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现代崇拜心理学
19928500000030

第30章 崇拜心理特征及功能(2)

有人曾为此访问常昊的母亲周樾园,她说当时给孩子起名字时,常昊的父亲常常富森翻了字典,因为常昊属龙,“昊”在字典里的解释为天的代称,有天空无穷大之意。龙在天上应是自由自在翱翔的,所以他们为儿子定名为常昊。当常昊降临人世时,常富森与周樾园约定,要把自己在世上所做不到的事交给孩子去完成。实际上,当初这个高想是朦胧的,他们绝没料到常昊这条小龙会翱翔得那么高,那么令人赞叹。

人们总是将一个人的一生想象成是非常完美的,之所以后来出现了不完美的情况,是因为没有抓住机遇,或曰没有破译天机。其实这就是迷信。真正有建树的人是不相信这些的。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威望的贡国学者罗素,青年时代就是一件宗教崇拜的强烈反对者。据说,在一个公众的集会上,有人问罗素,如果他死后,他发现自己面对造物主,他将说些什么。罗素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将说:‘上帝!你为什么用如此不完满的世界来证明你的存在?’”这个回答很好地表达了罗素对基督教神学中上帝存在这个问题的态度,因为按照宗教观点来说,上帝是最完美的。

迷信思想的产生有多种因素,如经济的、社会的、认识的,因此要彻底破除就要从经济、社会、认识等多方面考虑,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因素是能否科学地区分崇拜与迷信。

科学、适度的崇拜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并具有一种推动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科学、适度的崇拜心理,是基于人们所生存的客观现实,并从这种现实中分析根括出符合客观发展的规律,以便从这些规律中找出一条可行的现实道路,循着这条道路,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逐步接近到达到所追求、崇拜的目的。而迷信心理则正好与此相反,它所能提供给人们的,虽然非常完美,非常令人兴奋,但却并不能给人提供真实地达到这种所谓的“完美”目标。它只是一种虚幻的力量,只能给人以麻醉的兴奋,并不能给人以真实的力量,更不能给人以前进的动力。

崇拜心理与信仰

信仰形成的一般过程

“信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信仰作为知识的一种形态,信仰知识的构成大体上如下过程。

大都是无意间不自觉地得来的,也就是无形中受熏陶感化或暗示出来的。因此,信仰往往植根于儿童心灵中异常早慧有时会被误认为是一种天赋。

信仰的养成,主要的有负于具体的生活和行为,或是经验和阅历。因此,在生活中能够得教训,行为中能够得知识,阅历和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常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可以说信仰本身就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

构成信仰的知识,所依据的是见微知著,见小知大,由已恨生的教训而观察将来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直观性的知识。这种直观知识往往是一种感动他人能力很大的知识。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中心信仰,大都是如此形成的。

美好的理想和想象构成了信仰。因为信仰的对象必然不是现实事物,因而有信仰者必然要有理想。而且信仰中还必然包括想象力,使理想对象成为具体化、有力量、足以激动人的感情,引发人的行为动机,使人真切感觉到理想的对象并非遥远不可期,如同就在眼前,这就是想象力的作用。

一个人的一生也应该有一个主旋律,对待和处理人生一切问题,都应服从这个主旋律。这个主施律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民族的统一信仰。

每一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要有一种信念,信仰将人民团结在一起。这种国家或民族的信仰或者是一种宗教信仰,或者是同一种语言,或者是一个有明确固定的自然缰界的均等的社会结构,或是一种理论、思想、主义等等。

一个人的个人信仰的形成过呈现是不能忽视的,而且这种人民性,正是个人信仰形成的坚实有和力的土襄。古希腊神话有一个巨人安泰的故事:

