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19812200000013

第13章 探究篇 谁在对应试教育说不(1)

这是一位作家在追寻探究数年后的淋漓举证:生活其实是需要忏悔的,社会、学校、家庭乃至于每个个体的人都一样。对待孩子,我们真的不能滥用爱的名义为所欲为,任其痛苦到泪尽之后成冷漠,酿成疾患,滋成事端,我们才来捶胸顿足:是孩子的错?父母的错?学校的错?社会的错?才来打口水之战,再来追究,是原罪,还是他罪?如果有一千个孩子,我们就应该有一千多种办法,让孩子获得不同成长路上同等的快乐。

谁给青春灵魂戴上镣铐

人和动物的成长一样,都需遵从自然的规律。孩子学会站立,行走,说话,做事,与人交往,都需要有一个对身边世界认知的过程。可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整个社会对考试分数的顶礼膜拜,使我们过早地强化了很多的题目让孩子去做,让他们仅以好的记忆力去迎战无限的思维空间,把思维都固定了起来,孩子没有了想象,没有了创造,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只有所谓的对与错,没有合理不合理。父母和教师大量的“应该与不应该”,让孩子没有了自己看待问题的机会,没有了面对挫折的机会,没有了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成人对孩子中出现的自杀、凶杀、凶父母、离家出走、患上精神疾病往往无法理解,但其实很多的病症都是因为父母要求过高,学校限制过多,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又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所致。一资深专家说,动物对外界的防御能力天性比人要强,但如果将一只老虎像一头猪崽那样去存栏喂养,一旦放开,老虎同样难以生存。

“反思当前的教育,它过于强调教育的规范性、标准性,它遏制了师生的个性,束缚了师生的手脚,使师生成了戴着镣铐跳舞的囚徒,教育教学成了师生的一种心理负担,一种精神的苦役。”一教师对当前教育忧心忡忡。

究竟谁是戴着镣铐的舞者?我们认为,对比教师,最难以从镣铐中挣脱的,还是学生。只要我们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在目前新旧体制交替、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且得不到适时解决、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各种思潮泥沙俱下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已经陷入误区,素质教育已是举步维艰,再加上社会环境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已经给在校学生戴上了难以开启的精神枷锁。

我们组织的3000份心理压力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家庭约占43%,学校约占39%,社会约占18%;对环境的满意度:只有26%的学生对自己的家教环境满意,35%的学生对现有教学环境满意,37%对社会环境满意;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家庭约占13%,学校约占34%,社会约占53%;对环境的满意度:有87%对自己的家教环境满意,69%对现有的教学环境满意,17%对现有社会环境满意。由此可见,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环境,其次是学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社会环境。

父母真爱长久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家庭的主宰,是孩子的主心骨。一般来说,父母不仅可以为子女提供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给予子女难以替代的亲情和真爱。这种亲情和真爱,可以使子女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恐惧时增强勇气,在松懈时鼓起干劲,在寒冷时感到温暖,在危险时得到保护,在困惑时不迷失方向,在挫折中看到希望,可以使他们尽可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正是父爱母爱的伟大之处。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感,但很多的父母对孩子都不懂得怎样去付出真爱。我们看到的太多情况是,他们付出了所有的努力、疲惫了整个身心,却得不到孩子们丁点儿的欢心,有的甚至日久生恨、反目成仇。

我们知道,父母之爱是教育的灵魂。可很多父母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爱。

有专家称,在任何时候,隐性的、精神方面的因素都比物质方面的内容重要得多,孩子对父母的精神需求远比对物质需求更强烈,而在精神因素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内容则是父母公正无私的“爱”。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父母偏离于公正无私的爱,有以下几种现象较为普遍:

养个孩子不当“人”

孩子人格的形成,首先需要父母真正将孩子当成一个“人”。而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七成孩子说,父母没将自己当“人”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妈妈丢了东西,非得怀疑我是贼吗

