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自我挑战高手
19926500000014

第14章 挑战心理压力(3)

库图佐夫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和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现尽管拿破仑夺取了俄军要塞,但实力已被削弱,由进攻之势转为防御之势。再者,法军长驱直入,孤军作战,如果在此长久困持下去,必然对其不利。到那时,俄军就可重振雄风。于是发布了一个让众人震惊而又大惑不解的决定——放弃莫斯科。消息传出后,人们都呼吁反对。是啊,把自己国家的首都拱手让于敌人,这是一种何等的耻辱!于是,全国一片“情愿战死在莫斯科,也不交给敌人”的呼声,就连沙皇也下令坚守都城。此刻,库图佐夫的心情比谁都沉重,放弃莫斯科对他也是一种屈辱,然而作为一名军事家,他清楚地意识到,假如凭一时之气,争一时输赢,坐等法军围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全军覆灭,最后导致国破家亡。为了顾全大局,库图佐夫顶住国人的误解和斥责,毅然下令:“现在,我命令,撤退!”时隔不久,拿破仑的军队开进了莫斯科。得意忘形的拿破仑没有想到,他失败的命运已由此决定了,俄国人留给他们的是一个一无所剩的废墟。继之而来的是乏粮、饥饿和严寒。法军军心涣散,思乡情绪上升。拿破仑只好命令撤出莫斯科,然而已经晚了。

库图佐夫不计眼前得失,先吃小亏,然后等待时机,最后终于反败为胜,成为笑到最后者。

胜利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失败可以激发人们再去奋斗的勇气。

在一般情况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都程度不同地经受过失败,品尝过苦涩的失败之果。可能没有人统计过失败与成功、与胜利的比例关系。但基本可以肯定地说,失败一定不少于成功和胜利。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理由,产生了许多关于失败的认识论,或叫失败观。有的把失败看成是匆匆往来的过客,自然地发生着;有的把失败看成是一种耻辱,认为只要败了就一切都完了;有的把失败看成是一定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不管什么人都败不可免……那么,那些历经失败而最终走向成功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失败的呢?

松下电器的总经理山下俊彦在谈到失败时,曾这样说:“要使每个人在松下工作感到有意义,就必须让每个人有艰难感。如果仅仅工作不出差错,平平安安无所事事,那就毫无意义。艰难的工作容易出现失败,但让人感到充实。我认为即便工作失败了,也不算白交学费。失败可以激发人们再去奋斗。”

一般人都不太知道,山下在1948年到1954年六年间,曾经脱离松下公司到一个小灯泡厂工作。当时山下的顶头上司谷村博藏(其后当上了松下副经理,山下的同乡),也是脱离松下单干的。山下就是跟谷村去的。山下自己回忆说:“我当时是糊里糊涂进松下公司的。所以谷村一劝说,没多考虑就辞掉了松下的工作。”“我是个怯弱的老实人!是极平常的职员。”然而谷村的公司没干上两三年就垮了,谷村回到松下。山下没回去,转到另外一个灯泡厂。对于怯弱的人来讲,一旦离开的地方,是不情愿再回去的。山下的那个小工厂里,从制造、销售到当经理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山下回顾说:“那时的生活是充实的。当时,真想在那里干一辈子。”假如是这样,今天松下就没有山下经理了。在山下脱离松下的第六年,谷村希望山下回到松下与菲利浦联合企业。当时该公司正在开发电子设备产品,急需中层干部。

山下对此很反感,他说:“我对当前的生活状况已经很满足了,我回松下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山下确实是个老实人,他几次回绝谷村的招聘。不过,他最终没能按自己的意志坚持下去,他被谷村说服了,重新回到了松下。

从此,山下变了,他从一个老实脆弱的人,变成了一个不屈不挠的人。这是经受挫折与痛苦之后磨练出来的。

谷村当时在与菲利浦公司联营的松下电子厂。山下被拉去后,曾当过电子管理部长、零件厂厂长。他把菲利浦公司的经营管理方法学到手,其后又出任西部电气常务。四年后,他上任冷冻机事业部长。这中间他吃过许多苦,他后来回忆说:“西部电器、冷冻机事业部时代的经验,对我来讲实在珍贵。当时,几次陷入困境,硬着头皮埋头苦干,总算自己感到扬眉吐气了。那正是我三四十岁阶段,做了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

