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现代崇拜心理学
19928500000027

第27章 金钱崇拜心理(2)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金钱的这种种作用:“一种或多或少有些令人恶心的病态,一种半罪恶、半病理,我们应战战兢兢交给精神病专家研究的癖好。”捞钱成为一种癖好时就已经进入了一种病态,何谈再与失去的进行交换。因此,金钱崇拜心理实实在在是作为一种驱动力驱赶着人们永远去捞钱。如,一位辞职去深圳的人,曾梦想获得50万元的资产。他经营电器,因熟悉行情,很快大发。过了5年,他把自己的目标定在500万元。原因是他看准了股票,并进行超前投资,花5万元打通关节,弄来了20万原始股。又过了两年,他又把目标定到了1000万元。连他自己都有些吃惊。也正是这越来越大的目标(梦想),成了对他捞钱心理的一种无限驱动。

“身外之物”是不能弥被内心的空虚的

当一个人除了金钱,已经一无所有时,他就会将钱作为自己人生的支柱和命根子。在他把钱当作自己人生的支柱和命根子时,他又会惊恐地感到:失去了钱就会失去了一切。金钱已经成了他人生价值核心内容的东西,也就是成了他生命本身,他是绝不能放弃的,只能在金钱的驱动下继续朝着金钱的方向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内心的空虚得到补偿,金钱崇拜者又力图发挥金钱本身的作用,即用金钱去购买他所需要的一切。但是金钱所买来的都带有金钱的烙印。如,情人终究不能代替爱人。而金钱只能买来情人而买不来爱人。再如,金钱可以买回来书法作品等所有的艺术品,但却买不来对艺术品的欣赏能力。终归一句话,用金钱买回来的都带有金钱味,金钱是这种身外之物并不能弥补内心的空虚。

被尊为犹太人智者的导师的拉比,对金钱崇拜者有个很有趣的观点:拉比的弟子问他:“富人与贤人何者伟大?”拉比回答:“当然是贤人。”弟子反差问道:“但是,为什么大富翁的踪影呢?”拉比回答说:“富翁只是有钱,他不知道从贤人处获得智慧;贤人却很聪明,知道财富的重要,所以常到富翁家走动。”

拉比与弟子的对话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贤人到富翁家去是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去赚钱,而富翁却并不懂得用自己的金钱到贤人家去换取知识和智慧。这确实是一种很有趣的观点,说出了这样一个现实中经常发生的事实:有钱人不懂得主动出钱去获得知识和智慧;而有知识和智慧的人却懂得去用知识和智慧去主动赚钱。这是因为钱是花一个少一个,所以富人的钱却内心空虚;而知识和智慧是无阶的,而且并不因为付出而减少,而只能是在付出中(运用中)越来越丰富。所以有知识和智慧的人内心很充实,而且他的知识和智慧会源源不断地获得财富。金钱崇拜就只能在金钱崇拜心理的驱动下去捞钱,而金钱并不能使他本人获得知识的智慧,而只能获得越业越严重的空虚。

金钱是一种麻醉剂

金钱崇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以金钱为嗜好的境界。每赚到一笔钱,就感到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增加了一个砝码,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自尊心又得到一次满足。这样一来,金钱就变成了金钱崇拜者麻醉自己神经的一种兴奋剂。如同吸鸦片成瘾一样,金钱已了一种过瘾的必备毒品。金钱崇拜者离不开金钱的麻醉剂。

金钱的兴奋剂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和文艺作品中都不乏其例。在《儒林外史》中那位在临死前还不忘剪灭一只蜡烛的可怜巴巴的形象,真的相信唯有如此才能安然地死去。他就是这样带聚财的麻醉神经撒手人间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知道一句俗话“舍命不舍财”。这其实就是被金钱这一毒品麻醉之后的一种心态。古代文学家柳宗元就讲过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天,一条船横渡湘江,驶到江心被巨浪打翻了,落水者纷纷弃船岸边泅渡。其中一个平时很善于游泳的人却游得很慢,因为腰上带着千枚铜钱。同伴们叫他赶快把钱抛掉,他却摇摇头,死活不肯,致使自己累得疲备不堪,不多时就坚持不住,沉入了江底。

如果说古代人被金钱麻醉得把命都赔上了是无知的。那么作为现代人有此举又作何解释呢?据报道:厦门大学生物系有位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5岁考入上大学后,却对钱与人生之路产生了模糊认,觉得:共产主义实现还早呢,象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至于为祖国、为人民,目标太大了,还是为自己实例,无疑列加证实了金钱的巨大麻醉作用。

金钱的麻醉作用固然是很大的,但是对能正确对待金钱观的人,它的麻醉作用又丝毫没有任何效验。

金钱崇拜心理的递进性

金钱崇拜心理如果受到敛财心理刺激或是挥霍钱财心理刺激,都会产生递进性,即越来越严重,直至走向一种变态状况。

人从前通常都有一种攒钱心理。如果是出于一种日常生活的节俭,并不在金钱崇拜心理影响下出现的敛财心理范围之内,如果是在金钱物教的影响下,产生一种比较自觉的敛财心理,那就要在此心理的刺激下,形成一种递进性心态。即在一开始时对金钱的攫取也许胃口并不大,可是随着钱财的增加,敛财心理也会膨胀,而且有时会形成一种急剧的膨胀。到手的金钱的刺激,会使对金钱的欲求急剧膨胀。到手的金钱的刺激,坐使对金钱的欲求急剧膨胀。这种膨胀的速度之快,野心之大,是具有敛财心理的人始料所难及的。也就是说到后来,会连聚财人自己也难以控制自己那股敛财欲望的急剧膨胀。这时,什么人际关系,亲朋友关系,都被金钱关系所代替了。一个有血肉的人会变成一个发着铜臭味的守财奴、聚财奴。甚至于连他自己也可以吃不喝,省吃俭用地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敛财。

