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与南子到底有没有私情
关于女子,孔子曾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论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千百年来,这句话几乎成了被男权主义者们奉为真理的至理名言。孔老夫子对女子如此评价,他应该对女子很不屑吧?其实不然。史书上有一段关于“子见南子”的记载就是孔子与女子有过接触的直接证据。“子见南子”只有寥寥数语,记载了孔子见南子的经过,但就是这寥寥数语,引发了人们对孔子与南子之间关系的猜测。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生得十分漂亮,但是她的名声并很不好。据传,南子早年在宋国就与人私通,为了她,卫国甚至发生过争斗。孔子去见的是这样一个女人,这就可以理解人们对他们关系的种种猜测了。
《史记》中关于“子见南子”过程的记载非常简略:“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是说当时南子在絺帷中,孔子进门,对着北面向她行礼。南子还礼,引得她身上所带的环佩、玉石发出声响。声音响过之后就再没有别的了。正是这种过于简略的描述使人们怀疑之后是不是发生了什么“说不得”的事情。而孔子弟子子路对他见南子这件事情也非常不高兴。“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重复着说了两句“天厌之”,他对这件事的反应太剧烈了,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心虚。
关于孔子见南子,还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那就是他们见面的地点是在南子的卧室。卧室会面,总是会给人一种暧昧的感觉。而孔子虽是圣人,却首先也是个人。既然是人就有七情六欲,那么人们对他与南子关系的质疑当然就有道理。而孔子与南子究竟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呢?
我们先来说一说孔子见南子的目的。促成“子见南子”这件事的其实是南子,她三番五次地召见孔子,但是孔子一开始总是极力推辞,即使后来也是“不得已而见之”。孔子是个注重名声的人,他知道去见南子肯定会饱受争议,但是后来还是接受了南子的邀请。这其中除了“不得已而见之”之外,应该还有其他原因,他接受南子邀请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儒家学派的思想还处于宣传起步阶段,没有被广泛采纳。而南子是卫国的王后,深得卫灵公的宠爱,所以,他见南子多半是想向南子宣传他的思想。他可能是想通过对南子施加影响,影响卫灵公乃至整个卫国对儒家学派的态度。
对孔子见南子非常不悦的子路是个什么样的人?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可见子路是个粗人,他非常豪爽,但也有些鲁莽。所以他对孔子见南子表现出不悦,极有可能是觉得南子名声不好,孔子去见这样一个人有辱斯文,而不是孔子真的与南子做了什么事。
把南子名声不好与孔子见她一面就会发生什么事等同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首先,南子虽然名声不好,但是孔子却是极其重视自己的名声的,他应该不会做有辱自己名声的事情。其次,据《史记》记载,孔子是个身高“九尺有六寸”的大高个,而且“生而首上圩顶”,他并不是一个非常英俊的人,南子之所以想见他更多应该是出于对他才学的敬重和仰慕。“子见南子”应该是在非常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而且,从“环佩玉声谬然”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南子当时的穿戴是非常整齐庄重的。
人们向来认为《史记》的记载非常严谨,这也是《史记》中的观点被普遍采纳的原因。“子见南子”肯定不是太史公自己凭空捏造的,这次会面应该有事实依据。《史记》对这件事的记载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是却包含了很多细节。这说明孔子见南子时应该是有其他人在场的,因为只有这样这些细节才能被记录进而被流传。既然有其他人在场,孔子就更不可能跟南子发生什么事情了。
种种迹象都表明,孔子和南子之间是清白的。
·管仲竟是娼妓业的真正始祖
私妓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又说:“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治,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另外《诗经·周南·汉广》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上面资料表明,这些赵女郑姬精于打扮,善于歌舞,兼善媚术,色艺俱佳。为了金钱她们不惜出卖肉体和色相,有时甚至长途跋涉。她们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上门服务。《诗经》中用“游女”一词,将当时私妓的经营特点非常贴切地说明了。
营妓(也称“军妓”)的最初形式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出现。据《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记载,公元前470年前后,“越王勾践输有过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忧思者游之,以娱其意”。越王勾践为了解决士气低落的问题,让“有过寡妇”为军中“忧思者”提供性服务,这就是典型的“营妓”。尽管当时越王勾践让“有过寡妇”为军士提供性服务,可能是一种应急措施,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但它一直被看做是中国营妓制度的雏形。
但是,真正的国家经营娼妓业,却是由管仲开创的。
管仲,名夷吾,初与友人鲍叔牙经商为生。后来“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被囚,鲍叔牙“遂进管仲”,“力陈管仲之贤,桓公于是任管仲为相”。(《史记·管晏世家》)管仲在任期间,竭力协助齐桓公治理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整顿吏治,严肃军队纪律,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促进生产,统一管理货币,调整物价,通过“尊王攘夷”,控制各诸侯国内政,抵御周边少数民族进军中原。通过这些改革方案,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在位时不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还设置“女闾”。所谓“女闾”,就是妓院。也就是说,管仲是第一个设置官方妓院的人。管仲于公元前685年被封为“卿”,死于公元前645年,因此设“女闾”制应该是在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5年之间。这比梭伦创立雅典国家妓院(公元前594年)至少还要早50年以上。因此有人说管仲是“世界官妓之父”。
当时妓女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如管仲设女闾300,据《周礼》中说“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一闾是25家,总数当为7500家,若设700,就有1.75万家之多。
“女闾”制开了国家经营娼妓业的先河。作为政治家管仲,其实行“女闾”制,目的有四:一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清代褚人在《坚瓠续集》卷一记载:“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教坊花粉钱之始也。”二是为了缓解及调和社会矛盾。三是招揽游士,网罗人才。当时诸侯争雄,齐桓公为了能够称霸天下,借助美女来招引人才。四是供齐桓公淫乐。齐桓公是一个好色之徒,这在文献中有所记载:“好内,多内宠,如夫人者六人。”他好色无度,喜欢寻求刺激。但管仲设立妓院,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从中收税以作军费。
管仲设立市妓和妓院,对后世中国公共制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春秋各国纷纷效仿,后世的封建统治者也从此让娼妓制度获得合法地位,这恐怕是作为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思想家的管子始料未及的吧!
