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学术霸主
19869600000026

第26章 这个汉子不简单(二)

贾平娃,绝对的文学鬼才,他笔下描绘出过一个神奇诡异的世界,塑造了一批历史转折中无可奈何的老派人物形象。在这人面前,耿哲有点恍然,那个写出过《秦腔》、《浮躁》、《怀念狼》的人,就是他。

在街上见到,你肯定会把他和路人甲、路人乙混为一谈,在西平,公交车师父、饭店大厨、卖菜大爷,似乎都是这么个形象。古铜色的脸,两腮的骨头很宽很挺,不说话时很板正,一说话像发火,沉思时从低着头,一微笑还挺憨厚。如果加以修饰,就和潼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形象差不多少。

耿哲由惊转喜,笑着说道:“原来你就是贾平娃呀。”

“嗯,对呀,俺就是。哎,不对,你怎么知道我叫什么?”他问道。

耿哲一想,对了,刚才他并没有告诉自己叫什么,只是告诉了自己姓贾。自己未卜先知了,有点尴尬。

这可如何是好?

“那个,刚才,对了,刚才你给我看的稿子,上面有你的名字啊。”耿哲道。

“有么?”贾平娃侧头想着,似乎觉得自己并没有这么一个习惯。

“有的,有的。”耿哲赶忙打岔,然后引到其它话题上去。

“我是您的读者呀,虽说您现在只是个普通作家,但肯定会成为大作家的。我就好奇了,您写那些书,灵感都是怎么来的呀?”耿哲终于憋出了后世自己困惑了好久的问题。一个农家娃,混迹到古城西平来,竟然走出了一个文学的康庄大道。

“灵感,灵感这个东西,嗯,多读多看呗,小时候在村里,经历了很多故事,也听了很多故事,人的故事,鬼的故事,草木的故事,牲口的故事。然后读书,古代的故事,今天的故事,中国的故事,洋人的故事……”他开始说起来,而且说到自己喜欢的事儿,就没了停的意思。

“对了,”耿哲刚好就这个问题再问下去,“您都读什么样的书?”

“我呀,嘿。走,带你去我里屋看看。”说完贾汉子又一下攥住了耿哲的手,带他往屋里走,原来,在这大屋里,还隔出一个小间,真的挺小,比耿哲的宿舍还小好多,贾汉子说了,这是书房。

闹市中,能辟一亩三分地儿,有个书房,无论大小,都是风雅之事。贴墙有两个书柜,上面以西方文学名著居多,还混杂了好多禅宗道教的书,比较跳戏的是一些类似《关中民间故事》之类的小册子,发行商不明、出版年月不明、作者编者不明。

经贾平娃允许,耿哲就在他书柜上随便翻看。此时,耿哲正好就拿着这么样一个“三无”的小册子,翻开目录,第一篇、张寡妇和大头鬼,第二篇、黑山老牛成精后……

耿哲合上书,觉得此书有妖气,他回头问贾汉子:“这书你也有,看这书,有啥用处么?”

贾汉子一脸郑重地接过书,说道:“可不能瞎说,这是灵感源泉。”

不看书架,再看向四边。两书架之间还有一个小柜子,里面放了些瓷瓶子、陶娃娃、古钱儿、字画什么的。

“你淘来的?”耿哲懂规矩,古董别乱碰。他前世虽不是古董专家,但懂古代艺术,尤其字画与文人生活又关系密切。因此,耿哲对他的这个柜子挺感兴趣。

“对,淘来的,都不贵。”贾汉子说道。

耿哲以他半专业的眼光,看着瓷瓶子和字画儿,说句青天白日实在活——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假的。耿哲也不戳破,古董么,和养鸟、养蝈蝈、下棋、听曲儿、打牌一样,就是个爱好,既然买的不贵,别玩物丧志就行。

虽然这些古董没价值,但耿哲知道这屋里什么东西有价值。

书架前面,一张大桌子临着窗子,是两个老式学生桌拼接而成的。桌上躺了一张宣纸,搁了一支毛笔。

周围有些写好的毛笔字成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羊肉泡馍最好吃,羊肉泡馍最好吃……”

这是一个未来书法家的书法现场,连他心里话都看到了。耿哲知道,后世贾平娃是这一代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为当地官员、富商所喜爱。送礼品时,一是西凤酒,二就是贾平娃的书法了。

而他练的“羊肉泡馍”几个字,后世写招牌时,还真经常用上。

“娃子,你看我这些字,写得咋样?”贾汉子问道。

“嗯,很好,很好。”耿哲嘴里说着好,心里有所企图。

“贾先生,您给我也写几幅吧。”耿哲说道。

“行啊,不过我也不是书法家,写了也没什么收藏价值……”贾平娃在解释着。

耿哲则继续说道:“我是您的读者,读了您的作品,就当给读者写几幅字吧。”

“好啊,那还不好说。”贾先生扯了扯袖子,然后拿起毛笔来,那派头很足,已经有了大书法家的模子。

“给我写十幅……”耿哲搓了搓手,说道。

“好啊,咱俩萍水相逢,缘分,写一百幅也行,反正不值钱。”贾平娃已经开始写了,挑古人的名句写,写了好几句。

写一百幅也行,这,耿哲有点后悔自己的要求,要是真要个一百幅,耿哲不禁幻想起了未来美好的生活。

后世他的一幅字就可以卖个几万,十幅字就是几十万,一百幅就是几百万。而且文人有风骨,对老贾来说,不是你给钱就卖给你,好多达官显贵空有几车钞票,想买也买不到。因此,加价的空间还很多……

做白日梦的时候,贾先生写完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耿哲拍了拍他肩膀,仗义地说道:“以后,我请你吃羊肉泡馍。”那样子,仿佛二人已经成了忘年交。

谈了好久,到了该会学校的时候。他想起了出版社刘丁社长给自己布置的人物,多联系和发掘当代作家,不禁莞尔一笑,没想到这么快就碰到了老贾。

贾平娃是很优秀的作家,但耿哲心里更惦记的,其实是另一个人。那个在他青年时代,曾把他感动得一塌糊涂的作家。

临走时,耿哲贴到老贾耳边,微声细语道:“你有……那个人的地址么?”

“哦,他呀,我给你找找。”

文联工作者就是有门路,他翻了翻一个小册子,然后停在一页,又拿了笔纸抄写下来,递给耿哲。

耿哲一看,如此如此。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再过几天,这个地址就能派上大用场了。耿哲有些激动,也有些忐忑。

回到学校,耿哲还时不时地把那地址条儿拿出了看看,恐怕它丢了。一定要去拜访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