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现代应酬心理学
19928800000023

第23章 应酬技巧(1)

引言: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应酬技能以后,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砍柴”了。

应酬中自我形象塑造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叔本华曾经这样说过:“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在应酬之中,需要做的不仅是说,你的表情、动作,甚至服饰都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直接影响着应酬的成功与否。自我形象设计就是在上述原则下做出的选择。

社交中的衣着应酬

穿着能直接反映出人的气质、修养与情操,它往往能赶在别人正真了解你之前,向别人透露出你是何种人。这是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在这方面稍下功夫,与人交往定会事半功倍。

要想穿着适合,就必须注意服装色调,色调是构成服装美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红色热烈,绿色清新,橙色兴奋,黄色光明,黑色沉静,白色纯洁,紫色神秘,蓝色庄重。以红色的底色的引起人们兴奋、热烈情绪的色彩称为“积极的色彩”;以蓝色为底色的给人以沉着、平静感觉的色彩称为“消极的色彩”。

如果单从色彩本身而言,同类色相配或近似色相配使人看着顺眼、舒适、平和;而大胆、创新的搭配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因此,你必须根据不同的场合需要,来选择适当的色彩搭配方法。

“人靠衣裳马靠鞍”,可见服饰对人的影响至关重大。虽然在当今社会早已没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森严等级,但是以衣帽取人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而且,社交场合上的服饰及附属装饰具有多种功能和含义,服饰本身则是这多含义和功能中的一种符号体系。这个符号体系不仅能反映你的个人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和风度气息,而且对方还会从看出你的社会地位,从而决定对你采取的应酬态度。

那么,什么样的服饰适合应酬场合?应酬者在服装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首先,应酬者的着装要因人而异,应酬者有男女老少之分,着装也各有不同。另外,应酬的场合不同,着装也不能不有所区别。

在符合角色的要求下,可以适当提倡衣着的个性化。除了警察等统一着装的职业外,其他人在衣着上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气质修养、审美情趣进行选择,以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风采。

不过衣着华竟属于外界因素,最能体现自己的还是举止,举止是文化修养和自我规范的表现。

如果说,衣着是覆盖在心灵上的一件漂亮的外衣,那么姿态、举止的行为美便是透过心灵反映在外表上的光辉。人即使有了漂亮的衣着、潇洒的外表,但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优雅举止,就算不上真正的美。

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动作、毫无表情的人跟一具漂亮的木偶会有多大的区别;也不能想象一个举止拙劣、表情呆板的人的内心会蕴藏多少才华。中国人的气质较内向、含蓄,我们的举止应是“秀雅合适”的外部行为美。

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表现给人看的,因此,仪表、举止的表现方式首先应考虑是否大方、有礼。是否对人尊重,这才是关键。

一般来讲,在正式的应酬场合,如谈判、会议、宴会、舞会等场所,男性应以西装为首选服饰。女性则以西装或西装套裙为宜。西装的上衣、裤子和马甲应用同一种面料裁制,衬衣要系领带,同时应穿皮鞋,形成一种整体感。在穿西装时,不能将袖子卷起。其衬衣的领子应高出西服1.5—2公分,袖口应长出西服袖口1—2公分。领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一般场合以小花格或条格为宜,庄重的场合以深色为宜。根据不成文规律,职位越高的人,其领带的颜色越深。在穿着时,衬衣要束在裤腰里。

西装有单排扣和双排扣之分。单排扣的西装有一扣、二扣和三扣三种。二扣西装,一般只扣第一扣,也可以全部不扣,这样会给一种自由、轻松的心理感觉。三扣西装只扣中间一粒或全不扣,单扣西装则可扣可不扣。双排扣的西装不论是何种场合都应该扣上。

西装的口袋也是十分讲究的。一般来讲,上衣左胸的外口袋是专供插培装饰性手绢的,不能装其它东西,常见有人在此口袋上插一只钢笔,显得不伦不类。上衣左右袋,用于存放重要的证件。马甲上的4个口袋,用来放一些应酬场合中用的名贵物品,如纪念品等。西裤的两个后袋也是各有所用,左后袋专供放手绢,右后袋专用存放钱包、笔记本等物。了解了西装口袋的用法,会使你在应酬场合上应付自如,绝不会为了一件东西而翻遍全身上下的所有口袋,给人邋遢的感觉。

