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竟然也攒私房钱
《诗经》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很好地表达出了在封建制度下,皇帝对国家的绝对主宰地位。但纵然如此,在清朝以前,皇帝们为了存“私房钱”,也都会设一个私密的小金库。
先从汉朝皇帝的小金库说起。汉朝时,国家规定的税目非常繁多,有田赋、人头税、关税、酒税,等等。人们不堪重负,许多刚出生的婴儿都死在了人头税上。汉朝律例规定,3岁到14岁之间的小孩每年要交23文被称为口钱的人头税。对于许多穷人家这是很大的一笔钱。因为交不起口钱,很多婴儿一生下来就被掐死了。而这每个小孩每年所交的23文钱里,有20文都流向了皇帝的小金库。本来每年的这笔口钱就已经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了,由于地方政府的腐败,一年往往又会征收好几次,而且不是3岁开始征收,而是一落地就开始征收了。这让更多出生在贫寒家庭的孩子无法存活了。由于小孩人头税的问题,汉朝民间杀婴的现象非常严重。汉朝皇帝的小金库沾满了婴儿的鲜血。
到了宋朝以后,开始出现了名字叫做“封桩库”的内库,“封桩库”是从宋太祖赵匡胤时开始设立的。每年皇帝都会把国家财政节余的部分拿出来,藏到“封桩库”里。起初,皇帝设立这个库的目的是为了存下一些钱,用来应付突发事件。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封桩库”并不能算作皇帝私有的。但是,后来慢慢地,皇帝开始把它据为己有,最终,“封桩库”变成了皇帝自己的小金库。后来,国家遇到紧急情况时,官员们向皇帝借钱,皇帝甚至表现得极不情愿。虽然政府总是会及时归还皇帝的私房钱,但是,皇帝还是很不愿意把钱借给政府。宋真宗甚至还下过这样的诏书,“切戒三司,毋得复有假贷”。
相对于宋朝皇帝的不情愿,明朝皇帝的表现更让人无语。明朝皇帝不仅明确地表示不会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给政府,还时常想方设法地把手伸进国库中去捞钱,甚至经常把数额巨大的钱款从国库挪到内库。政府没有钱支付军饷时,皇帝却说,“谕廷臣足国长策,不得请发内弩”。可见在皇帝眼中,国家安危都没有保住私房钱重要了。
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以后,发现崇祯的小金库里竟有3700万两的私房钱,而之前,由于政府没钱支付军饷,大臣们只好想出诸多名目向老百姓增加税收。老百姓苦不堪言,对政府非常怨恨,各种社会矛盾都被激化了。这也是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军队没有粮饷,人民在各种各样税收的重压之下怨声载道,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崇祯居然还抓着那么多的私房钱不肯放手,这个时候,明王朝如果不灭亡才是一个奇迹。
而明朝的灭亡,除了崇祯个人的原因之外,整个庞大的皇室对国家财政的冲击也不可忽视。明代建国之初,皇室不过几十口人,但是,发展到万历年间,这个数字就成了近20万。庞大的皇族宗室成了国家财政的重大负担。嘉靖年间,宗室禄米超过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超过了军粮,财政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使明王朝在后期内外交困。
明朝的财物问题对清朝的建制起了很强的警示作用。到了清朝以后,皇帝不再设立“小金库”了,并且开始让皇室财政独立于国家财政。为了避免皇室财政对国家财政造成损害,清代皇帝成立了内务府。内务府是专门负责管理皇室财政的机构,与管理国家财政的户部相互独立。户部每年会给内务府拨一定数额的钱,作为皇室的花销,而其他情况下,皇帝没有权利向户部提出拨款的要求。这样的制度对清朝财政机构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玄宗终生不立后位的背后真相
