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自我挑战高手
19926500000021

第21章 挑战怪异心理(1)

异常心理

所谓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因生理、心理、社会等原因的影响,个体心理的某些方面都可能出现异常。如有的老年人因脑萎缩而出现健忘、固执、行动不便的现象;有的中年人因更年期来临而出现烦躁不安、失眠、乏力、易怒等情绪障碍。若某人的某些心理活动与正常人相比,出现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亢奋、或过于消沉的行为反应,我们都称之为异常心理。

1关于异常心理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异常心理所导致的社会行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或损害集体及个人的利益。即便其危害性常因人因地因事而在程度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对自身都有危害性。

(2)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异常心理是一种群体心理感应,它必然具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这些社会成员或是某一阶层的人们,或是跨越几个阶层的人们,或者是全社会的人们。

(3)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异常心理往往以其特有的传播形式(如心理感染、模拟从众、暗示、认同、舆论、时尚等)作用于人们,使那些心理本来正常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感染上某种异常心理。

(4)具有无意识性。异常心理发生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在病态文化的冲击之下,观念、感情、行为都发生了错位,于是见怪不惊,思维的逻辑推理出现反常,容易产生偏执,形成群体无意识。

(5)具有普遍性。异常心理源于病态文化,病态文化无处无时不有,因此,它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2关于异常心理的成因

异常心理是一种由病态文化而引起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它既不是精神病症和神经官能症,也不是人格异常,而是一种因外界不良刺激所引起的病态心理与病态行为,是正常人对客观现象的歪曲反映。有病态社会心理的人可以经心理治疗得到纠正。如果自己能认识其危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运用正确的方法,也能自我调治。

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常表现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1自私心理的特征

(1)深层次性。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隐藏于个人的需求结构之中,是深层次的心理活动。人有许多需要(如生理的、精神的需要),但这些需求要受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法律法令的制约。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一味想满足自己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

(2)下意识性。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存在与表现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因此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

(3)隐秘性。自私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病态行为,自私的人常常会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因而自私具有隐秘性。

(4)不讲公德。如随地吐痰,乱扔瓜皮纸屑,乱穿马路,自己的东西十分珍惜,而对公家财产则随意浪费和损坏。

(5)嫉妒他人。自私的人嫉妒心强,心目中只有自己,根本不能容纳别人。嫉妒心有时会使自私的人陷入疯狂状态,甚至会做出伤害别人的违法行为。

(6)感情自私。在恋爱婚姻家庭中,常为满足私欲而损害他人的感情或利益。

(7)成果自私。对技术垄断或对他人(或组织)的成果用剽窍的方式占为己有。

(8)以各种方式谋取私利。有些人为拉关系,走后门,不惜用金钱、礼品贿赂有权之人,打开谋私之门。

(9)以权谋私。某些掌握管理权、经营权、行政权者,以权谋私,在权力金字招牌之下为所欲为,用权力谋取私利。

以上诸特征中,前三种是自私心理的内在特征,后六种是自私心理的具体表现形式。

2自私心理的成因

自私心理的形成,源于社会环境、病态文化和个人家庭环境。社会、家庭环境和病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其影响下形成了自私心理的人,往往还自认为心理正常。

病案与诊治

患者情况:李某,男,五十岁,某厂技术员。

李某自述:“我年轻时在北大荒当过知青,吃过苦,受过穷,所以回城后,对什么都在乎,都看重。买菜时,一分两分钱像老太太一样争半天,买完菜恨不得多抓两把走,才心安理得。单位的经济效益还不错,分了二室一厅的房子,妻子、女儿都不错,按说我该知足了吧?可不知怎么的,心理就是不平衡。看看单位那些小青年,口里还闻得到乳臭,位子就比我爬得高,什么科长、处长,只有我却什么也不是。眼睁睁看着人家用公费旅游,公费跳舞,利用洽谈业务之机搞权钱交易,用公款高标准装饰住房,某地造价七万元的套房他们只需八、九千元就能买到手,还用公款安装住宅电话,心里很窝火,可谁叫咱文化水平没有别人的高呢?”

“我那些老同学,以前学习成绩都不如我,现在干起了个体户,银行存折却有一大叠,一顿饭的酒钱也比我一月的工资高几倍,老婆、孩子也穿金戴银,趾高气扬的,我看着心里就冒火,就难受,恨不得这些人哪天遇上车祸,或者是火灾,那才大快人心呢!我现在没什么大本事,就会一手绝活。但我不会轻易将技术授予他人,怕‘授予徒弟,饿死师傅’。别人是‘传儿不传女’、‘传女不出嫁’,我则终身不授后人,将技术带入坟墓,看那些人能把我怎么样!我爱人说我有毛病,不能宰相肚里撑船,可医生你说,我凭什么要锦上添花,让那些人越过越乐,自己却还是个穷样儿,老差那么长一截子?有时候真想去买瓶硫酸把那些我瞧不上眼的人都毁了,那才舒坦呢!想着这些事儿啊,那心里真是怄得难受,口头的火苗子直往上窜!许我人都认为我自私,我的妻子更是这样评价我,甚至因此与我离了婚。我觉得他们并不了解我,我相信,如果他们和我有相同的经历,许多事也会那样做的。我和妻子离婚后,感到很痛苦,好好的两个人,干嘛毫无理由地一定要分开呢?”

