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清华人生规划
19925700000030

第30章 梦想成真——清华人的创业规划(14)

(2)盗窃。

小丁是一个来自于边远山区的农村大学生。他的金榜题名,不但激动了自己家里的人,而且也让他所在的村庄的老百姓为之骄傲。因为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首都北京的大学生。在家里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村民纷纷为他凑钱,县民政部门也为他补助了500元钱。

他怀里揣着这样那样七凑八凑才攒够的2000元钱,跨进了高校的大门。

最初,他尚能安心学习。但自从跳了一次舞之后,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一次又一次地出人于舞厅。在舞厅里出人,自然得有舞厅的行头。他买了高档西装、高档皮带、高档鞋帽,另外还带了块假名牌表,腰间挂了个BP机。

经过他这样地挥霍,带来的2000元钱已经花光,学校发给他的助学金也搭了进去,还负了1000元左右的外债。

在此进退维谷之际,他想到了盗窃。先在一个鞋摊上偷了一双球鞋,然后在一家商店里盗窃了许多财物,在销赃之后,他获得了一笔不小的收人。自此之后,他连做几次,频频得手,一直使自己的存款达到5000余元。

他曾经想到过金盆洗手,他在存款达到5000余元的时候开始了好好学习。聪明的他,在学习k确实表现不凡。大学四年眼看要顺利度过,但在毕业的前夕,他由于在找工作时多花了些钱,又一次陷人了困境,并且还借了债。在此之前,他许诺女朋友,要在她过生日时送一条项链。

欠的债要还,女朋友的生日马上要来临,项链看样子非买不可。怎么办?小了无法,“不得不”再“做”一次。深夜,他潜入一家珠宝店,却没有想到,碰上了红外线警戒网,落入了牢狱。

(3)贩“黄”。

孙某看到新老同学经商发财的状况就红了眼。他开始“下海”时只贩卖一些小物品,赚些小钱。后来曾经干过一段时间的专职推销员。他的“出事”,源自于贩卖黄色光盘。

他购置了一台二手多媒体电脑,先拿了一张黄色光盘在自己的电脑上演示,并邀请同学来开眼界,然后相机兜售光盘,使同学们在买下后有地方可看。

一时之间,同学们纷纷前来购买。这着实也让孙某发了点小财。但随后学校就开始了追查。孙某在学校保卫处的调查中,假意承认错误,悔改前非,并向组织交出了两张黄色光盘,以示诚意。但却将另外30余张光盘私藏,相机再售。

一天,他在海淀图书城找到了买主,两人相约当晚在一僻静处见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却没有想到,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被民警逮住了。

当然,不正当的“赚钱”手段还不止这些,在赚钱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的是:赚钱你要走正道,奉公守法.不要一心只为了钱.被它牵着鼻子跑。

9.学以致用,开辟新天地

自梅贻琦校长提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的观点以后,清华人就把“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并把“如何做人”放在第一位,坚持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同时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在这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清华学生也注意加强各项实用知识与技术的学习。

“学以致用”是清华的光荣传统。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学以致用”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梅贻琦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度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梅贻琦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清华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学以致用”的思想在清华的学生身上有较好的体现。工作在各行各业的清华人,都是以实际行动来贡献国家、社会。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句话只说对了一半!知识社会,其实是有许多“知识”是不能成为“知识产品”的,它们只能成为被关在知识社会之门外的“活化石”。因此,如何在市场需求面前,鉴别自己的知识,并将最有用的知识市场化,这是知本家要做的事。可以这样说,发何为知识选择方向,是决定知本家成就大小的关于“知识的知识”。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

在清华,无论你在何时、何地,都会看到手不释卷的书生。

生活中有不少人也经常在读书,甚至有的人读书还很多。但是,有的人能做到活学活用,有的人则读了同没有读差不多,甚至还带来了害处。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孔乙已深受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年轻时一心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谁料运气实在不佳,直到垂垂老年时仍未能如愿,自己反倒落了个贫穷潦倒,最后在饥寒交迫、羞辱无奈中死去。

孔乙已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的悲剧。

五代时有一个书生,一生读了很多书,并且背诵得滚瓜烂熟,人称“两脚书橱”,但是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即使饱学终究也没有用处。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见一些人,虽然爱读书却不能很好地利用,尤其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卷过来时,有些平时不注意接近现实,对书本之外的事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读书人,几乎要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

在清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授们都会告诫学生要活学活用,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有些读书人,肚子里的学问或者理论水平很不错,却拙于实际操作,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结果,读书不如不读,什么事都干不了,这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知识做一,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怎样利用知识。使这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

不做无用的书生

清华大学的张教授撰文指出“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中说:

“很多功课很好的学生,成了深度的近视眼镜,除了读书之外,一无用外。据我发现是如此,至于说对或不对,能干的人,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不一定在学校里就是书读得很好的人。”

前天在×大考一个研究生,拿硕士学位,很惭愧的,我忝为指导老师。还好最后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通过了。这个孩子读书得非常好,但是我看他做事,一点也不行,书读得好的,一定能救国吗?能救国救世的人,不一定书读得很好。假定一个人书读得好,学问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算是一个人才。试看清华中叶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以后,有几个第一句的状元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宋朝有一个文天祥,唐朝有一个琥进士出身的郭子仪。只有一两个比较有名的而已。一个人知识虽高,但才具不一定相当,而才具又不一定与品德相当。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

要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找到造就读书人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并在实践中努力克服。造成读书人不能以致用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读书人常常埋头读书而疏于与实际结合,只顾沉浸在书中所描绘的神奇世界而不愿知道屋外都发生了什么,久而久之便脱离了实际生活,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了起来。

二是读书人自古有一种清高自傲的毛病,喜欢孤芝自赏、顾影自怜,总以精神贵族自居,而不愿与更多的普通人接近,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孤陋寡闻,自心为是。

三是读书人往往热衷清谈,却不善动手,所谓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就是说这样一种情况。

作为读书人,要避免与实际脱离、不能致用的读书倾向,就要把学以致用作为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

与鲁迅先生一样,清华人早就认识到了“读书致用”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无神论的传统,造成了一种务实精神。故事《国语·晋语第十》说:“而不实,耻也。”“大人不等,君子务实。”中国传统上讲求入世,不重出世;重视德育,轻视宗教;崇尚经验,无视神异;尊重正权,压抑神权。中国民族的务实精神,推动中国封建文化达到了古代世界文化的顶峰。

秉承“君子务实”的思想,中国知识界是有学以致用的传统的。但现代大学生给社会的印象一度曾经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其实,做到学以致用并不难,如果能够从下列几方面去做,就会大致避免读书与实际脱节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