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安全决定成败
19804600000012

第12章 时时绷紧安全弦,方可防患于未然(1)

杜邦经验:事故皆可预防避免

安全生产的事故可以预防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避免的。现代企业安全的典范企业杜邦公司便提出了“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论,并身体力行,用杜邦企业的安全成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杜邦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杜邦CEO贺利得总结企业常青的核心原因,是永不动摇的4个承诺:安全、职业道德、环保与健康、对人的尊重。在企业界提起“杜邦”,人们就会想到“安全”;各大公司制定安全技术标准时,杜邦是最好的参照物,甚至许多航空公司都在引进杜邦的管理系统。“9·11”后,就连美国政府也在向杜邦资讯安全管理问题。而杜邦公司一直生产和经营的都是高位产品。

1802年,杜邦公司建立于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市白兰地河畔。最初的产品几乎全部是最易引起事故的黑火药。

事实上,从1802年到1880年,杜邦的主营业务始终没能脱离黑火药的生产。火药时刻会爆炸,尽管创始人E·I·杜邦在厂房选址及车间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将可能的爆炸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但接二连三的重大伤亡事故仍然发生,以至于杜邦的几位亲人也没能逃脱厄运。其中,最大的事故发生在1818年,100多名员工中,有40多人伤亡,企业一度濒临破产。

所幸的是,美国当时的西部开发,为杜邦黑火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杜邦公司存活下来。但刻骨铭心的事故让杜邦体会到,设备和厂房的安全并不能安全杜绝安全事故,真正的安全,必须有制度和意识的保证。事故发生后不久,杜邦做出了今天看来可看成影响杜邦历史的三个决策:首先,建立管理层对安全的责任制度,而不专设安全生产部门。即:从总经理到厂长、部门经理、组长等,所有管理者均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其次,建立公积金制度,即:从员工工资、企业利润中定期提取公积金,为万一发生的事故提供经济补偿。最后,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并不是对他们生产行为的约束与纠正,而是对他们人身的真正关怀与体贴。

200年来,杜邦不折不扣地执行者上述三条决策。以至于今天,安全观念已经成为杜邦独特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每次公司召开会议,主持人首先要做“安全提示”,提醒与会这安全通道出口的位置,及如遇紧急情况时应采取的措施;在公司办公室中,座椅者绝不可使座椅两腿着地;公司更是要求杜邦员工及其家属在趁任何机动车辆时,应随时系好安全带。

20世纪40年代,该公司提出了“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提出这个理念的基础,就是这个公司从1912年开始的安全数据的统计工作。大量的统计数据,所有的事故分析,都支持了这个结论。因此,杜邦公司把所有的安全目标都定位零,包括零伤害、零职业病和零事故。他们有严密的安全原则和必胜的安全信念,尽力斩断“事故链”的每一个环节,达到工作时避灾家里还有安全十倍的理想境界。

现在的杜邦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工作最安全的地方”,成为全球企业安全的典范。它的安全文化,安全措施以及安全理念正在成为众多企业学习的榜样。

当然,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这并不是说事故不会发生。杜邦公司认为,工作场所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安全,决定伤害事故是否发生的是处于工作场所中员工的行为。企业实际上并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只能提供一个使员工安全工作的环境。美国学者认为98%的事故是人祸,我国学者也承认,特别重大事故几乎100%是责任事故,都是人为事故;正因为事故大多是人的因素引起的,而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安全理念、意识、制度等加以约束和控制的,所以,人是可以成为事故的起点,也可以成为事故的终点。只要抓好了人的管理,抓好了员工的意识,抓好了员工思想,抓好了员工的行为,杜绝违章违纪,消除隐患,安全事故自然就可以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必将极大地减少。

事故可以预防,也可以避免,关键在于人,在于班组每一个员工,在于每一个员工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都知道,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作业都存在着包括人、机、物、环境等方面的危险因素,如果未进行预知,不及时消除,就会酿成事故。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就必须把安全生产中一切潜在的危险因素事先辨识出来,加以控制和解决。而研究和发现危险因素和隐患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预防。

人们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预先防范事故征兆、事故苗头,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事故苗头、事故征兆、事故本身就会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安全工作水平也就提高了。班组要做到事故预防,必须坚持“六要六不要”:

一要充分准备,不要仓促上阵。充分准备就是不仅熟知工作内容,而且熟悉工作过程的每一细节,特别是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所有这些都必须在事前搞得清清楚楚;

