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19928000000012

第12章 “真”服帝王(1)

以“真”谏君,往往以坦诚的态度,全面透彻的分析,以准确可靠的事实入言,义正辞严,无可辩驳。

楚庄王条分缕析取陈之道

在做一个事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分析,然后再行动。这样的条分缕析的原则同时也适用于说服术之上。

春秋时期,楚国强大,楚庄王想要讨伐陈国,就预先派使者去陈国,观察陈国情况。

使者归来报告:“不能攻打陈国。”

楚王问:“为什么?”

使者回答说:“陈国的城廓高厚坚固,护城河又宽又深,而且城内的粮食和其他物品堆积甚多,所以要去攻打陈国是很困难的。”

楚国大臣宁国说道:“陈国可以攻下来,陈国是个小国,而蓄积竟会这么多,这一定是对百姓的赋敛很重,陈国的百姓一定非常怨恨君主。陈国的城廓高厚坚固,护城河又宽又深,那么老百姓必定会因整日整夜地修筑城墙、开挖城河,而疲惫不堪。如果,我们趁此机会,兴兵讨伐,陈国一定能被攻下。”

楚庄王赞同宁国的分析,便发兵攻陈,果然攻下了陈国。

战争胜败的原因,不在于城是否高、池是否深,也不在于蓄积的多寡,而在于民心的向背、民力的厚薄。陈国虽城高水深多蓄积,但民心怨上、民力疲惫,所以很容易就被楚国攻下。楚大臣宁国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

而宁国正是凭着正确的分析,才能胸有成足坦言进谏,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压倒对方,使楚庄王纳言。

肝胆相照无私的说服力量

说服他人不但要条分缕析,做到胸有成竹,同时更要以“诚”相见,惟“真”相见肝胆相照。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平公有一天向大夫祁奚(字黄羊)道:“南阳这个地方没有守令,你看,谁可担任这个职位?”

祁黄羊回答说:“解狐一定行。”

晋平公听了很惊讶地说:“解狐不是你的怨家对头吗?”

祁黄羊答道:“您只是问能不能担任南阳令这个职务,并没有问是不是我的怨家对头。”

平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点头称善,采纳祁黄羊的建议,起用了解狐。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称赞祁黄羊推荐有方。过了没多久,平公又问祁黄羊:“国中现在尉官这个职位还没有人来担当,你看,谁可充当?”

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

平公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仍与前一样,平静地回答:“您只问能不能担当尉官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是不是我的儿子!”

平公觉得也很有道理,又点头称善,并根据祁黄羊之推荐,起用了祁午。老百姓对祁黄羊此举又赞不绝口。

据记载,孔子听说了此事后,说道:“祁黄羊的这番回答,真是妙极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可算得上大功无私了。”而祁黄羊也正是因为他的尽职尽忠,无私无偏,才使得他的话有这般“硬气”,令平公也为之折服。这种“硬”法,也正是以“真”为底蕴的,这种说服方法在现代商业谈判中也是屡被借鉴。

有一次,温州玻璃钢建材厂厂长滕增寿与原西德有名的玻璃钢经营企业、ABM公司经理东尼·多勒帕尔洽谈设备引进业务。

“经理这次来温州是否做生意?”滕增寿明知故问。

“当然”。

“是不是要赚钱?”

“当然”。经理不解地侧过脸,打量他的谈判伙伴。

“做生意,赚钱,有两个前提,一是讲经营之道,不论生意大小好坏,今后风险如何,都要信守合同。二是要有气派。比如,你能拿出100万元钱扔到我们面前的瓯江里吗?”

……

东尼·多勒帕尔被这突如其来的挑战弄得摸不着头脑。他频频向陪坐两侧的人们传递眼色,不时抓搔着他那光秃的头顶。

“我滕增寿就有这样的气派。”原来他曾把价值100多万元的残次品就这样“处理”了。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话讲了算数,讲到哪里做到哪里,恪守明人不做暗事的信条。第二种,写了才算数,写下的,签字画押,信守不渝。第三种,讲了写了都不算数。我滕增寿要当第一种人,不知经理阁下乐意做哪种人?”