·诸葛亮缘何偏爱丑妻
诸葛亮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智慧忠贤的化身,他辅佐刘备共图大业,最终使蜀汉政权成了三国鼎立的一极。他的一生,奇闻轶事很多,“孔明择妇”便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不仅有才,而且相貌俊伟,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犹如松柏”。但他却选了一位“瘦黑矮小,一头黄发”的丑女阿丑为妻,诸葛亮为何要娶丑女呢?传统观点认为,诸葛亮重才不重貌,是注重人的内在美。阿丑自幼才识过人,颇有心计,诸葛亮早在成婚前就有所耳闻。这不无道理,但并非全部。其实,诸葛亮娶阿丑,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所引《褒阳记》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匹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自幼丧父,少年时代便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吃尽军阀混战的苦头,深受强宗豪族的压迫。后来跟着在南昌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14岁时,叔父因官被削而投靠了刘表;17岁那年,叔父死了,他从此没了依靠,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定居。他虽然住在乡下,但他不想无声无息地隐居一辈子,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盛衰,有着为国家尽忠的抱负,怀着如此壮志雄心,他立志要登上政治舞台而建功立业。
这种政治上的考虑无疑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婚姻大事,甚至还牵涉到了家人的婚事。这也是为在地主集团的上层站稳脚跟,以便今后一展宏图。为此,他在家庭婚姻方面,做了三件事:第一,他把姐姐嫁给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襄阳地区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其赏识备至,称他为“卧龙”,从此,他就在荆州站稳了脚跟。第二,诸葛亮为弟弟娶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自己择妇结亲,当然要服从既留荆州又能结交望族这一政治目的,这也就是诸葛亮在荆州而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原因。所以,诸葛亮娶了那个丑女黄氏。
诸葛亮为何不怕众人耻笑,而娶丑女黄氏呢?换作别人也许他会犹豫,但是黄氏之女他就娶定了,一是因为黄承彦在当地有相当声望,二是因为黄妻蔡氏和刘表的后妻是姐妹关系,做了黄家的女婿,就攀上了刘表这门皇亲。
据《诸葛亮新传》记载:当黄承彦当面问及诸葛亮时,他当即“拜谢泰山”,一锤定音,把从未见过面的阿丑要了过来,从而为诸葛亮进入地主集团开了“绿灯”,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这个“进身之阶”的。
从封建历史文化来说,贤妻、美妻、正妻要相夫教子,帮助丈夫治理家业,诸葛亮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自己的婚姻上,自然遵循“贤妻美妻”的风俗,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其后确实又要过一妾。但诸葛亮要丑妇的动机仍有争论,待后人再研究探寻吧。
·关羽竟是好色之徒,与曹操争美妇
“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服侍二嫂。”以上内容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这历来被认为是关羽忠义仁厚,不近女色的证明——面对曹操的热情款待,关羽不为所动;面对曹操送来的十名美女,他也能毫不动心,并把美女送去服侍甘、糜两位夫人,其为人之忠义、心念之坚定令人心生敬意。
但是,《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写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小说,本质上还是文学作品,不能完全当做史实对待,且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的弊病,如诸葛亮的“智而近妖”(鲁迅语)。在现实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关羽固然是个忠义的大英雄,却未必是个没有缺点,如神一般的完美英雄。走下神坛的关羽也只是一个凡人,甚至还有好色的毛病。
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蜀书》和《魏书》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和曹操在下邳合力围攻吕布,吕布有一名部下叫秦宜禄,据说他的妻子杜氏天生美貌,实乃人间尤物。关羽向曹操请求:“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意思是说妻子一直没有生下孩子,倘若此次能攻下城池,请求曹操把秦宜禄的老婆赏赐给自己。曹操最初答应了关羽的请求,但似乎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于是,攻城之前,关羽又数次向曹操提起此事,这便引起了曹操的好奇,是以城破之后,曹操令人把杜氏带来让自己先看看。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杜氏果然是个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美人!素来好色的曹操被杜氏的美貌乱了心神,忘了之前对关羽的承诺,“(曹操)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曹操竟然自己把这妇人留下了。此事之后,曹操和关羽之间就生了嫌隙。
虽然以此断定关羽是个好色之徒,显得过于武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关羽不好女色的判断也缺乏说服力了。
