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攻略
19929600000017

第17章 尚同篇(2)

这个德国人晚上翻来覆去地想,心里很不好受。第二天带着新皮箱找到那位经理道歉,经理赶忙说:“您别说了,我都知道,我已经说了,就作为一件礼物您收下。”德国人很惊奇:“你怎么知道呢?”经理笑了笑说:“您昨天拿的皮箱的裂痕确实是新摔的,但不是我们公司摔的。因为皮箱在上飞机之前我们都是要检验的,如果皮箱已经有裂痕或者破损的情况,旁边要贴有标记。而我在您的皮箱上看到了这个标记。”德国客人脸红地说:“我的皮箱是在法兰克福摔坏的,找他们,他们不承认,到阿兰德机场本来想跟你们出气,但没想到你们会这样处理。我回去之后都要鼓励他们坐SAS公司的飞机。”这也是“倒金字塔”管理法在起作用,在SAS公司处处都能感受到员工们那种自信和自豪,他们有着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总裁卡尔松带领他们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案例三

在SAS公司门口有一个警卫,是个50多岁的老职工,精神抖擞地站着,他的胸前别着一枚很精致的鸡心别针,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卡尔松觉得公司的情况已经基本扭转,应该奖给员工一些东西。他想了想对秘书说:“去定做精致的鸡心别针,每个员工一枚,不能以发的形式下发,按照每个人的家庭地址,通过邮局寄给他(她)的配偶。”当老员工回到家里的时候,老伴冲上来抱住他狠狠地亲了一口,还说:“汤姆,你真棒!”老员工感到莫名其妙。老伴这才说:“你知道你们的总裁给我们寄来了什么?”汤姆一看原来是一枚精致的鸡心别针,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尊敬的汤姆逊太太:

感谢您一年来对汤姆逊先生的工作的全力支持,使得北欧航空公司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谨代表我个人向您表示衷心的谢意。

杨?卡尔松(亲笔签名)

老汤姆看了激动不已,他只是个普通的警卫。老两口激动得一边喝酒庆祝一边探讨:“我今后要怎么干才对得起总裁对我的关心呢?”

在杨?卡尔松采用了这种新的管理方法的一年之后,北欧航空公司盈利5400万美元。这一奇迹在欧洲、美洲等广为传颂。同时“倒金字塔管理法”也在世界管理领域引起轰动,给管理者们提出了更加科学的管理思路。

智者慧语

员工才是真正了解顾客需求的人,只有他们才能直接帮助顾客解决问题,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怎样去做好自己的工作。任何力图面对顾客在“真理的瞬间”创造良好形象的企业,“倒金字塔”管理法都是较好的策略之一。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士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之以为正长。

——《尚同上第十一》

今译

天子、三公都确立后,因为天下广大,远方异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弄清楚,所以把天下划分成为万国,确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确立后,认为他们的力量不够,就又选择他们国中的贤人,立他们做行政长官。

二十七领导者要传播远见和抱负

企业领导必须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等反复向员工传播,并使全体员工高度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客观地说,所谓企业文化也就是通过传播文化的方式加强对员工思想的同化,从而使员工在认同企业目标的前提下,激发巨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子墨子言曰:“上之所是,必亦是之;所非,必亦非之。”

——语出《墨子?尚同上》

《墨子?尚同上》中有:

“上之所是,必亦是之;所非,必亦非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

意思是说,上级认为是正确的,大家都必须认为是正确的;上级认为是错误的,大家都必须认为是错误的。与上级保持一致,而不与下级朋比结党,这是上级所要赞赏的,而且也是下级所要称誉的。

这其实就是企业管理的原则,墨子的“尚同”思想与孙子的“上下同欲者胜”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领导者要使员工具有同样的企业思想,自动配合组织行动,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传播远见和抱负。

领导者必须明白自己在朝什么方面前进,然后你才能简洁、清楚地为别人指明方向,而且你必须满腔热情地保持自己的方向。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远见和抱负,即简洁地描绘或陈述出企业及全体员工正在朝什么方向前进,以及为什么他们应当为此而感到自豪。

传播远见和抱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企业并非没有远见和抱负,而是领导者忽视了传播远见和抱负的重要性。识别装置公司总裁比尔?穆尔在接任总裁职务的时候,该公司已濒临破产。但他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的根本转变。比尔?穆尔在接受财经杂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怎样实行领导:

(1)领导人必须有远见卓识,知道你正带领公司朝什么方向前进。

(2)你必须能够把自己心目中的公司远景在大家面前展示。

(3)主管经理的常犯错误是不敢站起来当鼓励队长或拉拉队长。

(4)假如有一个角色是公司主管、主要负责人或总经理应当扮演的,那就是“总推销员”。

(5)如果问到“你们公司的经营目标是什么?”搞生产的人和搞市场营销的人通常回答的不一样。但是,如果你坚持简单明了且直截了当,你就有可能让他们以及其他人保持互相理解。

