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
19816800000018

第18章 果实类(2)

【用药宜忌】血虚、积滞多者不宜用。不可多食,损齿及骨。忌铅、铁。

【功能主治】平肝舒筋,祛湿和胃。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保健药膳】

木瓜生姜蜂蜜粥

[原料]木瓜10克,生姜10克,蜂蜜30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木瓜片装入布袋,与淘净的粳米、洗净的生姜片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成稠粥,粥将成取出药袋,趁温兑入蜂蜜,调匀即成。

[用法]上、下午分服。

[功效]祛湿舒筋,散寒止痛。

[主治]风寒湿型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对偏于湿重的病人尤为适宜。本食疗方对偏于湿盛的小关节酸痛,以脉拘挛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老人有效。

【验方精选】

虎骨木瓜酒 木瓜90克,川芎、酥炙虎骨、当归各30克,玉竹60克,川断天麻、红花、怀牛膝、五加皮、白茄根各30克,秦艽15克,桑枝12克,防风15克。上药浸酒10公斤,七天后,加冰糖1公斤。每日服二次,每次服20毫升。搜风强筋骨,和胃通络。

五味子

【简介】别名“山花椒”、“乌梅子”、“软枣子”。多年生落叶藤本。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

【来源】生在半阴阴湿的山沟、灌木丛中。主产在辽宁、黑龙江、吉林。

【鉴别要点】小枝灰褐色,皮孔明显。叶互生,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0cm,宽2~5cm,先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齿,叶柄淡粉红色。花单性异株,生在叶腋,花梗细长柔软。花披片6~9,乳白色或粉红色,芳香。雄花雄蕊5;雌蕊群椭圆形,心皮17~40,覆瓦状排列于花托上,果熟时呈穗状聚合果。浆果球形,肉质,熟时深红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果实呈不规则球形,粘韧,直径5~8mm。表面紫红色或暗红色,油润,有网状皱纹。种子1~2粒,肾形,长4~5mm,宽3~4mm,表面棕黄色,有光泽。

【采收加工】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

【性味功用】果肉味酸;种子味微咸而辛。性温,味酸、甘。

【用药宜忌】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咳喘、遗精、久泻、自汗、盗汗、心悸失眠。

【保健药膳】

五味子炖麻雀

[原料]五味子3克,麻雀5只,姜、花椒、葱、料酒各适量。

[制法]取秋冬肥大肉多之麻雀,拔毛去脏,洗净。五味子洗净,与葱、姜、花椒、料酒同放入沙锅内,放麻雀,加水以浸没麻雀为度。武火烧开,文火炖约30分钟,起锅,滤去五味子及调料,调入盐、胡椒粉即可。

[用法]食肉饮汤。

[功效]壮阳益精。

[主治]适用于心肾阳虚引起的自汗,心悸,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者。

【验方精选】

五味子6克,丹参15克,远志3克。煎汤热服,午休及晚上睡前各服1次。宁心安神,养血滋阴。主治心血亏虚所致的失眠症。

化橘红

【简介】别名“柚皮橘红”、“化州橘红”、“柚子皮”。常绿乔木。为芸香科植物,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另外,柚的栽培变种化州柚的外层果皮同作化橘红入药。

【来源】栽培于丘陵地带。主产在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浙江。

【鉴别要点】高5~10m。单身复叶互生,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阔卵形。柑果梨形、倒卵形或圆形,柠檬黄色,油室大。瓤囊10~18瓣。花期4~5月,果熟期9~11月。药材呈对折的七角或展开的五角星状,单片呈柳叶形。完整者展开后直径15~28cm,厚0.2~0.5cm。外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有皱纹及小油室;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

【采收加工】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或7瓣,除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压制成形,干燥。

【性味功用】气芳香,性温,味辛、苦。

【用药宜忌】气虚及阴虚有燥痰者不宜服。

【功能主治】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哎恶痞闷。

【验方精选】

1,化橘红6克,天门冬15克,麦门冬15克,百部根4克,瓜蒌仁6克,法半夏6克,净竹茹6克。用水300毫升,煎取药汁100毫升,再用水400毫升,煎取药汁100毫升,两次煎取药汁,合为200毫升。1~3岁,分6次服;4~6岁,分4次服;7~10岁,分2次服。治百日咳。

