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半笺娇恨寄幽怀:李清照
19817100000006

第6章 国难临头

1、战乱起铁蹄踏遍

黄风大作,飞沙扬尘,直刮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淄州府的花园里,娇艳美丽的花瓣儿因为狂傲的大风而凋落、飘零,不见踪影,只剩下那光秃秃的花木枝干上,站满了尘土的重重绿叶儿还在寂寞中摇荡。

李清照所处的北宋时期,因为国家采取了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从而导致了国力的积弱不振。而这,也给了辽国、西夏以及金国入侵的机会。长年以来,北宋与辽国、西夏对峙相待,想要维护北宋国家的安定,也只能每年送给辽国与西夏巨额的金帛岁币,以得到短暂的和平。最初,这也相安无事。可是随着金国的不断壮大崛起,辽国与西夏的日趋衰退,让被北宋决定应该与金国联合订立同盟,共同与攻打辽国。然而,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让军队军纪涣散,士无将心,素质低下,在于辽军的交战中节节残败,这,也让金国看到了可乘之机。

就在宋徽宗宣和思念(公元1122年)的正月,强大的金国军队攻克了辽国国都,从此,辽国灭亡。三年之后,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的秋季十月,金兵开始大举南下,直至北宋的国都开封。政局动荡,人心惶惶。皇帝宋徽宗在惊慌之中将皇位让给了太子,也就是宋钦宗。新帝即位,立即组织抵抗敌军,如此才得以保全。

可是危机并没有因此而消除。宋钦宗即位一年之后,也就是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的八月,野心勃勃的金国又一次攻打开封。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的二月,金人废黜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由此,也意味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到了三月,金兵将宋徽宗、宋钦宗以及三千多名赵氏宗师押往金国。两个月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承皇位,是为宋高宗,至此,南宋王朝建立。

与世间这样的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不一样的是,赵明诚与李清照长久地沉浸在个人家庭生活的小圈子当中,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依然是金石文物收藏。夫妻二人似乎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世界当中,就好像身边发生的许多重大社会历史事件都与他们无关一样。

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剧烈的靖康之变改写了北宋王朝的历史,也改变了他们夫妻二人的命运。他们刚让家庭生活中琐碎的风波平静了下来,可是北宋这个“大家庭”的毁灭却为他们的小家庭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只在转眼之间,一切,已不在如往昔那般美好。白驹过隙,荏苒岁月覆盖了往日的美好,时光的划痕,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曾经的曾经,现在也都只能在梦里相见。

他们本想远离政治、远离社会,远离那些复杂的事情,他们只想过属于自己的简单快乐的日子。可事与愿违,政治却偏偏要来干涉他们,不仅是干涉,更要破坏甚至毁灭他们的生活。

当宋金两国交战的战火还没有波及山东这一地区,时为淄州知州的赵明诚就已经感受到了战火的硝烟弥漫。管辖的淄州境内经常会有从战场上溃散下来的散兵游勇,他们聚众滋事,扰乱民生。对此,赵明诚不得不派兵予以镇压,维护淄州境内的安全。

战火已是迫在眉睫,他们即将涌入时代大灾祸的洪流之中。

对于这一段的所见所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直至此时,他们才真正意识到,不能再一味地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了,因为国家这个大家庭对他们这个小家庭有着莫大的影响。如今战端一起,天下之大,竟已无法放置一张平静的书桌,更何况他们两人几十年来收集整理的盈箱溢箧的文物金石字画!时局动荡,清照与明诚痴望着、把玩着这些文物,心中无比留恋,但又怅然若失,不由得暗自揣思:这些珍品将再也不可能为自己所有了, 它们将会流落何方,最后是什么遭遇,惟有天知道了!

虽说顺天应命,但总要做出一些安排,因为心有不甘,哪怕最后失败,也要拼搏一次。

屋内,赵明诚焦躁不安地在室内徘徊,清照则坐在一旁皱着眉眼冥思苦想。自从金兵围攻京师汴京后,赵明诚和李清照就几乎是天天如此。他们既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时时忧虑、叹息;同时又为自己的古籍典册的去处担心。夫妻四顾茫然,一时竟然没了对策,只得对着满箱满柜的书画发呆。

奈何祸不单行,赵明诚又突然接到了母亲在建康病危的急信。在这种苦闷彷徨的忧虑气氛中,又自然而然地揉进了一种焦急、悲凉的情绪。

母亲病危,赵明诚与其兄弟必须离任赴江宁奔丧。而此次离家,明诚却并没有带清照同去。是的,清照是爱着赵明诚的,她不是不想去。可相比与丈夫同去建康奔丧,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那就是暂时留于淄州或是青州,准备将遗留在青州的大量文物、金石字画在第二年的春天运往江宁。

赵明诚生性孝悌,接获噩耗,他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南下奔丧,但也考虑到北方战事紧急,不如就此机会将家中最珍贵的文物运往江宁,可留置于青州的文物也让他牵挂。不得已,在自己深思熟虑后,为了保全文物,做出让李清照冒着遭遇战乱的危险,独留于青州的决定,他让李清照同时整理文物并一应家务,等第二年春天再预备船只运往江宁。此时,如何处理青州书库巨额收藏的重担悉数落在了清照的肩上。从此,战乱和其他灾难给清照所带来的打击和损失便接踵而来。

赵明诚南下后,时局更加紧张,李清照亦当随即由赵明诚的淄州任所回到相隔不远的青州归来堂,从而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

然而谁又能想到,即便他们夫妻做了如此大胆而且周密的安排,青州的文物最终仍未能保全!