唐玄宗李隆基一开始立下折冲府的一位姓王的果毅都尉的女儿为皇后,果毅都尉是五品的武官,所以这位皇后也算是将门之女。最初王皇后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她将门虎女天生的气魄,协助李隆基扳倒韦皇后,斗赢太平公主。可以说,李隆基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军功章里有王皇后的一半。
渐渐的,李隆基与王皇后之间的感情便越来越淡了。王皇后读书不多,胸无点墨,而且没有子嗣,这让李隆基对她越发不满。之后,李隆基宠幸起了一位姓武的妃子,王皇后为挽回李隆基的心,只要一有机会,她便会在李隆基面前说那位妃子的坏话。
可是事情并没有想王皇后期盼的那样发展,李隆基不但没有远离姓武的妃子,反而是对王皇后日渐心生厌烦,逐渐产生了废黜皇后的想法。
王皇后为了挽回唐玄宗的感情,不敢再有强硬的态度。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王皇后与唐玄宗是共同患难,一路走来的。虽然唐玄宗一直有废黜王皇后的心思,但一时找不到理由,也没有动作。
一日,唐玄宗去探望王皇后,王皇后乘机诉苦:“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这里是提到当日唐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一次过生日去到了王皇后家里,正巧王皇后的父亲好赌,将家里积蓄都输光了。为了不怠慢李隆基,他便将自己身上的紫半臂脱下来当了,买了面回来给李隆基做了一碗长寿面。
既然王皇后都提到了这样的往事,李隆基自然不好再提废后的事情。可惜王皇后生性不够隐忍,看到得宠的武氏儿女成群,她忍不住去求神灵帮忙,找到一个名叫明悟的和尚做法。她做法的第二天,李隆基便得知了,他一询问,得知皇后的咒语是:“佩此有子,当如则天皇后。”
李隆基顿时大怒,要做天皇后,那不是要学武则天吗?这下不论王皇后再怎么辩驳,都无济于事,李隆基将王皇后打入冷宫,从此再不过问。不过两年,王皇后便郁郁而终。皇后的位子空了出来,按理说,应当立最得宠的武氏为皇后,可是李隆基却迟迟没有动作。原因便是这一幕与之前的武则天当皇后的一幕太相似了,废王立武,这一切似乎都是70年前的历史重演。所以大臣们纷纷阻挠立后一事,理由有三:其一,武家与李家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何还能让武姓母仪天下;其二,太子已立,武氏若当皇后,必然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倒是难免动荡;其三,不愿意历史重演。
大臣们担忧的也有道理,唐玄宗便放弃了立武氏为皇后的念头,最后,他只得封武氏为惠妃,算是补偿。而后,也便打消了立皇后的念头。
皇帝的屁股竟被群臣打烂
皇帝是万人之上的,绝不会有人胆敢对皇帝指手画脚,棍棒相加。哪怕仅仅是对皇上不敬或所欺瞒,也是株连族亲的大罪。帝王犯错也会被罚,但通常这样的责打不会直接作用与龙体。电视剧包青天不就有打龙袍代替打皇上本人的做法。不过据史书记载,金国第二任皇帝金太宗确实因为犯错,被大臣从龙椅下拖下来痛打,这也是中国历史记载中唯一的一次皇帝挨打事件。
金的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想来大家并不陌生,金太宗正是完颜阿骨打的弟弟——完颜吴乞买。当年完颜阿骨打还没称帝,作为隶属于辽的部落首领参加头鱼宴时,有民族气节的阿骨打不愿做辽帝王的笑料,依惯例跳舞。就是吴乞买灵机一动表演他擅长的赤手擒熊博得辽皇帝一笑,免了阿骨打的大不敬之罪。完颜阿骨打建国后,他一直担任暗班勃极列,即我们所说的皇位继承人,随着皇帝征战,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阿骨打死后,他就顺利继承帝位,并未受到任何抵触。
