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沟通高手
19926600000023

第23章 要沟通必须学会倾听(5)

哗众取宠的再一个典型特征是故意夸大某些细节,以偏概全,或者有意加重某些困难,或特意缩小某些成果,以求兜售说话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哗众取宠的又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己讲起来不容别人插嘴,不听别人意见,不考虑别人提供的线索,一直按照自己的意图发挥下去;而在别人讲话的时候,则不断插话,经常反驳,生怕别人的讲话压倒自己、阻碍了自己,占用了自己理应全部占用的时间。

哗众取宠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多用最高级的形容词,不惜功本地堆砌各种副词,说××好就把他抬上天;讲××差就的把他压下地,两极分化,妍媸立见,黑白分明,极力排斥中间路线。表面上好像是非分明,骨子里其实是黑白颠倒,其结果往往是言过其实,不是冤枉了人,就是冤枉了事。

了解了哗众取宠的几种表现,就容易用来进行判断哪些话具有这种成分,同时也就好取舍了。

学会倾听长辈讲话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很讲究晚辈如何听长辈讲话。但长辈讲的未必完全正确。

孔子要求小辈听长辈的话要“不违”。例如,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违。”而且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也就是说,听或见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只能够委婉地进行劝谏,提了意见之后,如果父母心里不愿听从,仍然要恭恭敬敬而不触犯他们,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一句话,还是个不违。所以,孔夫子告诉人们听长辈说话的唯一原则就是,长辈怎么说,就怎么做,就是错了,也要照办,并且在时间上也有限制,那就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岂止当时不能反驳,就是长辈,特别是父母,死了以后,也要三年不改变他的意见。

孔夫子是儒学创始人,儒学又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所以,这个“不违”也就成了中国迄今为止最重要、最正统的听长辈讲话的态度。然而,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光是不违,对于听长辈讲话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长辈,相对于晚辈来说,自然是年龄要大些,知识要多些,涉世要深些,阅历要广些,所以,他们讲的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是比晚辈有见地的。所以,我们在听长辈讲话时,要首先有这种认识,也就是要采取恭敬、虚心的态度。恭敬主要从长晚的辈分上着眼,晚辈对长辈理应恭敬,不敬是不礼貌的;虚心则主要从实事求是着眼,因为这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但是,恭敬是外貌,可以无时不用,除了长辈确有某些不值得恭敬的情况时,持这种态度,应无例外。虚心则是实质性问题,岂止对长辈的话应该虚心,就是在听平辈、晚辈的话时,也应当虚心。但是,恭敬也好,虚心也罢,都需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上,而不能变成“无违”,变成无原则的、无选择的接受。当长辈的话,包括父母的话有原则性错误时,依然要提出个人意见,甚至据理力争。

在过去,中国人总是把顺从、无违作为“孝”的标准。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要不然,就是不孝。这样一来,通过孝道得来的东西,则必然是糊里糊涂一点用处也没有用的。

那么,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来概括正确的晚辈听长辈讲话的态度呢?我想最恰当的四个字大约就应当是“不卑不亢”了。事实上不卑不亢也完全适用于下级听取上级讲话的时候。所谓不卑,就是不失去自信,不显出过度的卑颜屈膝,在礼貌上要体现出自己是下级,是晚辈,但在精神上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不卑绝不等于傲上,也不是盲目自信,因为我们没有理由盲目自信,也不必要盲目自信,而是说没有必要在人格上、表情上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不亢不是要事事迎合,唯唯诺诺,而是要放松自然,大方磊落。

不卑不亢首先要放松自然,这也是十分必要的。很多人在接触长辈和上级时,往往不由得有一种紧张的情绪,人一紧张,就会乱了方寸。所以,关键在于首先在思想上解除压力和束缚,得以轻装上阵。这一点过去很多人都会深有体会,特别是在严父或威严的祖父面前,当晚辈的除了俯首贴耳地倾听之外,别无他途。而且,还有“君教臣死,臣不敢不死;父教子亡,子不敢不亡”的歪理。在那个社会里,长辈的话不但犹如玉旨纶音,还有生杀予夺之权,可以致晚辈于死地,然后还扣上一个“不孝”的罪名,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这样血淋淋的蛮不讲理的事实,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史中,几乎是触目皆是。