秋风萧瑟,青州西边的赵晟揭竿起义。而这个时候的清照早已回到了青州故里。自从与自己的丈夫离别后,清照更加感到寂寞无聊,度日如年。 当她听到逃亡的官兵到处结伙行凶,无恶不作的消息之后,禁不住万分惊恐,毕竟清照还是一介女子,面对这样穷凶极恶的人,还是没有办法的。于是,夜幕降临了,清照把十余间屋的书籍杂物锁好,又匆忙选了一些心爱的书画碑帖,打算在黑夜的掩护下,火速逃奔南方,远离这样的是非之地。但是,当她走出村头时,又不免犹豫起来了。

多少年来,自己与明诚二人省吃俭用,惨淡经营,好不容易收藏了这么多书籍、字画和古器,转眼就可能不属于自己所有了,想到这些, 她便感到一阵阵的揪心的疼。她踌躇、徘徊,依依不舍。突然,一声呐喊,火光冲天,村中人声鼎沸,狗吠鸡鸣。举目远望,清照知道自己的十余间书籍文物,顷刻就会化为灰烬,不复存在。如此的噩耗让清照头晕目眩,再加上心如刀绞,体力不支,一下子便坐在地上,昏了过去。不知道昏迷了多久,当她醒来后,只听到村中哭声一片,自己也忍不住痛苦起来。

宋朝崩塌了,在蒙古和金兵的铁蹄下,半壁江山风雨飘摇。所有的百姓都仓皇收拾行囊,恨不能马上行船南下去避难,北方的萧条在离散的悲痛中显示出了一个王朝在时间之中的废墟模样,兵荒马乱,尽管不舍,可也是无奈之举。从没走过黑路的清照,现在也顾不了许多了,只好离家向村南走去。为了躲避逃散的官兵,她不敢走大道,而是走走停停,躲躲闪闪,直往黑影浓重的地方奔去。

东方逐渐露出了鱼肚白,雄鸡也叫了起来。鬓发染霜,罗袜生尘的清照只觉脚疼腿酸,一夜东躲西藏的逃难,再加上所背的沉重的行囊,让这个昔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耗尽了全部体力。

清照心里明白,只凭自己的这双腿脚步行是到不了建康的。可这战乱的年代,人心惶惶,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老天眷顾,让清照找到了一位老人帮忙,雇套马车。

数日后,清照乘车来到海滨,改由水路,本打算这样便可以一直向建康进发,到达目的地。可谁知,清照刚刚到达真州,就遇上了以张遇为首的起义军攻打真州以及镇江两地。兵荒马乱已经让清照疲惫不堪,可是面对如此的战势,李清照还是改变了最初的路线计划,另寻出路。 经过了几番周折之后,李清照终于安然无恙的到达了建康。人已平安无事,可是带在身上的书籍字画,却几乎全部都丢失了,只剩了一部《赵氏神妙帖》。狼狈之相,不可名状。

虽然感叹那些喜爱的古籍书册、金石文物葬身于火海。但李清照总算完整地保存了《神妙帖》等极其珍贵的文物。更值得庆幸的是,李清照终于在与丈夫分离、历经重重劫难之后再次团聚于江宁。

山河破碎、战火硝烟,这让得以相聚的他们倍感珍惜与安慰,也是在日趋混乱的岁月中是最为珍贵的!

比清照先前南渡的赵明诚虽然在此危机之秋担任江南重镇的郡守,但他却并没有因此停下收藏文物的工作。

那时,赵明诚的一位表亲之子谢伋,曾带着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萧翼赚兰亭图》路过建康,结果这幅画自从被赵明诚借走后,就再也没有归还!说来可笑,原来为了收藏文物,囊中羞涩,甚至不惜典当值钱的财物来购买;就算后来薄有俸禄,但也是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来购置文物;可如今做了重镇郡守,有钱有势,朝野上下颇有薄名,金石界中亦称翘楚,但却玉有微瑕,发生了如此之事!这或许是权势压人、中饱私囊,亦或许是世态演变,人也变了吧!

年难留,时难损。变的不止是世间,也不只是赵明诚。在这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李清照的生活转瞬之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都被占、君主被俘、国家灭亡、青州先遭兵乱后遭金兵占领,她与丈夫不得不南窜江宁,就连多年苦心收藏的文物竟然也毁于一旦!这两三年里的经历,其复杂性甚于过去四十多年的总和,简直就像开始了另外一个人生!作为江宁知府夫人的李清照,再也回去那个饮酒煮茶、题词作诗的时候了,过往的无忧无虑,高雅清淡都随着兵戎战场而一去不复返了。

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即便是世间万物都在变化着,但清照那颗热爱诗词的心却依然不减。

每当下大雪的时候,清照就会披着蓑衣,顶着斗笠,登上城楼远望,寻觅诗句。只要得到好的诗句,她必定邀请赵明诚唱和。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江宁的春天到了,本是盎然春意、蓬勃向上的季节,但是清照却并不觉得青春焕发,反而觉得更加衰老!回想以前的多少美好时光,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年华老去而一事无成!又有谁能理解自己此刻憔悴凋零不堪的心情呢?原本应该是举家团圆、观灯赏月的日子,可此时的她,既无赏灯之心,亦无踏雪寻梅之情。笔走纸上,点墨成诗,词句里不经意地流露出的落寞与哀伤,让人们在为之怜惜之余不得不感叹:为何悲剧不能修改?为何那个儿时快乐纯真的清照,那个闺阁中娇羞明媚的才女要受尽时间的磨难?为何她对爱情对国家的梦不能圆满?