女式西装也有一扣和两扣之分。在一般的应酬场合,也可以着毛衣外套或两用衫。在应酬之前,女士还可以着淡妆,这样不仅会增加自己的魅力,同时也会显示出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同的季节,应酬者的服装也要有所变化。春秋冬季男士以西装为好,夏季男士应着长袖或短袖的衬衫,配以长裤。无论是在何种应酬场合,男士都不应穿无领的汗衫、T恤衬和西装短裤。女士在夏季以连衣裙、短袖衬衫配长裤为宜,不应穿无袖的长裙。

这个角度的需要,尽量做到衣着与角度相谐调。否则,当别人对你产生误会、带来不必要烦恼时,只有眼睁睁地吃亏了。

有时,特定环境对衣着有特定的要求。这时,在衣着服饰上就应服从交际环境。不惜牺牲个性风格进行独具匠心的选择。许多演员穿着就是如此,一旦要演戏中的角色,则无一例外地要严格服从剧中角色的需要。有位素来庄重的小伙子,当他携带巨款到外地订货时,却用花格衬衫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小流氓。走哪里人们都躲开他,警察也格外注意他。结果这身装束使他一路顺风。可见,正确的衣着应该是有助于自己完成社交使命的衣着。

应酬中的语言心态与表情

为什么有些人预先想得好好的一旦到特定的场合就颠三倒四、语无伦次起来?心理学家说,这与人说话时的心态有关。要想为自己创造良好的说话形象和风格,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还有,生活中经常见到有些人说话时拉着老脸,面部表情紧绷绷的,甚而有时阴郁和冷峻得让人感到很不愉快,以至说话气氛越来越糟糕,越来越被动,这当然也与心态有关。社会活动家告诉我们,整理表情比整理仪容更重要。一个人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的好坏,与这个人说话时的表情也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和与人办事时心理健康、心态正常,说话时的思维状态就会清晰明朗,逻辑上不会出现混乱,情绪上就会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表情上也会自然得体,甚至还能做到面带微笑,这样与人说话,神色就好、形象就高,气氛也容易跃起来。在活跃的气氛中说话,不但更便于与人沟通,也更容易收到良好的说话效果。

所以,一个人要想塑造良好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就必须学会整理心态和表情。

一般来讲,应酬中使用的语言,要求讲得贴切、得体、有效。从语言学角度讲,也就是是语言表达要恰当。应酬中的语言使用要准确无误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意思表达出来,同时也要求这些说语能使对方明了。根据场合特点去选择表达的手段,“做到合时又合地”另外,要做到切旨又切境,也就是说要在语言要素的选择、语言表达手段的运用上都要充分考虑信息、感情、态度和行为的有效性,从而达到应酬的目标。

熟人见面一般都要打招呼,应酬时更离不开打招呼。虽然这是全人类都要运用的交际、应酬语,但所用的方式却大相径庭。成功的应酬者必须要准确使用见面语。中国人见面一般常说:“你吃了么?”“你干什么去?”谁都知道这是一种使人感到亲切而又随便的应酬话,能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如果你遇上欧美人,问他“吃了么”,他会认为你要请他吃饭;如果你问他“干什么去”,他会认为你是干涉他的私生活。所以,对欧美人应以“你好”作为应酬的见面语。而对非洲人来讲,两人见面应酬,就要将能想到的事全问上一遍。

你怎样称呼别人,别人又怎样称呼自己,是所有的人都有敏感的。对人的称呼是否合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应酬是否顺利进行、能否取得成功。西方人习惯称已婚女子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如果是在正式的应酬场合,则可统称为“女士”。在日本,对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姐”,而统称为“先生”。

在中国,一般的熟人之间的发问是很随便的,诸如“你今年多大”、“在哪儿工作”、“拿多少工资”、“有几个孩子”。无论是发问者还是回答者对此类问题通常不会觉得有什么别扭。但是,在美国,这样刨根究底式的发问会令人反感。在他看来,如此询问别人似乎像个私人侦探,很不礼貌。