回到家,就看到妈妈板着脸望着我们,我和弟弟知道出什么事了,忙进去把书包放下,准备逃,刚走出门,“回来!”妈妈把我俩喊了回来,问我和弟弟:桌子上的钱你们俩拿了没?我和弟弟忙摇头说没,后来妈妈把弟弟赶出去了,把我留在房里,妈妈严厉地问我:桌子上的钱你到底拿没拿?望着妈妈的神情,我害怕了,只得小声地说:我没拿!妈妈不信我,硬是说我拿的,让我站了两个钟头,后来我一口气冲出去,回来时,妈妈仍然板着个脸,拿着棒子足足让我跪了一个钟头,后来才知道那钱是妈妈自己把它收了起来,后来妈妈来向我道了歉,可还是影响了我们母女的感情。妈妈我知道您是为了我好,可是,我是弱小的,我的情感世界又是丰富的,只有理解我,才是真正的爱我。

今天,我一回家,就看见桌上放着两包方便面,我拿起来看了一下又放下去了,然后就到房间里面去做作业,可妈妈一跑回家,就大叫说她明明买了两包方便面,为什么只有一包了。我跑出来一看,果然只有一包了,妈妈就问是不是我拿了,我说没有,妈妈说,还没有,肯定是你偷吃了。我说,我真的没有偷,妈妈说,你如果说谎,我就会打死你,相不相信?我说,妈,我真的没有偷,妈妈说,难道方便面长了翅膀飞走了?再说,家里又没有别人,不是你是谁吃了,方便面会跑啊?我说妈我可真的没有偷吃啊!话还没有说完,妈妈就打了我,我就四处跑,最后看见桌子底上有一个红包装袋,捡起来看了看,正是那包方便面。我马上站起来说,我真的没偷吃,可妈妈却说,没偷吃就没偷吃,找不到了看我不……我哭了,哭得很伤心。

读小学时的一天,我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刚进门,嘴边的笑容还未散去,竟遭到我妈妈的一耳光。妈妈从来没打过我,从来没有。我哇地大哭了,她说我偷了她的100元钱,我只顾哭,已没有解释的力气。我好伤心,好无语。虽然后来妈妈向我道歉说误会了我,但我还是好伤心,因为作为我的妈妈,她问也没问就选择怀疑我。

有一天,妈妈包中丢了50元钱,她就说是我拿了,就骂我,不顾我哭哭啼啼,一直骂了好久。我很无奈,幸亏老天帮助我,之后不久,她发现了是她买东西用了,当时没有想起来,听妈妈像没事一样笑呵呵地说起,当时我真是火冒三丈:“难道妈妈丢了东西非得怀疑我是贼吗!”

家里丢了东西,误认孩子是“贼”,这一现象,农村较城市更为普遍。

只因家中钱物寻找不到,第一个怀疑的对象便是少不更事的孩子,有的父母甚至不惜对孩子屈打成招,让孩子受尽耻辱。这是很多父母曾有的第一反应和采取的第一行动。殊不知,被父母冠以偷窃、坏孩子等恶名的孩子,从此会对父母充满不信任感和敌对情绪。父母因自己的一时失控,让孩子小小年纪便充满挫败感,这对孩子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孩子一旦背上这个黑名,很容易自暴自弃,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中国父母打孩子,永远不被追究的家庭暴力

有一次放学,看时间还有点早,我就和其他同学一起打篮球。到家时,家里正吃饭,爸爸问我怎么才回来,我说是在学校打了一场球,但他不相信,硬说我上网去了,打了我一顿,浑身都痛,我一直向他解释,他都不信。我第二天起床时,手都动不了,他却说:“你再上网,我把你的手脚都打断!”

小时候,有天晚上,从奶奶家和妈妈一起回家。途中要去一个叔叔家,妈妈让我先回家。我害怕,不答应,妈妈就同意我和她在一起了。后来打车走,我书包落车上,忘拿了。从叔叔家出来的时候才发觉书包没了。我妈还向路边小卖部老板打听那车往哪方向走开了。(怎么可能找得到)结果当然是,没结果。回家后,妈用2米长的板子追着我打,打得我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第二天还让我去上课了。我第二天还可怜巴巴和同桌共一本书,我妈到处找人为我把书凑齐并警告我,下次再掉,你别回家了。然后顺手操起扫把向我的腿甩来,硬是打得我双腿跪在地上才没有实行“暴力”。

读小学时,我自己不小心把下巴磕破了,流了许多的血,很痛,当送到医院时,我已经昏迷了。回家后,我妈妈不顾我还是病人,便拿起撑衣棍打我,最后我哭着求妈妈,不要打我了,下次再也不敢干了,妈妈不理我,直到衣杆被打断了才停止。我躺在地上伤心地哭着,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打我。但是当时真的非常地伤心,跟妈闹了一个星期,她说,男孩子脸上是不应该有伤痕的,下次再伤在脸上,我便真的不要你了。我哭了。

