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八十天环游地球
19924900000005

第5章 福格股票与菲克斯

菲利斯·福格怎么也不会想到,离开伦敦时,他出发去旅行一事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首先在改良俱乐部里传开了80天环游地球的故事,在这个可敬组织的成员间造成了真正的轰动。随后,这个消息又被记者刊登在报纸上,再从报纸上传到公众的耳朵里,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伦敦乃至全联合王国,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件事情的。

就这一问题所发表的好多文章,都写得有声有色。谁都知道,在英国,凡是涉及地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感兴趣。因此,不论是哪个阶层的读者,都喜欢看报上与菲利斯·福格旅行有关的文章。

10月7日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刊登载了一篇很长的论文,从各方面论证了80天绕地球一周的问题。它直截了当地指出:干这种事的人简直是神经错乱!根据这篇文章的论点,旅行者会碰到很多人为的和天然的障碍。所以大家都认为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这篇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乎全部的报纸都转载了,于是,菲利斯·福格的股票大幅下跌。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福格先生出发后不久,就有人开始大搞用心险恶的投机活动,赌福格先生环绕地球之举的“成败”。菲利斯·福格好像成了赛马场上一匹登记在册的良种马。【比喻:将福格比喻成“良种马”,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福特”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人们赚钱的工具。】有人利用此事搞起了一支股票,立即在伦敦交易市场上市。“菲利斯·福格股”,有求有供,有买有卖,成交额很大。但是,过了5天之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学报》上的那篇文章发表了,随后就出现了大量抛售的现象。“菲利斯·福格股”下跌了。有人整捆整捆地抛售。起初是以五分之一的价格吃进,一路下跌,进价很快就变成了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从始到终都有一个人在坚定地支持福格先生,那就是瘫痪在床的老人阿尔贝马尔勋爵。如果能够做一次环球旅行,这位已经不能离开轮椅的可敬绅士甘愿献出全部财产,哪怕用10年的时间也行!所以,他赌4000镑(10万法郎),押在菲利斯·福格赢这一边。

可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支持菲利斯·福格的人越来越少:所有的人都不无道理地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吃进菲利斯·福格股,只出股价的一百五十分之一、二百分之一。接着,福格出发7天之后,又发生了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就是菲利斯·福格股根本无人问津了。【成语:简洁、准确地表明了福格股票的下场。】

那天晚上7点,首都警察局局长接到这样一封电报:

伦敦

苏格兰场总局罗万先生:

我正在跟踪银行窃贼菲利斯·福格。请速寄逮捕证到孟买(英属印度)。

探员 菲克斯于苏伊士

事情变得热闹了,电报一发表,它的作用马上就显现出来了,一位高贵的绅士在人们的心目中变成了个偷钞票的贼了。人们看了和俱乐部会员的照片放在一起的福格的照片,发现他的特征跟警察局调查出来的窃贼外貌特点一模一样。很自然的,人们将福格平时生活诡秘、性情乖戾和他这次突然和朋友打赌联系到一起之后,很明显他是用环游地球做幌子,用荒唐的打赌做掩饰,他的目的只不过是想逃过英国警探的耳目,好让自己逍遥法外罢了。

对菲利斯·福格先生非常不利的那封电报,并非是空穴来风,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原委,事情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10月9号,星期三,人们都在等着将在上午11点开到苏伊士来的商船“蒙古”号。这时候,苏伊士的码头上有两个人在人群中走来走去。人群中有本地人,也有外国人。不久以前,这个城市还是一个小镇,因莱塞普先生主持苏伊士运河这一伟大工程而变得前程似锦。

这两个人有一位是联合王国驻苏伊士的领事。尽管英国政府曾经很懊丧地断言这条运河的结局,尽管工程师史蒂文森也说过关于运河的可怕的预言,但是这位英国领事现在依然每天看见英国船只通过这里。这条运河使英国绕道好望角到印度去的那条旧航线缩短了一半。

另一位是个消瘦的小个子,从外表看,机灵、神经质,总是不停地皱眉头。长长的眼睫毛下闪动着敏锐的目光,但他有意地使目光内敛。【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敏捷、精明的苏格兰场探员形象。】这时候,他显得很焦急,他走来走去,总是停不下来。这个人就是菲克斯,是英国警察局在英格兰银行被盗事件发生以后派往各港口的便衣警察之一。他的任务是监视取道苏伊士的旅客,如果遇到可疑之人就跟踪他,在等到逮捕证之后就可以逮捕了。

就在两天之前,菲克斯收到了首都警察局局长发来的电报,上面列举了作案嫌疑人,即有人在银行营业厅里看到的那个人的体貌特征:此人眉清目秀,一表人才。

很明显,菲克斯被高额奖金诱惑住了,正在焦急地等着“蒙古”号邮船进港。他的心情很容易理解。

“领事先生,您说,这班船会不会晚点?”菲克斯又一次问领事,他已经问了不下十次。

“不会,菲克斯先生,”领事再次回答,“这条船昨天就已经到了塞得港,运河的160公里路程对这样的快船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我再跟您说一遍,在规定的时间内,轮船每提前24小时,政府就要发给25英镑奖金,而‘蒙古’号总能得到这项奖金。”

“哦,请问这艘邮船是从布林迪西开来的吗?”菲克斯问。

“是的。这条船在布林迪西装上送往印度的邮件,就在星期六下午5点离开了那里。你完全不必着急,先生,船不会迟到。不过,我真不明白,光凭您了解的体貌特征,即使那个人在‘蒙古’号邮船上,您又怎么能够认得出来呢?”