这个天生神力、徒手空拳擒熊缚虎的皇帝,之所以会被臣子揪下龙椅棍棒伺候,与他死去的哥哥密不可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甚至建国之艰,就连皇宫都修建的十分潦草,从不铺张浪费。他死前曾在群臣面前许下诺言,国库的财物只准在战争爆发时用来应急,除了打仗,任何人只要动用国库的财物都要打二十大板。这条铁令一直被金国的群臣和百姓牢记。完颜吴乞买刚刚继位时,的确恪守兄长的铁令。他丝毫不敢铺张浪费,就连宫墙也不过是榆树和柳树做的篱笆,甚至非进行重要军事会议,皇宫中没有士兵把守。他不追求华服、也不追求豪宅,安守本分做着皇帝该做的工作,就连口腹之欲也极其克制。
久而久之,完颜吴乞买越来越忍受不了这样清贫的帝王生活。他趁人不备,于夜深人静之时偷偷打开国库,拿一些财物美美地享受了一顿美餐。不久后,在清点国库时,丞相发现了此事,他将事情告知重臣粘罕。当日朝堂之上,粘罕揭发了皇帝所为,并依照完颜阿骨打的铁令惩罚了奢侈的“昏君”。从此之后完颜吴乞买再不敢犯同样的错误,过着罕有清寒的帝王生活直至驾崩,没有再花费国库中的一分一毫。
其实相较于其他帝王,完颜吴乞买堪称廉洁清正。鲜少有皇帝如他一样贫寒,如窑洞一样的皇宫,屋前办公,屋中睡觉,就连宫墙也是天然的隔离带,甚至没有侍卫护卫站岗。可是就这样一位帝王挨打的理由竟然是奢侈无度,不得不让人深思。最难得的是这位君王在挨打后,面对请罪的群臣,非但不曾责骂,反而大度的饮下压惊酒,恕其无罪。之后依然恪守帝王职责,尽心尽力做一位好皇帝。
满朝文武是阉人的绝版国家
宦官干预朝政,欺上瞒下之举在史书中屡见不鲜,但中国历史上竟然有这样一个国家,除了最高统治者皇帝外,其他所有管理者皆为阉人。这个国家就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南汉。
有人也许会想,究竟是皇帝怎样宠信太监才会营造出这样一种局面。然而实际上,这是南汉奇特的选官制度造成的。南汉最初名为大越国,是唐末地方军阀刘隐、刘岩所建。历经五代国君,国家最为强盛时,领土涵盖今日的广东、广西两省,以及云南的一部分。刘岩称帝,改过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建国初期,刘岩政事清明,贤良爱民。国家也渐渐变得“府库充实,辑睦四邻,边烽无警”,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治世胜景。但随着国强民富,刘岩自傲自满,开始了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他不仅草菅人命,肆意杀虐取乐,甚至还颁布了两条让人费解的法令;饭考上进士的人要先阉割,在委任官职。就算未及进士,受帝王宠信器重之徒,也要阉掉。为了推行这一法令,皇帝下令将负责阉割的技术人员编制成特定的机构。一时之间,朝政混乱不已。趋炎附势之徒甚至自己进行阉割,以求能做官。许多人将官途进士之位看的比当一个真切的男人还重要。
南汉的诸多帝王中更夸张的要数刘鋹,他是南汉亡国前的最后一任国君。他生活荒淫,重用宦官,沉迷酒色,性情昏庸。不理政事的他把政事委托给侍中郎卢琼仙、黄琼芝,宦官龚澄枢处理。依照龚澄枢的指示下达指令。命群臣中有才能的,或进士状元之徒阉割后才予以重任。即便是入宫探讨禅修的和尚道士也要阉割后才得以与圣上交谈。南汉后主刘鋹有一种独特的理论,他以为唯有百姓无家无室才能对皇上尽忠。有家室之人不过是伪忠罢了。
他听信内侍陈延寿,将倚靠偏财谋生的樊胡子迎进宫中。樊胡子装神弄鬼,自称是奉玉皇大帝旨意下凡,称刘鋹是玉皇大帝的太子,而宦官龚澄枢之徒则是应运而生,辅佐刘鋹平定四海,统一天下的良臣名将。一时之间,刘鋹对宦官的钟爱更甚,对于自己认定的歪理更加坚持,也更加不理朝政,专心酒色。
他夜夜与姬妾饮酒作乐,以观看罪犯与猛兽搏斗作为乐子,稍有心情不佳动辄就将看不顺眼的大臣烧煮、剥剃。一时之间,举国上下人人自危,将刘鋹视为活阎罗。兴建土木,建造骄奢的宫殿。甚至命专人为他采珍珠,供他做手工自娱。
刘鋹的所作所为使府库空虚,为求维持骄奢的生活,他一再加大赋税。久而久之国不成国,民不聊生。刘鋹很快就自食其果,满国宦官为臣,让南汉抵挡 不住讨伐的宋军。就这样刘鋹投降,一个堪称为奇葩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明成祖屠杀三千宫人的真正意图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统治期间,改革吏治,发展经济,出现“永乐盛世”。但是,除去这些华丽的光环,他又是一位敏感多疑、性格固执、刚愎自用、杀人如麻的皇帝。