二要有应变措施,不要进退失据。应变措施就是针对事故苗头、事故征兆甚至安全事故可能发生所预定的对策与办法;

三要见微知著,不要掉以轻心。有些微小异常现象是事故苗头、事故征兆的反映,必须及时抓住它,正确加以判断和处理,千万不能视若无睹,置之不理,遗下隐患;

四要鉴以前车,不要孤行己见。要吸取其他人、其他单位安全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作为本单位本人安全工作的借鉴。传达安全事故通报,进行安全整顿时,要把重点放在查找事故苗头、事故征兆及其原因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五要举一反三,不要故步自封。对于本人、本单位安全生产上的事例,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事例,只要具有典型性,就可以举一反三,推此及彼,进行深刻分析和生动教育,以求安全工作的提高和进步。绝不可以安于现状,不求上进;

六要亡羊补牢,不要一错再错。发生了安全事故,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就是要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绝不能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听之任之,以免错上加错。

“小”不为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企业生产中的“小隐患”,可能酿成危及人身安全的大事故。一定要重视潜伏的“小”问题,如果对出现的小事故、小失误、小隐患置之不理,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大事故的发生,甚至使企业倒闭破产。

曾几何时,某著名口服液,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公司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销售额提高了64倍,达到80亿元,打造出了无比辉煌的保健品帝国,销售网络遍布全国,而且触角直达各地村镇。总裁曾自豪地说:“中国第一大网络是邮政网,第二大网络就是我们公司网。”但短短几年时间,这个拥有15万员工的庞然大物就轰然倒下,令多少企业界的人士为之叹息。

当然,公司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员工不拘“小节”,缺乏节约意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公司的浪费问题十分严重,一个员工在浪费,所有的员工都跟着浪费,积少成多,滴水汇海。有的子公司70%的广告费都被浪费掉了;有的子公司一年的电话费竟然达到39万,招待费高达50万。更令人惊讶的是,公司出现危机时,有些员工竟然纷纷携款而逃!公司的员工对企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最终使偌大的一个公司轰然倒下了。

决定成败的往往是“小事”,“小”不为就会造成大损失。

19世纪50年代,旧金山的一位商人给一个萨克拉门托的商人发电报报价:“10万蒲式耳大麦,单价一美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萨克拉门托的那个商人原意是要说:“不,太高。”可是电报里却漏了一个逗号,结果成了“不太高”,这个小小的失误使他损失了10万美元。

一家皮货商订购了一批羊皮,在合同中写道:“每张大于4平方尺、有疤痕的不要。”其中的顿号本应是句号,结果供货商钻了空子,发来的羊皮都是小于4平方尺的,使皮货订购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损失惨重……

因此,不能忽略任何一件“小事”,才能防患于未然,任何麻痹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如果深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进行调查,不难发现,现在的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大的安全隐患恰恰存在于那些看起来非常小、但危害性非常大的事情上。

例如,一些打扫卫生的扫帚柄太短,一不小心就会与运转的设备“零”接触,发生碰伤、擦伤事故,尤其是面对一些高速运行的设备,危险性就更大了;很多检修工在检修时,常常会将一些安全保护设施割除,以方便检修,但检修结束后,却没有及时将安全设施恢复到位;很多长流程的生产企业,为了提高设备作业率,都实行了设备点检制度,成立了相关的点检站,但设备点检人员经常单人到承包区域去检查设备,这是一种习惯性违章。习惯性违章,就是指那些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有章不循,坚持、固守不良作业方式和工作习惯的行为。这些“小”隐患都被当做“小”细节忽略掉了。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小事情,但现在安全事故哪起不是因小而发生的呢?因此,安全工作就是要做到大小兼顾,不论大小都要重视。

针对以上“小事”,我们可以附上一条对策:对“小事”,更要多担一份责任。比如,加强对岗位操作环节中的一些小得不起眼的工具的检查。岗位员工在工作时,都有必备的工具,不要因为常年都是用这样的工具,就不予以重视。要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工具进行现场检测。

要把检查习惯性违章的重点转移到生产骨干身上,例如点检人员单人点检和班长、工段长在处理设备、工艺故障时,一切以生产为重的做法,都属于习惯性违章。原来检查习惯性违章都查员工,现在要转变理念,查一查生产骨干,以警示他们的一些习惯性的错误指挥行为,督促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