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78

第78章 诸葛瑾曾劝说孔明归附孙权吗?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兄弟三人分别侍奉不同的阵营,诸葛亮仕蜀,其兄诸葛瑾仕吴,其弟诸葛诞仕魏。史称“一门三方为冠盖(官吏),天下荣之”。但弟兄们各事其主,关系也很微妙。诸葛瑾和诸葛亮都是聪明人,对此还都处理得很有分寸。因为吴蜀是盟国,所以诸葛瑾与诸葛亮有书信往来,在家事方面也有适当的沟通。与曹魏是敌国,所以和诸葛诞没有任何往来。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诸葛瑾入蜀“通好刘备”,史书说:诸葛瑾“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就是说:除了在公事的场合会面以外,在私下里没有任何接触,以避免嫌疑。

但是《三国演义》却有诸葛瑾劝说孔明归附孙权的情节。《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是这么记载的,周瑜在就任大都督之后,暗想:“孔明计谋多端,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乃命人连夜请鲁肃入帐,商议杀孔明之事,鲁肃不同意这么干,对周瑜说:“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至东吴,岂不妙哉!”第二天,诸葛瑾奉周瑜之命,来馆驿见孔明。孔明暗想:“此必周郎教来说我也。”诸葛瑾在言谈中提出古代圣贤伯夷、叔齐之事说:“夷、齐虽至饿死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处。如今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视夷齐之为人,能无愧乎?”孔明说:“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后裔),兄若能离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诸葛瑾想:“我来说他,反被他说了我。”遂无言回答,起身回去见周瑜。

其实这个情节是虚构的。首先,说让诸葛瑾劝说孔明归附孙权,是鲁肃的主意,没有史实根据,而且也很不合情理。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鲁肃是东吴第一个倡导结盟的人,他刚刚听刘表死去的消息,便对孙权说:“应该赶快到荆州去争取刘备,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然会喜而从命。如果能办成这件事,天下就可以安定了。如不赶紧前去,唯恐被曹操抢先一步。”孙权便派他到荆州去,他在当阳遇到溃逃的刘备,说服刘备向孙权靠拢,屯兵樊口,又把诸葛亮带到了柴桑,终于促成了孙刘结盟、共拒曹操的局面。这样一位力主与刘备结盟的人,不可能主张招降诸葛亮,从而给联盟带来坏的后果,损害共同抗曹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史书记载,历史上并没有周瑜想杀诸葛亮之事。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气度恢弘的将领,而《三国演义》却严重地歪曲了他的形象,说他心胸狭窄,非常妒忌诸葛亮,一开始便有杀死诸葛亮之心,这是没有史实根据的。而且当时大敌当前,东吴君臣压倒一切的大事,是如何抵御曹操的大军。周瑜是力主抗曹的人,更应该是这样的。诸葛亮来柴桑,结成了孙刘联盟,两家共拒曹操。周瑜作为一个大都督,根本不会在出兵之前,要谋杀刘备的使者,导致联盟的破裂。

说诸葛瑾接受了周瑜的命令,亲自出马去劝说诸葛亮留在东吴,更是天方夜谭。事实是:当时张昭和孙权都打过这个主意,但诸葛瑾并没有亲自出马去劝说诸葛亮。晋人袁准所著的《袁子》说:张昭向孙权建议,把诸葛亮留在东吴,而诸葛亮不肯留下。有人问其缘故,诸葛亮说:“孙将军够得上是一位人主,但看他的肚量,能够尊重我诸葛亮,却不能使我充分发挥才能,我因此不能留下。”据《江表传》记载:过了若干年以后,孙权回忆往事时对人说:“过去刘备派孔明到吴,我曾对子瑜(诸葛瑾)说:‘你和孔明同产(是一家人),而且弟弟顺从兄长是顺乎义理的,为什么不把孔明留下来?’子瑜回答我说:‘弟已失身于人,与刘玄德君臣名分已定,理应没有二心。弟弟不留在这里,就像我不会到刘备那里去一样。’这话足以上通神明。”

看来,孙权要求诸葛瑾留下诸葛亮,诸葛瑾向他讲了道理而拒绝了。并没有像《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诸葛瑾到馆驿中想要劝说诸葛亮留下,反而被诸葛亮给顶回来了。当然,在曹操的大军即将压境,孙刘结盟共拒曹操的形势下,孙权此举是不明智的:但也只是对诸葛瑾试探性地谈了一下自己的想法,诸葛谨晓之以理之后,他也就不再坚持了。当时孙刘结盟,共拒曹操,毕竟是头等大事,孙权对此应该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