑冢可能是曹操生前所设,以惑后人,而北朝王公命妇则是“坐享其成”了。然而,曹操的真墓也始终莫得其所,使诗人、学者纷纷堕其云雾,发出“奸雄生前欺人,死后亦欺人”的慨叹。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曹操陵墓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建在漳河河底。其论据为,魏文帝《止临淄侯植求祭先王诏》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清代沈松《全健笔录》引《坚瓠续集》,佐证此说。其文云:“顺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窥之黧然,疑其中多鱼,乃由隙入。数十步得一石门,心怪之,出招诸捕鱼者入。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倚或卧,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内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众人因跪而斩之,磔裂其尸。诸美人盖生而殉葬者,地气凝结,故如生人,既而漏泄其气,故遽成灰,独操以水银殓,其肌肤尚未朽腐也。”此事近乎传奇,故不足信。

总之,集诸家言论观之,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陵墓的考证仅能因袭旧说,作一概论,谁也无法指出其具体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