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外名篇
19811700000011

第11章 因小失大

【美】富兰克林

那时,我是个7岁的孩子。在一个假日里,同伴们往我口袋里装满了铜板。我立即向儿童玩具店跑去。路上,我瞧见别的孩子手里拿着哨子,哨子吹出的声音把我迷住了。我就把铜板统统掏出来,换了一个哨子。我回到家里,一蹦三跳地吹着哨子跑遍全屋,为此颇感得意。我把买哨子所付的钱告诉哥姐和堂哥姐时,他们说,我付了四个哨子的钱,还对我说,多付的钱本来可以买许多好玩的东西。他们取笑我做了件蠢事,把我气得哭了起来。甚至一想到这件事,我所感到的羞辱,超过哨子带给我的乐趣。

然而,这件事一直印在我的脑际,后来对我颇有益处。每当别人引诱我去买一些用不着的东西时,我常常告诫自己,“别对哨子花太多的钱”,于是我把钱省了下来。及至长大成人,来到大千世界,观察人的一举一动,我想,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对哨子付出了太多的钱”的人。有的人渴望得到宫廷青睐,把时间浪费在宫廷会议上,放弃休息、自由、美德,甚至朋友,我认为“这种人对他的哨子付了过高的代价”。有的人争名夺利,时常参与政事,忽视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后因此而堕落,我认为“这种人对他的哨子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

有的守财奴为了敛财聚富,不惜置一切舒适、一切与人为善的快乐、别人对他的尊敬和友谊的欢乐于不顾。我说:“可怜的人啊,你为你的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专事寻欢作乐的人,不努力提高自己的志向或社会地位,忽视健康,只沉溺于眼前的良辰美景,我说:“错了,你这样做适得其反,在自找苦吃,你对你的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有的人热衷于修饰仪表,讲究衣着,欲置备美轮美奂[1]的住宅、精雕细琢的家具和富丽堂皇的马车又力所不能及,结果债台高筑。“哎呀,”我感叹道,“他对他的哨子付出了太高太高的代价。”总而言之,人类一切痛苦之事,大都由于对事情的错误估价,亦即“对他们的哨子付出过高的代价”——因小失大。

(曹聪译)

阅读提示: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7岁那年的某一天,用许多的钱买来诱人的“哨子”,做了件蠢事。这件事虽然当时给自己带来了羞辱,但给自己的一生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他常常告诫自己:“别为哨子花太多的钱。”看来,做任何事之前必须先判断值不值得做,考虑清楚后才可行动,切忌“为哨子付出过高的代价”而因小失大。

思考练习:

1.这篇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用一段话来写一写。

2.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为哨子付出太多代价的事?相信阅读本文后会有很大的触动。

我的留言板

锦上添花:

1752年,美国费城有一个人在夏天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的时候放风筝。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有名的富兰克林。他放风筝不是为了做游戏,而是冒着触电的危险,在进行一次科学实验,把天空中的电引到地面上来。

雷电,这个自然现象,几千年来,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的损失。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不理解打雷的原因。迷信的人说:“这是雷公、雷婆发脾气,是上帝惩罚恶人。”直到富兰克林那个时代,人们还是不能正确解释打雷的原因。

富兰克林敢于破除迷信,探索雷电的秘密。他精心做了一只风筝,在风筝上绑了一根细铁丝,然后把风筝放上了天。当带着电的云飘到了风筝上面的时候,那根纤细的铁丝立即就从云中把电导了过来,于是风筝和绳索就全部带上了电,并从他那扯着风筝线的手指间流过。富兰克林通过这个著名的“费城实验”证明了雷电跟摩擦一样,是一种放电现象。

从此,富兰克林便发明了避雷针为人类造福。

安德里奇:卖柴

面对面

安德里奇(1892-1975),塞尔维亚作家、诗人。代表作《德里纳河上的桥》。因“以史诗的气魄从其国家历史中摄取题材和描绘人的命运”而获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此外,还著有中篇小说《大臣的大象的故事》《万恶的庭院》和《泽科》等。

关键词

坎坷生活、做人尊严

妙语锦囊

小说家写小说的目的乃是为了人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