现在时代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新内容。晚辈再也不是长辈的附庸和应声虫,长辈也不再对晚辈具有生杀予夺之权。在精神上他们是平等的,在事实与真理面前更应具有平等的权利。这样,自然也就形成了彼此之间新的“听”的关系。而这种新的听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在态度上的晚辈对长辈的恭敬;在听的方面的虚心与认真;在道理上必须是非分明;

在枝节问题上不必斤斤计较,应当表现出应有的克制与容让,在关键问题上则必须坚持原则,敢于“大义灭亲”。

对长辈的话,千万不可迷信,迷信的结果必然是盲从,而盲从也就失去了事实,失去了是非,失去了原则,也失去了你自己。

失去了自己的听,就等于“灌”了,并且灌得手足无措,不知所以。思想上已有这种压力,当然就难于做到耳聪目明,仔细听对方讲话,并做出相应的判断了。

思想上的压力解除法,在于提高自信,相信自己在判定、分析能力上,并不比对方低,至少是可以从容应付的。其次是不要过于看重面子,太顾面子,怕丢面子,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反而要丢面子。有了自信,又不再顾忌面子,同时还消除了旧的那一套尊上卑下的思想,这时你就能轻装上阵,如鱼得水矣。

另外一个消除长幼顾虑的方法,是少想或根本不想自己以下对上应当如何如何,而是随遇而安,听了再讲。

前面已然谈过,长辈由于特殊的客观条件,一般来讲,总比自己见多识广。至此,在他们谈经验,讲体会时,你务必要认真听,仔细想,切不可疏忽轻视。中国有句老话,道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指此道理而言。

我们常见有一些人,往往爱笼统地把前辈的意见看成是陈谷子烂芝麻,认为纯系陈腐谰言,不会有任何参考价值,这就未免太偏颇了。

无可讳言,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很多过去的观念,都会变得不合时宜,失去了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但是,尽管它们可以称为很多,但与总体相比,依然是小数,绝大多数的方法和观念,依然是行之有效的,不可轻易地一笔抹杀。

人类社会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它只能循序渐进,我们现在认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反动落后,愚昧无知,但从历史的发展看,在当时那个年代,它们却是发展的必然。在当时看,甚至是必须的,乃至先进的。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许多伦理观念,到今天也依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行动准则。例如儒家经典《伦语》中就有以下这些迄今仍应被我们奉为金科玉律的话,它们是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即使以今日的目光来审视,您能说这些话不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吗?而且,我们还可断言,即使是若千年后,这种意义也还必然很有参考价值。

现在的一些年青人,听自己的长辈讲话,特别是谈到有关社会公共道德、个人奉献、勤俭持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总是一概嗤之为陈旧观念,留恋50年代甚至不识时务。这无疑也是一种误会,是一种不尊重传统,严重割裂历史的看法。

社会是人类聚居的产物,要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制定出一些基本公德。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遵守这种社会公德,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有和平幸福的生活。

无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道德的本质和根源不是从人们的意识中去寻找,也不是从社会生活之外去寻找,只能从现实的人类物质生活条件中去探求。不错,道德是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但是社会经济基础也有其共性。例如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要生产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而这种关系和对待他们的基本观点,则有其持续性和共同性。这些方法与准则不可能各代人都去分别的体察和发现,而是要从书本和师长那里去继承和学习。

