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卫报》报道,我们都是被一个“熟人链”联系在一起的,只需6个人介绍,我们就可以与地球上任何一个人联系起来。这被成为熟人链效应。
这样的现象发生,是因为我们有一张人际关系的网。我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想要制造一个双赢的现状,既能满足别人的交际需要,也能符合自己的交往目的。我们都需要有技巧地去磨合这种关系,并从中获得益处。
坐电梯习惯看楼层数字:私人领域的忧虑
和陌生人一同乘电梯,似乎只有听着楼层数字看时,才能缓解我们内心的不知所措。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会显得不自在呢?为什么我们的不自在不是通过抓耳挠腮而是通过看着楼层显示数字呢?这又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呢?
当我们一个人进入到电梯里面的时候,我们会显得很自在;但是当一群陌生人在电梯里面的时候,每个人似乎就表现得相对拘谨,这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盯着楼层的数字看。
从我们的心理来看,电梯在上升或者下降的时候,是处于悬空状态,这或多或少地都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紧张感。因为潜意识里我们都会对电梯事故有一定的忧虑和恐惧,这时我们就会开始变得不安和焦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电梯到达底层的时候会随性慢步而出,而在电梯升上高层时会相对加快速度出门。还有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是有一定规律的。从亲属关系来看,公共场合的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一般是在360~750厘米,私人距离,即朋友、熟人、亲戚之间的距离为40~120厘米,而亲密距离,即夫妻或者情人之间才普遍是0~45厘米的距离。所以,一些公众场合的陌生人要聚集在电梯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十分明显的是“侵犯”了我们的“私人领地”,我们自然也会感到焦虑。
既然已经了解到我们在电梯中为何会焦躁不安或者说是不自在,那么,我们又是怎样通过“盯着楼层显示”来缓解这种不安的呢?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寒冷的季节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小家伙们冻得瑟瑟发抖,于是紧紧靠在一起互相取暖,可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硬刺,只好又各自分开。没过多久,忍受不住寒冷的刺猬又靠在了一起,被彼此的硬刺扎得疼了,又分开。就这样分分合合反复了好几次,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当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扎伤对方。由此可知,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造成别人和自己的困扰。
在电梯中,人与人的私人空间就出现了这样的交集,也就是说互相感觉到对方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会感到不舒服,都想尽早“逃离”电梯这个狭窄的空间。盯着显示楼层的数字看,我们不只是为了确认自己是否到了要去的楼层。当我们急于离开这个狭小空间时,不停变换的数字能让我们感到电梯在移动,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在向“解放”前进,从而缓解我们的焦急心。
想要暂时与人亲近或者独自沉思都是我们的天性,这样的天性就使得我们既不喜欢被人天天紧靠,日日监督,从而受到束缚;也正是这样的天性,让我们恐惧孤独。所以,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就成了一个难题。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就“远”来说,结交好友或者是为人处世,都要有一份“近人”之心。不要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完全隔离开来,比如,宅人,特别是那种想要脱离现实,走入“二次元”虚拟世界的人。要适当地参加活动,时常和有交情的人联系,多交往一些有人格保障的陌生人。
总之,最亲密的距离往往不是最温暖的距离,而最遥远的距离往往又会让人冷漠。那么,我们就只有把握好人性之中的“远近皆宜”了。
