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沟通高手
19926600000026

第26章 家庭亲人间的沟通技巧(1)

引言:俗话说:“一家不治,何以治天下”,但治天下与治家却不可同口而语。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所念的经文各不同。家庭沟通妙就妙在有内有外,有近有远,有大事可以化小,化了之分。

表达要委婉

沟通高手有很多人常常错误地认为,既然是一家人,说话有必要委婉含蓄吗?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照直一说不就得了?这种看法在理论上说是对的,因此很难将其驳倒。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行不通。人们都清楚,在社会生活中,如何说话是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或艺术,不讲究不行;但在家庭生活中,人们常常墩此忽略了。事实上,说话作为一门学问或艺术,在家庭生活中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为此,我们所提示大家的第一个秘诀就是:委婉地表达感受和意见。

在人际沟涌里,说话“委婉”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甚至可以说,“委婉”的说话几乎可以被当作是一种得体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委婉”定义为:一种以真诚坦荡的沟通来对待人的方式,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轻易伤害他人。委婉意味着对他人是信赖的,而且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只要我尊重你的感受,而且尽量克制着自己不去伤害你,那我相信你对我的意思也一定能够很好地了解。”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委婉并不是虚伪。许多人不原意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是绕弯子,借口是怕伤害了对方。实际上这是蔑视对方的感觉,并不是真正的委婉。而真正的“委婉”表现的却是尊重对方的感觉。因此,委婉不只是意味着彬彬有礼(不打断别人的谈话,不攻击别人,或巧妙地使用外交手腕等),还包含着真诚和信任。委婉所体现的另一个意思是意识到或注意到他人的感觉,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再有,委婉还意味着不去利用别人,占别人的便宜,而是关心和爱护别人。推销员也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感觉,但却是以操挫的手段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委婉也含有“顾全别人面子”的意思,就是不去伤害他人对自我的看法。

委婉常常使人误解成虚伪的压抑感情,被认为是关系密切的一大障碍,这很正常。其实委婉完全不涉及爱的掩饰和压抑,人际沟通中只有借助委婉的表白,诚恳的态度,并且关心爱护对方,才能建立起真正密切的关系。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丈夫:为什么你从来不把干净的领带替我准备好,挂在衣柜里?

妻子:这样的事确实经常发生,而且还惹你生气了,我会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但你也要帮帮忙,记得把脏领带放在洗衣盆里,别老是随手乱丢,好吗?

这位妻子的回答丝毫没有耍赖或放纵自己,也没有虚伪和掩饰感情的意思,有的只是尊重和委婉。她以积极的方式回答丈夫的夸大其辞,欣然接受了丈夫所提出的意见中合理的部分。她的回答等于把丈夫的有点气势汹汹的攻击“翻译”得较为合理,并不掩饰什么,更不能算做虚伪。

委婉常被误解为压抑感情,但其实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善于控制感情表达的方式,而并不是去掩饰感情本身。在关系密切的情况下,委婉也不表示永远顺应对方的意思,特别是当对方的行为让人不能接受时。这时的妥协顺应就是“逃避争吵”,将会使你的不满和愤怒情绪累积起来,总有一天你会忍受不了而爆发出来。

委婉是一种待人的艺术,如果要想使你的孩子掌握这样一门艺术,并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就要及早对他进行教导。当然这在他长大成人之后也是可以学习到的,但花费的时间就要多多了。我们在前面讨论不恰当的沟通方法时,曾经列举过许多不委婉、不体贴的行为。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再一次指出,尽管许多父母本意上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待人委婉有礼,便实际上却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自己的表现教给了孩子粗鲁无礼,有的则是在他们对孩子的讽刺、打击中使孩子学到的。

而说话不委婉,甚至是带有侮辱性质的说话会带来很糟糕的后果:首先,侮辱人造成的恶果,是损害人(尤其是孩子)对自我的看法。经常受侮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用,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其次,受侮辱的人会感到非常气愤,只是想着要如何去反击报复,而不会去想应该怎样去改正自己的行为,这对事情的改善毫无帮助;再者,当你用粗鲁、不尊重的话骂人时,等于是告诉对方你这个人很粗鲁无礼,同时也会使孩子学会骂人,学会粗鲁无理。

