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170

第170章 “成也王允,败也王允”有道理吗?

董卓被杀后,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封温侯,与王允共秉朝政。这时元凶虽除,国家的局势仍然非常复杂,主要是董卓的残余势力还拥有重兵,存在着反扑回来的危险。王允刚愎自用,又不讲策略,而关东势力对于长安政权的态度也是各不一样,诸侯势力大多心怀鬼胎,王允对内对外都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长安原本趋于安定的局势又变得复杂起来。终于,初平三年(192年)九月,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率兵围攻长安,动荡再次来临。

关于李傕、郭汜之反,《三国演义》第九回后半段“犯长安李听贾诩”所讲的大意是: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逃居陕西,派人到长安上表求赦。王允说:“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数人。”使者回报李,李说:“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谋士贾诩说:“诸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李等人听从了贾诩之计,便在凉州人中制造流言说:“王允将欲洗荡此方之人矣。”因此人人惊恐,都随之造反。他们聚集了十余万大军,杀奔长安而来。

这件事,《三国演义》所写和史实有出入。据史书记载:激起李傕、郭汜等人造反的原因,首先是一个赦免的问题。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属们也感到大祸要临头了,希望朝廷能发出一道诏书,明令赦免他们。王允在开始时也有这种想法,但他后来又改变了初衷,认为:部属是按照主人的命令来行事的,他们本身并没有罪。如果把他们当做叛逆来赦免,那就表示他们还是有罪的,反而会增加他们的疑虑,不利于稳定局势。他们既然没有罪,当然就谈不到赦免不赦免的问题了。其次是因为要解散董卓的军队,王允认为董卓的军队中多是凉州人,很不可靠,想把它解散了,用关东的军队来换防。凉州将士见王允既不明令赦免他们,又听说要解散他们的军队,都感到很恐慌。李傕和郭汜都是董卓的女婿牛辅的部将,屯驻在陕县(今三门峡市)。董卓被杀之前,二人被牛辅派往陈留、颍川二郡(皆在今河南省境内)去劫掠。董卓死后,二人回到陕县,时牛辅已死,二人遣使到长安,请求明令赦免。王允未从,他们又听到一个传说,说王允要把凉州人完全杀掉,于是便采用了贾诩之计,造了反。综观史书所记载的上述过程,李傕、郭汜等人之反是由于王允对他们的政策不够明朗,引起了他们的疑心,从而激化了矛盾。并不像《三国演义》所说的王允公开扬言不赦他二人。按照王允的本意,并没有把他们赶尽杀绝的意思。

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等造反以后,吕布等寡不敌众,便派人叫王允与他一起出逃。王允见汉朝大势已去,已作殉死准备,对来人叹息道:“若蒙社稷威灵,得安国家,这是我的愿望。万一无成,则只有奉身以死。主人年幼,所恃惟我。临难苛免,我不忍为。请替我传语关东诸公,如能使国家易危为安,我死也瞑目了!”

关于王允之死,《三国演义》说是他与献帝被包围在宣平门门楼,他从门楼上跳下,当即被杀。但根据史书记载:王允跳楼后“数日被杀”。因为这时王允的亲信同郡人宋翼和王宏在外面当太守,李傕、郭汜等人怕杀了王允会招来二郡征讨,便假借皇帝的名义,征召二人入朝。二人回来之后,李傕、郭汜马上把他们和王允都抓捕起来,然后都杀害了。从初平三年(192年)六月一直到兴平二年(195年)七月献帝车驾东归,李傕、郭汜等人控制朝政达三年之久,实际上是董卓军事集团专擅朝政的继续与延伸,可谓换汤不换药。

可以说是王允没有把握住局势,以致酿成了大乱。具体说到王允的错误,其一是没有很好地处理内部关系。王允掌权以后,捕杀了很多曾经依附董卓的朝中大臣,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也是在董卓的关照下才得以生存。著名学者蔡邕因为听到董卓被杀而叹息了几句,也被王允下狱身死。加上王允自恃功高,对待在刺董期间立有大功而且握有兵权的吕布,王允也是非常轻视,“以剑客遇之”,也就是说根本不把吕布当一回事,气得吕布“既失意望,渐不相平”。如此一来,文臣武将都是离心离德,何以服众?他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是不懂得笼络人心。面对董卓死后留下的大量财富,吕布就提出“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按说这是个正确的建议,对于稳定长安的局势有积极作用,但王允却不予采纳。在对待西凉残余势力上,毫无战略眼光、书生气十足的王允犯下了第三个错误。原本铲除了董卓以后,其手下李傕、郭汜、樊稠、李蒙上表求赦,如果王允能正确地判断形势,赦免其四人的话,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或许能得到宝贵的喘息机会。而王允的回答是:“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心里只想着除恶务尽,逼得这四人起兵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