“第一种,我当然要做第一种人。至于第三种,别提它,让我们,把它忘掉。”

“好,我们志同道和,谈生意吧。”

滕增寿这种幽默而富有激将的词语和他那豪放而敏锐的谈吐风格,首先从感情上使对手折服,生意顺利谈成:在原需300万美元的成套设备中,同意先引进最急需的主机,并且按原价降低5%。这个数字意味着国家可以减少5万美金的支出。原西德人做生意向来硬气,任你在谈判桌上风诡云谲,价格一般不肯浮动,这次却破例了。

直言不讳惟真为本的毛遂自荐

直言不讳,往往是忠诚正直之人的表现,因为这种做法需要以真诚为基础的。只有“真”的人,才敢说实话。赞同遂自荐也正是这样的例子。

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便派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促成两国结盟抵御秦军。赵胜召集门下食客开会,要选拔二十名具有文韬武略的人才同去。

平原君说:“如果这次到楚国,能够运用辩才达到目的,最好。如果不行,那就得设法在豪华的楚国王宫内歃血,一定要与楚王结盟。贤能之士不再向外物色,从我食客群内挑选就可以了。”结果东拣西拣只得十九人,还缺一人却怎么也选不出来了。

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食客,跑上前去,在平原君面前自己赞誉自己道:“这一个人,就请您让我凑数吧。”

平原君问:“先生您在我手下服务几年了?”

毛遂说:“三年了。”

平原君说:“要知道,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好像锥子放在布袋之中,它的尖头立即就会显露出来。先生您在我门下已有三年,大家对您没有称赞的言语,我也没听说您有什么事迹,这说明先生您是没有什么才能的。您不能出使,还是留下吧。”

毛遂说:“今天我就是来请您将我放在布袋中。如果早些将我放在布袋中,恐怕早就连锥子柄也钻出来了,岂只是锥子的尖头呢?”

平原君哈哈一笑,便答应带毛遂一同出使楚国。

其他十九个人相互之间暗笑,个个面露讥讽的神情。

毛遂是一个具有才能的人,在平原君食客群中被埋没了三年,平原君竟然没有察觉。如果毛遂不自荐,恐怕老死也不能脱颖而出,平原君是一个著名、礼贤下士的政治家,在他门下的贤士尚且遭到冷落,更何况那些散处天下、默默无闻的俊逸之才呢?

但话又说回来,所谓“人往高处走”,就是说没有人希望永远居于人下,在工作上能够获得成就感,得到上司的赏识,相信是每个人的愿望。可惜老板永远高高在上,每天总有处理不完的业务,如何能够对每名下属的才能有深刻的了解?所以聪明的工薪阶层,他们懂得制造我表现的机会,把握时机,尽显所长。所以一定要争取表现自己的机会突出你自己的长处,让上司对你有深刻的良好印象,一旦日后有什么“肥缺”,他会容易想得起你。

鞭辟入理入的说服方可木三分

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鞭辟入理的说服可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

春秋时,重耳在秦缪公的帮助下,结束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活,返回晋国即位,称为晋文公。前任国君晋怀公的老臣吕省、却芮原本不亲附晋文公,重耳即位后,他们害怕被杀,就与党羽们密谋焚烧王宫,准备杀死晋文公。

这时,当初奉晋惠公之命要杀死晋文公的宦官履得知他们的密谋,准备密告给晋文公,以此来赎从前的罪过,便要求晋见晋文公。

晋文公不肯接见,派人斥责他道:“当年在蒲城,你要杀我,却被我侥幸逃脱,只斩断了我的衣袖。后来,我随狄君去打猎,你又替惠公来追杀我,惠公给你的期限是三天到达,你一天就赶到了,为什么那样快?你好狠心,我不想见你!”

履说:“当时我是刀锯之下的残疾人,不能三心二意地奉事国君、背叛主人,因此得罪于您。您如今已返国为王,难道就没有当年在蒲城、狄地那样的隐患吗?再说贤明的管仲曾发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不但不计较,还委以重任,由此而成就霸业。而今我这个残废人有机密要事报告而您却不肯接见,只怕您大难临头了。”

晋文公听了履的这席话后,便接见了他。履便将吕省、却芮等人的阴谋和盘托出。

晋文公就秘密地到秦国会见秦缪公寻求援助。后来,吕省、却芮等果然谋反,放火焚烧王宫,但没能找到晋文公的尸体。王宫的守卫部队与叛乱武装发生激战,吕省、却芮不敌,便率兵后退。秦缪公就趁机将他们诱骗到黄河边上将他们杀死。

晋国局势稳定后,晋文公重新返回国都。夏天,他从秦国接回夫人。秦缪公又送三千士兵作为晋文公的警卫,用以防备晋国可能产生的暴乱。

履这番劝说就在于他清楚地剖析厉害,条分缕析地把事实摆在了晋文公眼前,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熊光趋利避害说服他人

在说服他人时,能够趋利避害,使被说服者深明其中道理,不啻为一个好办法。一天,清仁宗皇帝(嘉庆帝)对直隶总督吴熊光说:“现在教众(指反抗清王朝统治的白莲教起义军)已经消灭干净,天下从此可以太平无事了。”

吴熊光说:

“不,要想天下太平,督(总督)、抚(巡抚)、郡县官员都要更加爱护百姓,提督、镇守等将领更要加强军队训练,让百姓能有恩可以铭记,有威可以畏服,那社会就不难太平。如果稍微麻痹松懈,便可能在跟前惹出灾祸。这就是古代军事家吴起所谓‘同一艘船里的人都是敌人’的道理。”

又一次,嘉庆帝东巡,对吴熊光说:

“沿途道路风景甚好。”

吴熊光不以为然地说:“皇上此次出巡,是要追寻祖宗艰难创业的踪迹,这样就可为将来子孙所效法,为什么单单只考虑欣赏风光呢?”