在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中,关羽一直被塑造为一个忠义勇猛的大英雄,古来名将成百上千,能像关羽一样被尊为帝、奉为神的却仅他一位,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他屡加封号,宋徽宗封他为“忠惠公”,明神宗封他为“关圣帝”,清道光皇帝封他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从遍布世界的关帝庙就可以看出关羽的地位之重,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英雄难过美人关”,古来如此,关羽贪慕美色实属正常,无可厚非,但后人在描述这位英雄时,难免会下意识地突出他的优点,掩饰他的缺点;历代帝王对关羽的加封无不在“忠义”二字上下工夫,表面是为了表彰忠臣义士,实则是宣传对本朝统治有利的思想,借以巩固政权。
关羽好色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但这段常常被人忽略的史实却提醒人们:要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历史,要对已被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保持清醒客观的认识。
·李白从未偷偷爱过杨贵妃
唐朝大诗人李白,以诗仙的形象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李白曾多次随侍唐玄宗、杨贵妃身边,奉旨写出了许多诗歌以娱唐玄宗、杨贵妃游兴。
天宝元年(742)八月,李隆基让李白做了待诏翰林,虽然这只是一个候补官职,却让李白有了接近皇帝的机会,李白凭待诏翰林的身份曾多次跟随李隆基、杨贵妃出游。从天宝元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泡温泉开始,唐玄宗每次携杨贵妃游玩,都会让李白跟随左右,以吟诗佐兴。《侍从游宿温泉宫作》、《宫中行乐词十首》、《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清平调词三首》、《白莲花开序》、《春日行》、《阳春歌》等诗。李白的才华让唐玄宗刮目相看,优礼异常。李白进宫,给奢侈而沉闷的宫廷生活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出现了后世记载的“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典故。这份官职持续一年多之后,李白就被唐玄宗逐出了长安。
在李白跟随唐玄宗、杨贵妃到处游玩的一年里,才子李白与美人杨贵妃必定相识,李白也曾用“云想衣裳花想容”、“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来形容杨贵妃的美貌。虽然李白与杨贵妃在当时并未传出什么绯闻,但是后人往往都喜欢把这样的才子佳人放在一起,人们也愿意相信其实李白与杨贵妃之间还是有点什么,只是这些都没有事实根据而已。李白与杨贵妃之间的真实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惺惺相惜之情应该还是有的。
李白曾有一年的时间接近唐玄宗,仕途通达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事情往往没有绝对,天宝三年,也就是李白入京一年之后,李白就被朝廷放逐,离开了长安。对于正受宠的李白被放逐的原因,后世也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就与杨贵妃有着很大的关系。《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被逐出长安是由于杨贵妃和高力士在皇帝面前诋毁李白。但是这种说法很快遭到反驳。因为,第一,《新唐书》记载,高力士曾摘出李白诗中以赵飞燕影射杨贵妃的句子挑拨杨贵妃,说李白是在影射和揭发杨贵妃跟安禄山的淫乱秘密。这种说法让人难以相信,李白还不至于大胆到如此直接、露骨的影射这种敏感事件。此外,杨贵妃虽然“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但是唐玄宗还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杨贵妃干政并不可能,历史证明,杨贵妃也并没有干政。所以杨贵妃诋毁李白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况且李白与杨贵妃之间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利害关系,彼此之间才子佳人惺惺相惜的可能性倒是比较大。
再者于高力士,唐玄宗也不允许宦官干政,高力士自是十分清楚。如果说是因为一次李白酒醉后在玄宗等人面前写诗,让他脱靴,让他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坏话,可是当时李白正受皇宠,对于高力士这样一个弄臣来说,难道他会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
既然李白被逐与杨贵妃和高力士无关,那么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记载,“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逐之”,李白被逐的真正原因是李白爱喝酒、易喝醉,害怕他酒后吐真言,担心李白酒后泄露宫闱秘闻,所以唐玄宗打消了任命李白为中书舍人的念头而放逐其回家。
·天才诗人白居易的晚年私生活
唐朝出了许多名留青史的大诗人,他们留下了许多诗篇,被后人所敬仰,其中白居易便算是一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他是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他从小就展露出了非凡的个人才华,他生下来只有六七个月的时候,家里人指着“之”和“无”两个字给他看,本来是想逗他玩儿,没想到他就把这两个字记住了,之后再有人跟他提这两个字,他都能准确无误的指出来。
才几个月大,便能如此聪慧,身边人都很叹服。后来白居易逐渐长大了,他的才能也是与日俱增,他五六岁就可以作诗了,到了九岁的时候便熟悉了声韵,天资聪颖,而且加上后天的努力用功,白居易很快就在诗坛展露了头角。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白居易前往长安去拜访名家,希望能够得到指点。
他来到了声名赫赫的顾况府上,希望能够得到顾况的提携,可是顾况目中无人,看不起眼前这个小子,便出言讽刺:“京城的米价可是贵得很啊。”他意思是长安城不好混,让白居易知难而退。
但当他看到白居易的诗歌时,他立刻又改口了说道:“但是像你这样有才华的人,一定能够在长安混下去的。”后来果真如顾况所言,白居易在长安城声名鹊起,诗名日盛。白居易的诗歌浅显易懂,意境清新,所以获得了普通老百姓的喜爱。他的诗歌在街头巷尾都很流行,男女老少都在吟诵。