分析诊断: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李某的病状属于异常心理中的自私心理。由于社会分配不平均,心理不平衡,觉得委屈,导致自私心理的产生。首先表现在不讲公德,把自己的东西看得紧,看得重,不管别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买小菜的举动就表现出斤斤计较,总觉得自己吃了亏,所以“买完菜还要多抓两把走,才心安理得”。其次,就是嫉妒心理,当然公款吃喝消费是不对,但谁的本事比他强,取得了好成绩,甚至在年龄方面超过他都会感到难受,于是老想多方设法诋毁、诬陷、为难比他强的人。另外,在技术方面的垄断和拒绝传授任何人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因此,可以确诊患者的病态确属异常心理中的自私心理。

施治方案:拟采用心理调适的方法对李某进行心理治疗。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可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予以克服。自私的心理调适有如下方法:

(1)内省法。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某些心理现象,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危害和问题,从而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多作利他行为。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3)回避性训练。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一旦产生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即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咨询与治疗:按照心理医生的指导,李某开始进行以自觉反省为主的心理调适。

要求和指导他做到经常自我反省。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就是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而要反省自己的过错,就必须加强学习,对照榜样与规范找差距。要正视现实,人活于世,有功有过,有得有失。正常心理与病态社会心理之间往往有绝然的界线,个体的思想行为因而有高尚与卑劣之分。经常用一些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和模范人们的言行省察自己,进行自我调适。

接下来,敦促他下决心克服、矫正自私心理,让其亲属监督自己,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可进行自我惩罚,促使自己纠正。

经过半年多的治疗,李某的自私心理得到了有效的克服,同事和亲友都称赞他不再那么斤斤计较,比以前豁达开朗多了!

矫治自私心理,主要应在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治疗。以自觉调适(如内省法、多作利他行为)为主,强制性调适(回避性训练)为辅。应根据患者形成病态心理的具体原因进行疏导,对症下药。

贪婪心理

“贪婪”即贪得无厌,是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所得愈多,胃口就越大。

1贪婪心理的特征

(1)无满足性。贪婪的欲望无止境,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

(2)公开性。贪婪之人都是利欲熏心的,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会丧失理智,不顾社会道德、法规的约束和舆论的谴责,疯狂地攫取,无耻地索要。

(3)侥幸性。贪婪之人贼胆包天,个个都心存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不会被绳之以法。偶尔侥幸逃脱了监督与检查,便洋洋得意,自认手段高明,结果在泥坑里越陷越深。

(4)意志薄弱性。贪婪之人大都是意志薄弱者,在金钱与物质面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知道贪婪不好,有的在谋得不义之财后,也曾想过金盆洗手,但在诱惑面前,仍然会把后悔与迟疑置于脑后,再一次伸出贪婪之手。

2贪婪心理的成因

(1)客观原因:①社会病态文化的消极影响。“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说法,正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这种病态文化思想为心生贪婪之人提供了貌似有理的理论依据。②社会舆论的误导。舆论媒介在报道“发家致富”的事例时,偏重于报道其收入与成果,而往往忽视其致富之路的坎坷与艰辛,以致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攀比心理,其中一些人便利用职务、权力、行业、岗位之便,用非法手段谋取私利。这种舆论的误导极大地刺激了某些人的贪婪之心。③社会法制不健全。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社会法制不健全,用非法的手段谋取暴处,他们“行之有效”的行为,不仅强化了他们的贪婪心理,也刺激了不少人的贪婪之心。

(2)主观原因:①错误的价值观念。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②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不断强化着那颗贪婪之心。③攀比心理。致富谋利,相互攀比,使一些人贪婪之心日增。④补偿心理。总觉社会对己不公,一有机会就会变本加利向社会索取,以补偿过去之不足。

病案与诊治

患者情况:徐某,男,四十五岁。

徐某出身贫寒,下过乡,务过农,回城后当了一个小厂的出纳。因为看见别人“挣大钱”,心理很不平衡,与社会上流行的“吃公款、拿公家、吃吃拿拿不算啥”的错误说法产生了共鸣。因此经常“化公为私”地白吃白拿公家的财、物。虽然其行为尚未触犯刑律,但他自己已经感觉到贪婪心理在膨胀,担心自己最终滑进贪污犯罪的深渊。于是,他来到心理门诊,请求心理医生予以矫治。

分析诊断:显然,徐某的异常心理属贪婪心理。是由补偿心理、攀比心理的内在因素与社会不良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相结合,使之产生了贪欲。但因其尚未滑入贪婪的深渊,未触犯法律,故仍可予以心理矫治,使之恢复正常。

施治方案:根据患者徐某的症状,心理医生认为应该采取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格言自警法。抄录古代名人鞭挞或讽刺贪婪的诗、文、格言,裱成条幅,挂于室内,每日朗诵、默诵用以自警。

(2)二十问法。也是一种自我反思法,即在纸上连续二十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加思索,限时二十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然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作较深层次的分析。分析清楚后,便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贪婪的恶习。

(3)认知法。即做到知足常乐,便不会有非份之想,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咨询与治疗:首先引导徐某认清贪婪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危害,让他进入心理调适状态。着重向他指出: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你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地位、身份上升,就利用手中的职权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任何人的生活都有欢乐也有缺失,不能搞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