永乐五年,明成祖的妻子徐皇后去世。之后明成祖再未立过皇后,但是他在后宫养了许多宠妃,权贤妃就是这些宠妃中的一个,而且她最受朱棣喜爱。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她美艳殊丽,能歌善舞。永乐八年,朱棣率大军北征时,特意命权氏随军出塞,不料归途中,权氏却死在了临城,朱棣伤心欲绝。
在朱棣为宠妃过世伤心之际,有个姓吕的宫女揭发,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害死了权氏。朱棣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处罚吕妃。被告与吕妃勾结的太监和银匠,直接就被处死了。而吕妃本人也遭受了极其严酷的刑罚,在被用烙铁烙了整整一个月后,吕妃体无完肤,死在狱中。在这次事件中,受牵连而被处死者达数百人之多。
其实,吕妃并没有谋害权氏,她是被那位姓吕的宫女诬陷的。而她为何会与一个宫女结下如此大的梁子,以至于对方非要拿她的命不可,就得从这位吕姓宫女入宫说起了。吕姓宫女是一位朝鲜商贾的女儿,她被选入宫后,遇到了先她入宫的美女吕氏,也就是后来的吕妃。见到吕氏之后她想与吕氏结交,但是吕氏却瞧不起她,拒绝跟她来往。从此,这位吕姓宫女就对吕氏怀恨在心。后来权妃死的时候,她落井下石,用诬陷的方式报复了吕妃,让吕妃为她曾经的傲慢付出了生命。
永乐十八年,朱棣的又一位宠妃王氏暴死。朱棣非常宠爱王氏,本来是要将她封为皇后的,所以可想而知朱棣有多伤心。而正在这时,吕姓宫女与宦官相好之事败露。虽然宫女与宦官结为假夫妻的事情很久之前就有,而且在明代也不算什么罕见的事,但是,朱棣此时却勃然大怒,他命令严查此事。严刑拷打之下,吕姓宫女竟然供出当年诬陷吕妃的事情。
朱棣得此口供之后,并未善罢甘休,为了弄清吕姓宫女等人是不是还有其他阴谋,在他们畏罪自杀之后,他又拘捕并亲自刑审了与吕姓宫女亲近的侍婢。严刑之下,宫婢们竟承认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听闻这一口供之后,朱棣极为恼怒,下令彻查后宫的谋逆之事,结果有两千八百余名宫人连坐被诛。
这两千多名宫人均被凌迟处死。凌迟又被称为“千刀万剐”,在行刑的时候,将渔网紧箍在犯人身上,使他们身上的肉从渔网眼中凸出,然后刽子手再拿刀一刀一刀地切割。
据《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对宫人行刑的时候,有宫殿被雷电击毁,宫人们暗自窃喜,以为朱棣会因为畏惧上天的报应而停止屠杀。但是朱棣却没有住手,他依然恣意杀人,跟平时没有任何区别。在屠杀宫人的同时,朱棣还命画工画了一幅画挂在后宫羞辱宫人,画的内容是吕姓宫女与宦官抱在一起。
这两次屠杀,被诛的宫人达三千多人。据说,他这么嗜杀的原因是在晚年他患上了一种疾病,很容易发怒,而且发怒时歇斯底里,甚至无法控制。本身的残忍嗜杀再加上晚年的疾病,他的狂暴程度可想而知。我们不能考证他当时究竟患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会患那样的病,但是他对宫人的残忍迫害和虐杀却永远记录在史册当中。
·连娶两寡妇的皇太极目的何在
清朝历史上,满蒙之间的联姻从清代初年开始一直不断,从清太祖、太宗、世祖到圣祖,出自蒙古贵族的后妃就有四个皇后、十三个妃子。清史记载,清太宗皇太极的后妃之中,地位最崇高的就是“崇德五宫后妃”,这五妃不仅全是蒙古女子,而且其中两位竟是寡妇。
那么,皇太极既然贵为天子,为何要娶两个寡妇为妃呢?其实这也是其政治联姻的结果。
政治联姻对于满洲政权的建立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皇太极之父努尔哈赤的十四个后妃之中,有七位都是由于政治关系而缔结的婚约。
在努尔哈赤的正妃佟佳氏之后,努尔哈赤先后又纳了建州女真的栋鄂部、苏克素护河部的钮祜禄氏、兆佳氏、伊尔根觉罗氏为妾。这些力量的加入,使得建州女真成为女真族最为强盛的三大部落之一。