对于当时所受的困苦,山下认为是锻炼。他告诫我们,不要担心失败,这不算白交学费。他说:“困难并不是坏事,是对希望的挑战。工作中克服困难的过程可以培育人材,也会有发展。单纯追求利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困难的工作带来的好处是产生兴奋,刺激大伙更好地协同合作,而且也能使工作人员明白自己的地位和责任。”

山下之所以能如此讲,是与他三四十岁时所经历的曲折道路有关。如前所述,山下在当空调机事业部长时,吃过一次大败仗。那一年,山下的空调机事业部年产量从10万台增长到50万台。可是没想到遇上了一个冷夏的气候,真是意外打击。对此惨状,山下非但没有叹气,反而亲自举办盛大宴会,激励职工重新大干。

明朝学者崔后渠曾有句名言:“得意澹然,失意泰然”。意思是说,在人生得意或得某件事情得以圆满解决的时候,不要那么兴致勃勃,而要努力保持谨慎、冷静的态度;而在失意、落魄的时候,决不伤心气馁,乱了方寸。

当然,做到这样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山下却实践了这句名言。他说:“人在失败的时候,反而能产生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反省自己的错误,弄清楚问题的症结。与其说失败可怕,莫如说是在其相反的时候——顺境更危险。一旦被提拔、晋升,官架子就摆起来了,失败也就孕育其中了。从我的经验看,被提升的人有一半以上都是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出现问题的。”

到1980年,松下已经变成资本达两兆亿日元的大企业。山下就任经理后第四次决算:销售额为二兆一百五十二亿五千八百万日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16.2%。当是日本产业界销售额达二兆亿日元的只有三家,即丰田汽车、日产汽车和新日铁。而松下比预定计划提前一年突破了2兆指标。利润为一千三百六十二亿二千五百万日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16.8%,扣除税款利润达七百三十一亿四千七百万日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11.6%,增长达两位数字。

可是,作为总经理的山下没有流露出自己的喜悦,而是说:“销售额超过二兆日元,也不能心安理得。销售额增加的同时,必须充实新内容,否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正是从这一年起,山下开始整顿公司体制,着手进行从家用电器制造到电子综合产业的改革。

“从销售额上看,菲利浦是三兆八千亿日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五兆亿日元。不仅销售规模,就是在利润率上,我们的纯利润率是4%,而GE的6%远远高于我们。因此,松下最终目标是要赶上GE!”

山下这样引导部下,不要陶醉于眼前的好成绩,要鼓起新的干劲,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人背后议论说:“山下欲望太大了!”然而,人在得意的时候,不要忘记会出现“陷阱”的危险,正是山下铭刻在心里的警告。

胜利和失败,乍看起来差异很大,一个趋向积极,产生欢乐和喜悦;一个趋向消极,诱生悲苦和忧愁。但它们在本质上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失败是一笔无形资产,它带来的是丰厚的回报。

面对困境,换个角度去思考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换个角度去考虑。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你可以这样问自己:“我为什么非要抑郁寡欢,愁眉苦脸呢?这能解决问题并有益于我的身心健康吗?”这样你就可以选择控制自己的情感了。

控制自己的情感,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意识,纠正心理错觉。在想不开时换个脑筋变一变,想开一点:为什么倒霉的事情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而绝不该发生在你的生活中呢?毫无疑问,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令人愉快的事情,也有许多糟糕的令人烦恼的事,却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只把好事给你,而不让坏事和你沾边,当然也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只把好事给你,而不让坏事和你沾边,当然也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把好坏不同的境遇完全合理地搭配,绝对平均地分给每个人。一个人如果能真正认识到自己遇到的不如意的难题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不以这些难题的存在与否作为衡量是否幸福的标准,那么他便是最聪明的,也是最幸福和最自由的人。

