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忍经活学活用
19929300000027

第27章 怒

原文

怒为东方之情而行阴贼之气,裂人心之大和,激事物之乖异,若火焰之不扑,期燎原之可畏。

大则为兵为刑,小则以斗以争。太宗不能忍于蕴古、祖尚之戮,高祖乃能忍于假王之请、桀纣之称。

吕氏几不忍于嫚书之骂,调樊哙十万之横行。故上怒而残下,下怒而犯上。怒于国则干戈日侵,怒于家则长幼道丧。

所以圣人有忿思难之诫,靖节有徒自伤之劝。惟逆来而顺受,满天下而无怨。

噫,可不忍欤!

译文

怒是属于东方的习性,怒极了就会做出阴险之事。怒气过剩就会败坏内心的和气,激化事物不和谐的一面;假如怒火不能扑灭,其产生的后果是令人恐惧的。

大的怒气会产生冲突引起战争,小的怒气也会引发纠纷导致斗争不已。唐太宗不能制怒而斩杀了张蕴古和卢祖尚,汉高祖则能息怒而满足韩信的假王之情,并容忍了萧何称其为桀纣的批评。

吕后因不堪忍受单于的书信侮辱,而险些同意樊哙率十万兵马攻打匈奴的贸然行动。如果位居高位之人,不能制怒则一定会残害下面的人;下面的人要是无法息怒则一定会冲撞上位之人。国家之间一旦产生怒气就会发生战争,家庭内部一旦动怒则会丧失伦理道德。

所以孔子有“忿思难”的告诫,陶潜有“徒自伤”的规劝。只有逆来顺受,才能走遍天下而不受怨恨。

活学活用:逆来顺受,天下无怨

大凡人都会有喜悦和愤怒,这是人的性情,但是喜怒需要适可而止。大喜过后往往是大悲,在怨恨过后往往是记恨和不可挽回的灾难。逆来顺受就是对恶劣的环境和粗暴的行为以顺从、忍受。

事实上,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里,一个人是不应该一味屈从顺受的,但是为了避免和强权、霸道发生冲突而忍气吞声是必须的、明智的举措。当你位居高位之时,则更应该控制住心中的怒火,而不应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一个人痛苦的原因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的心情就来源于你给予这个事件的意义,而非事件本身。

有一个人经常爱发脾气,稍微有些不如意的事,就能让他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别人都不愿意和他交往。后来他觉察出易怒的坏处,决心要改正它。于是仔细检讨自己发怒的原因,觉得每次发怒都是由于别人的言谈行为不合自己意愿引起的。因此,为了避免自己发怒,提高自己的修养,他一个人跑到一个远离人群的深山隐居起来,天天在那儿修身养性。

有一天,他拿着一个陶罐去河边打水,刚走两步,脚下绊了一下,一罐刚打满的水就洒了。他只好再返回装满。但刚走到半路,一不小心,又把罐里的水洒了。到他第三次提完水回去的时候,同样的事又发生了。他一气之下,把陶罐使劲地摔到地上。

“砰”地一声响,让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他望着满地的碎片,自责地说:“我以为以前发怒都是别人引起的。但现在就我一个人,我还有这么大脾气,可见怒气是从自己心中生出来的啊!”

断章取义:

别人不可能惹你生气,生气的根源在于你自己,就像故事中的人一样无知。愤怒会给双方都带来伤害。当你发火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地考虑一下后果,一场暴怒可能会给你带来长期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