当时,女真三大部落的另外两个部落分别是哈达部和叶赫部。哈达部首领歹商将妹妹阿敏格格嫁给努尔哈赤为侧妃,叶赫部首领纳林布禄将妹妹孟古姐姐嫁给努尔哈赤为大福晋。孟古姐姐生下了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接着,努尔哈赤又与叶赫部缔结婚盟。此次要嫁给努尔哈赤的就是满洲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东哥。但是叶赫部首领布扬古,也就是东哥的兄长却毁婚了,迟迟不送东哥成婚。最后还将东哥嫁给了喀尔喀蒙古贝哈达尔汉贝勒之子莽古尔代。努尔哈赤也将此次婚约为作奇耻大辱,从此与叶赫部势同水火。
政治联姻作为一种手段为努尔哈赤的雄图大业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所以这种联姻也在努尔哈赤的儿子之中继续。但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们联姻的对象大多是蒙古贵族女子。因为随着后金的不断壮大,漠南蒙古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后金入主中原的进程。努尔哈赤通过武力和征抚征服了漠南蒙古,联姻就成了征抚的手段之一。努尔哈赤娶了科尔沁蒙古贝勒明安之女为妃,这是满蒙之间的第一次联姻。后来,努尔哈赤又娶科尔沁郡王孔果尔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妃。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娶扎鲁特部钟嫩贝勒女为妻,第五子莽古尔泰娶扎鲁特部纳齐贝勒妹为妻,第八子皇太极娶科尔沁部莽古思贝勒女为妻,第十子德格类娶扎鲁特部额尔济格贝勒女为妻,第十二子阿济格娶科尔沁部孔果尔女为妻,第十四子多尔衮娶阿尔寨台吉女为妻。
满蒙之间的联姻逐渐成为政治趋向。史籍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有名号的后妃共有十五人,在这十五位后妃中,有七位来自蒙古草原。而且在这七位蒙古籍妃子之中,“崇德五宫后妃”的五位蒙古女子之中,有三位都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左翼首领、明安贝勒之兄莽古思一门。分别是皇太极中宫皇后孝端文皇后,也称为哲哲皇后,她是莽古思之妹;第二位是庄妃,她是孝端文皇后胞弟宰桑贝勒之女;第三位是宸妃,即是海兰珠,她是庄妃的姐姐,是名寡妇,为皇太极所喜。从此一门姑侄三人同侍一夫。
除这三位有名的后妃,另外,皇太极还娶了林丹汗遗孀多罗大福晋——嫡妻囊囊太后娜木钟,后者被封为西宫麟趾宫贵妃。
由此可见,皇太极后妃之中有两位寡妇,他之所以娶这两个寡妇,虽然其中不乏有感情存在,但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皇帝穿补丁衣服,是真吝啬还是假做派
古代帝王中,商纣这样豪奢纵欲之徒并不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力倡节俭”的吝啬鬼,道光皇帝就是这样一个另类皇帝。
汉代,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也曾倡导节俭,得到后人的极力赞扬,可是节俭起来,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比汉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道光皇帝却并未因此获得史家的称誉,反而,人们在谈起他的节俭时,往往彼此会心地、驾轻熟路地揶揄他的吝啬、抠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起来,道光的节俭,有他个人经历的原因,也有出于对整个时局和国家财政状况的考虑。
