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信口开河”亦称“信口开合”,是指不要轻意地随口乱说。因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应酬,主要是以语言作交流的。语言是人际沟通、交流的桥梁。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练好应酬语言,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工作和事业,都是有益的。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因为我是天子,天子金口玉言,说的话天下就要照办。所以我不仅要以谦逊的态度待人,更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己,看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顺应天意与民心。”
与对方沟通的愿望
伶牙俐齿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总是令人羡慕的,许多人都惊异他们成功的秘诀,现在就有一个机会揭开这个谜。请听下面一段故事,这是一位成功的播音员的本身经验,他告诉他们的三条经验十分重要。
有一天,广播电台有个主持人辞职,经理叫莫奇星期一开始上班。莫奇就这样有了工作。早上9点钟,莫奇走进播音室坐好,新的节目主题曲已备妥。莫奇准备开始他的第一次广播了。莫奇播放音乐,然后调低音量,准备说话,但开不了口。于是莫奇把乐曲音量调高,再调低,嘴里还是说不出话。第三次也一样,听众听到的只是音乐的音量时低时高。
最后,经理踢开播音室的门,大发雷霆:“这一行是传播!”便转身就走,“砰”的把门关上。就在那一刻,莫奇弯着腰对麦克风讲出他第一次做广播员说的话:“大家早。”这是莫奇有生以来第一天的电台广播。那天早上莫奇绝对谈不上锦心绣口,但到底是说了些话,对听众解释了莫奇有多狼狈,莫奇也因此有了信心说下去。
你希望谈话对他们开诚布公,愿意说明你的背景、爱憎。这是交谈场合中的一种互谅互让,是认识他人的途径。
莫奇在广播事业有点成就的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听众感觉得到莫奇工作时个心投入,乐在其中。这假装不来,就算想装,也装不像。
谈些你热爱的事情——儿女,父母,嗜好,义务慈善工作,刚刚读完一本书。要是你谈的是你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且让只众明白其中的妙趣,你就能成为出色的播音员。
要善于访谈,首先要善于怜听。你细心聆听就能适当回应,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能说得更好。真正健谈的人都会把握要点,紧跟着追问。卡内基在他的经典著作《结交朋友与影响他人的窍门》中说得好:“想别人对你感兴趣,你先要对别人感兴趣。”
每天早上都想提醒自己一条重要守则:今天我不管说什么话,自己什么都学不到。要想学到什么,只有多听。
我们大多数人最关心的,就是能否在日常生活的谈话场合进退有度,都希望自己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工作场合,无论是面对一个人还是千百万人(这是我每天的工作),都能口齿伶俐。不论什么场合,守则都一样。谈话的目的就是要同别人沟通,你只要表现出真诚、热情,并且愿意聆听,就会成为交谈大师。
巧口才也能借东风
张嘴求人借东西,这嘴实在是不好张。但如果你能够从借者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并通过语言消除他的顾虑,那么难事也会迎刃而解了。
首先,说话要用商量的语气。向别人借东西时,说话语气一定不要太硬,更不能些有伤于人的,要知道你是在有求于人。如你的孩子患病住院了,你手头又缺钱。只能向别人借,这时你就可以说:“我的孩子病了,还缺住院费800元,不知您手头宽绰不宽绰?下月开工资我就还您”。用这种商量的口气,只要人家里手钱,是不会不帮忙的。
但有些人则不注意这一点,向人借钱时说:“谁不知你存了几万元,借我一点儿钱还不是牛身上拨根毛。”诸如此类的话。这种话熟人打趣说话还不要紧,但在借东西时这样说,人家是不愿听的。所以借东西时说话一定要用商量的语气,这样才使对方感到你有求于他而且尊重他,他才肯帮你。
借东西时注意一定要说明归还时间。借别人东西时,一定要说明归还时间,而且要准时归还给人家。比如你与同事一起去商店,看见一条新式裙子,你想买下来,刚巧手里钱不够,你就可说:“小王,你先借给我200元钱吗,等回去我就让我女儿给你送去。”说明了归还时间,使人家感到借出去的钱有了保障。所以会放心地借给你。