想那贵为江宁知府夫人的李清照,本应正是春风得意、无忧无虑之时,不应有人老建城之感。尽管享受自己的吟风弄月,可为何要说老去无成?本只是个家庭妇女,在他人看来,终究是看不明白身为女流之辈的清照要成何事,或许心中只觉得这是无病呻吟吧!

一切,也只能怪乱世无常,这,就是可悲之处,也是无奈之处。

2、梦天帝九万鹏飞

没有人能够确定,是不是多有的人都想要离开自己现在所处的世界,去寻觅一个完全陌生和新奇的异时空。毕竟,纷繁复杂的尘世、动荡不安的时局,搅得百姓人心惶惶,时间久之,难免让人心生厌倦。

这样的境况,让人忍不住去幻想陶潜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究竟是怎样的一片人间仙境?那里是不是也是虫鸣鸟叫、草木繁茂、泉水潺潺?为何现实中却找寻不到那样的桃花林,让在自己能够在缤纷的落英中诗意地栖居呢?

也许,这就是现实和梦境的差别吧!梦境再好,也只是虚幻的,它存在我们的脑海里,也只能存在我们的脑海里。梦给予我们的,其实也只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罢了。

回看李清照,顿觉可悲啊,四十四岁的她经历了“靖康之变”,兵荒马乱之中,那些青州老家和大量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在兵变中全部化为了灰烬,片甲不留。虽说清照只是个女子,但面对侵略者的豺狼行径,却有着大丈夫的豪气!义愤填膺的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既然女子不能上战场保卫国家,那么她就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满腔热血!但谁知,即便如此,却还是招来了那些投降派的诽谤和打击。李清照是多么失望又是多么愤慨啊!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记梦》倾诉了她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不过是灵魂的一种困惑和迷茫。不过是李清照看不清自己的未来。那如云般漂浮不定的感觉,或许就是她灵魂出走的证据。在淡淡的光芒映照之下,在她的眼里,仿佛有千帆扬动的场景,闪闪发光。只是,我们分明能看见,那从她眼里溢出的,却是难以言说的苦痛和破碎的泪水。

像是飞向了遥远的天空,轻盈自在,只觉得晶亮的银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这是灵魂的一种触摸。我想,此时的李清照,应该很希望自己能够化身为那星河中的一颗繁星吧!

高高地挂在天上,每当夜幕降临,就可以变得闪烁晶亮,剔透清澈,如此,自己便可以远离这兵荒马乱的时代,和她的明诚生死相守,不离不弃。虽然她的身心,已经被四处辗转的漂泊,给弄得憔悴不堪,但在她的心里,仍然有一种强大的支撑,让她继续走下去。

这帝所,其实不过是赵明诚和她灵魂的一种整合。或许吧,并不是天帝问她归何处,而是她自己的灵魂和内心在问她自己。她宽广豪情的心,此时,降临的给她的,却是一种责任,一种伟大的责任。这是她生命中偌大的伤痛,更是一种无穷的煎熬和折磨。

日已暮,路还长。也许,这样的路穷尽她一生的时间,也走不完。但李清照知道,她必须坚持走下去。“我报路长嗟日暮”,这是一种追索,至少,它是李清照的追索。

静下心来,茫然的清照常常在思索着,自己到底将身归何处?或许,睿智的李清照心理面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无论自己身在何处,无论自己将要面临怎样的境遇,面对怎样的人,自己都必须活着。不仅仅是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她要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静静地、孤独地、默默地爱一个人,想念一个人。这是李清照的特有的方式,也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诠释她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奔赴中度过的。从少年奔赴到青年,从中奔赴到老年,直至奔赴到那泥土之中。

人的一生,就是如此的简单明了。或许,那个时候的李清照,也清澈地看见了这样的结局。有时候,因为自己错过了某个人,失去了某个机会,让自己平添惆怅。想要转回身去,却只在梦境中寻得了一个模糊的影子。那些从梦境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向往,落入风中,散成碎片。也正因为清照明白这样的结局,知道这样后果,她才会格外地珍惜自己眼前的人、眼前的事。她还有她的丈夫,还有和他共有的亲人,她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而这些,都是她生命的意义,她将不遗余力地去珍惜。

有些时候 我也在猜想,那样孤寂和愁苦的李清照,是不是早已经触到了生命的空洞和绝望?是不是早已经触到了灵魂的孤独?如果是这样,那么她一定知道,自己这样一味地忧伤下去,并不是她要得到的结果。她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觉得空虚寂寞,她要让自己灵魂中的灯盏,继续燃烧下去。虽然现在还不清楚到底要多久,但是至少,要燃烧到它自然熄灭。因为她的生命,应该要去找寻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就是现实,梦境就是梦境,这是清醒的认识。但现实有时候是残酷的,是凄凉的,也是无法逃脱的。只有梦境,能够带给我们自己想要的美好。

梦,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但梦里所反映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心深处对那些思慕和向往最真实的感知。梦,能让你遇见想念的人,能带你去想去的地方,能让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最重要的,是梦能让你看清楚自己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千百年来,无论是庄子,屈原,还是陶潜、李白,在他们的诗词文赋中,都深深藏匿着一个无拘无束的灵魂。同样是女词人的李清照亦是如此。蓝天尽头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广阔草原上穿行不息的清风,在他们的诗句中,也在我们的美梦里。