盛京,也就是今日的沈阳,乃是清王朝在入关之前的首都,被称为所谓“龙兴之地”,到现在仍有沈阳故宫作为历史景点向游人开放。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时为皇太子的道光随着父亲嘉庆一同去盛京祭祖。同是皇宫,但无论是外在的气度还是内里的舒适,沈阳故宫较之北京的紫禁城不知差了多少。一心教子的嘉庆还特地领着道光来到清宁宫东暖阁,将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极其简陋的旧时用物拿出来给他看,让他“忆苦思甜”。早已被人们遗弃不用的糠灯,蠢笨的牛皮乌拉,光秃秃的粗糙拐杖……这些祖先遗物在道光并不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回到北京后,道光与妻子将情况一说,拥护丈夫的妻子立即找人清空了家里床铺桌椅之外的家具,以示将戒奢从简进行到底。这还不够,夫妻两个又从饮食上算计起来:他们每天只吃太监从宫外一路小跑买回来的烧饼。虽然时间一久,烧饼已然是又冷又硬,但道光夫妇仍然就着热茶将之吃下肚去,连眉头都不皱一下。
事实上,大清朝走到道光这一步,确乎是“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乾隆时期虽然败家奢侈,但国库内也有个八千万两白银;而到了道光时候,却只有不到两千万两白银。而这也不过是好看许多的账面数字,真情到底如何,道光皇帝恐怕根本没勇气认真核查一番。
登基之后,道光又将他的“节俭模式”推广到四海之内,他发了一道《御制声色货利谕》,号召全国上下官员一起认真学习。孔圣人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话被道光引为至理名言。他认为,只要自己省着点,就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下令叫各省督抚停止每年的进贡。按说,进贡的贡品很多不过是些土特产,比如闽南的荔枝、湘赣的春笋、云南的药材之类,并不值多少钱,可是这些地方离京城太远,来回运送所需的人力与财力就不是一笔小数。所以道光的这个命令是有些道理的。
不过,理想与现实总是无法协调。道光的命令是虽然下去了,各省督抚却犹疑起来:皇帝这回是玩真的,还是说给老百姓听的?更何况,给皇帝进贡,自己也可以捞点油水——庙里的和尚,其吃穿用度不就是出自信徒供给佛祖、菩萨的香油钱吗?于是贡品接着送,只不过改名为“孝敬”,叫道光皇帝不好意思不收。而且这“孝敬”也不能责令其送回,因为这样一来,运费自会翻番,变成“省事适足以滋事”了。于是停止进贡之事就此作罢。
当时,中国仍是农业社会,又值几千年来人口顶峰,土地资源有限,而生产能力停滞,所以欲求富足,只能从节俭上下工夫。不过,道光虽然节俭,却挡不住各级官吏的豪奢,所以实际上他的节俭运动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若他肯睁眼看看这个世界,当他自己在啃窝头的时候,他的下属“奴才”却山珍海味地胡吃海喝,不知会作何感想。
更讽刺的是,道光皇帝不光没有管理好臣子,也未曾管理好家门,他的儿子咸丰与儿媳慈禧都比着赛地奢华纵欲。
“人力有时而穷”,道光帝身处清王朝的小破路上,总想竭尽全力地延缓其衰落,又岂可得?在他黑夜里借着月光缝补衣服上的补丁时,英国人架着利炮的“坚船”的马达正轰隆隆地发动,就要强行破入这个老大帝国的港口了。
·光绪为什么不肯与皇后同床
清朝从建立之初就十分注重政治联姻和家族婚姻。政治联姻主要是满蒙之间的联姻,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等多人都娶了蒙古贵族女子为妻妾。家族婚姻其实是政治联姻的延伸,就是有亲戚关系的两族贵族子女成婚,诸如姑表亲婚、婚姻不拘行辈等。比如皇太极之时,兄莽古思一门姑侄三人共同嫁给了皇太极为妃,顺治皇帝就娶了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哥哥的女儿为后,顺治皇帝和皇后就表兄妹的关系。这也是满洲落后婚姻习俗的表现。
光绪年间,光绪皇帝娶了自己的表姐为皇后,也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慈禧把隆裕嫁给光绪,也主要是效仿了孝庄太后。隆裕是慈禧亲哥哥桂祥之女,从娘家算是慈禧的内侄女。而光绪并非慈禧亲生,是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氏之子,从娘家这方来说,光绪又是慈禧的内侄子。所以如果从慈禧娘家这方算来,光绪和隆裕就是表亲的关系。隆裕比光绪年长,隆裕应当就是光绪的表姐。慈禧把自己的侄女嫁给自己的侄子,也算是亲上加亲。