当然,现实生活中陷入困境的人大多不是由于趋利恶劳撞大运,去赌博得来的。但在心理错觉导致心理推移这一点上却是同样的自寻烦恼。许多人一旦陷入困境,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自我折磨,自暴自弃。这一切不良情绪只能为自己指示一条永远看不到光明的“死亡之路”。泰戈尔说得好:我们错看了世界,却反过来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困境、难题、挫折、不幸,是不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呢?是不是人人必须的“快餐”呢?是不是既会困扰自己,也会光顾别人十分正常、合乎自然的事情呢?如果你认为困境确实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你在遇到它时就会沉住气,就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

首先,你可以考虑自己所面临的压力是否马上能改变,可以改变的就努力去改变;一时无法改变就要勇于去接受,这叫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第二步,你再想,这件不如意的事坏到什么程度?想方设法避免事情变得更糟,避免处境更加恶化。第三步,面对压力,分析原因,通过心理自救,即选择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争取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去寻求和创造转机,走出压力,并化压力为动力,走出困境。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自信主动,善于选择,保持心理的平衡。

在转变意识,纠正心理错觉的问题上,还要注意另一种心理错觉——倒霉的时候只想着倒霉的事,而没有看到自己生活还有光明的美好的一面。

人们常常就是这样,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就容易眼界狭窄,思维封闭,眼睛只是死死盯在自己所面对的问题上,结果把困境和不幸看到越来越严重,以致被抑郁、烦恼、悲哀或愤怒的不良情感压得抬不起来。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挫折与不幸上,思想和意识就会被一种渗透性的消极因素所左右,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看成一连串的无穷无尽的绳结和乱麻,感觉到整个世界都被黑暗、阴谋、艰难和邪恶所笼罩……这么一来,那就只有发出懊恼和沮丧的哀叹了。

一个成熟的人会以理智冷静的头脑看待问题,甚至是使人愤怒或无理的人或事。他能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轻易放纵自己,不轻易避免压力,适应它,战胜它。这样他才能获得平和自由的心境,做一个快乐的人。

要弄清楚压力,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外界的要求(它们是些什么?如何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它们?);二是自身的承受力(我们如何对压力作出反应?我们如何对反应进行必要的调整?)。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明白,各种要求都会随形势变化而改变的,承受力也是因人而异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因年、月、日的改变而改变。被吊在悬崖边,上下是老虎,左右是老鼠啃咬着生命支撑物,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许多人可能会狂呼乱叫。然而,其中偶然也会有一个人伸出手去,搞取身边的野草莓,面带微笑地品尝它的滋味儿。

决定我们属于第一类还是第二类人的因素是很多的,既有遗传的,也有后天的。然而令人一目了然的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内心在要求的强度和作反应的承受力之间保持合理平衡方面进行论述。假如要求低于承受力,我们会觉得索然无味,缺乏刺激(会产生心理和生理问题,正如压力能带来的损害一样);假如要求超出承受力,我们就会感到紧张过度,最终被压垮。一旦出现过度紧张状况,我们可以想方设法降低要求,直到把它限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或者还可以想办法增强承受力,直到它能满足要求为止;也可以同时既降低要求,又增强承受力,直到二者达到一个和谐的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实用性方面来讲,任何一个感到压力的人首先必须考虑环境因素,识别那些对他/她的要求,想想能否改变或减少这些要求。其次,考虑自身因此,能否修改自己对这些要求的反应,从而增强或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承受力。

反之,如果我们感到厌倦和缺少刺激,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识别环境还能给我们增加多少要求以及如何增强承受力才能使我们被已有的要求所激励。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压力不足与压力过度同样糟糕。

面临压力,学会自制

周末下午,小王来到办公室刚要坐下,电灯灭了。小王跳了起来,奔到楼下锅炉房。管理员正若无其地边吹口哨边铲煤添煤。小王破口大骂,一口气骂了六七分钟,最后实在找不到什么骂人的词句了,只好放慢了速度。这时候,管理站直身体,转过头来,脸上露出开朗的微笑。他以一种充满镇静的与自制力的柔和声调说道:“呀,你今天晚上有点儿激动吧?”

你完全可以想像小王是一种什么感觉。面前的这个人是一位文盲,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却在这场战斗中打败了小王这样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况且这场战斗的场合以及开始都是自己挑选的。

小王非常沮丧,甚至恨这位管理员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没用。回到办公室后,他好好反省了一下,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向那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