作为婉约派的李清照,词品佳作多是圆润清丽,婉转含蓄,极少写这样大气磅礴的词,然而这首记梦词的风格却像极了她的诗,这在她现存的词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真真是厌倦了朝廷群臣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在随后的日子里,李清照还作下这样一首晓梦诗

《晓梦》

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座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朝阳初升,朗朗的钟声便悄然响起,轻轻地打破了那晨梦的外壳,露出了让人无法断定的迷雾一般的色彩。转眼之间,那一段奇妙而又绚丽的旅程就在朝霞之中开始了。席席的秋风掠过玉井中的洁白的莲花,吹散了凋零落地的花瓣,隐隐约约中,似乎能望见那个摇曳多姿,妩媚柔情的仙子。

天国里的奇异瓜果虽然美味诱人,但这些,怎么能同那机智诙谐、让人拍手称赞的嘲讽相比较呢?忽然发觉,离开这俗世凡尘的纷繁扰乱,徜徉在梦中的流云飞影之中,该是怎样的惬意与畅快!

可现实却偏偏是梦的反面,没有现实的残酷,也就不回去渴望梦里面的温馨。

黎明将至,微亮的天边开始隐隐有薄云翻涌。而天空黑暗的那一角,却星辰璀璨依旧。茫茫的宇宙之中,它是显得那样的静谧而恒久,宁谧间,似乎又有着那样微笑的闪烁,宛如千帆百舸在它宽广的怀抱中自由自在的游弋。 这样的美好与宁静,让人忘却了地点,忘却了时间,是梦,轻轻地拉走了那个原本就漂泊不定的灵魂,将它带去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陌生所在。

梦与现实,是相反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往往是矛盾的,分裂的。即便你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即便是你的控制力很强,也难以完完全全统一起来。梦中的奇幻仙境是李清照所向往的,那样的生活方式是如此的清闲、安逸,亦是如此的阔达和恬静,她在驰骋着,想象着自己到那梦境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灵的释放、属于自己灵魂的自由;然而,梦醒之后,自己却又立刻回到了世俗的人间,回到了漂泊流离的生活中,回到了对金石文物书画的研究里,回到了无边无际的凄楚与孤独中。

其实,梦中的李清照真正关心的,只不过是她自己的命运而已。上天赋予她如许才华,却也给了她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在中国的古典文学史上,也有不少的才女,但毫无疑问,李清照是其中的翘楚。汉末的蔡文姬,唐代的薛涛、鱼玄机,宋时的朱淑真、魏夫人,虽然也各有佳作,但都远未达到自成一派甚至影响文坛的高度。而李清照的“易安体”以及之后创作的那篇有着鲜明灼见的《词论》,却影响了后世的不少词人,“婉约之宗”的名号实在是当之无愧。

同样是才华斐然,男人们可以因文采而步入仕途,平登青云,济世苍生,可身为女子,却似乎找不到一个“正途”。封建社会中的女子是生活在种种束缚之下的,这些束缚制约着她们,禁锢着她们。即便是李清照那样有才华和修养的女词人,也摆脱不了这种命运。改变不了的现状,让李清照感到烦闷和窒息。于是,被压抑着的她需要解脱,她向往着更广阔的精神向往。可是这些却是无法实现的。既然现实中不能给你实现,那么清照便只能把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寄托在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里。把自己的豪言壮语依附在一场似真似幻的梦境中。或许,她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这般恢宏大气的句子时,也隐隐地显现出她心中对于人生的另一番期许吧。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诗中的怀念与向往化做了词末尾的那一句“吹取三山去”。这其实是对“心知不可见”的无情现实的逃避。飞翔吧,飞翔吧,就在这浪漫美好的梦境中,张开那双美丽斑斓的翅膀,带上自己的心和魂,去自由自在的翱翔。无论是多么的遥远,只要梦境不醒,你就会看见虹桥的那一边,是自己期盼已久的风景。或许那里,才是灵魂的归处,才是是人生的最美妙的圣境。

3、命如风漂流辗转

此生,尽管短暂,却再无力去爱了,也不会再爱了。心上的那份思念,会在最深的红尘中,为他守住日月星辉,守住细水长流,在岁月的轮回里,为他一生追随。

她与明诚二人,曾经一起致力于金石文物的搜集和整理,曾经一起畅聊高谈他们热爱的诗词歌赋。曾经的相濡以沫,让他们共同见证了汴梁的繁华岁月。金兵入据中原,繁华转瞬之间就破碎不堪,李清照与赵明诚那美好而宁静的家庭生活也随之破灭。

流寓南方的生活对与李清照来说是孤苦的,这两年间,她品尝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体会到了世态的酸甜苦辣。

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经历种种磨难的清照,眼光也已不再拘泥于个人的情感世界。然而让清照没有想到的是,这愤懑不乐的流离两年,竟是明诚最后陪伴她的两年。

似乎这世间所有的不幸与灾难都如洪水般的涌向了脆弱的清照,似要把她无情地卷入到寂寞的漩涡中。凶猛的浪潮拍打着她,吞噬着她, 尽管拼命的挣扎,却终究是无济于事。如此无奈,试问世间谁懂她脆弱无助的心。却,无人回应。