在农村家庭与学校,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不仅父亲母亲打孩子,有的教师也打学生,还有的父母竟然对教师说:“我把孩子送到您这儿,您就严格管教,不好就狠狠地打,打死我也不会怨您的。”结果,许多采取打孩子这种极端行为的人都认为自己的做法不算错误,是为了孩子好,是“恨铁不成钢”。这样看来,打孩子似乎成了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如果从教育的观点来看,打孩子却是最愚蠢、最无力的教育方法。《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次小调查,他们发放了200份问卷:100份给父母,100份给4岁至18岁的孩子。调查发现,在父母中,只有一位父母“从未打过孩子”;在孩子中经常挨打的占14%。一个人改正错误,大多不是因为对方的强迫,而是因为他的内心真正受到了冲击,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如果成年人只是想以武力“镇压孩子”,无疑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打人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那么,当孩子长大以后,他就不懂得用有效的、平和的、沟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只想以强欺弱。

父母,你是这样成为我的榜样吗

2003年除夕,父亲吵着要买一辆摩托车,当时是妈妈管着日常开支,她怕父亲会乱花钱,于是没同意。那天隐约听到砸碗的叮当声作响,下楼一看,原来是父母在吵架,父亲将碗摔向母亲的脚边,母亲的脚因此流了大量的血。后来,在邻居的劝说中,两个人的开战终于散了,那天晚上,父亲没有回家,我以为是出去散心去了。没想到第二天,父亲又从母亲手中强拿了800元,和着那晚他借的1000多元,去了车行。那天,拖着父亲的我,跪在地上,求他别打妈妈,但我无力扯开他粗大的手,也阻止不了那狠狠的拳头落在妈妈手臂上、身体上的疼痛,约莫20多分钟后,父亲便扬长而去。

爸爸平时挺喜欢打牌,而且每次都是输个精光回家。妈妈也跟他吵过很多次。妈妈脾气倔,爸爸的脾气也暴躁。一次次,他们之间的怒火越烧越旺,他们越吵越凶。小小年纪的我只觉得无比难受,却无能为力,倒是在旁边的妹妹吓得哭了起来。在我的哭声中,爸爸一气之下开始打妈妈,接着妈妈就随手拿了东西向爸爸砸去,我和妹妹吓得更加大哭了起来,我准备去找隔壁家叔叔帮忙,可看到他们大门紧锁,我吓得声音小得不能再小,对于我的喊声,叔叔自然听不到。当我返回家,却看到满脸泪水的妈妈拿着一把菜刀对着爸爸,我放声大哭,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和妹妹躲在墙角哭丧着脸,最后是爷爷赶来制止了这次打架事件。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我的童年,可我至今记忆犹新。小时候的我最怕、也最不愿意看到爸爸妈妈吵架,所以每次都不想回家,害怕看到他们。好在我现在上高中了,很少回家。在家的日子是灰暗的,我小心翼翼地听着房门后的对骂,独自把自己锁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好恨,真的好恨他们的执迷不悟,恨他们的欺骗和谎言。每天晚上,我的身、我的心都疯狂叫骂着,我真的太累了,仿佛一睡下去就能永不醒来。我不要再想了……我颓废而消极,我觉得我变了一个人。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父母生理、心理、人格的翻版。建立在父母善良正直的人格、包容豁达的品行、顽强的生活态度、清晰的是非曲直观念的基础上的爱,是形成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石。行为不矩、做事苟且、时常吵吵闹闹、家庭战争硝烟弥漫的父母教育不出优良品质的后代,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较之于专制独裁型或放任自流型的家庭教育环境,更能促进孩子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家庭父母不和,极易让孩子感到忧虑和恐怖。父母视子女而不见,可孩子有着丰富的心灵世界,父母的一举一动最直接、最真切地影响着他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从对父母行为的观察中去思考: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妻子,什么是父亲,什么是母亲。而且,他们还会进一步思考: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家庭。孩子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远比学习文化知识还重要。父母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孩子会终身受益,父母如果给孩子作出坏的榜样,孩子会终身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