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清华人生规划
19925700000022

第22章 梦想成真——清华人的创业规划(6)

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但在它到来之前,我们却可以做好准备,这样,当它的衣袂飘过你的身边时,你一伸手便可以抓住它。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成功的手臂,只要你再继续努力,成功就不会太远了,然而,抓住机遇的及袖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你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通过实践,通过努力才会了解到它的行踪,能否抓住机遇,要看你个人的努力程度。

选择时机,把握时机,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清华人非常喜欢的一句外国谚语说:“知道怎样静待时机,是人生成功的最大秘诀。”这就像行船一样,要趁着潮水涨高的那一刹那,非但没有阻力,并且能帮助你迅速成功。善于利用时机,容易取得成功,丧失时机,就会终生贵憾。审时度势,认识时务,把握机遇,是一条处世要诀。

即使是碰上好运气,让你遇到了意外情况,可是由于司空见惯,或者思想没有准备,头脑不敏感,或者粗心大意,或者虽然注意到特殊的现实,但不打算进行进一步研究等等,都会便机遇丧失。

人生的命运遭遇决定于客观条件,也决定于主观因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客观条件是历史、社会、家庭提供的条件,主观因素是个人的素质和处世态度。主客观因素相结合,构成决定命运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通过各种偶然性表现出来。正确认识必然性,善于把握偶然性,人们便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共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握机遇,待时而动。

爱因斯坦曾说过:“机遇可偏有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主观条件。这里的“准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积累。没有广博而博深的知识,要发现和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维方法的准备,只具备知识,而没有现代思维方式,就看不到机遇,只好任凭它默默地从你身边溜走。直传鲁班被茅草划破手指,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锯;牛顿见到苹果落地触发了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人平时都即有知识的积累,又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

我们必须为机遇的到来做准备,没有准备的人是无法抓住它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本身就是在为自己创造机遇。

从客观条件讲,机遇的产和和利用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自由的科研氛围,平等的择业、工业机会,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程度等。例如,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涌现出了大批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改革家,而在“十年动乱”中,就没有这样的机遇。又如只有计算机高度发展和普及的现代社会,才使得大批优秀软件开发商,大有用琥之地。再如,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欲把天下者无不求贤若渴。诸葛亮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的需要,才赢得了时代给他的大好机遇。这些都说明了客观条件对机遇的重要性。可见,机遇的产生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机遇只是成功的有利条件,能否成功,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努力。始何努力?主要是选择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制定行动的计划和方法,以及根据情况变化采取应变的措施,等等。

选择行动的方向目标就是立志。立志要立大志,办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把个人的行动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是清华百年来的夙愿。

《吕氏春秋》里贯穿一个观点,个人的荣辱、安危和国家的荣辱安危息息相关。当人臣的应该首先为国家建功立业。国家富强了,个人也就会像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辅佐之臣那样,获得荣耀的名声和稳定的地位。如果不顾国家安危去追求个人的荣誉和地位,结果反而会更加耻辱和危险。

《吕氏春秋》“务大”的思想对我们颇有启发。今天,每个人的安危祸福也是和国有的安危祸福息息相关的。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国家富裕了,我们才能普遍地过上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努力为国家建功立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选择人生的道路,确定行动的目标,做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这也是清华育人的原则,个人的事业要有助于国家发展,民族的振兴。

确定了行动的目标和要干的事业,就要采取行动,争取成功。争取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事先的周密筹划。“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刘向《说苑·说丛》。意思是:先计划好了再开始行动,就能成功,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先干了以后开开始计划,就会招致失败。)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有准备,有计划,不能他促上马,鲁莽行事。

知彼知己,百战不贻,在做谋件事之前,要先做仔细的分析再制定周蜜的计划。

计划要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之上。打仗要了解敌情、我情,办企业要了解市场需要和同行的情况。在掌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正确的行动方针和工作计划。

处处留心皆机会

古人云: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纵观清华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做大事者都是人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来的。

胡适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争议》一文,开文学革命之先河,为他赢得了一世盛名。其实,这篇当时轰动的文章竟源于一件微末小事。胡适当年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作为一名庚子赔款生,他每月都要从华盛顿的中国公使馆领取一笔生活津贴。负责邮寄津贴支票的公使馆秘书是一位性情严肃的中国基督徒,每次他都在信封内塞进一些简短的道德宣传单和激励人上进的箴言。例如“不满25岁不娶妻”、“多种树——种树有益”之类。有一次,胡适收到的宣传是劝说人支持用拉丁文字体做民众教育手段。在寄出一篇言辞激烈的反驳信后,胡适又认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由此想到中国语文言与白话之分的现状。胡适由此写出这篇文章,他一和稿两投,一篇发表在他自己主编的《留美学生季报》上,副本寄回国内的《新青年》,谁知,先期发出的原稿竟无人理睬,而后来发表的副本竟一纸风行,全国哄传,从此胡适便文星高照,独占鳌头。

当然,生活中的机会有大有小,不一定每一个都能够促成人生改变。但带给我们一时的灵感或一个好的思路的“机会”却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在清华大学的二校门礼堂之间的中心位置矗立着一个纪念石柱,上书:石柱是1920年级同学立的。石柱顶上有一日晷,令人想到“晷度承天运,四时列相承”(张华《杂诗》)。大家在那里照相,觉得这个石柱上的四个字所昭示的那种有条不紊的行健不息,很像是清华人和清华大学的象征。