赵明诚被罢建康,赵构命赵明诚出任湖州知府,并命令他立刻道行在建康面见皇帝,接受任命。清照与赵明诚商量过后,觉得暂时在安家池阳,让清照留在家中,自己去面见皇帝。

六月初夏,火一般的骄阳炙烤着广阔的池阳大地,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一毫的遮挡,那些善良的白云想为江岸的人们撑起一片阴凉,可还没飘到池阳上空,就被太阳融为蒸汽,消失在湛蓝的万里长空。烈日当空,池阳城好似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只要是阳光能够照射到的地方,就有一种热气在蒸发,就连长江里的水,都变得温热有余,呼呼的冒着烟气。两岸的花草树木抵挡不住这烤人的燥热,无可奈何地低下了已经打蔫了的叶子,却还要继续承受着水深火热的煎熬。

层层的山峦隔离着江水,而蜿蜒的江水却又环保着大山,彼此之间,像是在做着自然界中最伟大的力的比拼。柔情的江水左突右斩,便在天地间勾画出一条雄伟的长江。

李清照送赵明诚来到了岸边,看着丈夫把简单的行李装搬到船上,再慢慢地划远。她坐在岸边,向船上的爱人告别。小船开始慢慢移动,丈夫的身影越来越渺小,直至消失不见。她心爱的人啊,整齐的葛衣,露额的岸巾,衬托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神采焕发,器宇轩昂。纵然是有诸多的不舍,但李清照知道,丈夫赵明诚这次重新任命官职是上天对他们的眷顾,丈夫仕途又展现出康庄大道,自己将来的生活也会面临新的选择。然而,回到眼前,这纷乱的时局又让人忧心忡忡,谁也不知道明天将会怎样。

送别丈夫,李清照便回到池阳,可是这个时候的她心里却是空空的。她自知池阳不是久留之地,她只盼赵明诚能早些回来。可是盼来盼去,自己盼到的却是赵明诚患病的一封信。眼睛扫过书信,她只觉得心脏如铁骑飞驰,血液如江涛奔涌。她顾不得多想,收拾好行囊,带上钱财,匆匆奔向了建康。

八月的建康,热得像是火炉一般,烧的人心烦气躁。看到病中的赵明诚已是沉疴难起,病入膏肓,这不禁让李清照伤心欲绝。虔诚的清照在城中寻找着做好的医生,不惜任何代价,为赵明诚悉心治疗。

可遗憾的是,赵明诚的病情却在一天天的加重。那日,赵明诚看似病情有所好转,他让李清照把自己扶起来,倚靠在床上,由于身体上的虚弱,仅仅是半坐着,也让病中的赵明诚虚汗不断,没一会,脸上和身上的汗珠就滴滴落下浸透了衣衫。

细心的清照不断地为赵明诚擦拭着落下的汗珠,只听赵明诚用无力的声音告诉清照:前些日子,就是他回到建康不久,有一位叫做赵飞卿的学士来看他,顺便拿来一把玉壶让他来鉴定,他一眼就看出,那根本不是什么玉壶,而是一种很像玉石的珉,换句话说,那个所谓的玉壶其实也就是个石头壶,没有什么价值,当时,他就把那只壶带走了。

病重至此,赵明诚心里却还惦记着金石文物,李清照也只好劝慰赵明诚,让他安心养病,恢复健康,等身体无恙了,自己再陪着他一起研究和收藏文物。听闻此言,赵明诚点头应允,便也不再说什么了,好像放下了一件沉重的包袱。

转眼之间,便到了中秋佳节,此时的赵明诚还能勉强地吃了块特意为他制作的松软的月饼,可是无奈病情却依然在逐渐的加重。就在这之后,仅仅过了数日,他便已经无法再坐起来了。

守在病榻边的李清照期望着丈夫能够转危为安,从来不询问赵明诚的后事应该如何安排。或许,她心里是清楚的,赵明诚的病是医治不好的,可是她害怕,害怕丈夫丢下她一个人,害怕孤零零地活在这世上。所以她在自我安慰,安慰自己赵明诚是不会离开自己的,根本不用准备后事。

然而,命由天不由人,奇迹没能发生。身染重患、旧病复发的赵明诚还是走了。与世长辞的赵明诚,仅仅只有四十九岁。而那时的李清照,四十六岁。

想那李清照看清了这世间的兴旺交替,看清了朝代的更迭变换,看清了世间的真情冷暖,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却唯独看不清自己,她不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何方,也不知道未来的路要怎样自己一个人走。是的 这世间暗藏了太多的厄难和轻忽的变迁,终究是让人看不清的。明诚死了,对李清照来说,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疼和绝望。一个幸福中的女人,什么都可以瞬间消失乃至强行剥夺,而最不可失去的就是她一生依傍和珍爱的男人。

李清照是一朵花,一朵娇羞的女人花,可是没有了爱情浇灌的她一下自枯萎了、凋零了。也许世人不明白,她最不可或缺的不是那些为她赢得万世声名的文字,而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爱和绝望。哭破了嗓子,哭干了眼泪……双目泪盈,忧伤沉积。这个打击对于李清照而言可谓是山崩地裂。在失去他的那一瞬,她霎时只变得如纸一般脆弱,空气里弥漫着绝望的气息。清照曾想过,在失去赵明诚的日子里,泪水倾城,以殇为证,以痛为字,一朝分别,永不相见。想到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无奈,想到相忘于江湖的心碎,若不能相濡以沫,何必相知相惜?这不是清照想要的,她不要。没有了赵明诚,清照这多娇艳的花朵便会枯萎,没有了赵明诚爱情的浇灌,她会凋零。

