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60

第60章 蔡邕缘何被杀?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博学多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关于蔡邕之死,《三国演义》说是因为他哭董卓所致。在第九回写道:(董卓被杀后)允乃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百官,酌酒称庆。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我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

这与史书记载是大有出入的。谢承《后汉书》说:“蔡邕在王允坐,闻卓死,有叹息之音。”范晔《后汉书》说:“及卓被诛,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范书成书于谢书之后,应本之于谢书。无论是谢书的“有叹息之音”,或范书的“殊不意言之而叹”,都与《三国演义》的“伏其尸而大哭”有原则上的区别。

有人对谢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就认为:蔡邕虽然为董卓所重用,必然不是从内心里真正党附于董卓,岂能不知董卓之奸凶,为天下人所痛恨?所以听到他死亡的消息,断无叹息之理。退一步说,就是蔡邕有这种情绪,也不会在王允的座上表现出来。因而裴松之认为这是谢承的“妄记”。当然,说谢承是“妄记”,仅仅是裴松之的推测。我们今天分析起来,蔡邕的“叹息”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董卓伏诛,举国大庆的日子里,蔡邕为什么会大杀风景地发出“叹息之音”呢?《蔡邕传》记载他在汉灵帝朝中曾被宦党迫害,受了“髡刑”(被剃光头发),戴枷锁与家属一起流放朔方(郡治在今内蒙古磴口北)。董卓立献帝把持朝纲后,很看重蔡邕,硬逼他出来做官,而且“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连升三级,官拜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蔡邕也知董卓不得人心,屡次想“遁逃山东”却始终不能。他会去哭董卓,多少是因为感怀“知遇之恩”吧!

以后所发生的事,谢承《后汉书》记载说:王允谴责蔡邕:“董卓是国家之大贼,杀主之残臣,为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同疾。你身为王臣,世受汉恩,在国主危难之时,没有倒戈而诛除董卓,董卓遭受天诛,为什么反而叹息悲痛呢!”立即下令收捕蔡邕,交廷尉治罪。蔡邕向王允谢罪说:

“我虽然不忠,还能明识大义,古今的安危之事,我听过很多,也谈过不少,怎么能背叛国家而倾向于董卓呢!我情愿黥首(在脸上刺字)为刑,继续写完汉史。”公卿们都惋惜蔡邕的才学,劝王允赦免蔡邕。王允说:“昔日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他能写作谤书,流传于后世。如今国运中衰,兵马在郊,不可让佞臣在幼主左右修史,以后让吾等都受到诽谤。”于是便杀了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