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应认为,听莫扎特的音乐将有利于婴儿的智力开发,能培养出孩子更出色的能力。到了现代,这个理论虽然被证实有些言过其实,但是,音乐的确能给人的精神和心理一些很重要的微妙影响。
所以,从生活的角度来说,人们的休闲娱乐并不是所谓的玩物丧志或者不务正业,无论是音乐、影视或者其他休闲方式,其实都有一定的心理释压作用或者其他情绪调动效果等等,这对我们改善心境、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养只狗,更快乐:养动物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我们常说狗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为什么我们选择的偏偏是狗,而不是猫,不是鸡、鸭、鱼,不是蛇、蜥蜴、乌龟呢?
每天清晨,起床后,杨亮先洗脸,然后给自己的小狗“果果”洗脸,果果已经养成习惯了,一大早就会在浴室那儿等着。洗脸时它很乖,但是擦脸时就不乖了,咬着毛巾不放,还摇头晃脑地拽扯着。每次杨亮假意呵斥它的时候,它就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瞧着杨亮,显得既安静又无辜。这个时候,杨亮拿他最没有办法了。杨亮挠着它的头,呵呵地笑起来,果果也摇着尾巴,显得很开心。
现在果果大一点了,就变得很淘气,老是跑来跑去,还总是咬着杨亮的裤角不放。有时杨亮会轻轻地踢开它,但是它最后还是会扑上前来。每当果果高兴起来时,就乐不颠地跑到杨亮面前,摇着尾巴,拿头蹭着杨亮的腿。它最喜欢杨亮带着它去散步,周末时候,杨亮就会带着果果去公园玩飞盘的。最后,杨亮累得坐一旁休息,果果却总是意犹未尽。这时,杨亮就抱着它,轻轻地抚摸果果毛茸茸的大脑袋。
这样的日子让杨亮很满足,他觉得有果果在身边,自己就会变得很开朗。同时,也因为老是要包容小家伙老是犯些抓坏东西之类的错,杨亮感觉自己待人都宽容了许多。
还记得那部催人泪下的《忠犬八公》吗?虽然剧情仍旧是经典但俗套的“人狗情未了”,却又着实让人“润物细无声”地“浪费”了一盒抽纸。那只在火车站等待着死去的主人归来的秋田犬,似乎就这样降落在我们心中的某个柔软角落里。我们常看见影视作品里有很多人狗情深的情节,又或是一只狗狗怎样让一个自闭的人变得开朗起来。那么,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吗?
科学研究发现,常与狗相伴的人身体素质都会有所不同。比如,养狗的心脏病患者在病发后的存活率几乎是没有养狗的人的九倍,而养狗的人能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抑郁感。
那么为什么养狗会让人身心有益呢?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狗狗似乎更能引起陌生人的注意,而成为话题。如果有两个彼此陌生的爱狗人士在公园相遇,那么两人想要熟络起来的话,只要有一个可以谈论彼此爱犬的契机,那么,两人的关系就会迅速升温。许多研究显示,与人一起共度美好时光是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感并且促进身心健康,而狗狗恰巧又在不经意间成为一个可以促成人们共度时光的话题和机会。
从身体上来讲,带狗狗散步,其实也是对自身的一种锻炼,与爱犬之间的互动游戏同时也加强自己的运动。而从心理上来讲,我们对自己爱犬的抚摸、抓挠、拍头等动作看似是对狗狗的安抚,实则是对自身也起到了一个镇定作用。同时,狗也是一个十分称职的“听众”,我们的烦恼和心事都可以向它倾诉,而不用担心自己的秘密会泄露。看来,狗狗可是最有奉献精神的心理医生了,只要包一天三餐,就可以免费倾诉。
所以,在都市尘埃中,如果我们有人的内心已经开始变得淡漠和冷清,那么,我们可以养一只小狗,开始培养那份温暖的心。当我们不愿意相信生活中的友谊时,那就把内心的烦恼和苦闷倾泻给自己的狗狗,从而来化解心中的郁结。或许,我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爱犬慢慢地行走在某个静谧的公园,谁知道在拐弯处,又有一份怎样温暖的友情在等着我们呢?或许也有另一个安静地和爱犬一起散步的人呢?
