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13

第13章 李评本《三国演义》是伪作吗?

李贽,字卓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任云南姚安知府,未几辞官,讲学各地,后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下狱,自杀而亡。其论学受王守仁和禅学影响,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封建传统教条,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夫妇论》);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120回本(简称“李卓吾评本”)就其思想倾向而言,更接近毛评本《三国演义》。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李卓吾评本是毛本《三国演义》的惟一祖本。李卓吾评本与毛本不仅故事情节相似,而且李卓吾评本的不少批语直接地表示了评者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态度,毛氏父子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对《三国演义》重新作了修改和评点。一句话,研究毛本《三国演义》不能忽视李卓吾评本。

那么,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是否为伪作呢?时人大致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肯定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出于李卓吾之手。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一书即持此说。丘先生认为,李卓吾所评点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向为人们所重视。李卓吾开启了我国古代评点小说的先河,后来的毛宗岗、金人瑞以及脂砚斋等评点名家,与李卓吾的评点活动可谓一脉相承。丘先生还具体分析了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的两个突出特点:其一,“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即借评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抨击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其二,重视艺术分析。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伪托。和李卓吾评本《水浒传》一样,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早即有人疑是后人伪托,并非出自李卓吾之手。今人沈伯俊、黄霖先生都认为,所谓“李卓吾评本”乃是叶昼所伪托。黄先生在他的《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说了此观点:

其一,当时人就有怀疑。叶昼,与之同时代的钱希育说他“落魄不羁人”,“真滑稽之雄也”,死于天启年,是李卓吾的晚辈、毛纶父子的上辈。此人曾伪托李卓吾之名评点过《水浒传》、《西游记》等多种小说戏曲。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系叶昼伪托之作,当时人即有怀疑。毛宗岗父子在其书《凡例》中说:“俗本谬托李卓吾先生批阅,而究竟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后来又有人进一步指出,毛本一百零五回总评处提到“近日梁溪叶仲于二语”,一百一十七回总评处又出现了“梁溪叶仲子曰”。黄先生认为,此“叶仲子”即指叶昼。

其二,所谓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倾向有模糊感,除了受叶昼思想影响之外,还与叶昼的批评方法有关。周亮工《书影》说叶昼:“多读书,有才情,留心二氏学,故为诡异之行,迹其生平,多似何心隐。”由此看来,在他脑袋里确实很有一些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合拍的地方。这特别表现在叶昼非常讨厌所谓“假道学”,痛恨道学家只会空谈而无实际本领。在批评方法上,叶昼评《三国演义》基本上是在原本基础上略加批点,而不注意将原本修改,同时,评论时常常随便借题发挥,以致在有些地方使人难以明白他对人物究竟是什么态度。而毛氏父子,虽然和叶昼一样生活比较贫困,一生未曾入仕,但他们以“儒者”自居,思想比较正统,为人比较严肃,并不如叶昼那样放荡不羁、言行诡异,有点离经叛道,毛本《三国演义》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正统的封建思想。

在明清小说批评史上,李卓吾是一个颇有政治、艺术眼光的评点家。论时代,李卓吾评本在嘉靖本之后,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是在李卓吾评本基础上进行的。然而,今之学者研究毛本,多直接与嘉靖本对比而跨过了李卓吾评本,显然有些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