例如,一位母亲刚好发现女儿没有收拾干净自己的房间就跑出去玩了。这时女儿在院子里和邻居小孩玩得正起劲,于是她大声吼道:“你马上给我滚回来!你的房间那么脏,回来收拾干净!”这位母亲有没有考虑到她对女儿的语言过于粗鲁?有没有想到她当着别人的面使女儿难堪?或许没有。而女儿则会非常怨恨地回来,久而久之也学会了如此粗鲁地对待别人。我们再看看同样情况下,另一位母亲的处理方式:她走到院子里把女儿叫到一边,用非常低的、别的小朋友听不见的声音对好说:“乖乖,你忘了整理你的房间了,咱们的规矩是整理好了才可以玩儿。你现在先进去整理一下吧。”显然,这位母亲要高明得多,既达到了目的,也教给了孩子如何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孩子也会感激母亲没有当着朋友的面让她难堪。

有时在侮辱人时有这样一个借口,那就是“这是事实。”例如父母对上初中的孩子说:“你还小,这么重大的事情你自己还不该做主。”这诚然是事实,但你与其陈述这个事实,还不如委婉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不必非用这句话来引起他的反感:“谁说我还小!”孩子们会忍不住这样抗议。这是作父母的失败。生活中我们都懂得这样一条宗旨:你希望别人如何对你说话,你就先如何对别人说话。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公理。

委婉还意味着没有“虚假的骄傲”,真心实意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对自己该负的责任不要进行推脱。例如:“很抱歉我太鲁莽了。”“是我不对,请原谅”等诚恳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只是徒劳,还会破坏亲密的关系。夸张的认错也是不好的。“好啦!都是我一个人的错!”在社交中这种认错也许表示有礼、圆滑,但在关系密切的情况下,在家人之间,这绝对是不恰当的。

切忌争吵

生活中,我们常常要用到“讨论”这个词,它本身就表示着一种友好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气氛。在一个家庭里,“讨论”也应该成为一种家庭成员间交流感情与意见的主要方式,而不是依赖争吵、斗气去解决问题。

在这里,“讨论”的含义是指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交换意见、交换感觉以达到相互了解或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两个或几个关系亲密的人在讨论时,更要以关切和了解的态度来看待他人的感觉、愿望和目的。与此相反,“争吵”也是一种表达意见和感觉的相互沟涌,但却是以有意或无意地作害对方为目的的。争吵必定伴有愤怒的情绪和声调,所以我们说“恶语争吵”的“恶语”两字其实是多余的,争吵本身就够恶的了,加上这两字不过是强调这一行为的破坏性效果而已。

平心而论,讨论不一定带来好结果,尤其是家庭之中。一方的固执常使协议不易达成,或者虽然达成协议而事后却不能执行。个人对冲动的克制也会影响讨论的结果,如果有一方克制不了冲动,讨论必然无效。但只要是双方诚恳的讨论,即使没有带来具体的好结果,也总比破坏性的争吵好。我们宁愿相信,多数人都不是那么寡情自私的,也都能合理有效地克制冲动,都希望借助讨论来达成协议和谅解,在家庭亲人之间,很少有人有意去伤害对方。争吵多半是因为没有考虑或关心到对方而引起。我们经常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或者表现在言词上,或者表现在声调上,我们“发现”自己伤害了别人。之所以用“发现”两字,是指说话者无心造成的情况。有时,人们所以陷入了争吵之中,正是因为要防卫对方的攻击。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如果两个人之间真有没有问题,是不可能说出这句话的。”我们可以提出两点理由来说明这句话的疑点:其一,既然几乎没有人喜欢争吵,那么讲这句话又有什么必要呢?就象说“我不喜欢得心脏病”一样,谁喜欢呢?说这句话的人一定是想努力使对方相信他的确不喜欢争吵,那么又为什么要别人相信?难道是潜意识里想伤害对方?其二,假使你倒一杯咖啡在地板上,除非运用想象力,否则看不出那汪污迹象什么。再假如你让某人看,问他象什么,他说“我看不出它象一只马”。你会怎么想?你可以确定他的确是看成了一只马,但他不承认这个想法!同样道理,“我不想和你吵”也正表示“此地无银三百两”,无非是想掩饰或否认有攻击对方的想法罢了。

一般人为什么会说“我不想和你吵”呢?至少有下列三点原因:第一,是由于一种叫做“否认自己的感觉”的自我防卫心理。这几乎是每个人共同具有的倾向,没有人愿意承认魔鬼在他心中,说这句话是要否认内心破坏性的动机;第二,另一个原因是想让别人和自己相信,自己本是纯结和平的水仙花,而是别人逼你不得不恶语相对。说“我不想和你吵”实际意思是“你想争吵”,等于在指责对方的不是,推托责任;第三,则是要逃避讨论,怕被置于困难的处境,或怕被揭开疮疤,或者是有意逃避,也可能是带点自我防卫的意思等等。

我们观察一下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说出这句话,也许是当别人说出他不易反驳的话时,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会说“嘿!被你说中要害了!”而是彩取逃避式的说法:“我不想和你吵!”

