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十六计活学活用(25—36计)
19927300000033

第33章 反间计(1)

【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注释】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见《易经·比》。比,原意是相亲相辅。

【译文】在敌人给我方布置的疑阵中再反设一层疑阵。如果利用敌人内部的策应去争取胜利,那么我方就不会遭受损失。

【计名出处】此计出自孙子《用间》篇:“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又有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实也。乡间者,因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同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固其敌间而用之。

【计名阐释】

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内部的普通人作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唐代杜牧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就是个有名例子。

曹操率领号称的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士兵组成,善于马战,可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摆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干,但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佯装大醉,邀蒋干共眠。蒋干难以入睡,看到了周瑜预备下的假信,认为蔡瑁、张允要与周瑜里应外合。他赶快找机会回曹营,让曹操看了那封伪信。曹操大怒,杀了蔡瑁、张允。等他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但已无可奈何了。

【讲解】“反间计”是间谍战中的一种谋略,指的是利用敌方内部的间谍为我方所用,反而去刺探敌方的情报,从而使自己不受损失,争取主动的思想。行“反间计”的办法千变万化,关键在于:用厚礼重贿收买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或装疯卖傻,故意供给对方假的情报,使之间接为我服务。

此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使用敌间,二是分化离间。

(一)反间计与经商谋略

“反间计”通俗一点说,就是“将计就计”,此计常用于间谍战中,在军事上,兵家历来极其重视对敌方情报的收集,就是如今在国与国之间,也有大量的间谍人员的相互渗透。

“反间计”作为一种使用间谍的计谋,在商业竞争中,多用于商业情报的获取。获取商业情报可以用间谍手段,也可以用正面公开的手段,企业经营者在成功的商业情报战中,应做到“你摸我的底你摸不着,我摸你的底你不知道。”

企业的技术,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企业独特的贸易网,商业谈判中的价格及相关因素等,都有可能成为间谍分子的目标。在不违背正当竞争的前提下,企业经营者同样可以去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情报和信息,为我所用。

1.发生在硅谷的反间战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介于帕罗阿图和圣克拉拉之间。第一章算机革命,为硅谷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此,这里不仅成了闻名于世的“电子革命中心”,“半导体工业王国”和“美国工业化末来的幻想和缩影”,而且也被许多国家的工业间谍当成施展拳脚的最佳场所。

可以说,在这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你争我夺的间谍大战。

为了防止各种间谍从硅谷猎取高新技术,美国各反间谍机构近年来纷纷向硅谷派驻精兵强将,建立反间谍机构。

据美国司法部官员透露,早在1982年,美国政府就在硅谷建立一个防止技术外流的特别小组,这个小组由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一流侦探组成。

美国国防部调查局也向硅谷派出了大批特工,该局每年还向硅谷的厂商散发数十万份保密规定。

美国海关人员则经常乔装改扮成商人,同硅谷的同精尖技术公司以做生意为幌子,暗访偷运技术的情况。

与此同时,美国反间谍机构还加强了硅谷外围各口岸的防线,许多特工在旧金山港湾、洛杉矶机场和长滩一带日夜奔波。

有一次,他们根据一封匿名信,得悉“固保发展公司”的老板,德国人布鲁克豪森是专门从硅谷窃取高新技术的老手。于是,反间谍人员便开始调查跟踪。当该公司把装有高压氧化系统的货箱从硅谷发往洛杉矶后,海关人员悄悄地打开了货箱,发现里面装的不是“锅炉”,而是高级技术设备。

为了顺藤摸瓜又不致暴露,反间谍人员把高压氧化系统取了出来,用沙子装满货箱,然后把箱子原模原样地封起来。随着这批货物的多次转手,美国反间谍机构终于基本摸清了布鲁克豪森工业间谍网的情况。

于是,他们立即查封了布鲁克豪森等人在加州的所有办公室。随后又会同德国有关机构,搜查了布鲁克豪森在波恩、杜塞尔多夫和慕尼黑等地的公司。反间战取得了成功。

2.丰田公司欢迎傻瓜

日本丰田公司一位主管曾经说过:“本公司每年有40万件改善提案,而美国汽车公司只有6万件而已,这个差别便造就了车的品质差异。”

另外一位日本企业经营者又对上述论点作了补充,他说:我们不欢迎能言善道的人,这种人经常会提出“这个做不到”,“做了也是白费的”,他们的聪明往往表现在找寻借口推辞。反之,处世老实的“傻瓜”,才会埋头苦干,提出改善提案,我们的企业需要这样的“傻瓜”。

事实上,目前日本许多企业都认为:任何“荒诞”的提案,都是值得考虑的,不管提案的大小好坏,只要设计者是动过脑子的,都要给一些奖金予以奖励。只有这样,才能鼓励企业各级人员从一成不变的操作中解脱出来,而主动地开发自己的脑力资源。有一份报刊在论述这个问题时写道: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为了寻找能发光的材料,曾经考虑了数千万种材料,连竹子也没有放过。当时曾有多少人讥讽爱迪生是傻瓜。因此应当呼唤;请容忍傻瓜的存在,鼓励他们去进行发明创造。

有一位对日本企业素有研究的专家着重指出:日本的经济奇迹部分可将功归于企业的提案奖励制度,以及政府专利制度的完善。它刺激了国民的创造欲望。因此,积极运用提案奖励制度比造就更多的理工博士作用更大。

丰田公司运用反间计激励企业各级人员开动脑筋,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3.运用反间计获得情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没有硝烟的经济情报战。日本不惜花费巨资和人力、物力,通过各种渠道,用各种手段搜集情报,其触角几乎伸进美国经济界的各行各业。