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从众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表现得人云亦云、随大流、没有主见,她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
一名叫惠玲的下岗女工,她已经失业很多年了,她总是脸色憔悴,所以显得身体特别羸弱。她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一家薪酬很高的公司,由于能力突出,本来可以很快升职,但一阵出国热让她随着当时的潮流出国留学去了。待到回国热潮的时候,她又回国发展。她开过公司,炒过股票,做过房地产,凡是热门的事情,一样她也没落下。
但十几年折腾完了,她一事无成。最后还是找亲戚托关系,才进入一家事业单位。没想到才过几个月,下岗大军里就出现了她的名字。
好朋友常做各种事情去开导她,有次有人给她带了一张情景喜剧的碟,说是让她看着玩儿,内容挺好笑的。百无聊赖之中,她就开了影碟机去看。
其实,情景剧的内容并没有多有趣,她有时就是忍不住地笑了出来,连她自己都感到奇怪,“好像也没什么意思,只不过每次听到录像里爆发出观众的笑声,我就忍不住也想笑。”
从早年的《我爱我家》到现在的《爱情公寓》,这样的情景喜剧已经是不胜枚举了。我们总是觉得这样的影视作品是多么的让人“可口可乐”,但是,在大笑之余,我们是否注意到了一个细节——笑声。
当然,这个笑声不是我们自己的,却又和我们的笑意分不开。那就是在剧情中一旦出现一个笑点或者吐槽时,就会出现一阵旁白式的笑声,它的潜台词好像是“这个地方该笑了”。或许有的时候,这个情节真的很有趣,这样我们笑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些无聊到发闷的桥段,也会不自觉笑出来,这就让人百思不解了。
而无论是她的人生历程还是情景喜剧中的引发笑声的配笑,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去做什么,这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是否有人发现,配笑不是一个人的笑声,而是一群人的笑声。情景喜剧中的“笑”,其实颇有一种强制意义的暗示效果,它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情节,现在我们可以发笑了,并且,这是“大众”认为很可笑的地方,我们一个人不笑似乎又有一些“出格”。于是,潜意识下我们为了迎合这种趣味,哪怕是十分无趣的桥段,我们也会笑出声来。
有从众心理的人是由于自己承担的来自群体的压力很大,当绝大多数人都做出同样的反应时,个人就有强烈的动机去赞同群体其他成员的意见,因此这位女士拒绝了自己的感官做出的选择,而做出了同大多数人一样的选择。这种心理造成的盲从行为却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当个人的感觉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个体为了使自己不被人认为“标新立异”,常常会放弃自己的看法而接受大多数人的判断。其实这是不对的,从众心理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有些事情就好像情景喜剧里的笑声一样,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真正做出决定的还是自己。有些人懂得分辨自己人生的方向,即便是情景喜剧里的笑声再频繁,他也知道应该换频道,但有人只会随着笑声而笑,无法分辨这是否发自内心。
在我们的生活中,从众心理会让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可以说正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所带来的恶化和扩展。例如,社会上流行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难免遭他人讥讽,有些人便不顾自己的客观实际,打肿脸充胖子,弄得负债累累,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
给自己放个假:心理旅游
对于现在“宅之人生”人们,出现了一种叫做“心灵之旅”的旅游活动,正式称谓应该叫“心理旅游”。这是我国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除了一同游玩的组团成员外,身边还多了一位或数位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大家在畅游大自然中敞开心扉、相互交流,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和调理。
一位心理专家认为,与一般的旅游方式相比,心理旅游更加突出心理康复的内容,可以给参与游客带来深度的身心放松。她说,许多人面临着工作压力,所以在身心上总是会充满着疲惫感,而这样的心理旅游自然就是一个十分有益良好的放松方式。不要在休息的时间里,老是宅在居所,单调地重复上网之类的是去年个,这些看似放松的休闲活动,其实并非科学的休息方式。
因为都市白领经常感受到的所谓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心理疲劳,而并非体力疲劳。因此,单纯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疲劳感。“心理旅游通过让参与者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和锻炼,并穿插一些有益的互动、交流,使参与者的大脑在活动中得到放松、调整,这样才可以解决脑力疲劳和心理疲劳的问题。”这位专家说。
心理旅游和普通的风光旅游又有一些不同,它含有的身心调节的成分更多。所以,我们要进行心理旅游的地方最好是山清水秀的开阔景区,让人感觉空气清新,明亮温暖的地方,而不要选择那些阴暗、恐怖、人群拥挤的景点,这样反而可能加重参与者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
