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
19816800000043

第43章 附录 最新验方攻略(原标题为最新中医验方)(9)

【组成】柴胡3克,续断3克,神曲3克,香附9克,川芎9克,当归30克,丹皮9克,熟地30克,白术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辨证录》卷十一。

(三)

【辨证】冲任虚寒,淤血阻滞。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方名】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克,当归9克,芍药6克,川芎6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9克,牡丹皮(去心)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门冬(去心)9克。

【用法】以水10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

【出处】《金贵要略》卷下

(四)

【辨证】脾胃虚损。

【治法】补中健脾。

【方名】归芍二黄汤。

【组成】黄芪4.5克,白术3克,苍术3克,当归3克,白芍3克,陈皮3克,熟地15克,生地9克,炙甘草9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女科旨要》卷四。

(五)

【辨证】胞宫淤血。

【治法】通经活血,益气止痛。

【方名】桃仁散。

【组成】桃仁4.5克,生地4.5克,人参4.5克,甘草4.5克,桂心4.5克,蒲黄4.5克,半夏4.5克,当归4.5克,川芎4.5克,赤芍4.5克,牛膝4.5克,丹收4.5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功能性子宫出血

(一)

【辨证】阴虚血热。

【治法】养阴固摄,止血清热。

【方名】养阴止血汤。

【组成】生地24克,生白芍12克,黄芩12克,玄参12克,石斛12克,地骨皮12克,煅牡蛎30克,花蕊石30克,陈棕炭30克,侧柏叶15克,藕节炭12克。

【用法】水煎服。

【出处】《妇产科学》

(二)

【辨证】气郁脾虚。

【治法】培土抑木,佐以止血。

【方名】扶脾舒肝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柴胡6克,白芍(土炒)9克,炒蒲黄9克,血余炭6克,焦艾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医妇科治疗学》。

(三)

【辨证】肝气失调。

【治法】养血舒肝,调经止血。

【方名】养血平肝散。

【组成】当归(酒浸)6克,炒白芍6克,香附(炒黑)6克,青皮(醋炒)2.4克,柴胡2.4克,川芎2.4克,生地黄2.4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食前服。

【出处】《济阴纲目》卷二。

(四)

【辨证】肾气不固。

【治法】固精补肾,养血止血。

【方名】固肾调经汤。

【组成】黄芪15-20克,巴戟天(或仙茅)10克,川断(或补骨脂)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侧柏叶炭15克,炒艾叶炭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五)

【辨证】肾阴不足,冲任血热。

【治法】滋阴凉血,清热固冲。

【方名】滋肾固冲汤。

【组成】生地15克,枸杞子9克,山萸肉9克,黄柏9克,血余炭9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侧柏叶30克,龟板12克,旱莲草12克,藕节炭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妇产科学》。

(六)

【辨证】胞宫湿热。

【治法】凉血散瘀,固摄止血。

【方名】乌茜汤。

【组成】煅乌贼骨15克,茜草炭15克,地榆炭15克,继木15克,蒲黄炭(包)10克,槐花炭50克,荠菜50克,马齿苋5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医杂志》。

(七)

【辨证】肾虚血瘀。

【治法】补肾固阴,祛瘀止血。

【方名】芪断固崩汤。

【组成】黄芪40克,续断20克,山萸肉10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炒白术10克,炒白芍10克,茜草12克,兑服生三七末6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易修珍方。

月经过多

(一)

【辨证】肝郁血热。

【治法】平肝解郁,调冲止血。

【方名】平肝开郁止血汤。

【组成】醋炒白芍30克,土炒白术30克,酒洗当归30克,丹皮9克,三七根末9克,酒炒生地9克,甘草6克,黑芥穗6克,柴胡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二)

【辨证】阴虚血热,瘀滞胞络。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化瘀。

【方名】上海甲方。

【组成】生地12克,白芍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大蓟15克,小蓟15克,炒槐花9克,茜草9克,炒蒲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西医结合资料选编》。

闭经

(一)

【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经脉闭阻。

【治法】舒肝和胃,活血通经。

【方名】舒肝活血通经汤。

【组成】炙香附10克,吴萸连6克,姜川朴6克,紫丹参15克,川楝肉10克,炙元胡6克,桃仁6克,枳实6克,当归12克,丹皮10克,半夏10克,赤白、芍各6克,焦三仙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瞿文楼方。

(二)

【辨证】气血两虚。

【治法】调补气血,健脾益肾。

【方名】加减八珍汤。

【组成】党参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当归9克,桂枝9克,川芎9克,熟地15克,鸡血藤15克,制附块6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朱南荪方。

(三)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利气调经。

【方名】四物逍遥汤。

【组成】柴胡9克,当归9克,川芎9克,香附9克,延胡索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青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朱南荪方。

(四)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理气。

【方名】活血汤。

【组成】桃仁9克,红花9克,归尾9克,泽兰9克,白芍9克,香附9克,陈皮9克,牛膝9克,益母草12克,丹参30克,柴胡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孙一民方。

(五)

【辨证】淤血阻滞。

【治法】活血通络。

【方名】尖花汤。

【组成】两头尖10克,凌霄花6克,茜草根6克,茺蔚子6克,延胡索6克,酒当归6克,酒川芎15克,酒丹参15克,艾叶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今墨方。

(六)

【辨证】血虚肾亏。

【治法】养血益阴,补肾填精。

【方名】四二五合方。

【组成】当归9克,川芎3克,白芍9克,熟地12克,覆盆子9克,菟丝子9克,五味子9克,车前子9克,牛膝12克,枸杞子15克,仙茅9克,仙灵脾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奉五妇科经验》。

(七)