然后,就“近”来说,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和人格,不好奇于他人的私事和秘密。也就是说,让自己和别人都有独立活动的空间和内容。不要太过自我中心,要求别人什么事情都要以自己为先,而不考虑对方的生存空间,那就会失去大多数人心。而从相反的角度来,我们也应该把自己的秘密适当守住,要在嘴上按一个闸门,不要把自己的话和心事一股脑儿全抛给了对方,因为完全公开自己的秘密就等于全裸在人前,都是不值得高兴的事情。
在公众场合看私人关系:被分散的注意力
恋爱的时候,对方如果嘴上说着对你的爱情有多深,但是,在公众场合或者人多的地方却对自己放手而去。那么,这样的恋人,我们还能能够相信下去吗?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故意试着从对面走过来的两个人中间穿过,然后看看这两个人的反应。那么这两个人会是怎样的反应呢?结果显示,会共同偏向一边的男女组合有80%以上,女性组合有60%,而男性组合只有40%。并且,两个人关系越亲密,一起偏向一边的可能性就越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公共场合和私人空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当我们们处在公共场合旺周禺的人、事物多了注意力自然就容易被分散,会很自然地开始关注自己意识中长期习惯性关注的内容,可能是走在身边的这个特殊的人,也可能是街对面的广告。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恋人对自己的心意,就可以和他一起在人来人往的地方走走,观察对方的反应。对面有行人走过来的时候,如果他偏向我们这边,或者把你拉到他那边,就说明他对你有好感,或者是他希望获得你的好感。如果对方随随便便地就自己闪到一边,或者先走,而让对面的人从两人中间穿过,那说明对方可能对我们的感觉并不是很深,或者说爱意和亲密度不是很够。当然,有时候也许会有偶然,我们也可以多试验几次。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走路的速度上了解对方的心意。如果两人在一起逛街或者同行,对方把我们放在一边,一个人大步流星向前走,这样的态度如果不是对方正跟我们生气,那么就是他/她并不是那么重视我们。特别是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再不走快一点,就没有好位子了哦”,有些人可能会对恋人说出这样的话。这说明和我们比起来,对方似乎对电影更感兴趣。不要听信对方所说的“我只是走得比较快罢了。”因为,即使是平时走路很快的人,只要和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也会很自然地放慢脚步,保持步调一致。
最后,也可以给女性朋友提一个建议——约会的时候,穿上高跟鞋。这样,不仅会提升外形的美型度,同时,因为穿上了高跟鞋,有的时候可能会有些站立不稳的情况,这种似弱柳扶风般的风姿也会让男友多一份怜惜和关注。有的时候,女性还可以借口直接“挂”在男友身上,一点小撒娇,一点小情趣,让两人距离更近。
看懂“铁杆同盟”:心理不确定时易受影响
生活中,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态度及生活习惯最容易受到跟自己亲近的人的影响,比如你的饮食习惯,与你的父母基本是一致的;你的兴趣爱好除了受父母的影响外,往往是从朋友那里受到影响或者得到启发,进而喜欢做某件事情的;当然,一个拥有无上权利的统治者,资产数亿的大亨,有威望的知名人士,也有可能成为你的影响者。
心理学上认为,能够在某件事情、某个观点,或者某种行为上影响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与对方在该事情、该观点、该行为上相关的同路者,否则对方会将其视为陌路,进而不受其影响。你的“铁杆同盟”便能充当这样的人。
从你的角度考虑,当你向他人施加影响的时候便应知道,欲影响他人,先要培养自己的“铁杆同盟”,这才会通过自身的吸引力,对他人实施影响。提到此项方法的运用,不得不让人记起历史上最悠久的艺术——大歌剧的捧场现象。
1820年,大歌剧开始盛行,索通和波歇虽然都是商人,但他们同样都是大歌剧忠实的观众。在他们在观看大歌剧的过程中,从观众的掌声中,看到了商机。
于是,索通和波歇决定共同成立一个“喜剧成功保险公司”。而该公司经营的主要保险项目便是观众的掌声,他们的服务对象,是那些希望得到观众认可和欣赏的歌剧演员以及剧院经理,他们的宗旨便是用自己人“虚假”的掌声,激发真正观众的真实掌声。
该项服务一经推出,在各大歌剧院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到1830年,捧场现象已经不足为奇。随着该项行为的逐步发展,后来的经营者将其服务的项目逐渐扩大。比如,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现象,当某个演员演完一个节目之后,台下往往会一个或几个观众大喊“再来一个”;也有的情况是,现场的几个观众带头不停的叫好声等等。