再也看不到那明朗温柔的笑容了,再也听不到那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声音了,所有的所有,骤然间就失落在昨夜的梦中,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噩耗,让李清照失去了所有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这是他给她的精神上的重重耳朵打击。曾经的美好生活如今早已变得暗淡无光,凄凉悲惨。内心的绝望让她整日生活在悲痛欲绝之中,那些以往最美好的回忆也将只能变成回忆,再也不会回来。

在失去了故国之后,李清照又失去了自己的爱人,李清照原本美好的生活迅速转向了暗淡。曾经那沉醉在溪亭日暮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陪伴她的只有剩下无限的愁苦。爱人走了,他永远离开了爱他的妻子和他所钟爱的考古研究,只给李清照留下十五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没有完成的《金石录》。

遥想当年,那个笑容浅淡、温柔美好的白衣书生仿佛还在眼前,那年的她,还是个纯情明媚,娇羞可人的少女,秋千上摇曳的裙摆是她的灵动与俏皮;而凤冠霞帔的那一天,清照是个妩媚娇羞、温婉多情的小女子。陶醉在幸福的甜蜜里的她,常和赵明诚在婚姻的溪流中如鱼戏水,恩爱相欢。曲径回廊,花前月下,斗室之内,卧榻之上,两人吟诗品词,调琴作画,研究金石。

相守了二十八年的结发夫妻,究竟有多少缠绵之情,有多少恩爱之意。

那无情的风,却往往想要吹散这种美好,一心想要把人带入到一个孤独的深渊。赵明成走了,清照不知道他的灵魂是要去向何处,或许是没有烦恼,自由自在的地方;或许是可以专心研究金石文物的地方,可无论是哪里,终究还是没能留在自己的身边。清照是执着的,只要赵明诚没在她的身边,就不愿意相信这是丈夫的病逝是一个事实,她是在用执著抗拒着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因为明诚离去,她的爱情也随着爱人的离开而死去。

雨,缠缠绵绵,淅淅沥沥不曾停歇。细细的雨丝将整个思念带进了深沉中,从来不曾停止。“人比黄花瘦”的清照似乎看见自己的爱人赵明诚就站在面前,他冲着自己微笑,那笑容是如此的干净,是如此的温柔,仿佛要把一切都融化在这浓情蜜意里。是真的吗?是自己的明诚回来了吗?想要伸手触及,却发现,这只不过是一场自己编织的美梦,梦醒了,一切也都化为了乌有,没有明诚,没有爱情,有的,只是一身的伤感与悲凉,和那个记忆中俊朗的背影。

可叹旧时的女子,丈夫几乎就是她们的全部,是她们的一生,是她们的希望,是她们所有的寄托与依靠。她们倾尽一生去爱着,可如若有一天,自己的丈夫逝去,自己也就孤弱无依,没有了支柱,世间女子大抵如此,清照也是女子,她不在乎自己的豪情壮志,不在乎自己的社稷抱负,她想要的,只是简简单单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罢了。她深于情,专于情,在爱情的温柔乡里做着温柔的爱情梦。她对爱情的追求就是对完满的追求,就是对人生的追求。她渴求的是长相厮守,期待的是花如月圆,盼望的是与君偕老。然而她所想要的这一切,注定与她无缘。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爱的浇灌与滋养,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而感情丰富的女词人就更不能没有爱。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现在的她,被困在了深深的寂寞与哀怨里。

丈夫走了,清照的幸福也完结了,情感更是无从寄托,生活也变成了一杯苦酒。于是,清照再也没有了对于爱情无以名状的完美的渴求,有的只是对亡人沉痛的追悼和对过去幸福生活的回忆。

经历两朝的清照此时已经年近半百,这样的她正承受着国破家亡、丧夫之痛与文物损失的多重打击,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终不敌风云变幻,一下子病倒了。失去了挚爱丈夫赵明诚的同时,也是李清照后半生颠沛流离、凄惨生活的开始。

奈何,命运偏偏要折磨这个女人。在给了她名门世家的家庭,给了她一个幸福完满的婚姻,给了她体贴入微的丈夫,给了她安定丰足的生活之后,本以为她可以在自己喜爱的精神世界里,自由地去来。可谁知,命运却又忍心将之前多给予的一切又一一夺去,最后给了她一个“国破家何在”的颓唐晚景收场。

已是人到中年的光景,这个时候,正是体会亲人撒手人寰、尝尽人间百味的年纪。孤独的清照,无法承受那祖国的山河破碎,爱人的生死诀别。这些生命中难以承受的痛苦,本不应该由一个人去承受,因为这样实在是太残酷了,太无情了。可是,那个本应该安慰清照的人,却已经悄无声息地去了另外一个世界。静心坐下,默默思索,心中残留的,唯有黯然而已。

岁月流逝,思念催人老。

夹杂着凉意的晚风轻轻吹散了记忆中的零星片段,只留下了此句中的真情诉说,宛如眉峰间藏不住的忧愁,绵长而悠远。

时间就犹豫手心里的细沙,想要握却握不住,只能任由它从指缝处缓缓流出、滑落。岁月催人老,或许只有当我们在耄耋之年,我们才会明白,人世上,总有一些东西,失去了便再也回不来了。

人去,人来,人生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曲终人散。爱情亦是如此。一个人离去,徒留另一个人守候,最终,爱情只在岁月中辗为了尘埃。

从此,清照的生活里的最后一只蜡烛熄灭了,只给她留下了漫漫无边的黑暗。人生匆匆,白驹过隙,转瞬之间,曾经的欢笑已经成为了青烟,消失不见。身旁的一切仿佛也都随着这些逝去的美好而消失,只留下那挡不住的寂寞,穿透衣衫,沁入骨髓。

清照是多么的希望自己一睁开眼,赵明诚就在自己的身边啊!她是多么的希望就这样一不小心,便成了永远!

