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
19816800000015

第15章 根茎类(4)

[主治]大骨节病,腰腿疼痛,扭伤挫伤等症。

【验方精选】

治气管炎方 青皮、陈皮、桑白皮、当归、白芍、北五味、川贝、茯苓、光杏仁、半夏、冰糖各等份,水煎为汤服之。

姜黄

【简介】别名“毛姜黄”、“姜黄”。多年生草本。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

【来源】栽培。主产在四川、福建、广东、江西。

【鉴别要点】叶2列,长椭圆形,长20~40cm,宽6~1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花茎由叶鞘内抽出,穗状花序圆柱状。樱部苞片粉红色,下部的绿色,内含数花。花萼绿白色,具3钝齿。花冠漏斗形,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上面1片较大,长圆形,略成兜状。唇瓣长圆形,3浅圆裂,黄色。药隔基部有距。蒴果膜质,球形。花期8~11月。根茎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有的叉状分枝,长2~5cm,直径1~3cm。表面深黄色,有皱缩纹理和留有叶痕的明显的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质坚实,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状,有蜡样光泽,内皮支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

【采收加工】冬季或早春采挖,洗净,除去细根,煮或蒸至透心,晒干。

【性味功用】气香特异味苦、辛。

【用药宜忌】血虚无气滞血瘀及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行气破瘀,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经闭、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保健药膳】

姜黄白花蛇酒

[原料]姜黄60克,白花蛇30克,白酒1500克。

[制法]将白花蛇切小段,姜黄切碎,2味共入白酒中,密封浸泡20天,经常摇动;启封后,过滤取渣,装瓶备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关节疼痛,筋骨不舒。

【验方精选】

姜黄(微炒)、当归(切,焙)各50克,木香、乌药(微炒)各25克。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10克,煎茱萸醋汤调下。本方可治疗心痛不可忍。

莪术

【简介】别名“蓝心姜”、“黑心姜”、“姜七”。多年生草本。为姜科植物,莪术的根茎。

【来源】生在山谷、溪旁及林边等的阴湿处。主产在广西、四川。

【鉴别要点】全株光滑无毛。叶椭圆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5~60cm,宽10~15cm,中部常有紫班。叶柄较叶片为长。花茎由根茎单独发出,常先叶而生。穗状花序长约15cm。苞片多数,下部的绿色,缨部的紫色。花萼白色,顶端3裂。花冠黄色,裂片3,不小等大。侧生退化雄蕊小,唇瓣黄色,顶端微缺。药隔基部具叉开的矩。蒴果狼状三角形。花期3~5月。根茎圆锥形,上端较尖,下端钝圆,长2~6cm,直径2~3cm。表面淡黄色,稍皱缩,有明显的环节,节上有鳞片样叶柄残基,并有圆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绿色,内皮层环圆形,中柱占大部分。

【采收加工】秋季挖取根茎,除去细根,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

【性味功用】气微香,性温,味苦、辛。

【用药宜忌】月经过多及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血瘀腹痛、肝脾肿大、血瘀闭经、饮食积滞。

【保健药膳】

莪术猪心饮

[原料]莪术25克,猪心1具。

[制法]将莪术洗净切片,与猪心加水适量煮熟,放入少许调料调味。

[用法]食肉饮汤,每日一剂,连服数日。

[功效]行气消积。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气血不足,淤血阻滞,胸闷胸痛,心悸不安,气短,睡眠不安。

【验方精选】

莪术、蒲公英、乳香、败酱草,加远志、龙骨、牡蛎、五味子、菟丝子、知母、山甲、三棱、田七等份煎汤热饮,可治疗前列腺硬者。症见尿道滴白、膀胱及尿道的刺激症状,时有排尿困难、疼痛、性功能障碍,伴会阴部胀痛,腰酸乏力、血尿、血精、舌有紫点,苔白,脉弦紧或细。

射干

【简介】别名“扁竹”、“山蒲扇”、“蝴蝶花”。多年生草本。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来源】生在山坡、草地、林缘、沟边或栽培。主产在湖北、河南、江苏、安徽。

【鉴别要点】叶2列,叶片对折,呈刀马形,长达60cm,宽达4cm。茎直立,高40~120cm。聚伞花序顶生,二歧状分枝。基部合生成短管,橘黄色,有红色斑点。子房下位,花柱棒状,3浅裂,披短柔毛。蒴果三角状倒卵形。花期7~8月,果期9月。根茎不规则结节状,有短分枝,长4~8cm,直径1~1.5cm。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密集的横环纹,上面有数大形盘状茎痕,下面及两侧有须根或根痕。质坚硬,断面黄色,横切面可见内皮层环,并多数维管束小点。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洗净,去须根,晒干或鲜用。

【性味功用】性寒,味微苦、辣。

【用药宜忌】病无实热,脾虚便溏及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保健药膳】

板蓝根射干茶

[原料]射干6克,板蓝根6克,绿茶5克。

[制法]开水冲泡。

[用法]当茶饮用。

[功效]利咽解毒。

[主治]用于喉咙炎症

【验方精选】

射干13枚,麻黄200克,生姜400克,细辛、紫菀、款冬花各150克,五味子0.5升,大枣七枚,半夏8枚(大者,洗)。上九味,以水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分3次温服。本方可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