除了精心选择旅游景点外,还会有一些特别的安排:如风光优美的景区,有益于参与者开阔视野、颐养身心;交通等条件适当“艰苦”一些,有益于提高参与效果与热情,让整个旅程既不显得单调又富有挑战性,还有利于培养参与者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此外,心理旅游还会组织一些让大家集聚并能一起感受到快乐的集体活动,如爬山比赛、心理游戏、座谈交流等,不仅可以疏通堵塞自己心灵的情绪垃圾,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沟通能力。不过,在这样一个疏导过程中,安排的活动要适当,不要让人有疲劳感,从而加重参加者的负担,影响旅行的最终效果。
虽然,心理旅游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的力量,从心理学来看,它其实是一种“休闲旅游+社交训练+心理辅导”的行为方式。但是,对于一些不是很严重的负面情绪或者消极心理还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的,如,心理压力大的人,人际交流有障碍的人,均可选择参加心理旅游。只要行程安排合理、心理疏导恰到好处,我们一般都会有较大的收获。
让脑子吃一顿饕餮大餐:阅读养心养性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读书,其实就是一个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我们常说,读书明智。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望,增加我们的智慧。所以,大凡读书,总是会给我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愉悦的感觉。
读书符合距离产生美感说,所以快乐。英国的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理论告诉我们,距离产生美感。我们常常读到一些记载人物事件的书,书中的人虽是栩栩如生,物虽是惟妙惟肖,但却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经由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情感而再度创造出来的,与现实的人物与事件已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在阅读这类书籍时,就容易产生审美的愉快感。同时,在阅读书籍时,我们产生的那种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与现实中我们亲身经历同类事件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阅读时的感觉毕竟是代入式的、假想式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审美愉悦。而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类似事件,因为失去了距离,就不一定会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时间来阅读或者抱怨学习的环境太差,其实这都是非常拙劣的借口。只要你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书跟环境和时间没有关系。我们要学习白岩松那样的读书习惯。
白岩松每天最少有两三个小时是专门用来阅读的。他的阅读分成三个层面,第一是每天为工作而阅读,第二是为职业阅读,第三则是为自己而阅读。他觉得,除了需求阅读、职业阅读,还需要一种与时代无关的阅读,而这种阅读才是最重要的。
而对于我们来说,不该停止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为了使自己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得出类拔萃;也不该连一本有关生命意义的书也不看,那样我们会渐渐失去做人的深度。
滋润心灵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嫌多。而读书,是滋润心灵、完善自我的唯一途径。读书也是讲究方法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采众长
读书需要广涉群科、博采众长。宽打基础窄打墙,是读书方法之一。我们欲在任何一个领域中有大的建树,博通是必行之路。科学和艺术看来是相距甚远的领域,可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提问时,他答道:“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答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逛逛动物园也会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这和理解力、记忆力同样重要。假如你未看过大象,你能凭空想象得出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吗?对世界或人类活动中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2.莫做书奴
书,本应是人的奴仆,为人所用。可有时却相反,因为有的人却成了书的奴隶,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顾实际、死啃书本的人,甘作书奴,这样的人读书越多,却会变得越痴呆。因此,要善于驾驭书本,居高临下地读,而不要将自己埋进书本之中,被书淹没。你应占有书本,而不能为书本所左右、被它占有。有书就要去读,达到为我所用。有了书而不去阅读,就是莫大的悲哀。
3.择优而读