(6)简单明了地直接交换意见应成为领导者的准则。当领导者过分迷信计划时,必然会把企业经营搞得过分复杂,以至于一般人无法理解。

(7)花些时间把公司计划向大家讲清楚,而不是无休止地去修饰和完善这些计划,那么,大家都会做得更好一些。

在此,比尔?穆尔把传播远见卓识放于首位。其实,即使是小企业,远见和抱负以及就此在企业内进行宣传教育也是一件头等大事。除此之外,导致成功的远见和抱负又必定是现实的、可行的,而不是自己胡思乱想的。大多数强有力的领导者,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领域,总是为自己设定充满挑战性而又有可能实现的远大目标。即使在最不利的时候,也会坚持自己的远见和抱负,当然,他们或许会做一点小的改进。

智者慧语

领导的艺术,不仅在于远见和抱负的具体内容,还在于传播远见和抱负的重要性,以及始终不渝并满怀激情地朝它迈进。而如何实现一个成功的远景往往取决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必须因地制宜。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上之所是,必亦是之;所非,必亦非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

——《尚同上第十一》

今译

上级认为是正确的,大家都必须认为是正确的;上级认为是错误的,大家必须都认为是错误的。与上级保持一致,而不与下级朋比结党,这是上级所要赞赏的,而且也是下级所要称誉的。

所是,必亦是之;所非,必亦非之。

——墨子?《尚同上》

墨子强调“尚同”必须与“尚贤”相辅为用。如果“尚同”而不“尚贤”,则政治不能清明;如果“尚贤”而不“尚同”,则政治不能统一。“尚同”必须与“尚贤”相辅相成,始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政治机构。

二十八如何处理员工的抱怨

抱怨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情绪,当员工认为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就会产生抱怨情绪,这种情绪有助于缓解心中的不快。抱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管理者没有体察到这种抱怨,或者对抱怨的反应迟缓,从而使抱怨的情绪蔓延下去,最终导致管理混乱与矛盾激化。

子墨子言曰:“下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

——语出《墨子?尚同中》

《墨子?尚同中》篇有:

“下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

墨子的意思是,下级有积蓄起来的怨恨与祸患,上级知道后就应该立即予以排解与消除。

墨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的企业管理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抱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知道后就立即予以排解与消除。

员工有抱怨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问题,二是员工在成长中有烦恼。而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很正常的,因为作为企业,总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成长。管理者大可不必对员工的抱怨产生恐慌,但一定要认真对待。

员工可能会对很多事情产生抱怨,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薪酬问题

薪酬直接关系着员工的生存质量问题,所以薪酬问题肯定会是员工抱怨最多的内容。比如本企业薪酬与其他企业的差异,不同岗位、不同学历、不同业绩薪酬的差异,薪酬的增长幅度、加班费计算、年终奖金、差旅费报销等等都可能成为抱怨的话题。

(2)工作环境

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抱怨几乎能包括工作的各个方面,小到企业信笺的质量,大到工作场所的地理位置等等都可能涉及。

(3)同事关系

同事关系的抱怨往往集中在工作交往密切的员工之间,并且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抱怨会更加突出。

(4)部门关系

部门之间的抱怨主要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产生: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不畅。那应该如何处理员工的抱怨呢?

处理员工抱怨的实用方法可以总结为一个总原则,四个分步骤:

一个总原则:就事论事,尊重任何员工的任何抱怨。

有的管理者认为有些员工经常故意捣蛋,故意找茬,对于这样的员工所谓的抱怨也要尊重吗?我的回答是也要尊重,你郑重地处理他的抱怨,再故意捣乱的人也会被感动,以后就不再捣乱了。

四个分步骤:

(1)乐于接受抱怨

抱怨无非是一种发泄,他需要听众,而这些听众往往是他最信任的那部分人。当你发现你的下属在抱怨时,你可以找一个单独的环境,让他无所顾忌地进行抱怨,你所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只要你能让他在你面前抱怨,你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你已经获得了他的信任。

(2)尽量了解起因

任何抱怨都有他的起因,除了从抱怨者口中了解事件的原委之外,管理者还应该听听其他员工的意见。如果是因为同事关系或部门关系之间产生的抱怨,一定要认真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不要偏袒任何一方。在事情没有完全了解清楚之前,管理者不应该发表任何言论,过早地表态,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3)平等沟通

实际上80%的抱怨是针对小事的抱怨或者是不合理的抱怨,它来自员工的习惯或敏感,对于这种抱怨,可以通过与抱怨者平等沟通来解决。管理者首先要认真听取抱怨者的抱怨和意见,其次对抱怨者提出的问题做认真、耐心的解答,并且对员工不合理的抱怨进行友善地批评。这样做就基本可以解决问题。另外20%的抱怨是需要做出处理的,它往往是因为公司的管理或某些员工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对抱怨者首先还是要平等地进行沟通,先使其平静下来,阻止抱怨情绪的扩散,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