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孩子作为一个人来对待,从帮助、培养、示范、引导等四个方面努力培养孩子长大成人,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父母却以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误导孩子。唯一雷同的是父母往往更重视智力方面的物质投入,更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最高成绩回报,而很少顾及到他们在各个年龄各个学习时段不同的心理需求,忽略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孩子说什么、想什么漠然置之,疏淡孩子,忙于生意、忙于工作、与孩子缺乏深层次沟通的父母则更多。甚至多数父母以为孩子吃好、穿好、特别是学习成绩好便可以了,没必要倾听、探讨小孩子的喜怒好恶。父母这一出于自身功利所需的爱,令孩子们与父母关系紧张得多。在我们的调查中,高中一年级的学生60%在家顶撞父母,不愿听父母说话,初中二年级的学生70%与父母关系紧张。60%以上的孩子称家庭和学校没有给自己以足够的自信心,考试的高分也不能带来稳定的愉悦感。许多孩子说,分数越高,会越焦虑,害怕在下次考试中被同学超过。
更有甚者,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正视孩子的基础和眼前的现实,习惯于拔苗助长。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人生。考试分数不能代表家庭教育的成功,更不能统领孩子的全部快乐。一味地追求考试高分,只能使孩子的心灵过早地背上沉重的十字架。
有一位同学对我说:
在一次考试结束后,我的考试成绩是89分,班上第五名,我欣喜地拿给父母看,可爸爸看过分数“啪”的一巴掌打到了我脸上,我当时正一头雾水,弄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是事后,我看那考卷,原来老师看错了,分数是由87分改过来的,老师的一次失误,就导致了我受到重重的一巴掌。
一位学生在来信中提起这样一件事:
记得有一次,好不容易考到班上第一名,兴冲冲地回家报喜,却被父母浇了盆冷水:“考到班上第一名就如此骄傲,得意,你表姐苇苇这次考试是全年级第一,也没有你这般得意!”父母横加指责道。
我并没有骄傲,得意,我只是想把这个高兴的事告诉你。我委屈地说道。
还没有!母亲说。
我当时非常惊讶,父母平常不是这样的,他们一直要我考班上第一名,我考上了,为什么还这样对我冷脸呢?
我委屈得一个人在房里哭泣。
还有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是,父母过早地教会了孩子去比,且习惯于以自己孩子的弱项与别人孩子的强项比较,而且永远是学业成绩的比较,没有其他。这样的思维方式,忽略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殊不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父母的认同,通过父母的认同,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自信心、自尊心,滋长温润心灵的成就感。试想,一个在父母的比较中自信心和自尊心连连受挫的孩子,一个违心地遵从父母意愿而学习的孩子,一个常常屈从于父母的压力而被动努力的孩子,内心肯定是不快乐的,灵魂是不优美的,人格是难以健全的。而且,不公平的比,还会让父母更加焦虑,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无所适从。孩子一旦承受压力过度,孩子对生活的热度便会慢慢冷却,忧郁、愤懑、叛逆,可能因此而迸发,而许多父母却对此毫无知觉。他们仍然我行我素,以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种种抗议。
2005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看到这样的数字,我们不寒而栗。别说54.9%,就是5.49%的孩子读到博士都不现实。
过高的期望使得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的学习视为唯一的生活主题。
要想考上好的大学就得让孩子上好的高中,想上好的高中就得上好的初中,以此类推,必须上好的小学,甚至上名牌幼儿园。由此过分剥夺孩子的玩耍和睡眠时间,忽视孩子的游戏天性,也就必然导致双方发生越来越大的矛盾。
媒体报道的北京青年李兵杀死父母的个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李兵是某大学的学生。他在一天之内,分别将身为教授的父母残忍地杀死了,并将尸体切掉头颅装箱后扔到了大街上。用李兵的交代说:“这种无头尸体难于破案!”事后经医生检查,李兵的精神是正常的,并没有患什么精神病。可是他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父母呢?