嘉庆帝又说:“你是苏州人,我少年时曾去过苏州,其风景之秀丽是别的地方难以企及的。”

吴熊光说:“皇上所见到的,只不过是剪彩的花罢了。苏州只有虎丘这地方可称作名胜,但实际上也不过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中河道狭窄,船只拥挤,哪能谈得上什么美好风景?”

嘉庆帝说:“照你这么说,我父皇(指乾隆帝)为什么要去苏州六次呢?”

吴熊光慌忙磕头上奏道:“从前我有一次陪同您去拜见太上皇(指乾隆),太上皇说:‘我执政六十年,并没有什么有伤德政的事,只是六次南巡确实劳民伤财,是毫无益处的劳累,将来皇帝如果南巡,如果你不加以阻止就没有脸来见我。’我想起太上皇这种懊侮自责的话,就像他老人家刚刚讲的一般。”

吴熊光这一席话深深地震动了在场的朝臣们,大家都暗暗佩服他勇敢而坦直的忠言。其实,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观点来看,此话甚好理解。不受监督、制约的专制权力必然腐败,任何专制独裁者总逃脱不了迷恋女色、宠信奸佞、奢靡荒淫的腐败怪圈,是他们将祖宗艰苦开创的基业引向了衰落与败亡,隋炀帝、唐玄宗、宋徽宗等无不如此。清朝的“康乾盛世”实际上已不太平,乾隆宠信奸臣、贪官和坤以及六次游幸江南已显示出腐败之征兆。嘉庆帝则开启了清朝衰朽的闸门,最后发展为晚清险被世界列强瓜分的民族悲剧。作为忠直之臣的吴熊光,敏锐地看到清王朝镇压白莲教起义的深刻的社会矛盾与危机,通过舌辩劝谏嘉庆帝要节俭爱民、戒绝游幸,“皇上此行,欲稽祖宗创业艰难之迹,为万世子孙法,风景何足言耶?”应该说是很具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的。

审时度势方可拨雾见日

拥有的政治家眼光的人,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能够做到审时度势,从而拨雾见日,晋国伐例是一个例子。

潞国国君潞子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潞国大臣邓舒执政后便将她杀了,并伤害了潞子的眼睛。于是,晋国国君要兴兵讨伐潞国。

大臣们都纷纷劝阻说:“不可以。邓舒具有别人所没有的三样突出才能,还是等潞国以后没有贤才治国时再去讨伐吧。”

大臣伯宗力排众议说:“一定要去讨伐!邓舒有五项大罪,纵使他的才能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他的五项罪过是:一、不祭祀祖先;二、嗜酒如命;三、抛弃仲章这样的贤人夺取黎氏的地盘;四、杀害我们国君的姐姐;五、损伤了潞国国君的眼睛。邓舒自恃有才能,而不讲究宏扬美德,这就更增加了他的罪过。如果今后接替邓舒的执政大臣是个讲究仁义道德、敬重祖先神人、团结百姓、强固国家政权的人,我们又如何去讨伐他呢?现在,不讨伐有罪,说什么‘等待以后再讨伐’,不是太可笑了吗?要知道,依恃才能和势众而不修政治道德,这是自取灭亡,商纣的灭亡就是有力的例证。老天不按时令运行就会酿成灾祸,万物失去常性,就会变成妖怪,人民违背道德准则,就会造成动乱,一乱,妖孽灾害都会产生。像邓舒这种人反其正道而逆施,一定要失败的。现今不去讨伐、等待何时?”

晋国国君听了觉得很正确,决定派兵征讨,终于灭掉了潞国。邓舒逃到卫国,卫国人将他捉住引渡到晋国,晋国便将他杀掉了。

德才兼备,是贤才的标准。治国也与选用人才一样,仅靠才能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紧的是要以德服众、取得民心,才能长治久安。这个道理,伯宗说得相当透彻。透彻明了的话自然让人信服。

由攻蜀之辩看言利析害的作用

理清思路,分析利害,能使说服他人的过程缩短,从而产生更好的效果。

巴、蜀两个小国相互攻战不休,都向秦国告急求援。

秦惠王召集群臣开会讨论此事。惠王的本意是想讨伐蜀国,但又担心蜀道艰险狭窄,大军难以深入,而东邻韩国又要来侵犯,犹豫很久不能决断。

这时,司马错竭力主张进攻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