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地误认长辈之言都是过时的陈言,而一概加以否定。

还有人认为对长辈必要的恭敬,包括听他们讲话时应有的恭敬,也统统是陈腐的、没有必要的,这当然也是误解。对长辈的恭敬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长辈,曾经直接或间接培育和教养过我们,所以我们对他们应有恭敬的态度,这是文明礼貌的表现。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文明和礼貌只能日渐加强,而不能不断减弱。封建社会余留的一些繁文缛节固当批判取消,但新的文明和礼貌同时亦应建立,长辈对晚辈应当慈爱,晚辈对长辈应当恭敬,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当然,恭敬并不等于盲从,更不等于屈从。保持独立的判定和思考能力与恭敬并不矛盾。因为,思考和判定是属于思维活动的范畴,而恭敬则是外在的表示。在保持冷静、敏锐的思考与辨别能力的同时,维持恭敬和平的态度;据理力争,而言辞委婉,是一位正常人应有的能力,也是尚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应当作为奋斗的目标。

长辈对晚辈和上级对下级的谈话内容和态度大体上讲是并不相同的。长辈多从教导、关心、问询着眼,而上级则多从工作、任务来谈。这也就决定了听者的不同态度和方法,因此,听话者也就容易决定自己的对策了。

听听平辈的声音

这里所讲的平辈是指兄、弟、姐、妹乃至亲戚中的同辈诸人。听平辈讲话的关键之点,在于要心平气和,与人为善,不赌气,不挑刺儿。在中国是讲究孝与悌的,孝指的是孝敬父母,悌指的就是友爱兄弟。当然,旧社会和孔夫子特别是后来的道学先生所讲的孝、悌,是扭曲了的礼,是替封建统治者铸造枷锁,我们不应该再受他们的欺骗。但是,在新的概念下,孝与悌仍应有他们的地位,不可笼统地一笔抹煞。所谓悌,我想,其中永恒的一条就应当是真诚相待,平等相处,体现在听上的,自然也不例外。

能真诚地听取同辈人的意见,就能够正确认识和判定兄弟和同辈中的感情,消除没有必要和非原则性的矛盾,从而达到友爱相处,平等相处。

消除怀疑是真诚听取意见的前提,也是消除矛盾的法宝。但真诚相见其实不易,关键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古人云:“无欲而刚”。心胸也要无欲而宽。求其大同,存其小异不但是处世交友、办事用人之道,更是兄辈间和睦相亲之道。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能搞好平辈间的关系。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辈中,自己不要过于自信,傲视一切,而应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思于内,形于外,能有真正的虚心,自然就能在表情上,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会打动别人,使人家愿意和你谈真心话,讲实在话。

由于平辈是平等的,你不高我一头,我不低你一肩,所以谈话时,与长辈同晚辈之间的方式不同,显得比较自由、随便,有时会以戏语出之,这就需要听者也能放下架子,随和起来,不要斤斤计较某一词,某一语,某一个态度,某一个姿势。而应当撮其主干,略其枝叶;存其主旨,略其小节。不可横挑鼻子竖挑眼,抓住芝麻丢了西瓜。

在平辈中,如果你年龄较大,则切忌自尊自惜,好为人师,用长辈的姿态去听人讲话。

在平辈中,如果你年龄较小,则切忌撒娇耍赖,要求别人事事容让,用理应得到特殊照顾的心理去听别人讲话。

在平辈中倾听时,切忌要分清正经活,玩笑话,门面话、心里话。有人规劝肯定是为你好,此时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人利诱你,肯定是要拉你下水,此时要严辞拒绝,讲清道理;兄姐在指责你,要认真对照自己,先做检查,后为辩护;弟妹阿谀你,要想想自己对于他们是否过于严厉,不要立刻当之无愧。

在听同辈讲话时,还要讲究态度,最佳的是和蔼可亲,千万别形同泥塑。听同辈人讲话时,也要讲究礼貌,先静听,后思索,再发言,同样忌讳夸夸其谈和随便打乱、打断别人的谈话,也不要过于随便,心不在焉。当然,也忌讳面无表情,过于拘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