李兵从小非常听父母的话,从来没有和谁红过脸、吵过架,给人留下文质彬彬的好印象。受审时,他回答得很平静,并且遵照检察官的命令,有礼貌地点头微笑了一下坐下。从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杀害父母的负罪感。
当检察官审问他为什么杀死父母时,李兵回答:“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家庭对我的错误的管教方式。”
在外人眼里,李兵的家庭是相当完美的。李兵的父亲是北京某科研机构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中国某著名高等理科学府的副教授,姐姐在美国读博士研究生。李兵本人也以597分的托福成绩,被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录取,数月后即可赴美留学。正如李兵所说,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当今社会谁不羡慕呢!
“可是,谁了解我心理上的痛苦呢?谁又知道我生活在怎样一个压制的家庭环境中呢?”李兵讲起在杀死父亲之前,父亲讲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要求、需要可以对爸爸讲嘛,何必走此下策!”同样,当李兵下午用皮带结成一个环套住母亲的脖子时,母亲用很少有的平静口吻对儿子说:“你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完全可以向我们提呀!”儿子却回答:“晚了,妈妈,你要早这样和我谈话,听我的意见,我也不会走这一步。但是,现在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当李兵讲完这段令人恐怖的凶杀过程时,他说:“他们都死到临头了,还在问我需要什么,好像我只是因为物质上的要求得不到,才去杀他们的。他们一点也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儿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东西——平等、自主。”
从李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教育中的确存在许多问题。
李兵说:“我看父母每天工作很辛苦,年纪也大了,希望他们多睡会儿觉,就在清晨刷牙洗脸的过程中,把牛奶煮好了,把早点热好了。可是,妈妈却每每不高兴地说:‘早饭不用你管,有那时间多看看外文比什么都重要。’”“我很喜欢打网球,可是我那只网球拍子却只用过两次还是新的呢!妈妈不肯让我打网球,让我用跑步的方式来锻炼身体。照他们的话说,打网球时间控制不住就没头了,跑步再怎么跑也跑不过20分钟。”
“下午,我看书累了,打开录音机,随着录音唱了一首费翔的《故乡的云》。可是,没一会儿,妈妈就过来了,说‘该看书了,唱歌唱不出洋博士来’。”“有时,我正专心致志地看书,听到一阵鬼鬼祟祟的脚步声,接着一只手从我背后突然伸过来,翻开我正在看的书,看看下面是否藏着课外书。当我因受侮辱而愤怒时,妈妈的背影便消失在门口……”当检察官问他:“那么,你们每次的争吵都是怎样结束的?”他回答:“都是我不吭声了才算完。”“他们根本不容商量。”
李兵杀死父母诱因,同样反映出父母教育中的问题。如母亲发现儿子与女友散步,竟不顾大街上众多行人观看,勃然大怒训斥儿子:“你小小年纪怎么干这种事?你现在还没有权利花前月下,你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回家后,尽管儿子讲明了自己的恋爱过程,父母依然坚决不留余地地强调:“你必须马上和××断绝来往!”父母反复说:“你快要出国留学了,快要去攻读洋博士了,爸爸妈妈当年多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总之,你在事业上没有成功之前,你没有资格考虑这个问题!况且,××的家庭也不适合咱们这种家庭……”
的确,从表面上看,这些小事似乎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多少望子成龙的父母不也是这样对孩子吗?这里我们不谈孩子不该用这种方式对父母,也不谈作为一个大学生人性的泯灭,只谈作为父母怎么教育孩子。爱的前提是尊重,李兵心中的压抑已很久了,但没得到父母的关注,才酿成这幕人间悲剧。如果李兵父母在孩子涉世之初放弃逼孩子做“人上人”、“人外人”的目标,只引导、帮助孩子做“人中人”,那么,家庭悲剧不会上演。
尊重孩子快乐的权利,是父母对孩子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从以上李兵杀死父母的悲剧中可以看到,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完全向自己树下的愿望模式发展,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同时,如果父母对孩子仅有沟通,而缺乏对孩子的起码尊重,也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