浙贝母

【简介】别名“象贝”、“大贝”、“土贝”、“珠贝”。多年生草本。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来源】生在山坡草丛、林下。主产在浙江、江苏。大量栽培。

【鉴别要点】茎单一。茎下部叶对生,中部叶轮生,上部叶互生,狭披针形至条形,先端卷曲。花下垂,钟状,1至数朵生在茎顶或上部叶腋,苞片叶状,先端叶曲。花披片6,黄绿色,内面有紫色方格斑纹,基部上方有蜜腺窝。蒴果卵圆开,具6棱翅。花期3~4月,果期4~5月。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披有白色粉末。小鳞茎扁球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2枚鳞叶肥厚,略呈肾形,相对抱合,中央有2~3枚皱缩的小鳞叶或残茎。质硬脆,断面白色,粉性。

【采收加工】初夏采挖,洗净,大者摘去芯芽,称大贝;小者不摘芯芽,称珠贝。撞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撞出的浆汁,干燥。

【性味功用】气微,性寒,味微苦。

【用药宜忌】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寒者慎服。反乌头。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用于风热、燥热、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心胸郁闷。

【保健药膳】

大贝粥

[原料]浙贝母10克,粳米60克,白糖15克。

[制法]将贝母洗净,去杂质,烘干研成末。将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煮沸,继用文火熬煮成粥,放人白糖、贝母粉调匀,再煮2~3分钟即成。

[用法]早餐食用。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养阴止津。

[主治]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中期,肺热较甚之咳嗽,痰多黄稠,口苦等症。

【验方精选】

1,治感冒咳嗽 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15克,紫苏二钱,水煎服。

2,治痈毒肿痛 浙贝母、连翘各15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40克,水煎服。

海芋

【简介】别名“广东狼毒”、“野芋”、“独脚莲”、“老虎芋”。多年生草本。为云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根茎。

【来源】生在村旁、山沟、溪边等湿地。主产在广东、广西、四川。

【鉴别要点】高可达5m。茎肉质粗壮,皮黑褐色。叶盾状,着生在茎顶,阔卵形,长30~90cm,宽20~60cm,先端短尖,基部广心状箭形,侧脉9~12对。叶柄粗壮,基部扩大而抱茎。总花梗成对由叶鞘中抽出,佛焰苞管长3~4cm,粉绿色,上部舟状长10~14cm,宽4~5cm,中性花部分长2.5~3.5cm,雄花部分长3cm。附属体圆锥形,有网状槽纹。浆果淡红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根茎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不一,长者可达30cm,直径3~6cm或粗。有时可见未除尽的栓皮及环状的节和圆形的根痕。质坚实。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因有毒需加工。

【性味功用】气微,性寒,味淡,嚼之发麻。有大毒。

【用药宜忌】本品有毒,不宜生食。体虚者孕妇慎服。其中毒症为皮肤接触汁液发生瘙痒;眼与汗液触引致失明;误食茎、叶引起舌、喉发痒、肿胀,流涎,肠胃灼痛;恶心,呕吐,腹泻屈汗惊厥,严重者窒息,心脏麻痹而死。

【功能主治】解热攻毒,祛风消炎。用于流咸、肺结核、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验方精选】

1,治感冒暑气,头痛身倦 野芋根用湿纸封,煨热之,擦头额及腰脊、前后心、手弯脚弯,可令人遍身顺适。

2,治风热头痛 野芋头苗(切片),贴患部。

3,治绞肠痧腹痛 野芋头20克(炒黄),扫管叶(岗松)100克(炒黄)。先将野芋煎好,再将扫管叶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温服。忌钦米汤。

拳参

【简介】别名“紫参”、“山是”、“草河车”、“倒根草”。多年生草本。为蓼科植物,拳参的根茎。

【来源】生在阴湿山坡、草丛或林间草甸中。主产在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湖北。

【鉴别要点】达85cm。根茎粗壮,皱折而拳卷,外皮紫褐色。茎单一,直立,具纵沟纹。基生叶有长柄,叶片披针形或狭卵形,先端狭长,基部圆钝或截形,沿叶柄下延成狭翅,边缘外卷。茎上部叶近于无柄,托叶鞘筒状,膜质。穗状花序顶生,小花密集。苞片卵形,膜质,淡棕色。花5片披粉红或白色。雄蕊8,较花披稍长;子房上位,花柱3。瘦果椭圆形,有3棱,包于宿存的花披内,稍有光泽。花期6~9月,果期8~11月。根茎扁圆柱形,弯曲成是米状,长4~14cm,直径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密具环状节痕,并有多数点状根痕。质硬脆,断面浅棕色至棕红色,有35~50黄白色维管束细点,排成断续环状。

【采收加工】春、秋季挖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