光绪这个皇帝做得有点窝囊,虽然身为皇帝,可是面对专权的慈禧,也只有认命的份,光绪对慈禧是言听计从的。光绪与表姐隆裕成婚前的关系一直不错,隆裕作为姐姐,对光绪特别照顾,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可是突然之间,慈禧把自己的姐姐指给了自己做皇后,光绪实难接受。但为了服从慈禧,也为了讨好慈禧,光绪不得不这么做。
慈禧给把隆裕嫁给光绪做皇后的同时,还选了他他拉氏的瑾妃和珍妃两个给光绪做妃子。光绪帝一生也就只有这一后二妃,是清朝皇帝中后妃最少的皇帝,也是最晚成婚的皇帝。慈禧的做法也是为了出于其政治上的考虑,目的就是要把朝政交给光绪后,慈禧还能够利用皇后来操纵光绪,最起码可以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因此,光绪的心里也十分郁闷,大婚的当晚甚至还扑倒在隆裕皇后的怀里大哭说:“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更何况少年天子光绪,自是希望自己的皇后能漂亮点,但是隆裕的长相丑陋身材瘦弱还有些驼背,这也十分不合光绪的意。心里不痛快的光绪自然就不肯与皇后同床了。后来光绪绪又发现珍妃不仅聪明漂亮,而且有政治远见,非常符合他的一些想法,光绪就非常喜欢珍妃。光绪也就不肯与隆裕在一起了。
·淑妃文绣为何要与溥仪闹离婚
“我要离婚。”中国最后一位封建皇帝溥仪的淑妃娘娘文绣轻轻地吐出这句话,声音不大,却狠狠地击碎了末代皇帝的帝国情怀。
文绣,是满族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1922年,溥仪随手一画,彻底改变了这个女子的命运。1921年,已经退位但仍然保留帝号的溥仪选立皇后,亡国之君自然不能再像盛世之时的祖上一样在全国甄选佳丽入宫,但是依然拥有册立皇后的“义务”。考虑到皇后那顶华丽的桂冠所具有的吸引力,文绣的父母决定将她的照片送入宫中应选,起初文绣抵死不从,但最终也只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溥仪圈中的人正是文绣,但由于当时文绣的家族已经衰落,光绪帝的遗孀坚决反对立她为后。最后,满洲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被立为皇后,也就是婉容。由于“皇上已经圈过文绣,她是不可能再嫁给臣民”,所以文绣被立为“淑妃”,和婉容一起进了宫。就这样,13岁的文绣嫁给16岁的溥仪,成为末世皇帝的妃子。
文绣入宫之初,溥仪对她十分眷恋。但对于古代的帝王而言,女人往往只是工具或者玩物而已,他们需要的是那种俯首帖耳、唯命是听的女子,连有名无实的皇帝溥仪也不能例外。然而,文绣却偏偏不是这种女人。从进宫的第一天起,她心里就对这莫名其妙的命运充满了抵抗情绪。她的不安与反抗开始表现出来,甚至偶尔会流露出要求自由与平等的“非分之想”。溥仪渐渐疏远了文绣,以至于后来她与皇后婉容发生矛盾时,溥仪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偏袒。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溥仪被赶出了皇宫。几个月之后,文绣随溥仪搬到天津,并在静园中郁闷地过了六年多。这段时间,脱离了皇宫里无形的封建纲常的压制,文绣很想改变原来在宫中的生活,甚至希望能与溥仪保持平等的身份。这些想法不仅没能改善她与溥仪以及婉容的关系,反而使溥仪对她的态度从冷淡变成了反感。据说当时溥仪与婉容住在二楼,文绣住在一楼,平日里甚至不相往来,形同陌路。对于溥仪与婉容来说,文绣就像是局外人一样。文绣后来曾将自己形容为“哀苑鹿”,称“鹿在苑内,不得其自由,犹狱内之妃,非遇赦不得而出也”。
1931年,在一次与溥仪争吵之后,文绣心中的委屈与愤怒终于爆发了,她离开了静园,并向溥仪提出了离婚。皇帝的妃子要离婚!这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少数思想开化者对这场“妃子革命”表示支持,但大多数守旧者发疯般地围攻“淑妃”,指责她大逆不道。