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孟娅所生的巨神。他是利比亚的国王,住在北美洲的山洞里。他生狮肉,睡觉时就躺在光裸的土地上,吸取他母亲大地的力量。他经常强迫过路的外乡人和他搏斗。安泰先被海格立斯摔倒在地上,但他从地上翻身站起来,浑身又充满了力量。海格立斯这才知识,原来安泰只要身体不离开土地,就能从他的母亲大地那里不断地吸取新的力量。于是他改变了方式,再次和安泰搏斗,他不是把他摔倒在地上,而是高举在空中,使他和母亲大地脱离了接触,然后双手把他扼死。

这个神话故事说明个人的信仰是离不开人民的信仰的。即使是一个巨人,一个神,只有靠近人民才能拥有战无不胜的力量,一旦脱离了人民就失去了一切力量,仍至个人生命,在个人信仰形成的过程中,是离不开人民的整体信仰的,个人的信仰只有符合人民的整体信仰才能变成前进的动力。

信仰的分类

信仰,是人们对事物、思想或主义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和指南,甚至终生深信不,执着追求的一种意志行为。

信仰以分为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两种基本类型。科学信仰是指符合客观规律,产生于实践,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日趋完善的信仰,这种信仰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非科学信仰依靠主观臆造或所谓神的启示,充满了虚伪和欺骗,它是落后和愚昧的象征,是束缚和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阻碍、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坚持真理,为真理而战斗,甚至牺牲的人数不胜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以马克思就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他的一生,除卫真理以外从不信仰任何东西,除了向真理以外,从不向任何东西低头。

像马克思这样终生信仰真理,为真理而半争的勇士可以说是太多了。1600年,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布鲁诺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生命。由于坚持“太阳中心说”,布鲁诺于1592年被宗教裁判所逮捕,在漫长的8年监禁中,他受尽了各种酷弄,为了让他放弃对“太阳中心说”的信仰,卫道士们用烧得沸腾的油往他身上浇,但他毫不惧色,坚定地说:“高加索的冰川,也不能冷却我心头的火炬!”当火型柱上的浓烟烈火在他身上燃起时,他坚定的高呼:“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在今天看来,太阳中心说?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科学的真理,是任何人也再也无法动摇的了。可是这一真理的诞生,却曾让信仰她的人付出过沉痛的代价。

信仰真理是一种科学信仰,是由真理本身决定的。保谓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任合和一致。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必然的客观规律性,能够为人类指明前进的道理。谁信仰真理,谁就有无穷无尽的动力。当然,信仰真理,并不是为获取拥有真理的荣誉,而是真理本身于人类有益,能够造福于人类和为人类服务。

非科学的信仰包括信仰各种错误荒诞的理论;信仰金钱各利;信仰神灵等等。可以这样说,除信仰真理外,其它的信仰都是非科学信仰。世界早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事物,人们对其看法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的信仰也会多种多样。解放前,信仰上帝、信仰鬼神,信仰命运、信仰江湖义气、信仰忠教节义等,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这些杂七杂八的信仰都是非科学的。举一个旧社会最常见的例子家家都有一个灶王爷,传说灶王爷会升天,在玉皇大帝面前奏说各家各户一年的情况。信仰灶王爷的人家为了求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别说坏话,许多家庭都供奉灶王爷并写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王爷“神龛”两旁。类似这种传统的非科学信仰,在旧社会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非科学的信仰随着市场经济及国门的开放,也乘机冒出来,严重地腐蚀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影响人们对真理的科学信仰。在一些个别人头脑中还出现了“信仰危机”。非科学信仰的出现,既在社会历史根源,也有一些现实的错误思想根源。

社会主义社会优越于旧社会但它毕竟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必然还会残存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非科学信仰。现代科学文化还很不发达,经济还是落后,对于信仰的科学性分不清楚。特别是由于“文革”儿潮,搅乱了真理与谬误,颠倒了正确的是非观念,损害了人们的纯结心灵。这就使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科学的信仰产生了怀疑,有些人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信仰危机”与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侵蚀是分不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使一些资本主义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趁机而入。一些本来是腐朽落后的东西,诸如“拜金主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等,又重新抬头。一些人在这些非科学的观点和主义面前是非难辨,有的干脆信仰这些观点和主义;有的则认为这些观点和主义也没有什么不好;有的则自认为产生了信仰危机,干脆什么也不信。