有一位曾在清华、北大两校都提任过领导工作的同志曾对我说:大凡一件事重要的付诸实施的时候,清华人喜欢研究“怎么做”,而北大人喜欢问“为什么要做”。清会人总是争取把事情办得“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高的成果”。而北大人则进一步论证“可不可以不这样做”?如果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已穷尽,而事情非做不可时,北大人已经筋疲力尽,全无兴趣了。

这种说法有些漫画性。但也多少反映出北大、清华的区别:北大人长于思想,而清华人喜欢行动,北大人是“思想家”,清华人是“行动家”。

如果承认了上述区别,清华就比较惨。因为按照传统的西方概念;只有从事理性思考才配称得上“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不屑于涉及政治、经济等行动的。这些,清华人就把自己排除在“知识分子”行列之外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成为“思想库”不能培养出专事理性思考而不涉及行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大学也不能成其为大学了。当然,如果我们完全接受了西方的个标准,首先被开除出“知识分子”队列的就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因为孔子的学说注重伦理,尤其关注政治,显然也是个不及的格的“知识分子”。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令人骄傲的东方文化我们的一些东西只能用我们的文化来解释,解决,西方文化是无能为力的,凡事我们不必处处向两方看齐,而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我们注重思想,更应注重行动。“事不行则不达”,唯有行动起来,才能步向成功。

4.抓住机遇的脉搏

创业,意味着开辟新的天地。因而拥有创业激情的创业者一定要有着冷静、理性的头脑,创业要从小处开始。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是从播下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的,一定要细心的呵护,认真地管理,才能逐步茁壮成长。

一个创业者,也要善于抓住机遇。就像扬帆出海,只有趁风而行,才能更快到达目的地,抓住机遇,你的企业才会短时间内壮大。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发现了机遇,抓住了机遇,并不等于成功。这一点须特别引起注意。比如,你发现了一个信息,此信息可帮你赚一笔钱,于是你就立即投资、购置设备、招聘人员,组织生产。可是,在运作当中,你重视不够,管理不善,照样赚不到钱,有可能连本钱也要搭进去。

发现机遇,抓住机遇,仅是事业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看你能否抓好机遇,利用好机遇。这是一个整体,只是发现了,而没有抓住;只是抓住了,而没有抓好;只是得到了,而没有用好,仍然达不到抓住机遇的效果。这如同自然界物质转换一样,从一种物质形态变成另一种物质形态,必定要经过转化,要转化就需做功。如,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不等于力量,只有当知识转化为智力或创造力以后才能真正成为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一项科技成果或科学发明并不直接成为生产力,只有当它被开发成有价值的产品时,才能变成生产力。同样,机遇对人生发展是重要的,但机遇不等于成功,只有把机遇变成现实,创造出有价值的业绩时,才能算是把机遇变为成功。

所以,要想获得成功,不仅须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还须全力以赴,用好机遇。

(1)珍惜机遇紧抓不放

机遇的得到,并非易事。在这不太多的机会中,有时不发现不了。我们所能发现的就更少了。既然发现了,我们就应珍惜它。不能在机遇到来之前,竭尽全力,绞尽脑汁,勇于拼搏,从不懈怠。一旦机遇到手,就沾沾自喜,以为万事大吉,放弃努力。如此,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在这方面失败的实例很多,其教训值得我们注意。

(2)分析机遇找到最佳发展途径

抓住机遇后,还要分析和认识机遇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与自身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制定出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落实措施。

机遇提供给人们的外在有利条件是多方面的。有技术的,有环境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些是短时起作用的,也有长期起作用的;有些可能直接产生作用,有些则要经过配套才能发挥作用等等。我们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把可利用条件的性质、程度、方式以及存在的不利因素和风险搞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趋利避害,恰当运用。

如果机遇能够符合自己的特点,那么,抓住机遇的人,就能够热爱它,利用它,创造出人间奇迹。

所以,在捕捉机遇阶段,人们的目光主要是盯向外部,而在抓住机遇后,眼睛就应转向内部,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专业领域,将机遇提供的启迪、思路和有利条件,引申开来,结合自身特点找到最佳发展途径,利用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

(3)努力拼搏用好机遇

机遇对于一个人而言,仅是提供一个机会。能否利用这个机会,创出一番事业,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是没有经过努力而得到的,这是一个客观现实。面对机遇的到来,如果不敢选择,不敢尝试,那不是一个勇者,一旦机会选定了,如果怕困难,不愿为之奋斗,那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所以,我们在抓住机遇后,是否努力奋斗,敢于拼搏,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历史的巨轮进入了21世纪,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普通的词语被人们非常广泛而且频繁地使用着,这个词语就是“下岗”。一些人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发现这种变化的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工人。似乎一夜之间,工人们发现自己的铁饭碗有些不牢靠了,原来的“工人老大哥”也没有了昔日的神采,就算自己“只想当个工人”,也不那么容易了。昨天自己可能还有工作,今天或许就变成了下岗工人,只拿一点儿失业救济金,很难靠政府再给安排工作了。与此同时,学生们发现自己也不再是不敢彼得罪的人了,下岗竟然离自己很近了。1997年底,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医院关闭,120名医务人员转岗分流。习惯于靠单位吃饭的中国人,如今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