事态愈演愈烈,多番沟通后溥仪自知再也无法劝回文绣,又不想把帝王家的家事闹上法庭,只好同意离婚并签订了和解议案。文绣终于把婚离了,但离婚的议案中却有一道符咒:文绣必须承诺“永不再嫁”。
为了挽回体面,1931年9月,溥仪在京津沪的报纸上刊登了“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离婚的事实被冠以“废妃”的名号,清朝皇室的体统与尊贵似乎得到了保全,但在今人看来,这样局促的窘态似乎更加可笑。
比文绣更加悲惨的是,皇后婉容最终落了个疯癫的下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代皇后和皇妃,她们既是帝制时代的牺牲品,更是近代社会巨变的缩影。
为何明清皇帝第一任皇后都不得善终
自古帝王尊称为龙,皇后尊称为凤。依照常理,执掌后宫的皇后应该威风八面,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中。然而,据史书记载,明清两个朝代近五百年的历史,无论皇后是否贤良淑德,第一任皇后总是不得善终。
翻开史书查验,明朝共有16位帝王。洪武帝朱元璋的马皇后,想来并不陌生。这位伴随朱元璋受尽苦难,经历战争之苦的马皇后对朱元璋颇有情谊。史书上对她的评价是“仁慈有智鉴,好书史”。但这位马皇后早早离世,先于夫君20年。也许有人以为是因为马皇后出身贫贱,不堪凤冠压身。其父马公“元末杀人,亡命定远”,母亲早亡,她作为郭子兴的养女才被许配给朱元璋。做皇后不过是其时来运转,能享那几十年富贵就算不易了。
将军之女出身的永乐帝后的遭遇也说明皇后不得善终这一现象。徐皇后乃是中山王徐达之女,她先做燕王妃,朱棣夺取皇位后成为一国之母。识大体、聪慧贤德的她还没正位北京坤宁宫就病死了,最终葬在北京十三陵的长陵之中。
更悲惨的要数徐皇后的儿媳,洪熙帝朱高炽的张皇后。在她人太子妃时,曾多次险些因为太子过于肥硕而被废。在她的帮助下,身为太子的朱高炽用“减膳”的法子控制体重,重获永乐皇帝的喜爱,但即位不到八个月就与世长辞。此后张皇后一人守寡,面对空荡的后宫,度过漫长的孤灯独眠岁月。与她一样守寡而亡的皇后有明弘治帝朱佑樘的张皇后,正德帝朱厚照的夏皇后。
除了病逝、守寡,有些皇后生前根本没有母仪天下,只不过接受的是死后追封。如隆庆帝朱载的李皇后,她虽然为朱载孕育一子,但那个孩子不到四岁就过世了,二十几岁的李皇后经历这样的悲痛早早身亡。朱载即位后才追封其皇后惠好。同样泰昌帝朱常洛的郭皇后,也死于夫君继位之前,受追封才成为一国之母。
除此之外,朱允炆之妻马皇后,受建文帝之累,丧命靖康之役南京沦陷时,葬身火海。成化帝朱见深的吴皇后,因责打皇上宠爱的万贵妃,被盛怒之下的成化帝诏废。剩下明朝的皇后们,要么病死,要么被废,再不然就是受家族子嗣所累,走入黄泉。
明朝的十六位皇后如此,清朝的十二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也都是悲剧收场。努尔哈赤的皇后叶赫那拉氏,死的时候不过29岁。就连死前唯一的愿望见一见挂念的母亲,也因为时局紧张没能达成。皇太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年时开始寡居生活,尽管手握权柄执掌后宫,但也堪称凄凉。顺治帝福临的第一任皇后册立两年后就被废黜。康熙帝玄烨的皇后因难产而死,死的时候不过22岁。其他帝王的第一任皇后命运也大多相近,许多女子都早早香消玉殒,在史书上不过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清朝最后一人皇后溥仪之妻郭布罗氏的遭遇更加凄凉。她与溥仪的结合就是一出政治悲剧、爱情悲剧。
从这些皇后的遭遇看来,皇后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头衔。个中辛酸想来也只有这些已经逝去的女子自己知晓。能当皇后不见得是什么福分,也许就是因为当了皇后,才遭遇那些悲苦,最终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