会吟诵白居易的诗歌,还能自抬身价,当时有一名歌妓,她为了多挣一些银子,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客人面前吟诵白居易的《长恨歌》,这招果然很奏效。这位歌妓的身价就果真被抬起来了。此事传到了白居易的耳朵里,他知道后还颇有几分得意,在给朋友的信中,还提到了此事,炫耀了一番。
白居易在诗坛的地位是不可撼动了,可是做一个成功的文人似乎不是他的终极理想,他还想要更大的发展。古时男子,自然是都想在仕途上有一番的作为,白居易也不例外,他也渴望能够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伟业。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唐朝末年,处于衰败走下坡路的时候,这个时期,最需要有勇有谋的人站出来施展才华,白居易就在这个时候,面对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局势,发表自己的高见。他发表的言论虽然都是忠言,但有一些觐见由于过分激烈,时常会惹得皇帝不高兴。
比如他上奏皇帝,希望皇帝能够精简后宫,遣散部分宫女,以减少开支。皇帝听后很生气,对白居易很是不满。可是白居易遇到他看不过去的事情,还是会继续直言,渐渐的他招惹了不少敌人。这些人都在暗中使劲,希望能够扳倒他,后来有一次宰相被刺杀,白居易便要追捕主谋。
可是其他官员却乘机说白居易越权,然后他们在皇帝耳边进献谗言,白居易就这样被贬到了江州做司马。仕途遭遇到了不顺,白居易却还是不甘心就这样认输,他在江州期间,一直在等待机会,希望能够重返京城。而这个机会最终也被他等到了,再一次重返京城,白居易逐渐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学会了忍让,他不再像之前那样据理力争,得理不饶人了,而是学会了谦和,躲避。
看到自己一心想要大展拳脚的地方已经是让自己如此的失望,白居易渐渐死了心,他不再想呆在京城。找了一个机会,他自愿去外地做官了,在白居易的晚年岁月,他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外地当官的日子,白居易真正做到了享受生活,那个时候,他虽然已经年迈,但却开始在家里蓄养大量家姬,让这些女子学习乐舞,供他享乐。而且白居易还十分喜新厌旧,在十年之内,他就换了三批家姬。因为他觉得原来的家姬年纪大了,不水灵了,可是那个时候的白居易自己也已经67岁了。
对待女人,白居易似乎并没有他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么怜惜,相传他有一位好友,好友有一个小妾名叫关盼盼,白居易的好友死后,关盼盼十年寡居,没有再嫁,白居易后来写了一首诗送给关盼盼,意思是谴责关盼盼没有以死殉夫,对不起亡夫。看到这首诗之后,关盼盼便绝食而死。
后来,白居易生过一场大病,好了之后,性情似乎有所转变了,他先是遣散了自己府中的家姬,随后对其他女子似乎也有了点悲悯之情。逼死好友小妾的这个故事虽然未必是真,但白居易晚年沉迷声色却是确有其事。当然,人无完人,白居易虽然是个伟大的诗人,但他的私生活里有些糜糜,也不能成为我们诟病他的原因。我们记住的,还应该是他那些不朽的诗篇。
·正统文人欧阳修也爱作“艳词”
关于欧阳修是否曾作艳词,或纯属讹传,抑或事出有因,期间有其政敌毁谤诬陷之成分,但也有与其年少绯闻有关。
欧阳修确实是词作的集大成者,他的词作承前启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他的词作不光量大而且种类风格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他的词中有大量的所谓艳词,但是这些词作的作者并不全是欧阳修。而且编纂欧阳修词集名目繁多,有《近体乐府》、《六一词》等,那么在收编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误收之作,由于宋词的高度繁荣,所以在宋词当中张冠李戴的现象很频繁。如果我们对一些艳词主观臆断认定是欧式所作,那就违背了做学问的精神。
“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么。强整罗裙,偷回波眼”(醉蓬莱)……从表面看,这显然是北宋很普遍的艳词。但对于欧阳修这样的大儒来讲这首词明显过于轻浮、淫荡。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望江南)。”这首词描写的是幼年相识的少女,语句中有暧昧之句。此词如若出现在柳永这样的词人身上,想必读者不会惊奇,但如若把这词托名于欧阳修这样的词作大儒身上,就会令人惊诧。宋代文人追求自由开放的词风,文人风流也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欧阳修年轻的时候估计也有风流韵事。既如此作一些戏谑游戏的词作也属正常,但是没有如《醉蓬莱》之淫荡,《望江南》之暧昧。有史为证:曾慥在《乐府雅词序》中有这样的记述:“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又有,蔡绦所著《西清诗话》中道,“欧阳词之浅近者,谓是刘辉伪作。”《名臣录》亦谓修知贡巨,为下第举子刘辉等所忌,以《醉蓬莱》、《望江南》词诬之。
欧阳修确实写过大量的艳词,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艳词,笔者认为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会得到真实合理的结论。欧阳修的诗文以现实主义为主,但是其诗作以风流为主。这与宋朝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宋朝的文化定位其实很开放,追求自由,喜欢适情任性如醉翁的欧阳修,写出大量别具风情的艳词也就很正常了。
欧阳修的艳词尽管引来一些非议,但是就从词作的发展来说其意义非同小可。其细腻的描写,婉转优雅的词风,语言清新质朴,词中对男女情爱生活的表现手法独特,是宋词的发展迈向了新的台阶。
正如前文所讲,欧阳修的艳词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宋词中难能可贵的奇葩,我们不可以视为糟粕,更不能为贤者避讳。艳词非但不会降低贤者的社会影响力,相反其更能真实地反映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
我们对欧阳修的艳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该一言以蔽之,我们从《近体乐府》中的一些艳词,不仅词风高雅,而且还有很深刻的积极意义。这些词甚至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徽宗与李师师的秘密幽会