巴尔扎克小说《人间喜剧》中的那个守财奴葛朗台,就是一个被金钱崇拜心理的递进性所驱使的典型敛财如命的形象。金钱成了他的命,冷却了一切亲情友情,甚至使自己变态异化,成了一位单纯聚敛钱财的守财奴、吝啬鬼。无独有偶,晋朝的工戎,虽然富贵无比,但也是个出名的吝啬鬼。他的侄子结婚,他送给一件衣,却一直耿耿于怀。后来硬是把那件单衣要回来,心中才安然。她的女儿出嫁,跟他借了点钱。女儿回门,他脸色很难看,女儿知道他的心思,赶忙还了钱。见了钱,他脸色才好起来。

中外古今历史上象这样有一个想二个有二个想三个的递进性敛财心理是不在少数的。如果说有这样心理的人一开始还是有意发展自己这种递进性,那么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被这种递进性所驱使,变成一种不由自主性。金钱欲一旦启动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时刻驱赶金钱欲者朝敛财聚钱的下一个递进目标发展。平常熟语中所说的“越是有钱的人越抠门”,就是对金钱崇拜心理递进性的最尖锐的概括。

有敛财不顾命的人,也有挥金如土的人。如果说敛财是对金钱规规矩矩崇拜,那么挥金如土的人则是对金钱浪漫色彩很浓的一种崇拜心理。这种心理一般表现是,有了钱就能显示出身价,就可以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由于有了这种思想基础,头脑也就会热起来。于是大摆其阔,一掷千金,奢侈无度,愈演愈烈。而奢侈糜烂的生活和作风本身,也会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加剧挥霍金钱的心态。如目前出现的终日沉浸于灯红酒录,醉生梦死中的一些人,吸毒嫖娼,乱用手中特权者,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古语有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挥金如土,者奢侈无度,不到山水尽,彻底破产之时,是很难使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的。

人对金钱的挥霍是永无满足的,一旦有了开始,那么就很难停止下来。在这时,金钱对人的控制表现为一种强迫性的力量。

1995年春,在北京新开张的赛特购物中心,一位年轻的“大款”在钟表巨前,挑选了一块价格为168万元的瑞士名表。这种表只有两只,是该中心作为摆档次用的。部门经理闻讯赶来,他十分感谢这位顾客,并说明,由于这位顾客是第一位购买这块高档名表的人,按规定,中心要给予优惠价。不料,那位大款满不在乎地说:“不要优惠,不要优惠,我就要这个价,就要这份感觉,来劲,够刺激,可遇不可求。168,一路发!”168万元。这位年轻的“大款”挥霍得如此潇洒,很会玩派。但他有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金钱崇拜心理的递进性规律在他身上的一种反映呢?

据报道,有位姓段的“大款”,5年换了4辆车,第1辆是桑塔纳、第2辆是奥迪、第3辆是费拉里、第4辆是丰田公司新产的GT4500型豪华轿车,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这种痛快的挥霍,换来的是1993年夏天,他和他的助手以及他的豪华GT4500,在密云县境内车毁人亡。遗憾的是,从此我们再也难见这位“款爷”在金钱崇拜心理递进规律驱动下那种挥金如士的潇洒气派了。

金钱崇拜心理的递进性,不管是以守财奴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挥金如士的形式出现,某递进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即都表现为对金钱的崇拜心理越来越重,对金钱的需要越来越迫切。永无止境,永无满足的时候。这种心理的背后当然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清人石成金在他的《笑得好》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位神仙来人间,用点石成金的法术试验人心如何,想找一个不贪财的人度他成仙。了虽然能把大石头变成金子,但人们总是嫌金子太小。最后遇到一个人,神仙指着石头说:“我把这块石头变作金子,你拿回去用吧。”那人摇头表示不要。神仙心想,大概他嫌小。便又指着一块大石头说:“我把这块极大的石头变成金子,你拿回用吧。”那人又摇头不要。神仙心中大喜,这人全然没有一点儿念财之心,真是难得,我实在该度他为仙,为防意外,神仙又最后问了句:“你大块金子、小块金子都不要,你想要什么呢?”那人回答说:“别的什么东西我都不西,我只要老神仙刚才点石为金的那根手指,把它换在我的手上,我就能够到处点石成金,就会有不计其数的金子。”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却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道出了在金钱崇拜心理的驱动下,表现出的金钱崇拜心理的递进性是无止境的。正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不是目的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人总是要争权夺利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崇拜权力。

在过去,人们崇拜权力的对象不一,有的为丰收而祷告,有的为美丽或聪明而祷告。头脑简单的野蛮人所崇拜的权力,是射箭能够直射到野兽心脏的本领。普遍的美国人所崇拜的权力是能有巨款存入银行,能加入一种消费很大的俱乐部,能驾双速度最快的汽车的本领。

把金钱当作权力的来源而崇拜,这是我们的国家里,几乎达到了举国若狂的程度。欧洲各国的人民,除希望生活和平与安静外,另无他求,只有我们美国人是如此热衷于金镥。美国人追求万能的金钱,正好像哥伦布昌险寻觅新大陆一样。财神在从前,绝没有像现在似的受人狂热的信仰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