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波一折的。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信仰的起伏总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认清真理,信仰就会正确,步伐就会紧定。举世闻名的间乐家贝多芬,32岁时竟失去了全部听力,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意味着什么,是可想而知的。可是贝多芬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亡想使我屈胜,这绝对佃不到。”因此,只要正确地对待生活,努力在实践中坚定自己的科学信仰,不受非科学信仰的诱惑,就一定能奏响一个人的人生命运的交响曲。

崇拜心理和信仰的区别

崇拜与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的。两者可以交替使用,所表达的概念内容差不多。但是,二者又有一定的区别和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指向对象不同

崇拜与信仰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崇拜的指向对象都是具体的,或是“物”,或是“人”,或是幻想中的“灵物”或“神灵”。但是,这些对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是具体的,有形的。而信仰的指向对象,一般来说是抽象的,如理论、思想、主义、宗教等等。

指向的对象不同,反了一个本质问题,即,由于崇拜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就证明其还没有将对象上升为抽象、一般的理性上来认识,而只要停留于一种情感的层面上。因此,崇拜的心理机制往往具体地表现为情感失控、情绪狂热、缺乏正常的独立自主精神。而信仰则根本不同,由于其指向对象往往是抽象的,如理论、思想、主义等等,因此其苡理机制往往表现为一种冷静的理性观念。这种理性观念往往是根举动蒂固的,是不能轻易动摇的。

如,唯物义义思想家锹德罗在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中,批判了宗教神学。封建当局立即下令焚毁。他不屈不挠,三年后又因《供非育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一书而被投入监狱。铁窗的生涯不但没有消磨他的斗志,而且更加坚定了他的信仰。出狱后他勇敢地挑起负责编纂《百科全书》的重担。在编纂过程中,由于不断遭受反动当局的迫害,有的人动摇了,有的人退出了编辑部,但狄德罗却坚持不懈地工作。直到临终,狄德罗仍然据绝神你劝告,坚持无神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崇拜,有时也表现为一种观念崇拜,但是这种观念崇拜往往是与具体的可感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并不表现为一种纯高度的理想状态。就是说,某种观念性的崇拜只不过是具体崇拜的一种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完全表现为某种抽象。

心理倾向程度不同

信仰是人心中的一种坚持某种观念的强烈情感。崇拜与被崇拜者之间,具有不可比性,崇拜者能够清醒地看到两者之间的言距,但崇拜却不是人心中最强烈的情感,最强烈的情感只能是信仰而不是崇拜。

在崇拜中,表达了人渴望、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等情感,体现了希望成功,追求完美的心态。但它却只能是人针对一种比较积极的渲泄,而信仰则越过现实,直接指向“理想现实”,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投入到对“理想现实”的追求之中。

最纯结的信仰是对于高尚理想和信念的信仰。这种信仰是超越个人的祸福观念的,生前的利同害不足萦其心,死后的赏罚也不在其念。至于靠忏悔以图开脱,凭奉献以图酬报的低等意识就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理想是人生旅程上的明灯,愈进一步,愈能把前途的一段照得明亮。世界上只有进展的理想,没有停滞的理想,唯有进展的理想才能引人向上和前进。

1553年,西班牙青年科学家塞尔维持,提出并宣传了他的血液小循环理论,由此被宗教法庭视主亵渎神灵的异端邪说,受到逮捕和惨无人道的拷打。宗教法庭要他放弃自己所信仰的科学真理。赛尔维特毫无畏惧地说:“我知道我将为自己的学说,为真理而死,但这并不会减少我的勇气。”最后,他被处以火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