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
19816800000012

第12章 根茎类(1)

土茯苓

【简介】别名“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芩”。常绿攀缘状灌木。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根茎。

【来源】生在山坡或林下。主产在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

【鉴别要点】茎无刺。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1~5cm,先端渐尖,全缘,下面通常绿色,有时略有白粉,基出脉3条,有卷须。花单性异株,腋生伞形花序。花披片6,内轮细小,白色或黄绿色。雄花雄蕊6;雌花具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红色,外披白粉。花期7~8月,果期9~10月。根茎略呈扁圆柱形或不规则条块,有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微有光泽,凹凸不平,有残留坚硬的须根,分枝顶端有圆形芽,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断面类白色或淡黄棕色,粉性,有维管束小点;常切成厚1~5mm的薄片。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晒干或切片后晒干。

【性味功用】性平,微涩,味甘、淡。

【用药宜忌】肝肾阴虚者慎服。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清热,利关节。用于筋骨拘挛疼痛、瘰疬、疮疡。

【保健药膳】

1,土茯苓猪骨汤

[原料]土茯苓30~50克,猪脊骨500克。

[制法]将猪脊骨同适量清水同放入锅中,武火烧沸,文火慢炖,炖至水成3碗量,去猪骨与上层浮油,加入土茯苓30~50克,煎至2碗。

[用法]分2次饮,1日饮完。

[功效]健脾利湿,补阴益髓。

[主治]糖尿病患者。

2,土茯苓炖猪骨

[原料]土茯苓100克,猪脊骨500克。

[制法]猪脊骨加水适量熬成3碗。去骨及浮油,入土茯苓,再煎至2碗即成。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完。

[功效]健脾利湿,补阴益髓。

[主治]糖尿病

【验方精选】

茯苓皮、车前草、生甘草、地肤子、生首乌、米仁各9克,野菊、银花、白藓皮、苍术各6克,川柏4克,干蟾皮4克。同煎为饮。可治疗婴儿面部湿疹。

山药

【简介】别名“淮山药”、“怀山药”、“山菇”。缠绕草质藤本。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

【来源】生在山坡、山谷林下,或溪边、路旁灌丛中或杂草中。主产在河南。

【鉴别要点】茎通常带紫红色。单叶在茎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对生;叶片卵状三角形至宽卵状或戟状,变异大,基部深心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花单性,雌雄异株,成细长穗状花序。蒴果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外面有白粉。花期6~9月,果期7~11月。根茎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及须根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也有的呈圆柱形,两端平齐,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采收加工】秋季或冬季挖取根茎,除去泥土、须根,切去芦头,洗净,用水浸后刮皮,反复用硫磺熏后,晒干。有的在硫磺熏后,用木板搓成圆柱形,切段,晒干,打光。

【性味功用】无臭,性平,味淡,微酸,嚼之发粘。

【用药宜忌】大便燥结者不宜食用;另外有实邪者忌食山药。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保健药膳】

玉米笋炒山药

[原料]山药35克,胡萝卜25克,秋葵35克,玉米笋20克,红枣5克,味精5克。

[制法]山药削皮,切片,秋葵、玉米笋斜切;胡萝卜削皮,切片。山药、胡萝卜、秋葵、玉米笋放入沸水煮熟,捞起备用。烧油锅,放入秋葵、玉米笋、胡萝卜翻炒,加山药片及红枣翻炒均匀即可。

[用法]每餐约85克。

[功效]健脾、补肺、固肾、益精。

[主治]治虚泻、疗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验方精选】

山药150克,大枣10枚。山药切成小块,大枣去核,放人盘中,置火上蒸至山药已软,捣成泥状食用。补益肺脾。主治慢性鼻炎,属肺脾气虚、邪滞鼻窍型,交替性鼻塞,流稀涕,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胱白,食欲欠佳,大便时溏,体倦乏力。

川芎

【简介】别名“芎穷”、“小叶川芎”。多年生草本。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来源】主产在四川,江西、湖北、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已引种成功。