读书,需要选择。试想:一个经常在阅读沉思中与哲人、文豪倾心对语的人,与一个只喜爱读凶杀言情故事和明星花边轶闻的人,他们的精神空间是多么不同,他们显然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
在茫茫书海中,我们要力求寻觅上乘之作、经典之作,要多读名著,多读“大书”。所谓经典名著、“大书”,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筛选。一些社会学家曾做过统计,其结论是:至少要横穿20年的阅读检验而未曾沉没,这样的著作方有资格称为经典、名著。择优读书,需要一种选择、琢磨工夫。我们应汲取前人的经验,将读书效率提高一个层次。
严文井说:“读书,人才更加像人。”在更多的时候,读书不只是与官财光荣相连,它是人的风骨的基石;它是文明的卫士,守卫在没有痰迹的风景线上;它是我们行为风范的精灵,不会使我们把商品和零钱扔给柜台外边的顾客,惹恼了他们后,还不知道为什么;它也是青春智力的储存器,使我们未来不至于像自己的父母一样,送给孩子一本书,上面画满强调线的却全是新人们认为最不深刻的地方;它也是人类经验的车船,就像培根描述的一样:“如果船的发明被认为十分了不起,因为它把财富、货物运到各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夸奖书籍的发明呢?书像船一样,在时间的大海里航行,使相距遥远的时代能获得前人的智慧、启示和发明。”
能读书,是一种幸福;读好书,是一种幸福;从书中感悟我们的人生和理想,是更高境界的幸福。
网络游戏并非“万恶”:游戏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许多家长一听到自己的孩子喜欢网络游戏,便觉得这种行为不仅是孩子的自甘堕落,更是挑战了自己身为家长的权威。有些父母不明就里地一味制止,希望孩子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业上,简直恨不得把孩子的娱乐时间都用教科书填上。但是,从多数案例来看,这种对抗多数是不能获得理想的结局。
李洪兴曾经在美国留学过,归国后就从事了与互联网有关的工作。他有一个儿子,叫做李罗然,现在刚读初一,李罗然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小男孩,喜欢足球、滑冰、爬山,当然,作为学生,他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不过,自从小学升了初中后,课业的压力一下子繁重了起来,这让李罗然有点不知所措。于是,他开始玩起了网络游戏,他并不是很上瘾,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娱乐消遣。当李洪兴发现儿子开始“荒废学业”的时候,他并没有横眉冷对地指责儿子的不是,而是决定也和他一起玩玩网游,分享孩子的快乐,监护他成长。他总是说,孩子可以上网,但不能过度沉迷其中。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东西多了,也更需要与家长的沟通。有了这样的处理情况,儿子李罗然反倒没有沉迷网游的迹象。
当李洪兴的朋友问到关于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教育问题时,他说道:“我们应该尝试多了解孩子、了解网游,如果有可能自己和孩子一起玩儿,可能矛盾会缓和很多。喜欢网游并不一定就会影响到学业,我们之所以视网游为洪水猛兽,很有可能是一些家长的强迫禁止和孩子的好奇叛逆的矛盾。我自己做的工作还这个有关,所以,我尽量希望自己能够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网络游戏真的是不能碰触的东西吗?如果不是沉迷,而是适当地接触它,它还是一味让人堕落的毒药吗?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它真的是一无是处的害虫吗?
诚然,游戏并不是十分完美的教学用具,就像世间其他的事物一样,它的双刃剑作用必定会让它带有消极影响。比如,有人提出,玩游戏和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尽管它们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还不能确定。同时,有一些游戏的确是会占有太多的时间。但是,网络游戏并非如有些家长或者论理学家说的那样不堪,游戏自身的价值和玩游戏过程中掌握的技巧,使得玩家更适用于依赖右脑的时代。
《视频游戏教了我们什么》的作者——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约翰·保罗·吉认为,游戏可以成为最根本的学习工具。“玩视频游戏需要创意和勇气,体现了一些学习的原理,比我们掌握的许多其他学习技能和实践,以及在学校考试的方式都要好。”同时他还认为,“小孩们玩视频游戏的过程是一种学习的体验,比他们在教室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样的学习并不是简单记住毫不相关的知识,而是学会事物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我们需要人们学习的是,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例如,现代化的工作场所、周围环境、国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以及文化),如何发掘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错误的决定就可能导致一场灾难。”
有研究表明,玩视频游戏能增强右脑模式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频游戏在很多方面象征了交响能力——发掘趋势、创建联系和辨别环境。而有效地操纵计算机和正当的网络游戏就能教会我们这些。比如,一些角色扮演游戏,这种游戏要求玩家假设自己是游戏中的特定人物,他们会有自己的新形象、新装备、新“经历”,而玩家可以通过这个新的“自我”来驾驭虚拟世界。对这类游戏的适当操作,能够提高理解能力,并为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提供演习的机会。
