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扎克伯格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19804200000078

第78章 轻松活到天年的本草长寿秘诀(4)

首先,带病者知道自己身体上的弱点,因此奉行“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经常学习养生知识,善于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比如做健身锻炼,他们不会像健康者那样自恃强壮而一曝十寒,而是持之以恒进行适当的锻炼。又如饮食调养,带病者因没有“本钱”放纵自己,常吃得谨慎、科学,不敢像强壮者那样敞开肚皮无所顾忌地胡吃海塞,因而不会导致体内垃圾堆积、脂肪过剩。带病延年者胜在时有远虑,对于身体,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长期坚持下来,这些“零存”的健康就成为“整取”的长寿了。

另外,带病者一般体质不好,这使他们领悟到了“巧者有余、拙者不足”的道理,因而善于以“巧”取胜。他们一般不争强好胜,不做力不从心的事。一遇冷热气候,“病身最觉风霜早”,他们能及时防范,因而活得从容、仔细、不急不躁,这样,能量代谢便相对缓慢,自然节约了“能源”,使有限的生命得以“细水长流”。

所以说,疾病来袭时不要害怕、哭泣,这样的话,你首先就被自己打倒了。只要与疾病和平共处,慢慢调养自己的身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你身体里的正气就会自动把疾病的这股邪气打得落荒而逃。退一步讲,即使疾病一直存在,只要它不肆意干涉你的生活,带病延年,你同样可以长寿。

一生病就吃药,可能会使身体更糟糕

对于疾病,人们总是避之而恐不及,常常是偶染小疾就心急火燎地四处求医问药。其实,对于一向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如果偶染小病,或小疾初起,就马上服用药物治疗,无疑是在你的“伤口”上撒盐,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在病邪初犯人体之时,体内正气必然要与病邪进行激烈抗争,如果正气强盛于病邪之气,那么过不了几天,机体就会产生抗病能力,病势也就逐渐好转了,这也就是人体的自愈能力。如果我们总是在疾病初起时就立刻服用某种药物,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体对该药的感应性降低,耐受性增加,致使一般常用量根本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体的本能和我们人一样,有着一种惰性,当有人代替它工作时,它自然就不会工作了。例如有些人一感冒就马上服用感冒药,随着感冒次数的增多,他会发现自己服用感冒药的剂量越来越大,否则感冒就会一直不能好,直到有一天他再次感冒时就会惊奇地发现,他无论服用多少感冒药都不起作用了,因为这时他的抗病能力已经非常薄弱了。

我们周围经常会有人头痛、胃痛、腰酸背痛或痛经,这些病痛在人体内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往往会服用一些止痛药物来使疼痛得以缓解,其实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因为不痛了并不代表着没病了,其实疾病仍然存在,只是止痛药物麻醉了你的神经,使神经失去传达讯息的功能,使大脑产生错觉,不觉得有病痛存在,让你暂时不痛而已,其后果是在以后的日子里疼痛反而会更加严重,甚至恶化。例如,因为阑尾炎而引起的腹痛,如果不经过仔细诊察,我们就私自服用止痛药物来止痛,疼痛虽然暂时消失了,但却延误了治疗时机,增加了危险性。再比如当我们的大腿受伤后,尽管包扎好了,但仍然会感到疼痛,这时如果我们吃了止痛药物马上就不会感到疼痛了,可是过几天当我们把绷带打开以后,会发现伤口仍然在发炎,肿胀,并没有因为吃了止痛药物就自己愈合了。

所以说,我们在平时不要动不动就吃药,更不能乱吃药,而是应该提高自身的自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大病化小,小病化无。

73、84,是老年人的“坎”吗

我国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意思是73岁和84岁对老人来说都是坎,事实上,生活中73岁、84岁的老人辞世的的确不少,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一种迷信,或者是一种规律呢

其实人的生命活动是有周期性规律的:生命活动高潮和生命活动低潮。这个规律以平均7年或8年为一周期。在每一周期中,生命活动高潮和生命活动低潮是交替进行的,即“健康稳定年龄”和“健康减弱年龄”。7年周期为7、14、21……84;8年周期为8、16、24……72。由于每个人身体状况各异,“健康减弱”状态持续长短也就不太相同。一般这种减弱状态平均持续一年左右或者更长些。73岁与84岁是生命活动低潮,所以要特别注意调理好自己的身体。研究还表明,度过“健康减弱年龄”后的头一年相当困难,这是因为经历了健康状况减弱年份后,激情开始回升,成为神经系统的沉重负担。这一时期表现为易激动、神经过敏,有时甚至会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如何掌握生命运动周期规律呢?说来也很简单,就是如果按7岁为一周期算,即第8年起的那几年就要注意,如你过了五个生命运动周期,即你已年届35岁,那么在36岁及其后一两年内就要注意。按8岁为一个周期,如果你活了9个8年,即已72岁,“健康减弱年龄”已过,73岁新的周期开始了,激情要回升,身体各部分负担会加重,稍不注意,就会使病情加重,甚至一病不起,真的给“阎王”招了去。人活到了73、84高龄,身体各器官本来就已“严重衰退”,如果再让“健康状况减弱年龄”周期“暗算”上,那就在劫难逃。

那么谁应该按7岁的周期算,谁应该按8岁的周期算呢?《黄帝内经》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上面两段话是在讲女子和男子在各自的生命周期中发生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代表阴,其生命节律以七为一个阶段;男子代表阳,其生命节律以八为一个阶段。所以说,女子要以7岁为一周期来算,男子则要以8岁为一周期来算。

