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外名篇
19811800000012

第12章 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面对面

爱因斯坦(1879—1955),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他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爱因斯坦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社会活动、哲学等方面也有很高建树,著有《爱因斯坦文集》。

关键词

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实际行动

妙语锦囊

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美)爱因斯坦

我能讲的就只能是超乎空间和时间条件的,但同教育事业始终有关的一些问题。对于能动的人类而言,单靠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如果要不失掉这种知识,就必须以不断的努力来使它经常更新。它像一座矗立在沙漠上的大理石像,随时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危险。为了使它永远照耀在阳光之下,必须不断地勤加拂拭和维护。我就愿意为这工作而努力。

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另一代的最重要机构。同过去相比,在今天就更是这样。由于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承担者,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因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就我所能作判断的范围来说,英国学校制度最接近于这种理想的实现。

但是人们应当怎样来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讲道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词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侈谈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来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初入学的儿童第一次学写字便是如此,大学毕业写毕业论文也是如此。简单地默记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段课文,解一道数学题目,或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也都是如此。

但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而反过来,计划的实现也使它增长和加强。这里有极大的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关系极大。同样工作的动力,可以是恐怖和强制,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和好奇心,只是这种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同一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教育影响可以有很大的差别,这要看推动工作的主因究竟是对苦痛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对快乐和满足的追求。没有人会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没有影响。

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伤害了学生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它制造出的是顺从的人。这样的学校在德国和俄国成为常例。在瑞士以及差不多在一切民主管理的国家也都如此。要使学校不受到这种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的侵袭,那是比较简单的。只允许教师使用尽可能少的强制手段,这样教师的德和才就将成为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

第二项动机是好胜心,或者说得婉转些,是期望得到表扬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一个人希望得到他同类赞许的愿望,肯定是社会对他的最大约束力之一。但在这种复杂感情中,建设性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要求得到表扬和赞许的愿望,本来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那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注意防止为了引导学生努力工作而使用那种会造成个人好胜心的简单化的方法。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以这样的办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的这种破坏性经济竞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正像一个蚁窝里蚂蚁之间的交战说不上什么是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人类社会中成员之间的情况也是这样。

因此,人们必须防止把习惯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向青年人宣传。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人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是从他的贡献来看,而不应当看他所能取得的多少。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和工作的结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引导出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和艺术技能。

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更有价值。关键在于发展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这种教育的主要基础是这样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谢意。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胜利完成了任务,它就会受到成长中一代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课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领受。我知道有些儿童就对学习时间比对假期还要喜爱。

这样一种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行成为一个艺术家。为了能在学校中养成这种精神,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对于这一点,正像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一个人永远健康一样,万应灵丹是不存在的,但是还有某些必要的条件是可以满足的。首先,教师应当在这样的学校成长起来。其次,在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应当给教师很大的自由。因为强制和外界压力无疑也会扼杀他在安排他的工作时所感到的乐趣。

如果你们一直在专心听我的想法,那么有件事或许你们会觉得奇怪。我详细讲到的是,我认为应当以什么精神教导青少年。但我既未讲到课程设置,也未讲到教学方法。譬如说究竟应当以语文为主,还是以科学的专业教育为主。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照我看来,这都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因此,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

另一方面,我也要反对把学校看作应当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在以后的生活中直接用到的技能的那种观点。生活的要求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用这样专门的训练。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作为死的工具。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这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也是正确的,尽管它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完全确定的专业。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阅读提示:

文章是爱因斯坦在1936年“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作的演讲。他对于学校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作出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大量的知识。要达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讲道理、奢谈理想。“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深刻理解这些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对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全文条理谨严,层层深入,很有说服力。

思维冲浪:

1.怎么理解“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这句话?

2.你能准确理解文中爱因斯坦关于学校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吗?

3.课外查阅有关英国教育体制的资料,思考爱因斯坦为什么说英国的学校制度是最有可能实现他的有关学校的理想。

我的留言板

锦上添花:

1936年,一个美国大出版商要扩建自己乡间别墅的图书室,准备在奠基石中放一个金属盒,请名人为后代写一份致词,放进这个盒子里。爱因斯坦也在被约请之列,他的致词是:

亲爱的后世人:

要是你们没能比我们(或不如说:比我们曾经是的那样)更公道正直,更爱好和平,以及总的来讲,更通情达理,那么,见你们的鬼去吧!