“我是说,”菲克斯答道,“这些人,与其说是我们认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我们感觉出来的。感觉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种特殊功能,像听觉、视觉和味觉一样。我过去抓到过不少这类绅士,所以,只要那个窃贼在船上,他就别想从我手里溜过去,这一点我可以向您保证。”

“我也非常希望是这样的,菲克斯先生,这可是个大案子。”

“那当然,”兴奋不已的菲克斯接着说道,“55000英镑!这样的大手笔可不多见,盗贼也变得鼠目寸光了!谢泼德的后代,越来越不成气候!如今,他们为几个先令就肯掉脑袋!”

“菲克斯先生,”领事接过话茬,“听您这么说,我真希望您马到成功。不过我还要跟您说一遍,在您所处的这种条件下,我担心这会很困难。您要知道,根据您所掌握的体貌特征,这个盗窃犯太像个正人君子了。”

“你领会错了,先生,”便衣警察不容分辩地说,“作大案的,都像正人君子。您知道的,獐头鼠目之流只能规规矩矩,恪守本分,否则就会招灾被捕。我们看到表面上很正派的那些人,倒是应该格外注意。当然,这工作很难,已经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艺术了。”【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菲克斯对自己的判断不容置疑的态度和对人炫耀的得意神情。】

很显然,这个叫菲克斯的便衣警察颇有几分得意之色。

菲克斯在人群里走着,出于职业习惯,迅速用目光打量着每个过往的人。

此刻的时间是10点半。

“这条邮船怎么还不到啊!”听到港口的钟敲10点半了,他高声叫道。“船马上就要到了。”领事说。

“这条船在苏伊士港要停多长时间?”菲克斯问。

“4个小时,也就是加煤的工夫。从苏伊士港到红海那头的亚丁港,距离是1300海里,必须加足燃料。”

“这条船是从苏伊士直接去孟买吗?”菲克斯问。

“直接去孟买,中间不再上货。”

“这样就很好办,”菲克斯说,“如果那个盗款贼走这条路,上了这条船,他的计划就应该是在苏伊士下船,以便通过其他途径到荷兰或法国在亚洲的属地。他应该明白,在印度他不可能感到安全,因为印度是英国属地。”

“那么他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人了。你知道,英国的罪犯从来都是藏在伦敦比藏在外国更安全。”

这话让菲克斯觉得很值得进行一番思考。说完这句话,领事就走回了相距不远的办公室。只剩下便衣警察一个人了,他变得急不可待【成语:准确地表达出了菲克斯急于证明自己的判断的心情。】,因为他奇怪地预感到,窃贼就在“蒙古”号上——确实,如果那家伙打算离开英国去新大陆,印度这条路应该是他的上选。因为这条路监视得不严,或者说比大西洋那条路更难于严密监视。

没过多久,“蒙古”号的巨大船体就出现了。钟敲11点时,汽船已经进了停泊场,蒸汽从排气管带着很大的响声逸出。

菲克斯用他老鹰一样的眼睛打量着所有登陆的人。【比喻:用老鹰的眼睛比喻菲克斯的眼睛,形象地写出了菲克斯眼神的犀利。】

就在这时,一个登陆的人使劲儿推开那些争着要替他干活儿的农民,来到他身边,很有礼貌地向他打听,英国领事馆在哪里。问路的人还掏出一本护照,可能是想在护照上盖上英国签证。

菲克斯一下子把护照夺过来,很快地看了一眼,看明白了护照上面写的体貌特征。

他突然变得非常激动,护照差点儿从他手上滑落,他的手在不住地抖动着。【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地体现出此刻菲克斯兴奋的心情。】护照上写的体貌特征,和他从首都警察局局长那里得到的材料上写的体貌特征完全一样。“这个不是你本人的护照吧?”他问那位旅客。“当然,”那人答道,“是我主人的。”“那您的主人呢?”“在船上。”“不过,”便衣警察又说,“为了验明身份,他必须亲自到领事馆去。”“还得亲自去!有这个必要吗?”“这是必不可少的。”“可是,领事馆在哪儿呀?”“就在那儿,在广场的那个角落。”便衣警察边说边用手指着离他们二百步远的一所房子。

“好的,我这就去找我主人,让他跑这么一趟,他会感到不愉快的。”

说完后他朝菲克斯先生道了谢,快速地回到了船上。

写一写,练一练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 )( )

模样 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