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谈斋馆名号常用字》一文中例举了“斋、楼、阁、室、屋、堂、庐、轩”等字,现例举“居、亭、舍、馆、房、园、巢、庵”等字,解释、辨析其义及用法。文中还例举历代书画名家、诗人、文学家、收藏家和当代学者、书家的斋馆名号轶闻趣事及历史流传下来的名胜古迹和中华商业老号。
居:《说文》:“蹲也。”最初为蹲坐,后来引申为居住。“居”多指人在室内作较长时间的停留。《汉语大词典》一解为:“住所、住宅”。古人云:“居不幽、志不广”即为此意。
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沈鹏先生,在《沈鹏书画谈》“介居”小谈一文中说:“……‘介’无非作庐舍解释。《诗经》有‘攸介攸止’的句子,‘介’为止息之地。人介于天地之间,有个止息之地总比‘地无立锥’好得多。‘介’又可以理解为大,也是《诗经》上的句子‘报以介福’;‘介福’,洪福也……‘介’还可与‘芥’通,‘芥子’被用来比喻小,著名的《芥子园画传》,编者取‘芥子园’三字便极言其小。……我回到自己的天地,在又小又大、可大可小的‘介居’;因有不低的‘单位面积产量’而自慰,而怡然,恬然。”以上寥寥几语道出沈先生的学识渊博、为人谦和之大家风范。
历史上有创业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老号“六必居”。此号原是一家“烧锅”,以“六必”为号,是酿酒时六个必备的,因自定的工艺管理程序而得名的。
亭:《说文》:“民所安定也,亭有楼……”;《释名·释宫室》:“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另“亭”在战国时指建在边疆要害(用于了望)的军事设施。秦汉以后发展为内地的驿站和行政机构。《汉语大词典》中一解为:“亭子。设在路旁或园林、风景名胜等处供来往之人休息和赏景的小形建筑物。多用竹、木、砖、石等材料建成。平面一般呈圆形、方形、扇形和八角形等。大多有顶无墙。”
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绍兴人)早年在上海,著有《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是先生的书斋号,因其寓所是地处洋人租界之外的“越界建筑”,即意为“半租界”,故取“租”字右半部和“界”字下半部而成“且介”。另外特别是在白色恐怖时代,先生的身份随时有曝光的可能,同时也有被暗杀的危险,取之“且介亭”为书斋号再恰当不过了。我认为“且介”二字用的巧,“亭”字用的妙不可言传。
唐代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蜀中人)笔下的《独坐敬亭山》中的“敬亭山”,山就是因有敬亭而得名。清初文学家朱彝尊书斋名曰“曝书亭”。中外闻名的少林寺内有“立雪亭”。
舍:《说文通训定声》:“舍,客屋也。”“舍”是指行军、打猎时临时搭的居住或临时居住处。“舍”也引申为房屋,指简陋的房屋。如自谦称自家为“寒舍”。《汉语大词典》解为:“房屋、居屋。”
现代书画家、收藏家钱君陶先生因富藏清代华喦花鸟、山水画故取斋号为“抱华精舍”。另外有当代北京的中国书协顾问刘艺先生的“芦丛精舍”。
馆:《说文》:“馆,客舍也。”馆较比舍固定、郑重。后用于华丽,雄伟的建筑。《辞源》中一解为:“房舍的通称。官署、学塾、书房、商坊、展览处所等都可命名为馆。”
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沙孟海先生,朋友送他一盆秋兰,因十分珍重友情同时又非常喜欢兰花故得斋名“兰沙馆”。当代又有北京的《中国书法》杂志编审刘恒先生的“无弦琴馆”。另香港有著名的“红馆”等名胜。
房:《说文》:“室在旁也”。“室”不止一间,当“堂”的“室”是正室,多是家长起居的场所,正室两旁的侧室称“房”,“房”是从“旁”的,在两旁的室称“房”。《汉语大词典》中一解为:“古代指正室两旁的房间。……后泛指房屋、房间。”《辞源》中一解为:“住室”。
“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清代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山东潍县人)富收藏,因藏有十钟,价值连城又为至爱,故取书斋号为“十钟山房”。还有现代作家、剧作家老舍先生,因有两块藏砚及一块自用砚,其书斋名为:“古砚书房”。另外有当代河南籍的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鉴赏家许雄志先生的“鉴印山房”。