这是我诚挚祝愿你们的,同时所敬赠的由衷之情。

你们忠实的爱因斯坦

歌德:格言和感想

面对面

歌德(1749—1832),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恩格斯称他是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以他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学不只是德国文学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还是人类文化宝库里极其宝贵的奇珍异品。著有诗剧《浮士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关键词

格言、感悟

妙语锦囊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格言和感想

(德)歌德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

只要你告诉我,你交往的是些什么样的人,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人。我只要知道你是干什么的,我就知道,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错误得到补救。

谁接受纯粹的经验并且按照它去行动,谁就有足够的真理。就这个意义上说,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是聪明的。

知识的历史犹如一支伟大的复音曲,在这支曲子里依次响起各个民族的声音。并非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青蛙,但是有青蛙的地方总会找到水。

只要我们还年轻,犯错误是完全正常的,但我们不应当把错误继续带到老年。

如果一个人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他就会比他自己所估计的要高得多。

真理是一支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的恐惧心情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连眼睛也难以睁开。

看出谬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并且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

傻瓜和聪明人都是同样无害的。最危险的是半傻不傻和半聪明不聪明的人。

我们的激情实际上像火中的凤凰一样,当老的被焚化时,新的又立刻在它的灰烬中出生。

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备最伟大才华的最高贵品质。虚荣是追求个人荣耀的一种欲望,它并不是根据人的品质、业绩和成就,而只是根据个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和仰慕的一种愿望。文学与艺术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现代最有独创性的作家,原来并非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什么新东西,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说出一些好像过去还从来没有人说过的东西。

有许多思想仅仅是从一般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在玫瑰开花的时节,你到处都可以看到盛开的玫瑰。

可能有广采各家之言的哲学家,可是却没有采纳各家之言的哲学。

我们总是习惯于一再地重复古人的各种格言,而它们原来的含义跟后来附加在它们身上的含义却又截然不同。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如果人越来越堕落,文学也就一落千丈。在每一个艺术家身上都有一颗勇敢的种子。没有它,就不能设想会有才能。

即使是最优秀的艺术家也不是常常都能够把许多张草图变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在真正的艺术领域里,是没有什么预备学校的,不过却有一条预备的途径。最好的预备途径就是最低能的学生对老师作品的兴趣。研磨颜料的人常常会成为优秀的画家。

就最高目标本身来说,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的较低的目标要更有价值。

美是自然的秘密规律的表现,没有美的存在,这些规律也就绝不会显露出来。

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

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艺术在本质上就是高高的,因此艺术家不必为一个鄙陋的或者普通的题材而忧心忡忡。

阅读提示:

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读,因为文章里字字都是真理,句句都是名言,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受用一生。“只要我们还年轻,犯错误是完全正常的,但我们不应当把错误继续带到老年。”这句话告诉我们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错误却不改正。“傻瓜和聪明人都是同样无害的。最危险的是半傻不傻和半聪明不聪明的人。”这句话可以用《论语》里的一句话来作注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使是最优秀的艺术家也不是常常都能够把许多张草图变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这句话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是无止境的,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去追求。

思维冲浪:

找出一句你认为比较好的句子,并说出你的理解。1.

你是怎样理解生活与性格的关系的?2.

我的留言板

锦上添花:

著名作家秦牧曾写过一篇优美的散文《浮士德小插曲》,其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留德学生在德国一个拍卖场上发现一本精装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里面有异常精美的十帧插图。这本书曾被许多名人阅读过,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字。

显然,这是一本名贵的甚至有点古董气的书。公开拍卖开始了,大家都想要这本书,于是我们这位朋友和许多德国人竞争着,起初他出几个马克,此后人家加到几十个马克,最后他出到七十几个马克,势在必得,但那些德国人竞争的热情也未稍减。

忽然,拍卖员把铃一摇,笑着宣称道:“这位东方朋友看样子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大家不如尽地主之谊,让给他吧!”那些竞争者们听了热烈鼓掌表示同意,于是这位留学生以七十几个马克买了那本宝贵的书。

回国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这位朋友在战场上每次躲空袭,什么东西都不带,口袋里却藏着那本书。但在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下,他受了伤,那本书也被炸得粉碎……

最后的结局使我们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树。

博尔赫斯:沙之书

面对面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曾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圣马丁的手册》及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等。

关键词

真实与虚构、无限

妙语锦囊

大师不是一顶纸糊的桂冠,经不起岁月的风吹雨打,也不是一颗媒体廉价炒作出来的明星,很容易随时尚潮流的起伏而生而灭。

沙之书

(阿根廷)博尔赫斯

人类发明的种种工具,唯书本为大。书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其他工具则是人类躯体的延伸。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不,这些几何学概念绝对不是开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不假。

我单身住在贝尔格拉诺街一幢房子的四楼。几个月前的一天傍晚,我听到门上有剥啄声。我开了门,进来的是个陌生人。他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也许是我近视,看得不清楚。他的外表整洁,但透出一股寒酸。

他一身灰白的衣服,手里提着一个灰色的小箱子。乍一见面,我就觉得他是个外国人。开头我认为他上了年纪,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只是他那纳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误的印象。我们谈话的时间不到一小时,从谈话中我知道他是奥尔卡达群岛[3]人。

我请他坐下。那人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话。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

“我卖《圣经》。”他对我说。

我不无卖弄地说:

“这间屋子里有好几部英文的《圣经》,包括最早的约翰·威克利夫[4]版。我还有西普西亚诺·德瓦莱拉的西班牙文版,路德的德文版。从文学角度来说,译文版是最差的。还有武尔加塔的拉丁文版。你瞧,我这里不缺《圣经》。”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

“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我是在比卡内尔[5]一带弄到的。”

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

“看来是19世纪的书。”我说。

“不知道,我始终不清楚。”他说。

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每页双栏,像《圣经》一样,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排列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

那时候,陌生人对我说:

“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声调很平和,但话说得很绝。

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我为了掩饰惶惑,问道:

“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

“不是的。”他答道。

然后,他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说:

“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作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他让我找找第一页。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

“现在再找找最后一页。”我照样失败,我目蹬口呆,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像是自己的:“这不可能。”

那个《圣经》推销员还是低声说:“不可能?但事实如此。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荒诞的编码办法,也许是想说明一个无穷大的系列允许任何数项的出现。”

随后,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他的想法使我心烦。我叫他:

“你准是教徒喽?”