妓女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管仲设“女间”700人,是中国官妓的开端。在男权统治下的古代社会,娼妓制度一直沿袭下来。妓女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与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来往,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达官贵族甚至皇帝。自秦汉以来,皇帝与妓女往来并不稀罕,但是这种交往多数是为了色情和肉欲的需要。但是,皇帝和妓女真心交往的事也是真的存在,比如宋徽宗赵佶和名妓李师师。
文学作品《镇安坊》再一次把李师师与宋徽宗推上了风口浪尖,这部作品就是描述了宋徽宗赵估与当时名妓李师师的私情故事,重塑了李师师的传奇经历。
李师师是宋徽宗时的名妓,自幼家贫,四岁丧父,无依无靠的李师师由李媪扶养,学着女工和琴棋书画。李师师还师从著名音乐家周邦,因此李师师的唱曲也唱得很好。李师师慢慢成长为一个拥有迷人资色和高雅才艺的一代名妓,轰动京城。
李师师的名声日高,多少王公贵族都不得见。深处深宫内苑,讲求奢华、追慕风雅而又极尽声色犬马之乐的徽宗赵佶也听说了李师师的艳名。宋徽宗第一次见面李师师的情形,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宋徽宗由高俅、杨戬陪伴,通过早已与李师师相识的高俅引见,宋徽宗见到了李师师,被李师师的美貌和才艺吸引,从此开始了李师师长达数十年的情缘。另外一种说法是,当时宋徽宗身边有个叫张迪的宦官,张迪未入宫之前就常流连于汴京青楼妓馆,当然也知道李师师的艳名。于是在张迪的带领之下,宋徽宗趁天黑之时,乔装来到镇安坊,见到了李师师。
不论宋徽宗是如何见到李师师,但是有一点可能肯定,就是宋徽宗与李师师结识,并且十分喜爱李师师,而且第一次见到宋徽宗的李师师并不知道自己面前这个男子的真实身份。李师师有一种怪癖,凡是到她这里来的人,只要略通文墨,便得留诗词一首。宋徽宗正好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风流皇帝,自然不会推辞。于是宋徽宗欣然提笔,用他那独一无二的“瘦金体”书法写道:“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宋徽宗与李师师再次见面是四个月之后。宋徽宗由王黼陪伴再一次来到镇安坊,王黼也是李师师的旧交,自然知道王黼位高权重。李师师见到这位公子一次由高俅陪伴,一次由王黼陪伴,并且两人都对他礼遇有加,心里大概也明白了几分。于是更加承欢,宋徽宗也更加喜爱李师师。从此以后,宋徽宗就常常趁夜偷偷出宫来见李师师。
张迪看到宋徽宗对李师师的眷恋,加上对皇帝夜行的考虑,于是就给宋徽宗出了个主意,从宫中向东挖了一个二三里的地道,直接通到镇安坊。徽宗此后经常通过地道,临幸醉杏楼,和李师师在一起。
自从李师师与宋徽宗在一起之后,李师师的院子就大兴土木,建得美轮美奂。宋徽宗还亲自提名“醉杏楼”。李师师与宋徽宗深交,引起了朝廷之中的大臣的反对,就连皇后也说:“皇帝行娼,自古所无,再加上昏夜出行,保卫工作也不周全。”但是深深迷恋李师师的宋徽宗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多年来,宋徽宗赏赐给李师师大量的金银财宝,竟有十万两之多。
金兵的铁蹄踏破了大宋的歌舞升平,靖康之难之后,宋徽宗被金俘虏。当金兵包围了汴京之时,李师师把多年来积聚下来的的价值九万几千两的财货全部奉献给国家作为抗金的军费。李师师独自逃到了慈云观作了女道士,后来被金军找到,因李师师不愿意侍奉金主,就乘人不备的时候吞金自杀了。一代名妓李师师,这位被徽宗宠爱的宫外美人,就这样悲壮不屈地死去。
·才女薛涛因元稹劈腿误终身
唐代出诗人,例如李白,杜甫,但是,要说起唐代著名的女诗人,首先跳入视线的必然是才女薛涛。
薛涛,字洪度,祖籍长安,“安史之乱”后其父举家迁居成都,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幼年时就习晓音律,八岁便能吟诗作对。
在薛涛十四岁时,她的父亲去世,只留下她与母相依为命,迫于生计,她只好凭着自己的国色天姿和通晓诗文、擅长音律的才情,在风月场所侍酒赋诗、弹唱娱客,没过多久,她就成为一个名动一时的歌妓
唐德宗时,剑南节度使韦皋听说薛涛诗才出众,便有心验证,他让薛涛当众赋诗一首,薛涛略作思索,便写下《谒巫山庙》这首诗,韦皋读后大加赞赏,甚至要奏请朝廷让薛涛担任校书郎,这个官职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却是文人墨客非常向往的职位,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从来没有女性担任校书郎这一官职,但韦皋竟然想开此先例,由此可知薛涛当时的盛名和影响力。虽然韦皋的愿望后来没有实现,但“女校书”之名已经不胫而走。
当时,与薛涛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牛僧儒、杜牧、刘禹锡等,这这些人都与薛涛有过诗文酬唱,并且无一例外地对她十分青睐和敬重,然后,薛涛虽然周旋于蜂蝶之中,却一直洁身自好
在薛涛四十二岁那年,她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时年三十一岁的监察御史元稹,奉圣命出使蜀地,并与薛涛相识。虽然薛涛要比元稹年长十多岁,但是两人却一见钟情,这一次,薛涛放弃了自己的原则,与元稹见面的当天夜里,她就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心爱的人;此后郎情妾意,两人在蜀地如胶似漆地共度了一年时光。后来,元稹离蜀返京,两人天涯两分,而这段缠绵缱绻的情感,最终也成一场幻影。
元稹离开后,薛涛对她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她始终坚信元稹会信守离开时所说的话,他会回成都看自己。但是,元稹何曾想过要与薛涛携手一生,返回京城后,元稹又出任浙东观察使,在越州,他遇到了江南女艺人刘采春,虽然采春的诗咏不及薛涛,但是却年轻貌美,而且嗓音婉转动人,因此深得元稹赏识,于是,元稹很快就把薛涛抛到九霄云外,可怜的薛涛,竟一直对元稹念念不忘,空等十年。
薛涛终生未嫁,晚年时,她已经看透人情冷暖,品够世味辛酸,因此时常感到孤鸿只雁,身世凄凉,唐文宗太和五年,薛涛抱恨而逝,时年六十二岁。薛涛一生都没放弃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但由于她遇人不淑,导致她的种种理想,终归幻灭。
薛涛这一生品尝了禁果,失去了宝贵的爱情,但是在男权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她却有着一般女性无法拥有的地位和价值,这是她的不幸,又是她的幸运。
·唐伯虎根本不认识秋香
唐伯虎,又名唐寅,明朝人,此人博学多能、吟诗作画样样皆通,自称江南第一才子。很多人印象中的唐伯虎妻妾成群,家财万贯,少年风流,又有“唐伯虎点秋香”这样美丽的传说,那么真实的唐伯虎是不是民间传说的这样呢?