其次,说话要诚实。向别人借东西要说实话,不能为借得容易而编假话骗人。比如你借钱时明明近日还不了,为了使人家乐意借,就说:“过几天就还”,或说:“明天就还”。结果不能如期归还,人家就不会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难了。而且借东西时不能随便改嘴,开始说借1000元,等人家答应了说借2000元,这会使借主感到为难的。
借不到时,不要说气话。向人借东西,总有不能如愿的时候,不能因为人家不借给你,你就说出不礼貌的话。比如你向人借自行车,人家说:“对不起,自行车不能借你用,等会儿我要外出。”你就不要说出:“怎么这么巧,我来借时你要用”之类的话。否则,就会大伤和气。你在借钱不成时,如能对人家说:“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绰,我再到别处看看。”这让人觉得你能体谅人。
寻求与人说话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对有些人遇到有人上门求他办事,便产生一种优越感,侃侃而谈,越扯越远。或者,对方故意说些不着边际话,以此来消耗见面的时间,最终拒绝、搪塞。
遇上口若悬河的对手,有时候我们连争取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这个时候有必要抓住机会打断他的内在逻辑,迫使他住口。
这样的人我们最难说服他。如用一般手法,会中对方的计。但一味的沉默,也等于承认对方占了上风。所以应采取措施,将对主拉入自己的正题上来。
这种心理技巧在西方议会争论时常被使用。官员们在议会所说的话,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议员不是很容易能破坏他们的逻辑思路的。老经验的议员会赞成官员所说的一切,并审时度势,抓住机会采取手段打断他一的连串话题,使其原则崩溃,说出真心话。对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有此方法尤其神效。
另外,抓住有利时机制造话题,是许多口高才的一贯手段,例如幽默的制造者利用歧义词语或句子来钻别人的空子捉弄人。这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阿凡提当理发匠,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想狠狠整他一下。
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问:“阿訇,您要眉毛吗?”
“当然要!这还要用问!”
“好,我就给您!”阿凡提说着,嚓嚓几刀就把阿訇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的手里。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
“阿訇,胡子要吗?”阿凡提又问。
阿訇连忙改口说:“不要,不要!”
阿凡提连连说好,又嚓嚓几刀,就把大阿訇的胡子刮下来,甩在地上。
对付这类棘手的人物,要先干扰他的决策。最好的办法是很频繁地说:“有点道理”,“是这样的吗”之类的话来打岔,或是故意注意别的东西,或是注意注视旁边。这些动作会打断他的思考逻辑,结果纰漏百出,从而获得插话的机会。
弄清该与不该的说话方式
说话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该说的,一类是不该说的。而能够分辨这两类内容的人,它就把握了口才学的本质。
古人曾经说过:“君子对于别人不要做不慎重的事,态度举止不要表现得不庄重,不要说不该说的话。处于一定的社会地位,对任何事物不发表意见,君子以此为耻;即使发表了意见,但言行不一,没有行动,君子也以此为耻。”意思是说言和行要一致,说的就要做,不说就不做。
关于说与做的关系,古人是这样认识的:“话事先说定了,就不会有窒碍;事情提前计划好了,就不会有困窘;行动方向预定确定了,就不会有忧虑;道路选择好了,就不会有不通。说话一定要有基本的主题,行为一定要有可循的常规;亲近别人一定要有基本的主题,行为一定要比别人早些,说话一定要比别人晚些。”意思是要重视行,而不是言。因为语言有时候不一定靠得住,只是在口头上许给别人以恩惠,可是不给人以实际好处,怨恨和灾祸就会临头。
由此古人劝诫我们一定要弄清该说与不该说的,以趋利避害。“人们之所以轻易发表言论,是由于没有承受失言的罪责罢了。向位高权重的人物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该说的是言辞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言论。宣扬别人的不好之处,会招来后患。
女性们对于生理上的用语,尤其是特定部分,她最难启齿,也最怕别人说出来。研究两性性心理的权威学者金赛博士曾说过:“女性的身体上某些部分,无声的触觉她乐于接受,有声的语言,她便不能忍耐了。”你如对一位女士说:“你的腋下好臭!”或是“是你放了屁吧?”她不认为你是一个下三烂才怪!