2,黄芩(酒炒)8克,白芍10克,菊花10克,蔓荆子6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川芎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滋阴降火,清热祛风。主治风热头痛。特别是对长期头痛、久治不愈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如果是两眼、巅顶胀痛则加石决明15克;前额胀痛并见脉大,则苔黄加生石膏30克;中焦有湿,脘闷腹胀,或肝胆风热,犯胃作呕去生地黄、甘草,加法半夏8克、化橘红6克、茯苓10克;风热邪气宣降不解加生龙骨15克、生牡蛎25克;风邪顽扰,头痛难忍加全蝎末6克冲服。

牛蒡子

【简介】别名“大力子”、“牛子”、“恶实”、“鼠粘子”。二年生在形草本。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来源】生在沟谷林边、荒山草地中;有栽培。主产在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

【鉴别要点】高1~2m。茎直立,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基生叶丛生,大形,有长柄;茎生叶广卵形或心形,长40~50cm,宽30~40cm,边缘微波状或有细齿,基部心形,下面密披白短柔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伞房状。总苞球形,总苞片披针形,先端具短钩。花淡红色,全为管状。瘦果椭圆形,具棱,灰褐色,冠毛短刚毛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瘦果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较浅。果皮硬,子叶两片乳白色,油质。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成熟果序,晒干,打下果实。生用或炒黄用。

【性味功用】无臭,性寒,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用药宜忌】本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肋丹毒、痈肿疮毒。

【保健药膳】

牛蒡子粥

[原料]牛蒡子根15克,粳米60克,白糖15克。

[制法]牛蒡子根洗净,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烧沸,文火煎熬15分钟去渣取汁。粳米淘净,放入药汁中熬煮成粥,再加白糖搅匀即成。

[用法]作早餐

[功效]辛凉透表,解毒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发热咳嗽,目红多泪,烦躁不安,疹初出等。

【验方精选】

牛蒡子、连翘、苍术、川芎、当归、牛膝、紫背天葵、天花粉各10克,桔梗、防风各6克,银花、蒲公英各15克。水煎服。适用于面部一般痤疮湿热内蕴者。可治青春痘。

巴豆

【简介】别名“巴仁”、“江子”、“巴果”、“红子仁”。常绿小乔木。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果实。

【来源】生在村边、旷野、溪旁、林缘。主产在四川、云南、广西、贵州、湖北。

【鉴别要点】树皮深灰色,平滑,幼枝绿色,疏生星状毛。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2cm,宽3~7cm,先端长尖,边缘有细齿,近基部有2腺体,两面疏生星状毛基出3脉。花小,单性同株。总状花序顶生,雄花在上,雌花在下。雄花绿色,花萼5深裂,花瓣5,反卷,雄蕊15~20;雌花无花瓣,子房圆形,花柱3,顶端2叉蒴果卵形,长约2cm,有3钝棱,密生星状毛。种子3粒。花期3~5月,果期7~9月。果实卵圆形,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粗糙,有纵线6条,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椭圆形,略扁,长1.2~1.5cm,直径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