事实很清楚,没有人能逼得你吵起来,除非他拿刀架在你的脖子上。因此,任何事陷入争吵中,自己多少要负些责任。“一个巴掌拍不响”,别人咆哮怒吼,不等于你也必须咆哮怒吼。因此用“是你先开始吵的”来推卸责任绝无道理。也不能用别人对你如何如何为借口而以争吵来反击。“我不想和你吵”和“是你先开始吵的”等等说法都是自我防卫很强的人的记号,尤其是常将合合理化使用来防卫自己的人,当别人提到他内心的动机时,他就不安地加以掩饰或反击,因而造成争吵。而一个没有太多防卫心理的人则有兴趣考虑这些动机存在的可能,并愿意更加了解自己。

争吵到底出自什么目的呢?当然不可能一一列出,这里我们举出最通常的五种目的:借愤怒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表现出伤害别人的欲望;避免引起焦虑不安,避免谈论到较严重的问题;作为失败的借口(如:要不是你和我吵了一个晚上,我今天一定会完成那份活的!);逃避亲密的关系。

破坏性的争吵阻碍人们解决问题以达到相互信赖和关系的亲密,因此一定要防止或解决争吵。那么,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怎样防止变成破坏性的争吵?有个原则很简单:当别人对你说的话让你觉得他在侮辱你、不公正或太过分时,就把它看成是一种争吵的挑战,然后以讲理、关心的态度去克服这个“挑战”。例如,有人侮辱了你,你用平心静气并诚恳的语气告诉他,你有被侮辱的感觉,但是你了解他对这件事非常反感,你一定是伤害了他,而你很想改正。继续谈,不要反击。一个喜欢利用合理化作用的人常常会这样反击:“我不想让他爬到我头上来!”其实,这是毫不相干的说法。因为合理、诚恳的回答并不会使人爬到你的头上来,除非你把那人当作你的敌人。面对他人破坏性的争吵,最好的方法是用建设性的方法来回答,以化对抗为和谐。

我们再重申一次:对争吵的挑战是要以合理、关心和巧妙的回答来解决。这也是一个家庭中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如果你能帮助孩子学到这个方法,那就能免掉许多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孩子和人打架时,常常提出的理由是别的孩子先骂他。不论是否属实,告诉他你不喜欢这样的借口。他不必先接受了别的孩子的挑战再来责怪别人。你要教他这样回答“对不起,害你这样想”。这常会使对方吓一跳,不会再吵下去。即使有时阻止不了对方的谩骂,也是自我控制的练习机会。

我们来举一些“挑战”的例子,并看看接受或克服这种挑战的两种不同的回答方式结果如何。如何回答并不是在于观察对方的用意何在,不论他挑战的动机是什么,我们的目的都在于作坦诚的讨论,免于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之中。

(1)当孩子把牛奶泼在父亲的西装裤上时:

接受:你这个笨蛋!你什么时候好好做过事!

克服:下次要小心一点!到厨房去向妈妈要块抹布来!

(2)妻子对丈夫说:我希望你至少不要把自己的袜子丢得东一只、西一只!

接受:你在跟谁说话?也不先瞧瞧你那跟猪圈样的厨房!

克服:你说得对,那是我的坏习惯,我会尽力去改。

(3)父母对孩子说:不,不能去。

接受:我知道你又会说不行!没有一次准过!到我18岁时你等着瞧好了!

克服:爸(或妈),我想我可以问您,为什么不让我去吗?

(4)父母对孩子说:你从来都不记得关浴室里的灯!

接受:瞎说!我几乎每一次都记得,你就喜欢唠唠叨叨挑我的毛病!

克服:对不起,我太容易忘记了,我会努力改正。不过我也觉得你总爱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