“不错,我是长老会派。我问心无愧,我确信我用《圣经》同那个印度人交换他的邪恶的书时绝对没有蒙骗。”

我劝他说没有什么可以责备自己的地方,问他是不是路过这里。他说打算呆几天就回国。这时我才知道他是苏格兰奥尔卡达群岛的人。我说出于对斯蒂文森和休谟的喜爱,我对苏格兰有特殊好感。

“还有罗比·彭斯。”他补充道。

我和他谈话吋,继续翻弄那本无限的书。我假装兴趣不大,问他说:

“你打算把这本怪书卖给小列颠博物馆吗?”

“不,我卖给你。”他说着,开了一个高价。

我老实告诉他,我付不起这笔钱。想了几分钟之后,我有了办法。

“我提议交换。”我对他说,“你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这本书,我现在把我刚领到的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和你交换。这部《圣经》是我家祖传的。”

“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他咕哝说。

我从卧室取来钱和书。我像藏书家似的恋恋不舍地翻翻书页,欣赏封面。

“好吧,就这么定了。”他对我说。

使我惊奇的是他不讨价还价。后来我才明白,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他接过钱,数也不数就收了起来。

我们谈印度、奥尔卡群岛和统治过那里的挪威首领。那人离去时已是夜晚。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我本想把那本沙之书放在威克利夫版《圣经》留下的空档里,但最终还是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

我上了床,但是没有入睡。凌晨三点,我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看。其中一页印有一个面具,角上有个数字,现在记不清是多少,反正大到九次幂。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我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摹下来,簿子不久就用完了,插画没有一张重复。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但是无济于事。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我竭力不上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离门口有多远。

我觉得心里稍稍踏实了一点,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阅读提示:

博尔赫斯在这篇小说中讲述了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小说的最出人意料之处可以说有两处:一处是“沙之书”的奇妙特性的显现,一处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在作品的开头,读者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这样一本“沙之书”。而当读者看到作品中间时,也根本不可能想到“沙之书”最后的结局是被藏到了图书馆里。博尔赫斯的小说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让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当读者读完全篇,又能有无穷的想象和回味。

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思维冲浪:

1.小说开篇为什么要来一串几何学概念?小说前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那么多的《圣经》版本?

2.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以此为意象向人们阐释道理。请结合作品分析体会“虚构”在写作中的作用。

我的留言板

加深理解: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于1899年出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近郊的一个富裕家庭。这里所说的富裕,不仅仅指物质财富的拥有,而且还指精神财富的充足。他的父亲是个才华出众的律师、学者和无神论者,拥有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和不计其数的英文书籍。他的母亲有英国血统,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位很有修养的新教徒。博尔赫斯的早期教育是在家里进行的,他的老师除了父母,还有一位名叫丁克的英国小姐和一位其名不详的英国老太太。所以,尽管他身在阿根廷,接受的却是正统的英国“贵族”教育。他阅读英语先于西班牙语,并且很小就学会了用英语写作。9岁那年,他被送进学校上四年级。当时,他除了依然钟情于英语文学,还开始广泛涉猎世界文史哲名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跟随父母去了日内瓦,并留在那里进修法语和德语,直至高中毕业。战后,他进了剑桥大学。其时,他开始逐卷通读《大英百科全书》。

1938年对于博尔赫斯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父亲去世了,博尔赫斯不得不自谋生计,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市立图书馆当助理馆员。就在这一年的圣诞节,由于视力恶化又患了严重的失眠症,博尔赫斯在自家楼梯上发生了意外。他奇怪地摔了一跤,受了伤,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高烧不退,神志不清,却萌发了写一篇幻想小说的念头。这就是后来的《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特蒂乌斯》,他的第一篇幻想小说。它使博氏幻想小说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他日后的开创幻想美学奠定了基础。

此后,博尔赫斯一发而不可收,接二连三地发表了《交叉小径的花园》(1941)、《杜撰集》(1944)、《阿莱夫》(1949)、《布洛迪的报告》(1970)、《沙之书》等短篇小说集。同时,他还翻译了爱伦·坡的部分作品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并与比奥伊·卡萨雷斯夫妇合作,编选了一部《幻想文学集》(1940),创作了《伊西陀罗·布罗迪先生的六个问题》(1941)、《两个令人怀念的幻想》(194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