【性味功用】性热,味辛。有大毒。

【用药宜忌】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功能主治】外用蚀疮。用于恶疮疥癣、疣痣。

【保健药膳】

巴豆鲤鱼汤

[原料]巴豆12粒,鲤鱼1条(约500克)。

[制法]将鲤鱼去鳞,去内脏洗净,将巴豆放入鱼腹中,一齐放入沙锅加水煎煮至鱼熟,去巴豆,加调料即成。

[用法]吃肉喝汤。

[功效]利水消肿,补虚逐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

【验方精选】

巴豆一粒(为一剂量),大枣一枚。枣去核后置巴豆于枣内,慢火焙干,碾粉即成。每日1 剂,两次分服。可治疗风痰壅阻型癫痫。

火麻仁

【简介】别名“大麻仁”、“麻仁”、“麻子”。一年生直立草本。为桑科植物,大麻的果实。另外,大麻的雌花枝和果穗亦入药,能镇痛、麻酸、致幻、有成瘾性。

【来源】全国各地有栽培。

【鉴别要点】高1~3m。茎表面有纵沟,灰绿色,密生柔毛。掌状复叶互生或下部叶对生;小叶3~11,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有粗毛,下面密生灰白色毡毛,叶柄细长,托叶线状披针形。花单性异株。雄花成疏生的圆锥花序,黄绿色;雌花丛生在叶腋,绿色,每花有一阔卵形苞片,花披片1,薄膜状,雌蕊1。瘦果扁卵形,外围以黄褐色苞片。花期5~6月,果期7月。果实卵圆形,长4~5.5mm,直径2.5~4mm。表面灰绿色至灰黄色,微有光泽,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状纹理,两侧边有棱线,基部有圆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有种子1枚,类圆形,种皮菲薄,暗绿色,子叶肥厚,富油质。

【采收加工】8~9月果实成熟后割取果穗或连茎割下,晒干,打下果实。

【性味功用】性平,味淡甘。

【用药宜忌】多食损血脉,滑精气,妇人多食发带疾。肠滑者尤忌。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功能主治】润燥滑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保健药膳】

麻桃牛膝肉桂酒

[原料]火麻仁、桃仁、川牛膝、肉桂、射干、黄瓜根、百草霜各30克,黄酒4斤。

[制法]桃仁去皮、尖;与其它各药共碾碎,用纱布袋盛,扎口,放入装酒的容器中,密封浸泡10天,隔日晃动1次,开封后取去药袋,取上清酒液饮服。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温服30~50毫升。

[功效]活血化瘀通经。

[主治]女子月经不调,不孕。

【验方精选】

火麻仁25克,太子参30克,麦冬、枇杷叶、桑白皮、北杏仁各12克,石膏20克,玉竹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清热润燥,养肺生津。病起发热,或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咳呛咽干。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瓜蒌

【简介】别名“天撤”、“苦瓜”、“山金匏”、“药瓜皮”。多年生草质藤本。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果实。另外,根名天花粉,含天花粉蛋白,能清热生津、消脓排肿。天花粉蛋白纯品用于中期引产,抗早孕。

【来源】生在山坡、草丛、林缘半阴处。主产在山东、河南、河北。

【鉴别要点】茎有棱线,卷须2~3歧。叶互生,叶片宽卵状心形,长宽相近,5~14cm,3~5浅裂至深裂,边缘常再分裂,小裂片较圆,两面稍披毛。雄花生在上端1/3处,3~8朵成总状花序,有时单生,萼片线形。花冠白色,裂片扇状倒三角形,先端流苏长1.5~2cm。雌花单生,花梗长约6cm。果实椭圆形至球形,长7~11cm,果瓤橙黄色。种子扁椭圆形,长11~16mm,宽7~12mm。花期6~8月,果期9~10月。果实卵圆形或类球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深橙黄色至橙红色,皱缩或较平滑,顶端有残存花柱基,基部有果梗残迹。质脆,易破开,果皮稍厚,内表面黄白色,果瓤橙黄色,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

【采收加工】秋末果实变为淡黄时采收,悬挂通风处阴干。

【性味功用】性寒,气如焦糖,味微酸甜。

【用药宜忌】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

【功能主治】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乳痈、肺痈、肠痈肿痛。

【保健药膳】

瓜蒌饼

[原料]瓜蒌200克,面粉600克,白糖75克,清水适量。

[制法]瓜蒌去籽,放在锅内,加水少许,加白糖100克,以小火煨熬,拌成馅。另取面粉750克,加水适量经发酵加面碱,揉成面片,把瓜蒌夹在面片中制成面饼,烙熟或蒸熟。

[用法]佐餐或随意服用。

[功效]润肺化痰,散结宽胸。

[主治]肺癌胸痛。

【验方精选】

瓜蒌仁20克,川贝、杏仁、苏子、桑叶心、麻黄各10克,半夏6克。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咳嗽气喘痰多者。

地肤子

【简介】别名“扫帚菜子”、“扫帚子”。一年生草本。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果实。

【来源】生在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或庭园栽培。主产在江苏、山东、河南、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