清照在用心轻轻的呼唤着他的名字,明诚,明诚,你听到了吗?听到了我的心吗?

然,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今夜,执一纸素笺,舞一段情愫。借着淡淡的月华,把你我的情谊糅杂在诗意的文字里……只希望另一个世界的你能够看得到,看得到一颗炽热真挚的心正在慢慢向你靠近,轻轻的叩开你的新房,让彼此的心完成一次完美的交接。

这样情谊相合的两颗心,会找到属于它们的共同的频率,然后慢慢融合,慢慢抛开回忆,最后慢慢老去……

4、秋风起满目荒凉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

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

金销藕叶希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时候,常常喜欢在夜晚独自仰望星空,看着那星光闪闪的银河,总觉得那亮晶晶的星星就是天空神秘的眼睛。而现在,时间在变,世间也在变,仿佛和闪烁的星星一样,只轻轻的眨了一下眼,曾经恬静而宁谧的世界就变得面目全非。

时光匆忙地跨越了伤痛,奔向前方。如今唏嘘咏叹的岁月光影像那点点星光落在肩头。夜幕中吹起的阵阵凉风,夹杂着淡淡的忧伤,让本是无影无形的情愫变得如此的真切而清晰。星河流转,当整个世界已经漠然,也只有让自己的双眸隐在帘幕之后,空空的凝望,感受那穿越了时光的伤。

或许,夜晚躺在床上的你,会在某一个失神的瞬间,觉得身下的床是一叶扁舟,一叶停泊时光这条河流中的扁舟,温柔如水,就在这个时刻,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可以去回忆那些尘封已久的片段,亦可以忘却恼人的烦心事。

只是,忘却归忘却,这世上有太多的事,由得你去忘却,但由不得你去逃避。生活的路,有些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所能选择的。不知道每一个孤独漂泊的流浪者,是否都收起了他们沧桑的目光。那些尘封在心底的纯真无邪,恐怕永远都不能冲淡这人世间的淡漠与悲凉。它们只能凝结成冰冷无情的碎片,锋利如它,扎破心,流出血。

黑暗之中,那些莫名涌上清照心头的思绪,就好似那一首不为人知的曲子,无人关心,但却悠扬自在。茫然间,身下的枕席已经被泪水打湿,可自己却毫不知情。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缘由,让自己的双眼朦胧,涕泪纵横呢?人生啊,总是要经历一些事情的,正如这世界永远无法舍却悲剧的存在,有喜就有悲,悲喜交加,这似乎成了不能改变的定律。

夜,很深很深,也很静很静。人间不计其数的家庭早已在低垂的幕帘下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但此时的李清照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香枕上以感到丝丝的凉意,而比这凉意更让她心痛的是再不能有赵明诚相伴的心灵孤独。回想那花前月下相从共赏的新婚缠绵,闺房里猜书品茶的不眠之夜,江边相别目光如虎的奕奕神采,,一桩桩、一幕幕,如今都成了泪水浸泡的回忆。

兵荒马乱砚台上,落笔前心事苍茫,如何能忘,旧时相约黄昏模样? 夜微凉, 枉思量。这注定是一场以悲伤为结局的相遇。门前花又落几瓣,来年依灿烂,万花虽思复艳,却奈时间,仍记君容颜。

雾霭浓重,让清照心生晦暗和阴冷,一如这黯淡的人生。那些封存已久的信件,是她痛楚的释放,是她情感的寄托,是她哀伤的体现。世间的艰难坎坷,本已让人心生倦意;而丈夫的离去,更是让她觉得一无所有。那难以抑制的悲愁苦痛,如沉沉雾霭般弥漫,直让人无法可想,无处可逃。

曾经无数的别离都让她揪心,但她知道,离别后重聚日子就在不远处,她,还是有希望的,因为团圆后那份幸福与激动让她感觉到甜蜜。而这一次,也是离别,只是这一别,却是生死。

眼前,物是人非事事休。心里的悲哀如风雨过后,满眼的残花损叶。 她那异于常人的智慧和魄力,此刻,却让她的愁、她的怨才更多。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人这一生,最凄凉的场景,莫过于晚年的孤苦。

梅寄相思,缠绕心间的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愈渐浓烈;想要折梅欣赏,但却无人陪伴,这让本就孤苦的李清照陷入了不可释放的长恨之中,

荒野外,三尺孤坟,对月幽幽。一抔黄土,阴阳两不见。那隔不断的是千里明月,只是相思无从诉。一切,散尽了尘世的浮华,变得虚无缥缈,直至灰飞烟灭。 然而无法名状的感情,却在墓碑上铭刻出永久的印记,那是哀伤的印记,或许,也只有当我们自己也一无所有的时候,才能明白李清照的心境吧!

