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19867200000033

第33章 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12)

首先,江泽民同志在这次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命题,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会地位予以充分肯定。江泽民在讲话中科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首次明确提出,当代中国新产生的社会阶层有7个,即非公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长期以来,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这一新的社会群体,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说剥削者有之,说劳动者有之,说建设者有之。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正面回答了他们绝不是“剥削者”,而是“建设者”;绝不是姓“资”,而是姓“社”,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者”的提法,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受鼓舞。

其次,“七一”讲话第一次提出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的论断。江泽民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共产党的队伍中来,因而,“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

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可以说,江泽民同志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优秀分子可以入党,不仅打破了1989年以来关于私营企业主不准入党的禁令,终结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性歧视,而且从根本上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建设者”的社会地位。

再次,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江泽民强调: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这些论述不仅使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受鼓舞,而且在理论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发表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内思想理论界围绕“七一”讲话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对“七一”讲话感到振奋和鼓舞,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发展。也有人对“七一”讲话提出公开批评,认为这是一起“极其重大的政治错误事件”。海外媒体也迅速对此作出反应。日本《读卖新闻》2001年7月2日载文指出:“七一”讲话将为正式允许作为“资本家阶级”的私营企业家入党开辟道路,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向“脱离阶级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日,美国《华盛顿邮报》也发表文章,认为江泽民的讲话标志着“一个竭力设法在受到经济和社会变革冲击的国家中保持其重要性的组织(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另一个转变”。路透社2001年7月6日发表述评分析认为,江泽民的讲话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大胆努力,试图通过吸收资本家入党的办法来保持党对这个迅速变化的国家的控制”,是“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原则基础上发生的一个最急剧的变化”。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五·三一”讲话中,江泽民进一步强调: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他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对破除“左”的思想禁锢,促进全党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方面,江泽民再次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的总结,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他提出: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含义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可以说,江泽民的这次讲话,促进了全党的思想解放,直接为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和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新突破准备了条件。

2.党的十六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召开。十六大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方面再次大胆创新,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1)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对我党现阶段“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联系起来,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长期性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存在着超阶段发展的错误。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与发展阶段的错误认识和判断,必然导致经济建设的盲目性,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并造成一系列重大失误的主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对以往经验教训的凝重总结和痛苦反思,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作出了科学的定位,认为我国正处于而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和经济文化的相对滞后,与此相适应,必然会出现一个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旨在鼓励、保护和引导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是制定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得以实现创新并取得突破的重要依托。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等因素的制约,注定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成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中国国情的客观估价和准确定位,要求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相适应的各种所有制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长期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如此,中共十六大还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多元竞争主体,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健全的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保持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样一来,就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予以充分肯定,坚持和维护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2)克服了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理论误区,强调应该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所有制形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长期以来,在国内理论界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人们往往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严重对立起来。有些人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同于搞“私有化”,认为它的发展势必会冲击并最终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姓“公”姓“私”的争论一度成为困扰我国思想理论界多年的一个理论误区。特别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长,更加剧了许多人的担忧。面对这一局面,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前后就曾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基本上平息了理论界在有关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问题上的争论。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批评了那种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提出了两个“必须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要求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一定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危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所以绝不能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而应使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保护私人财产及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行为主体,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新兴社会阶层,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党的现行政策能否稳定,自己的合法收入能不能依法得到保护。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分析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第一次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命题。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再次明确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非公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无疑是对新型社会阶层经济地位的确认,对今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共十六大还强调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对于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于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这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对新型社会阶层政治地位的认同。

有利于在全社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样一来,就使有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法规逐步系统化、规范化,从而为其健康发展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4)提出要适应实践的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只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适应实践的发展,通过实践来检验一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中共十六大要求全党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中共十六大还提出,要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社会步入转型期,社会整合力度不断加大,一些新的经济形式、经营方式及相应的社会群体和阶层必然会应运而生。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相对单一的收入分配关系已经很难与之相适应。只有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才能使我们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传统认识误区中解脱出来,也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3.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思想上有了重大突破。《决定》明确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