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银光
1989900000007

第7章

刘畅想了想,说道:“哦……我不太明白你的‘简单说说’指得是什么,其实我读的书、喜欢的文学范畴很杂,但其中中国古典文学最令我感兴趣,尤其是先秦文学,最让我心醉神往,诸子百家的思想著作,留下了太多经典,对人生有着太多的启迪。如果说我对哪些门类的古典文学最有兴趣,那应该算是此类了。”

“哦?真的?”月月露出了惊喜的表情,“那有时间我们可以好好聊聊,我也经常读一些先秦著作,的确,正如你说的,它们能引起很多的感悟!”

刘畅越发感觉出了这个女生的不一般,两个人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反而让坐在中间的杜燃表情有些尴尬,他忍不住插嘴道:“刘畅,我忽然觉得我坐在这个位置有些碍事,干脆咱俩换个地儿吧!”

一句话把坐在他左右的刘畅与月月都逗笑了。

聂老师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幸好第一节就是她的课,才使得她“纵容”了孩子们如此长时间的“散乱”状态。于是她拍了拍手,说了声:“好了!大家请安静!那么,我们准备上课了!”

教室迅速安静了下来,这些“训练有素”的高才生们立刻从刚才对于新同学到来的兴奋中恢复到学习状态。刘畅也拿出并翻开了课本,开始了他“回归校园”的第一课。

教室内,伴着聂老师讲课的声音,所有同学都在专心致至。

然而,谁也没有发现,坐在靠窗那一排的一位瘦小男生却没有看着课本,他的双眼圆睁,紧盯着教室那一头低头看书的刘畅。

那男生的目光是那样惊诧而恐惧!——这些感觉从刘畅一走进教室那一刻起就猛然砸向了他。他觉得自己是在做梦,可这明明不是梦。他实在不敢相信他所看到的一切!但那个人,那个“新同学”,正“活生生”坐在离自己不远处,与自己在同一个教室读书。

他所看到的那张面孔,与深深刻在他心里的那副面孔一模一样。

他,就是不久前刘畅在街上帮助过的那个脚踝被撞伤的男生!

他叫郑扬。

“郑扬!”

郑扬全身一个激灵,似乎被人从梦里叫醒一般,这才明白是聂老师在喊自己的名字。

这一声不仅让郑扬“措手不及”,更让全班同学抬起头,目光齐刷刷望向他。郑扬感觉脸上发烧一样的烫,一时羞愧万分。

善解人意的聂老师并没有想指责郑扬一番,她心里明白这些高三学生面对的压力是多么大,每天又是在一种怎样的超负荷中度过的,至于课堂上的偶尔“走神”,自然是不可避免,无论从心理、生理角度来说,人在高度紧张环境中的思想暂时“出壳”都是********的。

然而聂老师却并不知道,平常学习认真刻苦的郑扬,这“罕见”的走神却另有“隐情”。

郑扬站了起来,小小的身躯看上去显得那么羸弱而无助。他微微低头,双颊通红。

聂老师走过去,伸出一只手,轻轻拍了拍郑扬肩头,和蔼地轻轻安慰道:“没关系。”又转身面向全班说道:“现在,让郑扬同学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当然,其他同学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也欢迎踊跃回答。”

聂老师的语文课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全校是很有口碑的,她并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讲解知识,而是给同学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大家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从而更快的加强领悟,她的教学方法成绩显著,一时在老师中传成佳话。

今天课上的课文是《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著名篇章《蒹葭》,也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对古典文学情有独衷的刘畅正沉浸在课文中经典的诗句里,他实在不记得自己上中学时有没有这篇课文。但是他很欣慰如今高中的语文课本能选入那么多古典著作、那么多精彩名篇,无论是诗词歌赋亦或先秦诸子,无一不是让刘畅流连忘返的文字。

按说,刘畅并不是真来“学习”的,他的所谓“上课”只是摆摆样子而已,他在这里根本是要“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且任务本身也不允许他真的“钻”进书本里。但刘畅一时竟难以抗拒语文课本中一篇篇优美的文字。

此时,刘畅的专注却被刚刚聂老师的一声点名所打断,他的目光也随同学们一起望向教室那一边站起来的同学。

在刘畅看来,自己的任务只是找到并接近杜燃,其他同学他并不关注,因此从一进教室到现在,除了“天赐良缘”般与杜燃邂逅,以及认识了那与众不同的女生孙月月,他并没有仔细打量过班上其他任何人。

但那个起立的瘦小男生却让刘畅愣住了。那背影与侧脸刘畅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里见过,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的确,作为每天要与大量各色人等打交道的派出所“片警”,除了辖区内的街道主任与特别关照的一些居民住户,脑子再好的刘畅也是不可能记住每一张面孔的,他实在没有印象在哪里见过这位男生。