1948年,美国为加快飞机叶片的加工速度,提出了数控机床的设想。麻省理工学院受空军委托进行设计研制,防备十分森严。

1952年,这一消息还是泄露出去并传到日本。日本人千方百计想弄到有关情报,摸清数控机床的奥秘,便多渠道地开展了间谍活动。

后来,他们收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学生搜集情报,从“内线”弄到一本数控机床说明书,由此掌握了全部技术情报细节,甚至还发现了美国设计中的缺点。

于是,日本开始研究自己的数控机床,还制成了一台电子计算机,4部数控装置同时控制7台“数控机床”,从研制到投产仅用6个月的时间。

这一“反间计”的成功,使日本机床工业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IBM公司计用上计,对手坠入圈套

六七十年代,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IBM公司,一直垄断着国际商用电子计算机市场。日本通产省大声疾呼,要在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然而,要与美国IBM公司竞争,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若想缩短时间,必须事先通过某种手段获得美国新机种行情。

于是,日立公司通过商业间谍活动,搞到IBM公司新一代308X计算机绝密设计资料27册中的10册,这套材料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是1980年11月,同其内部的一名职员莱孟德·卡戴特拿出来的。

为把余下的17册资料也搞到手,日立公司继续采取行动。其高级工程师林贤治向与日立公司有业务往来的马克斯维尔·佩利发了一份电报,要求佩利设法搞到其余17册资料。

佩利曾在IBM公司工作21年,辞职前曾任IBM公司先进电子计算机系统实验室主任。接到电报后,意识到IBM公司与他自身的关系,便将此事告诉了IBM公司。

负责IBM安全保卫工作的查理·卡拉汉为查清事实,抓住日立公司从事商业间谍的证据,要求佩利帮忙,接近日立方面的林贤治,佩利同意充当双重间谍。

为彻底追究盗窃犯的责任,联邦调查局采取了诱捕的方法,他们声称,美方公司有两个领导干部将退休,通过这两个人,什么绝密的硬件、软件、手册等统统能够搞到手,日立想得到的东西,他俩都能搞到。而日立方面却不知这是诱捕之计,终于落进了陷阱。

1982年6月,联邦凋查局人员逮捕了日立派去拿情报的职员。日立被抓到证据,遭到了起诉。在日、美两国政府积极参与下,1983年3月,旧金山法院判处日立公司林贤治1万美元罚款,缓刑5年。参与此案的大西勇夫被罚款4千美元,缓刑2年,并交还其盗窃的全部资料。

自本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IBM公司,一直控制着商用电子计算机的国际市场。面对这种局势,日本有人曾大声疾呼,要求日本在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但是,日本电子计算机厂家觉得,与美国一些公司竞争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日本的一些企业家动了脑筋,一番苦思后,他们觉得,如果能够事先通过某种手段弄到IBM公司的新机种资料的话,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时间。于是,日本的一些商业间谍开始了紧张的活动。

1980年11月,日本公司通过商业间谍,从IBM公司一个名叫莱孟德·卡戴特的职员那里,弄到了该公司新一代380X计算机绝密设计资料。这是一套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一共27册。然而,这一次日本公司只弄到了10册。为了搞到另外的17册,日本公司继续采取行动:由日本公司高级工程师林贤治出面,向与日本公司有业务往来的马克斯维尔·佩利发去一份电报,恳请佩利设法搞到其余的17册资料。

佩利曾经在IBM公司工作了23年,辞职前曾担任公司先进电子计算机系统实验室主任。他深知新机种资料的价值,因此,当他接到日本公司的电报后,立即将此事告诉了IBM公司。负责公司安全保卫工作的查理·卡拉汉普在美同联邦调查局任过职,他听了佩利的叙说后,决定将计就计,以间谍来反间谍。他让佩利充当双重间谍的角色,主动接近日本公司的林贤治,摸摸情况,掌握日本公司的证据。同时,在联邦调查局的参与下,还谋划了诱捕的方法:由IBM公司宣布,有两名接触绝密硬件、软件等技术的高级职员即将退休,诱使日本公司向这两名职员弄资料。

果然,日本公司上了钩。1982年6月,联邦调查局逮捕了日本公司前去拿情报资料的职员。日立公司窃取IBM公司情报的证据被抓到,遭到了起诉。1983年3月,旧金山法院判处日本公司1万美元的罚款,缓刑5年;参与此案的大西勇夫被罚款4千美元,缓刑2年,并追回了窃取的全部资料。

日本公司以间谍计窃取新机种资料,而IBM公司却用反间计,结果使日本公司以惨败告终,足见得IBM公司计高一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谋略,就是在对对手的谋略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然后佯顺其意,在对手的计上用计,使对手坠入圈套,这是此谋略的核心之处。

5.奇物的餐馆

“晚上好!”梅特·佩里·贝利满面笑容,拿着一张菜单迎候顾客,这张菜单几乎与他和她的一些同事的身高一般长。

他在马尼拉一家美国老板吉姆·特纳开办的“霍比特”餐馆工作。他本人身材不高,只有3英尺7英寸(约合1.09米),他已经习惯于别人讥笑他比人矮一大截的说法,他也听惯了顾客寻他开心的话:“你少找了我零钱,我又吃亏了。”

这家餐馆的男女侍者们的身高都不过是在2.2英尺和4.4英尺之间(即67厘米到134厘米之间),老板特纳这种以株儒招徐顾客的生意经,自餐馆1975年开张以来一直使顾客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