【辨证】肝肾精枯,气血亏甚。

【治法】气血双补,兼滋肝肾。

【方名】益气补冲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当归9克,熟地12克,黄芪9克,枸杞子9克,菟丝子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医妇科治疗学》。

痛经

(一)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

【方名】二香饮。

【组成】广木香3克,当归3克,香附3克,川芎3克,青皮3.6克,牡丹皮3.6克,枳壳3.6克,生地3.6克,蓬莪术3.6克。

【用法】加生姜8片,水煎,空腹服。

【出处】《丹台玉案》卷五。

(二)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方名】泽兰汤。

【组成】泽兰14克,香附14克,续断14克,红花2克,当归12克,柏子仁12克,赤芍12克,牛膝6克,延胡索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甜酒为引。

【出处】周黎民方。

(三)

【辨证】冲任虚寒,营血不足。

【治法】温经脉,调冲任,止疼痛。

【方名】石英汤。

【组成】紫石英9克,全当归9克,桑寄生9克,炒杜仲9克,丝瓜络9克,麦冬9克,肉桂1.5克,吴茱萸2.4克,川椒2.4克,乌药3克,橘叶4.5克,橘核12克,白芍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程门雪方。

(四)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破瘀活血,调经止痛。

【方名】红花当归汤。

【组成】红花3克,当归3克,怀牛膝3克,苏木3克,川芎1.5克,麸炒枳壳1.8克,莪术2.4克,赤芍2.4克,三棱2.4克,芫花2.4克。

【用法】水煎,临卧服。

【出处】《叶氏女科证治》卷一。

(五)

【辨证】寒湿凝滞。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方名】吴茱萸汤。

【组成】当归6克,肉桂6克,丹皮6克,吴茱萸6克,麦冬6克,防风3克,细辛3克,制半夏6克,藁本3克,干姜3克,茯苓3克,木香3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六)

【辨证】湿热瘀结。

【治法】清热祛瘀,行气定痛。

【方名】涤热逐瘀汤。

【组成】丹参15克,丹皮9克,生地9克,三棱6克,莪术6克,延胡索6克,通草6克,香附6克,通草6克,槟榔6克,大黄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出处】《中医妇科治疗学》。

(七)

【辨证】气血虚弱,虚中有滞。

【治法】健脾养血,行气解郁。

【方名】加减八物汤。

【组成】人参3克,白术3克,当归身3克,茯苓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生地3克,炙甘草1.5克,木香1.5克,青皮2.1克,醋炒香附3克,生姜3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万氏女科》卷一

白带过多

(一)

【辨证】脾肾虚损,湿浊下流。

【治法】健脾固肾,收敛止带。

【方名】岗稔止带汤。

【组成】菟丝子25克,何首乌20克,白术15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白芷10克,岗稔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3次。

【出处】罗元恺方。

(二)

【辨证】湿热蕴结下焦。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名】银甲汤。

【组成】金银花24克,连翘15克,升麻15克,红藤24克,蒲公英24克,生鳖甲24克,紫花地丁30克,生蒲黄12克,椿根皮12克,大青叶12克,琥珀末12克,桔梗12克,茵陈1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王渭川方。

(三)

【辨证】湿蕴化热,阻滞气机,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杀虫。

【方名】止带汤。

【组成】黄柏10克,苍术10克,樗根皮10克,茯苓15克,山药12克,泽泻12克,使君子12克,乌梅6克,胡黄连6克,枣猬皮6克,川椒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董建华方。

(四)

【辨证】肾气虚弱,固摄无权。

【治法】补肾固气养血。

【方名】白果汤。

【组成】砂仁5克,五味子5克,五倍子5克,益智仁5克,杜仲10克,熟地10克,续断10克,覆盆子10克,远志10克,党参10克,桑螵蛸10克,阿胶10克,山萸肉12克,白果12枚,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施今墨方。

(五)

【辨证】痰湿下注。

【治法】疏风祛湿。

【方名】升阳胜湿汤。

【组成】柴胡3克,羌活6克,苍术6克,黄芪6克,防风4.5克,升麻4.5克,独活4.5克,当归9克,藁本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胎产要决》卷上。

(六)

【辨证】肾气虚弱。

【治法】补养肝肾,利湿固涩。

【方名】首乌枸杞汤。

【组成】首乌12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桑螵蛸12克,赤石脂12克,狗脊12克,熟地24克,藿香6克,砂仁6克。

【用法】水煎服。

【出处】《简明中医妇科学》。

慢性盆腔炎

(一)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名】疏气定痛汤。

【组成】制香附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五灵脂9克,当归9克,乌药9克,枳壳4.5克,木香4.5克,没药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奉五妇科经验》。

(二)

【辨证】下焦寒湿,气血凝结。

【治法】暖宫散寒,行气活血。

【方名】暖宫定痛汤。

【组成】橘核9克,荔枝核9克,小茴香9克,葫芦巴9克,延胡索9克,五灵指9克,制香附9克,乌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奉五妇科经验》。

(三)

【辨证】肝郁脾虚。

【治法】养血疏肝,健脾利湿。

【方名】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9克,芍药18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川芎9克。

【用法】上为散,每服6克,温酒送下,每日3次。

【出处】《金匮要略》卷下。

妊娠便秘

(一)

【辨证】大肠实热。

【治法】导滞通幽,清热行气。

【方名】通闭方。

【组成】大黄90克,槟榔45克,赤苓60克,炒枳壳45克,炒诃子90克,大腹绒45克。

【用法】上为散,每服6-9克,葱白汤煎,去滓温服。

【出处】《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二)

【辨证】大肠燥热。

【治法】和血润燥。

【方名】当归贝母苦参丸。

【组成】当归60克,贝母60克,苦参6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丸,米饮下,渐加至10丸。

【出处】《金匮要略》卷下

阴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