园:《说文》:“所种树果也。”种果树的叫“园”,种蔬菜的叫“圃”。在私有制度下,种果树要防备别人偷摘,常常要夹上障子圈起来,于是习惯上就把种果树的叫做“园”了。因园是从用墙(或围栏)包围起来得名的,后来也常称用墙围起来的其他处所,如古代帝王的坟墓称“陵园”,又有旧时的剧场称为“戏园(子)”。《汉语大词典》一解为:“庭园,供人憩息、游乐或观赏的地方。”
现代画家陈半丁生前居住北京后米粮库4号时,楼院中有一园为五亩,笔耕闲暇之际,他常在此自耕,以取其乐趣,故用“五亩之园”为书斋号。另有当代四川籍的著名书法家刘云泉先生的“锄园”。
古潍州(今山东潍坊)现保存下来的一处清朝私人花园,名字叫“十笏园”,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用来遮面和记事(备忘)的工具。花园虽小,但不止十笏。另外北京有众学子们仰目的“清华园”,上海的“豫园”则让人想起更多的历史人物、事件等等。
巢:《说文》:“鸟在木上(树)曰巢……”。鸟窝大部分在树上,所以鸟窝被叫做“巢”。后广指昆虫、走兽建于高处的窝;另古人住树上称之为“巢居”。《汉语大词典》一解为:“居住,栖息。”“巢,居也。”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甚爱读书、藏书,晚年身体不佳,却仍不放松时间读书。其室内床铺、四壁均堆满书籍,以至友人来了不能进入室内,即使进入又不能出来,可谓无转身之地,于是友人说:“信乎其似巢也。”其缘故书斋名为“书巢”。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早年居南京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之时,其书斋名号取之为“危巢”;在“危巢小记”中写到“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训,抑于灾难丧乱之际,卧薪尝胆之秋,敢忘其危,是取名之义也。”由此可看出徐悲鸿先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另外有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鸟巢”。
庵:亦作“菴”,《释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又谓之庵。”《广韵·覃韵》:“小草舍也。”“庵”是圆形草舍,带有临时性,如《后汉书·皇甫规传》:“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土。”“庵”本来是简易住处,是穷人、隐者、和尚、道士都可以住的,可以称的。后来也泛指尼姑、道姑所住的小庙。《辞海》一解为:“今僧尼奉佛之小舍皆谓之庵”。《汉语大词典》一解为:“圆顶草屋”。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庵》:“古人名草圆屋为庵……从‘草’从‘广’皆后人增加。”旧时文人多用以作字号或书斋名。
现代海上文史作家、收藏家郑逸梅先生,与其夫人周寿梅,名字中均含“梅”字,加之先生非常喜欢梅花及画梅的精品之作,在众多藏品中有吴昌硕、吴湖帆、陶冷月等大师的画梅佳作。故有“双梅花庵”、“梅庵”之书斋名号。
黑龙江省依兰县古称五国城,是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之所,是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塞外江南。有“慈云庵”(后改为慈云寺)仍为游者的一好去处。
以上所遴选的斋馆名号例字较常见,释义、用法也较常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不乏有其他用义、用法。又因本人学识浅薄,望能够抛砖引玉。同时也恳请书友、同道、师长多多指教,并在实际应用中甄别、辨异。
初稿写于2004年12月29日
三稿完成于2005年2月26日哈尔滨松花江南岸银剑斋
此文发表于《书法》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