“也许以前见过吧,那又如何?总不能认出我吧?”刘畅想到这里笑了笑,他的疑虑也只维持了一会儿,就又回到课本上去了。

站在那里的郑扬手捧课本,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思绪还停留在先前看到刘畅出现在眼前的错愕之中而无法自拔。此时的郑扬,头脑一片混乱,他一时无法让自己缕清这一团乱麻,更无法抽出思路回到课文上,甚至,他连聂老师说的是哪一篇都还不清楚……窘境让他恨不能赶快找个地方躲藏起来。

聂老师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面前的郑扬让她觉得很陌生,虽然这个瘦小的男孩在班上同学间并不起眼,也没有多少“关注度”,但他一贯的表现并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在班里,郑扬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也很努力。

聂老师不知该说些什么,她摇了摇头,轻轻说了句:“坐下吧,郑扬。”

郑扬慢慢坐下,头低得很深很深……

“聂老师,我想谈谈!”

一句清铃般的声音忽然从身后传来,聂老师以及全班同学立刻随声望去。

那个要发言的女生,正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孙月月。

孙月月在聂老师赞赏的目光与点头示意中起身发言。

“这篇诗歌的大意与分析,老师已经讲得很透彻,同学们也都相当理解了,这里不必赘言,我想说一些‘题外话’……”月月望了望聂老师,似乎是征求意见,聂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月月继续:“曾读过一篇文章,记得里边写道:‘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我觉得说得很贴切。通篇《蒹葭》,贯穿的是一种朦胧的相思之情,通过芦苇、白露、秋水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之物,衬托意境,表现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相思之深……

“相思是何物?渴望而不可及。于是那种惆怅惘然的幽幽之情,便贯穿于文字之间。但正是这失之交臂般、甚至有些‘残酷’的残缺,才是最另人无限遐想、沉醉其中而‘无以自拔’的情愫,这也就是‘愁’、‘秋’、‘思’等元素为何是自古以来诗歌中最有魅力的主题的原因。都说日本文学总烘托一种‘物哀’的氛围,可我却觉得,要说寄物于情,中国文学才是鼻祖。

“通过诗歌中所表达的感受,可以推及与反观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实用主义者看来,任何事都需要结果、定论。我们都渴望得到我们意图得到的,可得到了就真的是幸福与幸运么?我不这样认为。可遇而不可求,这听来让人遗憾,但恰是此种遗憾,正是文学中乃至现实中最令人感动之处。古语云:天地本不全。有时完美并不是真正的美,残缺也许才是美。恰恰是这样的‘美’让人们有了憧憬和幻想,这美创造了柏拉图式的浪漫、创造了诗与画的感动,才有了那么多动人的诗篇、那么多无悔于一生一世的等待。就像一首歌词中写到的‘有过漫漫长夜的徘徊,有过泪水和不安的无眠,有过深情的初次的拥抱,尽管那注定是最后的诀别’……”

在月月发言的过程中,刘畅都在目不转睛地看着她。月月所说的那首歌刘畅听过,并且非常喜欢,它来自一支叫“沙罗双树”的说唱乐队。

那一刻,窗外明亮的晨光似乎是有意配合月月那动听的、婉婉道来的声音,毫不吝惜地照近教室,在女孩四周撒下耀眼的金色,在刘畅这一侧望去,月月侧面身型的轮廓正站在那光芒中,形成一个美丽绝伦的剪影,仿佛纯洁的天使站在那里……瞬间,刘畅的心中似乎被什么轻轻撞击了一下……

“每个人都向往十全十美的故事,但它们并不是总能发生,也许几率凤毛麟角,更何况,完美的故事看上去有时反倒不尽完美了。然而,一丝遗憾、几许惆怅、淡淡苦涩,难道不是生活的真味与真谛所在么?——以上就是我的发言。”

说完,孙月月面带自信地望向聂老师。

在聂老师的印象中,这个令自己颇为欣赏的“才女”孙月月在课堂上“阐释”她那令人意想不到、特立独行的见解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刚刚月月的发言,还是令聂老师惊讶不已。在她那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在她带过的一拨拨不计其数的学生当中,这个不到18岁的冰雪聪明的漂亮女生,是最令她感觉与众不同的一个。

“聂老师?”月月轻轻叫到。

陷入沉思的聂老师这才忽然意识到孙月月已经说完了,忙说道:“哦!非常精彩!真的非常精彩!请坐。……还有其他同学要发言或补充么?”

此时的教室里,被深深“震撼”的除了聂老师,还有一个人——刘畅。

刘畅没有想到,刚刚“打入”这个高中班级的第一堂课,就让他感受到了这样别具一格的“开场”,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这样独到且深刻的见解居然从一个90后高中女生的口中说出,刘畅忽然感觉,这个孙月月果然非同一般!这是一个如此秀外慧中的姑娘。

这时,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力量,竟让刘畅也举起了手!