人生数十年,有多少的往事,积满灰尘,被自己尘封在心底的最深处,直到渐渐地遗忘。宛若窗口撒下的那抹夕阳的余晖,直到黑夜降临,便再也没有悲伤和喜悦。淡然凝立窗前,目光所能望见的,只有浓重的黑色和星辰的流转。

花开荼蘼,一切美好也终将消逝。尘烟拂过,往事知多少。即便是那多彼岸花慢慢地老去,知道枯萎焦黄,却还是会让人追忆起前尘往事的美好记忆。 难忘那窗边秀影,灯下柔情蜜意;难忘那举案齐眉,赏月饮酒酣醉;难忘那藕花深处,鸥鹭惊起扑飞;更难忘那重阳佳节,垂暮西风下的人比黄花瘦……

斯人不在,爱人赵明诚永远地离开了自己,再也不见。此时的清照,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跟着丈夫一同死去,她多么希望明诚能够等一等她,好让自己能够追得上九泉之下赵明诚的脚步。

没有了赵明诚,那么她李清照独自一人在这个世界上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她还要活着,她要为赵明诚活着,她要去替丈夫完成那未了的心愿。 想到这里,清照把那哀怨忧伤的眸子投向了那一卷卷的书册上。一个意念在心头升起--对,她必须活着,因为她要替赵明诚整理所有关于金石彝器考证的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妻二人所有的心血,是他们甜蜜生活的见证,是他们共同欢乐的源泉。

然而,兵荒马乱的年代,任何事都充满了变数,这些变数无疑让清照的日子雪上加霜,更加难挨。就在丈夫赵明诚刚刚去世之后,也就是公元1129年的九月,野心勃勃的金兵就开始南犯。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又开始了逃难的生活。历经了百般苦难的李清照,这个时候就是一位充满沧桑的孤寡妇人,她眼巴巴地追寻着君主远去的方向,无奈只能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的心血,一个人苦苦地坚持着。

她与明诚终是志同道合的,她明白赵明诚的心。明诚生前有托于自己,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况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于是,就在明诚离她而去之后,李清照立志要保存丈夫的遗物,并完成《金石录》,这,是她活下去的精神寄托,也是对明诚最好的怀念。

家中没有了当家的男人,麻烦事就会接连而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原本家境殷实,也是官宦之家,生前定是收藏了很多的古籍文物。就在赵明诚刚刚去世后的不久,就有人盯上了这些财富,他就是宋高宗宠信的御医--王继先。王继先提出自己要用三百两黄金收买赵明诚遗留下来的古籍文物,可是清照没有答应,因为这些都是赵明诚的心血啊,明诚已经不在了,这样的结局她已无法挽回,但她不能再让这些古籍文物离开自己,似乎身边只要有了这些,就像爱人陪在她的身边一样,这是她唯一的依靠。对于愁苦悲寂的她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她安心,让她活下去。

后来,社会上又流传起李清照“颁金通敌”的传闻来。有人指责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对金国的赞颂之意,便就此宣称李清照通敌。当时金兵压境,朝廷本身流离不定。受到了这样的诬陷,让李清照愤愤难平。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携带着古籍文物追赶朝廷,希望通过向朝廷献宝来为自己洗刷罪名,不仅如此,还能能保住文物不致流散,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清照知道,如此战乱,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一个人实在难以保全,所以她希望自己能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却始终没能追上皇帝。

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份,清照流浪到了衢州,第二年三月又来到了越州。站立在萧瑟的秋风中,看着曾经的故土家园,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那种痛苦和煎熬,时刻揪扯着清照的心。

然,无人能懂,亦没有人愿意懂她。

李清照本是不染尘埃的空谷幽兰,高山上晶莹无瑕的白雪,却被世俗践踏得凌乱破碎。只是人生怎能经得起风雨的折磨。

天上人间,竟没有一个人能与之同归。仿佛一只孤雁儿,独自在浩渺的天空飞翔、盘旋、哀号……

颠沛流离的这段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也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待到了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存活挣扎在亡国迷途中的清照,仍然坚持着词人的意念与高傲,她把与自己丈夫仅存的很少的一点文物,一样一样地送给了这个苟安、懦弱的王朝。

殊不知,失却的文物终不能换来丝毫的安定的存在,而是不断流入民族与自我的悲哀渊源中。

公元1130年十一月,战乱依旧,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自己逃跑,心一横,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各自逃亡。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了无限的失望。国家、国君、百姓都流离不定,国土让敌军占去一半,国君让敌人撵得抱头鼠窜,国已不国,君已不君,李清照的身心忍受着无尽的痛苦和煎熬,怎能不让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不犯大愁呢?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悲凉愤恨、孤寂愁苦的清照写下了这首《添字采桑子》:

添字采桑子·芭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只是心生好奇:窗前那芭蕉到底是谁种的呢?看那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

香枕床榻,和衣卧下,李清照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本已是枕上落满伤心泪,更加上三更时分窗外响起了雨声,滴滴答答地敲打着芭蕉叶,声响,是那样地单调,又是那样地凄凉。

雨,下起,沥沥不绝,丝丝不断,如苦闷生命中的低矮人格意识,把整个思念带进了深沉中,从来不曾停止。雨打蕉叶,如同滴落在清照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三更的冷雨霖霪不止,清照的泪水更是倾泻如注。

飘零沦丧的异乡,也只能让她面垂两行思乡泪,坐听雨打芭蕉声……

无论怎样,脚下的路,自己还是要走的。愁苦也好,哀伤也好,就算是筋疲力尽,也依旧是要前行。 脚下的步伐有多少,颠沛流离的酸楚就有多少,心中的无奈就有多少。可是,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的,有谁能如最初般的那样安然,停滞不前呢?既然没有,那就走吧,那就前进吧!心中的那个世界早已暗淡无光,只是偶尔会有微风袭来,才会让人不至麻木。,不至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