承袭《黄帝内经》的中医内求之道

《本草纲目》承接了《黄帝内经》的医道,《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就是对《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的继承和发扬,它们的精神主旨都是注重内求,从人体自身寻找健康和长寿的奥秘。

《本草纲目》虽然辑录了众多药方,但它并不倡导有病就赶快吃药,求助于药物,而是告诉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预防上,怎么能够不生病,而不是有病了怎么去对付。所以,它讲内求,向内看,回归人体自身。

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健康长寿要靠自求才能实现,这就是养生的要义所在。如皋的老人们没有一个是靠着四处求医问药长命百岁的,他们能够长寿都是通过顺应自然、颐养身心求来的,这就是内求。

但是,世代以来,能够潜心内求的人总是少数,很多时候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存在神奇的灵丹妙药,吃上一粒便可长生不老,结果,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位皇帝因吃所谓的“灵丹仙药”致死。内求需要很强的意志力,需要一种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而相比之下,借助医疗器械得出一个数据,就知道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哪怕是需要很多烦琐的检查,要吃苦口的药物,这也比内求要省事得多。

也有人会说:内求,什么是内求?这太虚了,没有什么标准,没有什么界定,怎样才是内求呢?现代人追求效率,内求看不到即时的效果,还不如病了就来点药,很快就不难受了,多有效啊。更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中医也很浮躁,病人找他,他根本就不望闻问切,而是简单地问两句,就直接开药,完全偏离了中医的轨道。

当然,这并不是在教唆大家,生病了之后不去看医生,也不吃药,而是告诉大家在生病之前就懂得内求,好好养护自己。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中医;思考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灾难、瘟疫,为什么没有灭亡,为什么能够一直延续下来;思考一下在西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是怎样看病治病的。

第三回 事在人为——活不到天年,错不在天而在人

李时珍如是说:炼仙丹不如善养生

长生不老是很多帝王的梦想,从秦始皇开始,帝王们就豢养了大批神仙方士。他们为皇帝炼制“仙丹”,据说吃了仙丹就可以长生不死。不只是秦始皇有这样的癖好,唐太宗也对神仙方士的“仙丹”充满了兴趣,而他的身体状况却因为这些“灵丹妙药”而每况愈下。

其实,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反映了人们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但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长生不老的人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抨击了这些长生谬言。

中国古代的《神仙传》一书记载封君达、黑穴公,服用黄连五十年,最后得道成仙,练就了不死之身。对于这个传说,李时珍持怀疑的态度。他翻阅了《黄帝内经》等上古典籍,都没有这个说法。他仔细研究黄连的性质,认为它是“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

古代方士炼丹,水银是常用之物。很多被中医奉为经典的医书中都记载水银“久服成仙”。但李时珍驳斥了这一说法。他说:“水银乃至阴之精,票沉着之性……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水银但不可服食尔。”按现代医学的观点,水银是有剧毒的,人服食水银必然会中毒。而在李时珍的时代,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除了有高明的医术还必须有高尚的医德。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就以服食丹药为尚,这样的内容自然显得“离经叛道”了。

养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不死”的境界,而是让人在健康的基础上,尽享天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数百条有关轻身、延年、益寿的医理及方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长生不死的神话,而是帮助人们更健康地生活,享受养生所带来的健康身体和恬静的心情。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养生当成任务来完成,而是将其视作一种自由、轻松、快乐的生活方式。大道至简,很多养生的方法都是简单易行的,每天只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轻轻松松得到健康。在领略《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之前,这里就先介绍几个中医推崇的日常养生小窍门。

1.坚持六个“少”

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这六“少”就是在提醒大家,在日常饮食上要注意少放盐适当多放醋,不要吃太咸的东西,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少吃甜食和荤腥食物,多用食养少用药,少贪睡多运动,凡事不要过于忧虑,避免影响睡眠,这都是生活中值得注意的小细节。

2.坚持几个“常”

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

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保持一颗天真好奇的童心,不要对一切都不感兴趣,没有兴致。蚁食,要少吃,每顿饭吃七、八分饱就可以了。龟欲,要心境淡泊,不要急功近利。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保证“四通”

现代人总以为自己虚,所以大多注重补,不断吃各种大补的食物、保健品,在补上很舍得下血本,殊不知,很多疾病都是“补”出来的,像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补”改为“通”。通血脉、通气血、通心气、通肠胃,要做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不要让你的身体里面像交通堵塞一样,什么都出不去什么都进不来,这样即使补,那也是白白浪费,人体根本吸收不了。

真正的长寿就是健康活过天年。养生是简单易行的,将它融入日常生活,就能轻松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人的寿命85%,都要靠后天的保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遗传基因是长寿最主要的因素,但长寿科学研究专家发现,在形成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只占15%,85%要靠后天努力。

中医理论也认为,元气是维持生命的根本动力,父母给孩子的先天元气虽然对寿命有所影响,但真正决定寿命的还在于后天对元气的维护。

“人的命,天注定”,在很多人眼里,一个人的寿命在降生那一刻就注定了,自己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最初,持这种观念的人只是一些普通的“天命论”者,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后来,有些人引入了遗传学概念,认为遗传基因是长寿最主要的因素,于是有更多的人成了这种天命论的“俘虏”。

对于这样的理念,我一向持反对态度,我认为长寿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后来,我的观点最终得到了相关长寿科学研究专家的证实,这些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终于发现决定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只占15%,另外85%则要靠后天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