游戏有种种缺陷,也有种种优势,而这种优劣并不在于其本身。这就好像我们常说的,钱并没有好坏,好坏的是使用它的人。而现在,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网络游戏并不是害虫、毒药,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怎样使用、操作、控制它。控制自己,不沉迷其中,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同时,许多人觉得从事与网络游戏相关的行业是不好的,这是因为有些人对其中一些健康网游内容和概念的不解和迷失。
其实,游戏产业的日趋成熟以及亚洲软件行业的兴起正在使游戏开发领域发生改变。正如一位游戏专栏作家所写的那样:“由于游戏方式的改变,未来对程序员的需求会减少,但是对艺术家、制片人、编剧以及设计师的需求会增加……一名游戏开发者说‘我们不再简单地依赖程序’,而需要更多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方法。”
这是游戏产业在新兴经济中异军突起的最显著表现,就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美术学院和计算机科学学院合作创办了娱乐技术中心。这所学校设置了一个全新的学位——娱乐技术硕士,这个学位号称是“为开发左脑和右脑而设立的研究生项目”。校方宣称:“这是游戏领域授予的最高的学术学位,因此,它的价值远高于文学硕士或理学硕士,相当于艺术学硕士或者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如果有人想要报考这个专业,那么他们所要研习的课程就会包括有程序设计、商业、即兴戏剧等——授予的既不是文科学位也不是理科学位,而是跨学科学位。如果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相当于新的管理学硕士,那么很快有一天娱乐技术管理硕士学位将成为新的艺术硕士。它要求并能给予获得这个学位的人全新的思维。
南加州大学游戏设计专业老师克里斯·斯温(Chris Swain)说:“我们认为,游戏是21世纪的文学。当你看到今天游戏产业的发展,可能觉得难以置信。但是,这确是真实的事情。”或许,网络游戏将成为一种趋势,而我们面对这种趋势,也不得不开始采取正确的认知和措施。
去网上订一个随机“包裹”:期待引发幸福感
网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但是,人们似乎对于“淘宝”上面走走逛逛已经有些腻烦了。所以,眼下,不少网店开始出售这种随机填装的“垃圾包”,“垃圾”并不是真正的垃圾,而是商家随意将数件商品组合在一起,以垃圾袋为包装,随机发售给消费者。一般情况下,买家收到包裹并打开后,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这种垃圾包的价格不等,最便宜的有十几元的,最贵的也有几千的,但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神秘的“垃圾包”居然大受欢迎。有人声称,他们买的不是物品,而是“期待”。在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想要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有车有房,有好工作,但一时无法全部得到,我们就会不停地去想我们所没有的车、房子、工作,并且由此产生一种不满足感。如果我们确实得到想要的,我们又会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创造这样的想法。因此,尽管得到了我们所想要的,我们仍旧不高兴。这就让我们掉进了不断循环的恶性怪圈。
杨晓飞在网络上面订购了一个“包裹”,这个包裹却与她平时网购的东西有所不同,因为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在里面装了什么。等到一个星期后,加上邮费一共花了70元的“包裹”寄到了。当她兴奋地拆开包装时,我的脸上充满了期待的表情。打开包后,杨晓飞不由大吃一惊,她发现里面的内容似乎还挺“丰盛”,有一个瘦脸夹、一个音乐茶匙、一个便携的小剪刀、一个手机座还有一精致的小项链。杨晓飞对于这些她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却特别钟爱,朋友觉得很奇怪,问她,这些也只是很普通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吗?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它们?杨晓飞却说,拆开包裹的时候,就像收到了一份神秘的匿名礼物一样,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寄来的,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你不觉得这样的事情很好玩吗?
《阿甘正传》里有一句十分经典的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尝到哪种口味。”所以,我们总是会对外界的未知感到不安,却又像所有事物的相反面一般,感到新奇和期待。
“期待”是人们在未完成的事件中所进行的具有自我价值倾向的思想活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期待”都会偏向于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就像是杨晓飞在未知的“包裹”中要寻求的那种愉悦感,也就是说,杨晓飞之所以会为一些“不知所谓”的东西付款,是因为这种未知性不仅满足了她的好奇欲望,而且,如果实物满足或者超过了她原本的结果设定,那么,她就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从而让自己情绪愉悦。
所以,我们既然知道通过我们的自我期待是可以获得愉悦感的。那么,如果我们对这种期待进行调整,是否也能够掌握一些调动自己积极情绪的技巧呢?