唐伯虎出身商贾之家,其自幼聪明好学,唐伯虎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在其20岁的时候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从此衰败,幸得好友资助这才得以用心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9岁时唐伯虎参加乡试以优异的成绩中得乡试第一名即解元,民间有称唐伯虎为唐解元就因此而来。30岁赴京参加会试,命运又一次捉弄了唐伯虎,他无端因科考舞弊案牵连,唐寅心灰意冷誓不踏入仕途。就在人生失意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却是个势利之徒,眼见唐伯虎前程无望,她便提出离婚,夫妻反目。
就在唐伯虎最绝望的时候,相识了苏州名妓沈九娘。她虽然来自烟花之地,但渴望真爱,也仰慕唐伯虎的才气,俩人相见恨晚,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天不遂人愿,沈九娘也不久于人世,唐伯虎悲痛欲绝,发誓再不续弦。
“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明代王同轨的小说《耳谈》,但是故事的主角不是唐伯虎而是苏州才子陈元超,此人性格放到不羁,风流倜傥,无意中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嫣然一笑,遂暗生情愫,就产生了陈元超点秋香的故事。但是到了冯梦龙的手里就成了我们熟悉的《唐解元一笑姻缘》。
故事主角的变化,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原因。众所周知,唐伯虎生活在明朝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苏州恰是各种经济、文化会聚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繁荣在文化就有相应的表现,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叛逆,他们期望得到精神的自由,思想的反传统,礼法的不拘束,他们更需要一个在精神上能给予他们向导的人,这样的人必须具备勇于叛逆的精神,而唐伯虎本身天然地具备这些特点,所以各种文艺作品都把一些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形象的蓝本演绎成唐伯虎的故事。
但历史上却有秋香其人,她也是生活在明朝中期,但是她的年龄至少要比唐伯虎大20岁,这两人之间要发生风流之事实难理解。秋香是何许人也?秋香实名林奴儿,是金陵名妓。据明代《画史》中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一个是当是才子,一个是江南名妓,如果两人发生这么一个点秋香的故事,那么其爆炸性、影响力可见一斑。
与秋香接触过的另外一个人其实和唐伯虎也有一些关系,这个人就是唐伯虎的绘画老师沈周,按年龄推算秋香和沈周这两个人倒也相仿,据《金陵琐事》记载,秋香曾拜师过沈周学画,有诗为证: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这首诗其实也有暧昧成分,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就连说过了再见也看不见我的哀怨”。
不管是小说笔下的陈元超变为唐伯虎还是冯梦龙的《唐解元一笑姻缘》,都是人们期望通过唐伯虎这样的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来传递中下层知识分子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警示人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朱熹与儿媳通奸之事莫须有,为何还上表承认
朱熹是南宋的一代大儒,他的程朱理学思想一度在思想上史上占据了主要地位。然而这样一位曾任帝师、受世人推崇的大儒,却被扣上了“纳尼为妾”、“伪君子”、“假道学”的帽子,并在一片唾骂声之中,含恨而终。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爆发了有名的“庆元党案”。朱熹就不幸地成为“庆元党案”这场暴风雨的中心。这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其中有“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和“家妇不夫而孕”两条罪状。这两条罪状足以使朱老夫子的一世英名扫地。因为古人注重名节,甚至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朱熹为老不尊,贪色好淫,引诱两个尼姑做宠妾,出去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甚至还被疑“翁媳扒灰”,致使儿媳在丈夫死后还怀上身孕。在注重德行的社会中是为世人所不齿的。最足以致命的是,朱熹还承认了自己的这些罪名,更让世人们肯定了朱熹败坏了道德纲纪。真相如何,不论是朱熹是为保性命而不得不妥协认罪,还是真有其事,朱熹认罪的事实成为他声名狼藉、为后世攻讦为“伪君子”的主要原因。
朱熹把自己弄得如此狼狈,除了自己的原因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斗争。
自古以来,政治舞台都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战场。“庆元党案”也无疑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
朱熹曾通过宰相赵汝愚推荐,出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也就是皇帝的老师。此时朱熹已经65岁,但他性情过于耿直,喜欢倚老卖老,经常在讲学的时候上书皇帝要“克己自新,遵守纲常”,甚至连续六次上本弹劾台州知府唐仲友贪赃枉法,因此而得罪了许多权贵。而朱熹仗着自己帝师的身份在皇帝耳边喋喋不休,甚至指责皇帝的不是,皇帝也对朱熹极为不满。
当时的朝廷由外戚韩胄和宰相赵汝愚共同把持。韩胄也一心想要扳倒赵汝愚,以达到自己独断朝纲的目的。赵汝愚被韩胄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于是韩胄决定以赵汝愚的挚友朱熹为突破点,通过设立“伪学”之说来打击朱熹和赵汝愚。当宋宁宗看到这份奏折之时,想到自己对朱熹的不满,于是就很干脆利落地准了这份奏折,赵汝愚遭谪永州,朱熹被弹劾。《宋史》记载,“十二月辛未。金完颜崇道来贺明年正旦。是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宋宁宗还当朝宣布道学为伪学,禁止传播道学。赵汝愚和朱熹的众多门生故吏也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就这样朱熹名声扫地,背上一世骂名,没过几年就死去了。
·戚继光与发妻“离婚”的真相
民族英雄戚继光有一位极其贤惠的妻子,她与戚继光在穷困中相扶相伴,但却在戚继光抗倭成功,名利双收之后,毅然决然地“休掉”了在一起很多年的丈夫。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她这样一个公认的贤惠妻子居然做出“休夫”这样在当时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
这要从戚继光和她的婚姻说起。戚继光的妻子王氏是万户南溪王将军之女。她13岁和戚继光定亲,18岁的时候被戚继光迎娶进门。进门以后,她非常贤惠,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戚继光的生活。当时他们的生活十分穷困,为了招待客人,王氏甚至不惜卖掉自己的首饰,遇到好吃的东西,她也总是留给戚继光。相传有一次吃鱼,王氏把肥美的鱼身给了戚继光,她自己只吃了鱼头和鱼尾,戚继光当然非常感动。这样的妻子是每个男人一生最应该珍惜的宝贵财富。但就是这样一位妻子,最终却“休掉”了自己的丈夫,是戚继光对她不够好吗,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让她觉得不可忍受?