言谈举止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是博学多识还是孤陋寡闻,是接受过良好教育还是浅溥粗鲁。一个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的人很难引起众人注意。在社交中能侃侃而谈,用词高雅恰当,言之有物,对问题剖析深刻,反应敏捷,应答自如,能够简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则表现了不同凡响的气质和风度。作家丁玲回忆鲁迅先生谈话时说:“鲁迅先生谈吐深刻、严密、有力而又生动,句句吸引我们。渐渐谈下去,愈来愈强烈地发射出真挚的热情,又有一种严峻强大的威力,从他瘦削的脸上透出来。”言谈能使人听得入迷,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然而,高雅的谈吐是无法伪装出来的。卖弄华丽的词藻,只会显得浅薄浮夸;过于咬文嚼字,又会使人觉得酸涩难懂。交际中应做到不背后议论人,讲话注意分寸,要背后表扬人。多讲他人优点,少当面批评人,指正其缺点。尤其不要油嘴滑舌,不要讲粗话。

向自己的亲朋好友赠送礼品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受礼语就是人们在收受对方的礼物时所使用的一种口头语。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所使用的受礼语往往各不相同的。据说,欧美人在受礼时,不管这个礼品是否真正为自己所喜欢,他一般都要边看礼物边说:“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太好了,我很喜欢它”等等有礼貌的话。倘若当即表示不对礼物赞赏及表示感谢的话,送礼者就会认为这份礼物不受欢迎,或者对方不接受自己的情谊。

但是也应注意“逢人只说三分话”,因为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如果不可靠,你说三分真话,已经不少。

孔子日:“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不是可靠的人,他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之谈兴,结果会是如何呢?你说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不知深浅。你不是他的朋友,却去劝慰他,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不搞清对方的立场,不了解对方的主张,却偏要高谈阔论,弄不好还会惹祸呢!所以逢人只淡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不能说!

中国人受礼往往表现不好意思,从口语表达而言,则常说“您太客气了”、“真不敢当”之类的话,并再三推却;对待礼物,通常也得等到送礼者走之后,才会仔细地去看个究竟。

宴请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仅宴请的内容、方式不同,而且使用的宴请语也不相同。

中国人在宴请客人时,通常会客气地说:“今天请各位来只是吃顿便饭,没有什么菜,做得不好,大家随意吃!”西方客人觉得奇怪:既然没有什么菜,又做得不好,何必宴请呢?显然,他们对中国人常用的客气话是不太理解的。而一旦发现主人家不仅有美味佳肴,而且有名酒好茶时,他们又深感惊奇,觉得主人准备那好吃好喝的东西,还说“没什么菜”,这是不实事求是。

敬酒、敬烟,中国与其他国家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比如敬酒,有时客人虽然再三谢绝,可好客的主人还是一个劲地劝酒:“再干一杯!”这类习惯与欧美人显然不同,在他们那里主人通常不会有上述劝酒的殷勤。敬烟的习惯,中国人与日本人很不同,中国人发现对方抽烟,即使自己不抽烟,一般会拿好烟待客,并且不断地递给对方,而日本不用烟待客,即使自己是抽烟的,也只顾自己抽而不敬给对方。

因为对方的好意或因得到对方的帮助,人们通常会产生某种感激之情,并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表示自己的谢忱。口语自然是最常用的,然而,感谢的语言,因受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呈现众多复杂的现象。

英文“Thank you”对英美人来说,几乎是常挂嘴边,随处可用的。中国人也虽然用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感谢之意,但是,按照中国人的心理与习俗,在亲朋好友,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一般很少用“谢谢”一词,说了“谢谢”不免有“见外”之嫌。

对数词的运用,东西文化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欧美文化认为“13”这个数词是不吉利的,他们尽量避免与13打交道。日本和前苏联在日常中喜欢3、5、7、9等奇数,而中国则喜欢偶数,偶数给人以安心的感觉。喜庆节日,赠送都喜欢成双成对,不少农村里宴请客人还有“四碗八碟”的习惯。

无论是日常生活的寒暄,或是正式场合的交谈,说话都要谨慎,尤其要注意用词,要根据场合、对象说最恰当的话。不适当的言语,不仅是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易得罪他人。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话时却滔滔不绝,都是无礼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