让我们回到女孩的《十四条》的话题。
就在女孩的《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发表之后,有一位母亲在看到女儿用红笔标出来的这纸女生宣言后,第二天以《给晓琴的十四条回答》为题,写出了如下的母亲“宣言”:
1)只有我们的帮助,你才能独立。
2)你打个碗,可以原谅;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
3)而你要参考我的“模式”。
4)父母、儿女都有自尊心;若谈“隐私”,你在18岁前的监护权归父母。
5)你要先把父母当朋友。
6)若有故意拿自己儿女作出气筒的人,则是天下最无知的人。
7)能认识到是我宠坏了你,你就别“坏”了。
8)犯过的错误决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犯了。
9)我们确应该注意方法和语气。但,同样一句话,是命令,是建议就看你是怎样理解的。
10)以后最多说三次。
11)我已给你讲清楚的、我同时也改正的坏习惯,你决不能有同样的坏习惯。
12)父母最需要爱。
13)我累时,确需要有人递杯茶。
14)父母不是完人,该你学的,该原谅的,该摒弃的,需思考的是你;还有一句,父母不是“省长”,你的要求,大多是不能满足的。
从这位母亲上书的《十四条》回答中,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是有沟通愿望的,但这位母亲与孩子的沟通,缺乏耐心,缺乏自信,缺乏经验,同时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还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如果这位母亲不是即兴而作,而是慎重地回答孩子建议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位被孩子的信惹得有些激愤了的母亲。
毫不意外,两篇《十四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两篇短文在《中国青年报》引发了一场“两代人能否沟通的大讨论”。
在这位母亲以爱心、泪水、怒气凝成的《十四条》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群焦虑、无奈、愤怒的父母。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这《十四条》回答得句句情深意切。然而,如果按照这位母亲的《十四条》去做,很可能会使两代人冲突升级,甚至发生各式各样的悲剧。父母为孩子列出的《十四条》是对孩子言行的高度约束,甚至对法律赋予未成年人的权利不理睬。而女生晓琴提出的《十四条》是孩子们向父母提出的抗议,也是孩子们向父母提出的权利要求。归根结底,这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两代人之间的权利之争,即父母的教育权与未成年人发展权之争。
“菜鸟”教育“老鸟”
在调查中,孩子的问题总是太多,而有一些问题在如今的年代提出,却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凭什么说男女同学不能正常交往?
以前的我,很是开朗,喜欢向别人诉说心情,但那件事,却彻底伤了我的心。
那是个阴沉沉的雨天,我放学刚进家门,就看见爸爸、妈妈怒气冲冲地坐在桌旁,桌上放着一封信。
我小心地走过去,问:“爸爸、妈妈这是谁的信啊?”
“你的!”妈妈气势汹汹地吼道,我被吓了一跳,这是谁给我的信?难道爸爸妈妈拆开看了,信上难道写了不能写的东西?一串问号使我拿起信,但又不敢看。
“看哪!拿出来看哪,才十多岁就给男孩子写信,向别人要什么照片。”
我颤抖地拿出信一看,果然有一张照片,而他,只是我小学的一位同学。我又连忙拆开信看,信中除了几句问候和鼓励我好好学习,其他什么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
“这是一个同学。”
“同学,什么同学,一个男孩子给女孩子写信,还写些什么外国字。”妈妈大声打断了我的话。
“妈妈,不是这样的,他是我的小学同学,现在外地读书,你问上面的英文是什么,一个是‘请原谅’一个是‘谢谢’,这是同学间的正常来往啊,妈妈。”
“正常来往?少和男孩子来往,你再不听,就把你赶出家门!”
“妈妈,你听我说……”
“不听,没有家教的东西,滚!”妈妈大声地吼道。爸爸也拿起那根象征家教的鞭子向我打来。
霎时,我的泪水涌了出来,一气之下,跑了出去。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男女之间为什么不能正常交往呢?
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呀!爸妈,你们为什么还这样老土呢?在你们面前,我连一封书信的交往权利都没有,你们知道女儿有多伤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