我们可以主动降低我们的期待度,这样,当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之时,我们就可以为此感到满足。我们可以开始改变思考的重心,从我们所想要的转而想到我们所拥有的。不是期望我们的爱人是别人或者比别人好,而是试着去想对方美好的品质;不是抱怨我们的薪水,而是感激自己拥有一份工作;不是期望能去夏威夷度假,而是想你我们自己家附近亦有乐趣,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自我创造。
总之,学会降低自己的期待度,学会知足,让我们自己从“我期望生活有所不同”的陷阱中退出来,学会感谢我们所拥有的,我们就会感到幸福。
网恋成就出来的婚姻:这是一种产权交易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通应用,婚恋形式也走向多样化。其中网恋就成为单身男女步入婚姻的一种重要形式。那么,经济学上是怎么看待网恋现象的呢?
经济学认为婚恋的本质就是男女双方的产权交易。双方爱心的付出,并且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是一种产权交易。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如意的心上人,邂逅一段美好的爱情,于是,就在一直在心存美好地等待着,寻找着。但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满意的对象,从而凑合选择一个稍微不差的人选结婚。事实上,并不是不存在满意的对象,而是真实世界里信息不充分,交易费用太高了。
有一些人选择了网恋,并不是代表他们沉迷虚拟世界里的爱情,而是网络降低了搜寻爱情对象的成本。在古代,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只是在方圆几十里内,这种情况下,要找到满意的对象当然不容易。于是,青年男女们就只得听从父母安排,相亲就成为单身男女最常见的一种结交方式。
网络论坛的情感版经常出现一些网恋的帖子,这是一个80后描述自己的情感故事。
我们俩都是80后,两个人的性格又刚好是互补型的,他是一个做事有条不紊、慢性子的男孩,而我是凭感性处理事情的个急性子。但我们是见了一面后就确定恋爱关系,因为在没见面之前,我们已经网恋了半年了。
说来真人不可思议,他的出现让我感觉先是眼前一亮,然后是脑袋一晕,被幸福撞了个正着。从不相信网恋的我,竟然就通过网络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归宿,获得了幸福。
我们已经领取了结婚证书。打算过一段办婚礼,我们现在对婚姻幸福充满了信心。关于婚礼,我想应该是依据双方家长意见。我俩对婚后生活也作了分工。男女平等分工,共同承担家庭生活的一切。如果情感可以用分值来衡量,我会为我们的爱情打100分。我很喜欢孩子,但是想过几年才考虑这个问题。
爱情路是漫长的,考验是必需的!我们已经相爱一年多了.我们过得很开心,对于未来,我们都充满了信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开始有很多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一方面摆脱了父母对他们婚恋的控制,一方面也降低了搜寻对象的成本。到了21世纪,随着网络兴起,人们活动范围将一步扩大。两个人的相识将突破空间上的限制,从而极大程度搜寻的成本。
在网络认识一个人的代价是远远低于现实上的。要知道,想在现实中,认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是要付出很多成本的。找什么理由与对方搭讪?如何取得她的联系方式?这其中要付出成本是很高的,我们还会考虑一旦被拒绝还会带来各种尴尬。在网络上找人“搭讪”的成本是极低的,同时也没有什么尴尬。
网恋虽然降低了搜寻的成本,却增加了考核成本。如果两个人仅仅虚拟世界的交流,但是没有到现实里面对面的接触,就很难确定两个人之间是否合适。网络给人们很多想象的平台,从而让人头脑充满幻想。很多时候,人们在网恋过程都对方产生过高期望值。因此,网恋中常常有“见光死”情况发生。
网恋要冷静。不要追求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爱情,否则就让自己很痛苦。。比如距离原因,如果一个生活在炎热的海南,一个生活在寒冷的哈尔滨,我们且不说双方的生活习惯能否适应,单就见面成本就太高了,除非你们特别有钱。所以,网上搜寻对象,不能盲目选择那种天南地北,而是选择见面机会比较多的对象。尽管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可以了解到对方思想、修养、人品,但是要想真正了解对方外貌、性格以及生活习惯,都是有一定困难。通过网络聊天的文字,是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和为人。这需要理性的判断,需要正确的逻辑,然而很多人被爱情冲昏了头,还有什么理性思考?
事实上,网恋不过是实现爱情的一种方式,它确实降低了人们获得爱情的交易费用,让更多人可以拥有恋爱的机会。因此,不管是网恋、还是传统相亲方式,只要能使我们找到满意的另一半,我们都不应该排斥。不管什么样的方式,只要有利婚恋的实现,都可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