原来,王氏有一个在当时看来十分严重的缺陷:不能生育。在那个时代,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36岁的时候,戚继光为自己纳了一个小妾,这时候王氏虽然非常伤心,但是也很快接受了这个现实。要顾全大局,毕竟自己不能生育,不能完成为戚家传宗接代的使命。再怎么说也不能让戚家断了烟火,所以就接受了戚继光纳妾的事实。本来如果到此为止,王氏还会像以前一样全心全意地爱着戚继光。但是戚继光非但没有到此为止,反而一发不可收拾。在纳了第一个妾之后不到一年,他又纳了第二个妾,然后又在48岁那年因为贪图美色,而纳了第三个。这严重伤害了结发妻子王氏的感情,王氏一时心灰意冷。
性情刚烈的王氏终于不能再忍受丈夫的不忠。后来,对丈夫绝望的她终于收拾自己的东西,回了娘家。“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主动和戚继光毁了婚书。在那样保守的时代,“离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们可想而知。
虽然对丈夫的照顾无微不至,但王氏却并不是一个小女人,她相当有勇有谋。据传,戚继光率领部队抗倭的时候,戚家家眷所在的新河城守军很少。有一天,大批倭寇忽然突袭新河城,将新河城团团围住,城内的居民都非常惊恐,一时不知如何应对。这时,王氏献上一计,她说服守城官兵,让城中所有老幼妇孺都穿上戚家军的军服,站在城上,做出戚家军主力部队在此的假象。城外的倭寇果真上了她的当,他们看到城墙上密密麻麻到处都是军人,以为戚家军就驻守在城中,当然不敢进攻,倭寇全体后撤,新河城恢复了安宁。
后来,戚继光带着自己的部队回来的时候,看到倭寇居然早已退去,非常震惊。当得知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倭寇退兵的是自己的妻子时,这位身经百战的骁勇将士也不得不为妻子的胆识和智谋所折服。
在生活上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在事业上全心全意地辅佐丈夫。戚继光的这位发妻在他的成功之路上给予了他巨大的帮助。后来,戚继光彻底打败倭寇,被朝廷封为大将军,并被调到蓟北,镇守长城要塞,可谓名利双收。
但名利双收之后,他就开始肆意伤害跟他从困苦中一路走来的妻子了。三番两次地纳妾,让发妻对他越来越失望。最终,不愿意在已死的婚姻中沉沦、挣扎的王氏,义无反顾地“休掉”了这个她爱了一生的男人,这个被万千光环所笼罩,再也不复当初的男人。
从一开始她就不是一个“安分”的小女人,在爱情里,她希望丈夫拥有像她一样的忠贞。如果没有这样的忠贞,她宁愿放弃这不完美的爱情,也不要苦苦挣扎。她在历史上留下的“敢爱敢恨”四个大字,蕴藏了一个内心强大的女人对爱的希冀和绝望。
·蒲松龄与顾青霞的柏拉图式恋爱
“吟声仿佛耳中存,无复笙歌望墓门。燕子樱中遗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这是蒲松龄为一位女子写的悼念诗。蒲松龄很少写悼念诗,甚至曾写信向考官推荐过他的孙蕙去世的时候,他都没有写悼念诗。但却给一位不是妻子的女子写出如此情深意切的诗句。这首诗语言直白,蒲松龄对这位女子的倾慕跃然纸上。
那么,这位让蒲松林倾注如此深切爱恋的女子到底是谁?