见到这个刚刚到来的男生也渴望发言,让聂老师心中一阵高兴,她忙做出一个“请”的手势:“好的!欢迎刘畅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随着刘畅的起立,全班同学的目光又都望向了他这里,大家都怀着好奇的心情想要听听这位新同学的观点。

“刚才孙月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我很赞同。”说到此处,刘畅扭头看看孙月月,见月月的一双明眸也正望着自己。

刘畅的目光转向聂老师:“刚才孙月月同学说,她的发言是一些‘题外话’,那么我想我接下来要说的,也许就更是要‘跑一跑题了’,聂老师,不知道可不可以?”

聂老师立刻回答道:“无所顾及,任意而谈!”

刘畅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首先,月月同学在发言中说到的那首歌词我也知道,同样非常喜欢,记得它后面还有这样几句:‘我们还在继续执著和等待,我们还在追逐真理与洁白,或许谁也无法预知结局和未来,但青春的我们曾为真谛而呼喊。’ 这歌词更加完美的诠释了月月同学的观点:即使是遗憾,往往也是一种美。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苏轼词中同样的意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在吐露丝丝惆怅之情,本在感叹生命中的无奈与遗憾,词人却没有一味去牢骚与埋怨,而是由这‘此事古难全’的感悟上升到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转向期盼与希冀,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美’的最高境界!

“再回到课文,的确,《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有语云:‘不读《诗经》,无以读《左传》、《春秋》’,可见《诗经》及其内含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不学诗,无以言’以及‘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感叹,表现出一种应对诗歌语言的高度重视和辨证认知的态度。告诉我们学诗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特征的理解,而在于以形象譬喻引发更深远的道理,以期作者与读者用心沟通,从中生发出新的意义和解释,举一反三,对比联想,并通过学诗来提炼精神,以达到提升人格的目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由于这首诗的本源已无从查考了,诗中的‘伊人’所指一直是后人争辩的话题,终难定论,所以大多时候,人们都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诗中的‘伊人’通常被解释为恋人或爱情的象征,通篇反映的也应是作者对感情世界求而不得的怅惘与遗憾。

“这里,我有自己的一些小小观点——当然,学术界对此也有过相同的声音,虽然未经太多人认可,但我觉得不无道理:如果只把‘伊人’的对象定为‘恋人’与‘感情’,意境虽唯美,但却难免陷入一种局限,不免产生出过多悲观情愫与结论,如同我在一篇对此诗的评论里看到的:‘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我们从字里行间应看出更宽广的境界、推及出一些别样的引申。我总觉得,诗人在诗歌之外似乎其言未尽,似乎还有其它的话要说。是的,‘在水一方’一句,我们的确可以将其定为众多所追求事物的遥远迷茫与渴望不可及;但是,‘伊人’在此处,除了****,我们可否理解为人生的各种理想,比如:友情、学业、事业、前途等等。我们不应仅仅只沉浸在‘伊人’与‘在水一方’这令人心醉的遗憾之美中,也不应仅仅停留在美好的憧憬与等待中,憧憬与等待往往是被动的,如何化这些被动为主动才是根本,如何激发出志向与行动、努力与拼搏、如何由理想变为付诸实施才是关键。尤其对于我们这群正向理想所打拼的学子来说,应从诗句中体悟出那种隐含的、未被发现的精神——既向着我们梦想前进。最终,我们都达到‘那一方’!

“后人常以此诗为契机加以改造与抒发,创作了一系列围绕此主题的文章、诗歌,我们同样可以以扬弃的方法去解读,从中挖掘出最为积极的因素——当然,我并不是指这些后作是消极的,绝对不是。举例说明,就拿我们很熟悉的一首歌词为例,有几句是:‘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无须质疑,这歌词正是延续并发展了原诗歌所带来的****韵味与遗憾、无奈之美,但是抛开缠绵悱恻的情与爱以及里面的悲观因素,单挑出那句‘我愿逆流而上’,却正代表了那种虽遇险阻,却仍执著前行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觉得,当梦想与现实相遇,并非是完全残酷与冰冷的,只要有梦,只要去做了,实现它、完成它,一切都是有可能的。那样,可贵的精神转化为无穷的动力、真挚的感情转化为对理想的冲刺,也许结果就不再渺茫,处境更会由评论里那所谓的‘可悲’而变成希望!那时,闯过‘险滩’的我们就是真的依偎在‘她’身旁了,她的名字叫成功。

“最后,我想以两句我很欣赏的诗句与大家共勉:一句是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另一句是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里的‘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以上就是我要说的。”

教室里有几秒钟安静得鸦雀无声,但忽然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大家都被这新来男生精彩的发言所折服。

孙月月也在为刘畅鼓掌。她没有想到自己的发言刚刚结束,就有人同自己精彩“搏弈”了一番,而且竟是这位同样令她产生好奇的新来的男生。在她看来,这个班里的男生多是文学神经比较“迟缓”的,更是极少见这样拥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月月越发对刘畅产生了好奇,更产生了一股莫明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