如果真要将该说与不该说的语言归纳成一条规则的话,那么其内容就是:
第一条,不做让人无法理解的言语行为;第二天,不做不诚实的言语行为;第三条,不做多余的言语行为;第四条,不做没有意义的言语行为;第五条,不做不与现行言语行为没有联系的言语行为。第六条,要说的是能做并且做得好的事。
说出令人爱听的话
在周末,许多青年男女伫立街头。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等待与情侣相会的,有两个擦鞋童,正高声叫喊着以招徕顾客。其中一个说:“请坐,我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另一个却说:“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结果,前一个擦鞋童摊前的顾客寥寥无几,而后一个擦鞋童的喊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个青年男女都纷纷表他擦鞋。
这究竟什么原因呢?
我们听到第一个擦鞋童的话,尽管他的话礼貌、热情,并且附带着质量上的保证。但这与此刻青年男子们的心理差距甚远。因为,在黄昏时刻破费钱财去“买”个“又光又亮”,显然没有多少必要。人们从这儿听出的印象是“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
而第二个擦鞋童的就与此刻男女青年们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充满温情的时刻,谁不愿意以清清爽爽、大大方方在形象出现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一句“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真是说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见,这位聪明的擦鞋童,正是传送着“为约会而擦鞋”的温情爱意。
一句“为约会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顾客的心,因而大获成功。我们也该从中受到启发,研究心理,察颜观色,得到准确的无形信息。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比如,在知道高深、经验丰富的对手面前,不能自作聪明、虚张声势,尤其不能不懂装懂、显露浅薄,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
再如,在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对手面前,不宜过多解释,而可以采用激将之法。
又如,在沉默寡言、疑神疑鬼的对手面前,越殷勤,越妥协,往往会引起越多的疑问、越多的戒备。因此,关键在于想方法启发对方讲话,以便摸清虚实,对症下药。态度也不妨强硬一点,用自己的自信来感染、同化对方,打消疑虑。
有一家皮革材料公司,专为皮革制造厂家提供皮革材料。一次,一位客户登门。几句寒暄之后,公司负责人发现这位客户实力雄厚,需要量很大。在交谈中又发现这位客户比较自负,性急。于是皮革材料公司通过客户观看样品的机会,适当而得体地夸奖他的经验与眼力,在最后的价格谈判中,先开每公尺二十元,但接着加了一句:您是行家,我们开的价是生意的常规,有虚头骗不了您。最后的定价您说了算,我们决无二话。果然,客户在这种信任的赞誉声中,痛痛快快定了每尺十五元的价格(公司的进价是每公尺十二元)。显然,这样的战术成功了。当然关键还在于准确把握对方的性格及心理。
挑别人喜欢听的话说
某文艺编辑曾讲样一段故事,他邀一位名作家写稿,该作家非常难合作,各报社的编辑对他大伤脑筋。因此,这个编辑在见面前也相当紧张。
一开始果不出所料,怎样都谈不拢。作家一味说:“是吗……”“也许是吧!”闹得编辑很是头痛,只好打定主意,改天再来,于是闲说起来。
你把几天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作品近况的报道搬出来,他说:“您的大作最近要翻译英文,要在美国出版了。”作家见对方如此关心自己,就很感兴趣地听下去,编辑又说:“您的风格能否用英文表现出来?”作家说:“就是这点令我担心……”他们就在这种融洽气氛中继续谈下去。本来已不抱希望的编辑,此时又恢复了自信,获得了作家答就写稿的允诺。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谈话时只讲他自己,而不关心对方的人。人们只愿意和那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交往。
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威廉莱亚·惠勒普斯,在《人性》这篇论文中,这样叙述:
我在6岁那年有一个星期六,去斯托拉多姨妈家度周末。记得傍晚时分,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他先和姨妈嘻嘻哈哈谈了好一会儿,然后便走近我面前和我说话。当时我正在迷上小船,整天抱着小船爱不释手地玩。以为他只是随便和我聊几句,没想到他对我说的全是有关小船的事。等他走了以后,我还念念不忘,对姨妈说:
“那位先生真了不起,他懂得许多关于小船的事,很少人会那么喜欢小船。”
姨妈笑着告诉我,那们客人是纽约的一位律师,他对小船根本没有研究。我不解地问:
“为什么他说的话都和小船有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