【鉴别要点】高40~70cm。茎直立中空,表面有纵沟。2~3回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5对,卵状三角形,羽状全裂。叶柄基部呈鞘状抱茎。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3~6,伞幅7~20。小苞片线形。花梗10~24,花白色。双悬果卵形。花期7~8月,果期9月。根茎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1.5~7cm。表面深黄棕色,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上端有凹陷的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细小瘤状根痕。质坚实,断面类黄色,散有淡黄色油点,形成层呈波状环纹。

【采收加工】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膨大,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茎苗及泥沙,晾干或炕干,撞去须根。

【性味功用】香气浓,性温,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

【用药宜忌】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功能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保健药膳】

1,川芎白芷炖鱼头

[原料]川芎6克,白芷9克,鲢鱼头200克。

[制法]鱼头治净,加入切成片的川芎和白芷,加水适量,隔水炖熟。(注意川芎用量不宜太多;若有月经过多或阴虚火旺的头晕、头痛则不宜食用。)

[用法]吃肉喝汤。

[功效]镇静止痛,祛风活血。

[主治]男女头风痛。

2,川芎调经茶

[原料]川芎、红茶各6克。

[制法]上二味共置盖杯中,冲入沸水适量,泡闷15分钟后,分2~3次温饮。

[用法]每日1剂。体虚气弱及阴亏火旺者忌用。

[功效]理气开郁,活血止痛。

[主治]经前腹痛,经行不畅;经闭不行,胁腹胀痛;产后郁怒引起的胁腹胀痛,恶露不多;产后感受风寒引起的偏正头痛。

【验方精选】

温胎饮 川芎3.5克,北五味子6克,大茴香6克,蕲艾6克,牡蛎3.5克,生姜3片。水煎服。阳气虚寒。暖胞固涩。

天南星

【简介】别名“山苞米”、“蛇苞谷”、“山棒子”、“刀剪草”。多年生草本。为天南星科植物,异叶天南星的块茎。另外,同属植物天南星、东北天南星的块茎同作天南星药用。

【来源】生在山沟边及较阴湿的林下。主产在东北及河北、山东、河南、四川。

【鉴别要点】高60~100cm。叶单一,鸟趾状全裂,裂片13~21,倒披针形,中裂片较相邻者小。叶柄长10~15cm。花单性,同株或异株。花序柄等长或稍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下部筒状,长约5cm,上部渐次扩大,向前弯曲。雄花序下部3~4cm处具雄花;附属体鼠尾状,长达18cm,伸出佛焰苞外。浆果红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块茎扁圆球形,直径约至5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上端中央有凹陷茎痕,周围有细小根痕,周边偶有微凸起的小侧芽。质坚硬,断面乳白色,粉性。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挖,去净须根,洗净,撞去外皮,晒干。制用。

【性味功用】性温,味苦、辛,有麻舌感。

【用药宜忌】阴虚燥咳,热极、血虚动风者禁服,孕妇慎服。生天南星使用不当易致中毒,症状有口腔粘膜糜烂,甚至坏死脱落,唇舌咽喉麻木肿胀,运动失灵,味觉消失,大量流涎;声音嘶哑,言语不清,发热,头昏,心慌,四肢麻木,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窒息,呼吸停止。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疾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

【验方精选】

熄风化痰汤 天南星、半夏、天麻、红花、生姜、桂枝各10克,钩藤15克,竹沥10毫升,甘草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可治中风。

天麻

【简介】别名“明天麻”、“白龙草”、“赤箭根”。多年生植物。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块茎。

【来源】生在湿润的林下,现多栽培。主产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

【鉴别要点】茎单一,黄褐色。蒴果长圆形或倒卵形。种子呈粉末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块茎长椭圆形。稍扁缩弯曲,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略透明,多不规则纵皱纹。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

【采收加工】冬至以后采挖者称“冬麻”,立夏以前采挖者称“春麻”。挖出根茎,擦去外皮,蒸透,60℃以下烘干。

【性味功用】性平,味甘。

【用药宜忌】气血虚甚者慎服。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症。

【保健药膳】

天麻鱼片

[原料]天麻15克、青鱼300克、水发黑木耳100克。

[制法]天麻里加少许清水,隔水蒸半小时后,切成2厘米宽、3厘米长的薄片。把洗净的鱼从背部一切为二,去掉骨头和皮。取300克鱼肉用斜刀切成薄片。在鱼片里加10克黄酒,少许盐和味精,再放入1只鸡蛋的蛋清,最后放少许干淀粉调匀。把鱼片放到3成热的油里滑炒,待鱼片一变颜色,即出锅备用。在炒锅里放少许油,投入葱花和姜末煸香,再放黑木耳煸一下,加150克鲜汤,15克黄酒、少许盐和味精,炒匀烧开。然后把鱼片和天麻放进去略煮片刻,再加少许水淀粉勾芡,淋些麻油。