原来,她就是那位曾经提携过蒲松龄的孙蕙的侍妾顾青霞。孙蕙不仅曾经提携过蒲松龄,两人还是非常好的朋友。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像蒲松龄这样的正人君子当然不会做什么越轨之事,他对顾青霞的倾慕纯粹而强烈。
认识顾青霞是在康熙十年,当时蒲松龄应孙蕙的邀请到孙蕙任县官的宝应县做幕宾。孙蕙经常带着顾青霞参加朋友聚会,蒲松龄因此认识并爱上了顾青霞。从此,顾青霞就开始频繁地出现在蒲松龄的诗作之中。仅康熙十年,蒲松龄就写了好几首关于顾青霞的诗。其中《为青霞选唐诗绝句百首》:“为选香奁诗百首,篇篇音调麝兰馨。驾吭啭出真双绝,喜付可儿吟与听。”在这首诗里,蒲松龄甚至亲切地称顾青霞为“可儿”。“可儿”的意思是让人称心满意的人儿。蒲松龄在这首诗的题目中称顾青霞为青霞,诗中又叫她“可儿”,从这样露骨的叫法,也可以看出蒲松龄对这位江南佳丽有多喜爱。
他在《听青霞吟诗》中说顾青霞吟诗是“曼声发娇吟,入耳沁心脾。如披三月柳,斗酒听黄鹂。”之后又做了一首叫做《又长句》的诗描写青霞吟诗:“旗亭画壁较低昂,雅什犹沾粉黛香。宁料千秋有知己,爱歌树色隐昭阳。”足见他经常听青霞吟诗,并且非常喜欢。同一年有如此多的诗都是在写同一位女性,如果说蒲松龄对她的倾慕之情不深,自然不能令人信服。
孙蕙不是个安分之人,虽然有很多姬妾,但他仍喜欢四处寻花问柳。他在外面风流快活,诸多姬妾却只能在家里独守空房。而且由于姬妾太多,她们之间也经常互相争风吃醋。蒲松龄曾在他的诗《树百家宴戏呈》中对这种局面做过描述:“勃起帏房,开樽饮不痛。赵燕彼何人,容尔眼波送。”家宴喝酒的时候,只要孙蕙多看哪个女人一言,其他女人就会大吵大闹,大家喝酒都喝不痛快。
蒲松龄眼见自己深爱的女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怎能不心痛?但是,“罗敷自有夫”,又岂容他染指?所以,蒲松龄只好把自己对顾青霞的爱恋深深地埋在心底,只偶尔在诗中有所流露。蒲松龄一生为顾青霞写了数十首诗,顾青霞是在他诗中出现最多的女人,甚至超过了他的结发妻子。如果顾青霞在他心中没有占据那么重要的位置,他不是真心怜爱顾青霞,又哪儿会有那么多的深情可抒发?
后来,孙蕙到皇帝身边做言官给事中,蒲松龄写了《闺情呈孙给谏》给他,诗中有很多句子,例如,“千里萧郎去未旋”,“薄幸不来春又暮”“泪中为写相思字”……明显是替孙蕙没有带在身边的顾青霞写的。看到青霞被冷落,蒲松龄肯定也非常痛心,为了自己爱的人能够生活得快乐,他甚至亲自出马,替顾青霞写诗给孙蕙。如果不是对她的爱深到了一定程度,顾青霞受夫君冷落,抑郁不乐又哪里会与他扯上半分关系?
康熙二十六年,由于长期抑郁,34岁的顾青霞去世。极度伤心的蒲松龄作了我们开头所提到的那首《伤顾青霞》,来悼念这个让自己倾慕了一生的女人。今生没能与青霞相依相伴,他希望来世可以与她结为夫妻。
蒲松龄对顾青霞怀有的是柏拉图式的倾慕,纯粹而执著,这是真正的爱情。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深爱的人,但是这份感情却强烈而持久的埋藏在蒲松龄心中,甚至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才子纪晓岚缘何变成“纵欲狂”
纪晓岚,清代大学者。曾历时10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书《四库全书》,晚年编著的短片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模仿赞颂者众,顾忌纪昀而有微词。足见《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化地位。
人们对纪晓岚的评价除了才情冠绝外又有了“纵欲狂”说法。究竟这个说法是否真实?如果属实,那他缘何成了“纵欲狂”?
说起纪晓岚纵欲,其主要纵容的是自己的食欲和性欲。在《清朝野史大观》中有这样的记述:“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吃饭的时候就吃十盘猪肉外加一壶热茶。又《虫鸣漫录》中亦有:“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每天和好多女的发生性关系。还有纪晓岚八十岁,还是很好色,每天只吃肉十斤,不吃五谷杂粮。
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中更是对纪晓岚的纵欲有这样的描述,:“纪晓岚小时候,视力非常发达,在夜间也能看到任何物体,大家都说这个人肯定天赋异禀。还说纪晓岚一天不与女性发生关系,便会忍受皮肤欲裂之痛,在其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因为工作量大,好几天都在工作的地方,也许是因为好几天没有御女,其青筋欲爆,两眼泛红,皇帝还以为他病了,纪晓岚说明真相,皇帝便赏赐给他两名宫女服侍,后来他常常说自己是“奉旨纳妾”。
野史中对纪晓岚为何纵欲都是以本能或者天赋异禀解释,纪晓岚对欲望的放纵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那么只用生理需求来解释似乎也不妥,那么在纵欲的背后是否隐藏着这位一代文宗的辛酸史呢?
清代的文字狱是非常残酷的,而文字狱在乾隆年间尤为大兴,据统计,在乾隆年间一共有文字狱100多起,而在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大兴文字狱48起,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即使收编进《四库全书》里的图书不少也经过了删除和修改。
纪晓岚作为这部书的主编纂人,他亲历了清王朝对著书人残酷的迫害手段。他感叹文人著书立说的下场,同时在精神上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他还亲自删除和篡改古书的内容。据一些研究者发现,在《四库全书》中有关金元屠杀的史料,全部遭到篡改,清朝统治者意图通过篡改文献来达到欺辱汉民族的目的。而纪晓岚作为汉族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却帮助满族人污蔑自己的祖先,以求自保。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中也提到过自己在不同时期对于做学问的不同态度,他讲到自己曾经也想“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但是后来却老老实实地做起来考证之学。纪晓岚的这个巨大转折是从其接编《四库全书》开始的。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纪晓岚在精神上横遭枷锁的时候,必然会寻求转移自己压力和愤懑的东西,也许他想通过用纵欲这种方式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和痛楚。也许他尽力渲染的不是自己纵欲的表面现象,而是想通过这个方式来告诉清朝皇帝,自己是忠实的“卫道士”,也许纪晓岚纵欲的背后是真实的偷生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