[用法]吃鱼肉,喝鱼汤。

[功效]平肝息风、镇静、安神。

[主治]神经性偏头痛,高血压引起的四肢麻木,神经衰弱引起的头昏、头痛、失眠等都有相当的治疗价值。

【验方精选】

天麻、白芷、川芎、当归、白术、荆芥、防风各12克,细辛、生川乌、生草乌各6克,黄芪15克,全虫10克。内有蕴热者加黄芩、钩藤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上、下午各温服1次;药渣趁热用两层纱布包裹敷患处。治疗期间避风寒,适当休息,作面部按摩和热敷。服药后最好睡觉,以利发挥药效,病情恢复更快。可治面部神经麻痹。

水半夏

【简介】别名“土半夏”、“半夏”、“田三七”、“疯狗薯”。多年生草本。为天南星科植物,水半夏的块茎。

【来源】生在田边、山溪或低洼湿地。主产在广西。

【鉴别要点】块茎圆锥形、椭圆形或倒卵形,直径1~2cm,上部以下具宽鞘;叶片戟状长圆形,前裂片较大,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侧裂片较小,长三角形。花序柄细长,佛焰苞管部绿色,檐部绿色至绿白色,顶端长鞭状或较短。肉穗花序比佛焰苞长或短,顶端具淡黄绿色的附属器。雌花序卵形,中性花序锥形,雄花序黄色。子房倒卵形或近球形。浆果卵圆形,绿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块茎近圆形、椭圆形、圆锥形或倒卵形,直径0.5~1.5cm,高0.8~3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上部有多数隐约可见的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

【采收加工】秋冬采挖块茎,除去外皮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味功用】气微,性温,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有毒。

【用药宜忌】阴虚燥咳及孕妇慎用。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支气管炎;外用鲜品治痈疮疖肿、无名肿毒、毒虫咬伤。

【验方精选】

水半夏、杏仁、川贝、陈皮、甘草、五味子、当归、勾腾、茯苓各6克。三剂每服一剂,一日一次(早上服),连服三天。再将三剂的药楂放在一起加水煎服(也就是笫四天一日三次服)。连续服2~3剂就可以了。此方治疗支气管炎。

石菖蒲

【简介】别名“山菖蒲”、“石蜈蚣”、“水剑草”。多年生草本。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来源】生在山沟、溪涧潮湿流水的岩石间,或泉水附近。主产在四川、浙江、江苏。

【鉴别要点】叶剑状线形,长30~50cm,宽2~6cm,无中脉。佛焰苞叶状,长7~20cm,肉穗花序狭圆柱形,长5~12。花两性,淡黄绿色。花披片6。雄蕊6。浆果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8月。根茎扁圆柱形,常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上方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有残存叶基;下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小点。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味功用】气芳香,性温,味辛、苦。

【用药宜忌】阴虚阳亢,汗多、精滑者慎服。

【功能主治】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保健药膳】

石菖蒲炖猪心

[原料]石菖蒲9克,猪心1个。

[制法]将猪心切开,洗净,加入菖蒲,加水适量,炖熟,以食盐适量调味。

[用法]喝汤吃猪心,佐餐食用。无痰湿征象者慎用。

[功效]开窍除湿,养心补血,益智聪耳。

[主治]适宜于治疗老人痴呆而见神情恍惚,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反应迟钝者食用。

【验方精选】

石菖蒲、熟地、首乌、杞子、虎杖、女贞子各12克,丹参15克,川芎、山楂、益智仁各9克,红花、远志各6克。一同煎汤热饮,益肾补脑,活血化瘀。主治脑动脉硬化,证属肾亏衰老,脂瘀阻滞脑络者。

石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