这些坐在台下带头呐喊、吆喝、鼓掌的人,就是演员以及剧场经理的“铁杆同盟”,因为他们和观众一样坐在观众席上,都是花钱从始至终看戏的人,他们所处的境地和真实的观众是一样的,所以,当他们带头捧场的时候,真正的观众也会受其影响作出捧场的举动。尽管有时他们不觉得话剧演员演得有多好,但是受到周围观众的影响,他们还是会作出肯定的举动。
尽管这种现象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会受该项行为的影响。所以,当你试图影响他人为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便可以借助看似与他人处在同一个位置,而实则是你的铁杆同盟者的力量,为自己服务。
在推销中,这样的心理战术是运用得最典型,也是百试不爽的最好处方。例如身为教辅资料的营业员王伶俐,在销售学生材料过程中,便经常能够成功地运用此项法则,卖出更多的资料。
当顾客问她还有哪些比较好的复习资料时,王伶俐通常会拿出一本资料,介绍说:“前几天,一个老顾客家的孩子,曾用过这本数学参考资料,他用过后说对他们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比较权威,这不,他刚才回来又把剩余的科目都各拿去了一本。”
在她向这个人介绍资料时,旁边同样来买复习资料的人也会过来询问该资料的情况。他们中有的是用过的人,有的是没用过的。用过的人。王伶俐通常会说:“不信,你问问这位大姐,她家的孩子常用我的复习资料。”这时,那位被迫发表观点的大姐往往会说:“还可以”这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这时王伶俐便会附和道:“是吧!这本书确实不错,这几天很多人都过来找这本复习资料呢!”这时欲购买资料的人,常会毫不犹豫地作出购买此资料的决定。对于周围那些不知道买哪种资料的人,当他亲眼看到有人刚刚购买了该资料时,心里会习惯性地认为该资料应该不错,可以给孩子买回试试,随之也会买同样的复习资料。
推销中将这种推销方式称为“恰当地使用证人”。其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运用这种“证人”似的铁杆同盟。虽然当有人询问人们是否会受到他人影响时,虽然人们往往并不承认是受了他人的影响,但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周围与自己相关或者相似立场的人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心理学上认为,当人们不能准确地对自己所持的信息作出判断,或者对形式不是很有把握的估测,即心中不确定性因素占据主动位置时,人们往往更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从影响力的角度而言,看似与人们站在同一立场中的你的“铁杆同盟”便是干扰人们产生不确定性心理的主要功臣。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会更易受到你的铁杆同盟的思想以及行为的影响。
他们既然是你的“铁杆同盟”,他所持的观点、意见往往和你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他的行为也是你所允许和支持的。换句话说,一定是对你有利的观点以及行为。当你试图影响他人为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便可以借助看似与他人处在同一个位置而实则是你的“铁杆同盟者”的力量,有效地影响他人为自己服务
同样的道理,当他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你时,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听从他的指挥,受他的影响。你最好睁大慧眼,保持清醒的头脑,觉察出对方的意图,从而成功摆脱他人对自己不利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避免他人的不良企图,防止上当受骗。
清楚对方想法再做相应回答:立场观念因人而异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年终,主人预备大摆筵席,于是捉住小猪,小猪预感到厄运将至,撕心裂肺地号叫着,又顶又撞,猛烈地抗拒。绵羊和奶牛被这巨大的动静从午睡的好梦中惊醒,不满地训斥道:“喊什么?我们也经常被带走,就没像你似的怕成这样。”小猪流着眼泪说:“你们这帮没有心肝的家伙!主人捉你们不过是为了一点羊毛和牛奶,可是我呢?他要的是我的命啊!”
立场不同,遭遇不同,的确很难了解别人的想法和内心。就像故事里的绵羊和奶牛,对他人漠不关心,只能说明它们“全无心肝”,自私而冷酷无情。
你的同事小王,是个很优秀的北区主管,在公司业绩领先。但他最近有点消沉。下班以后,在办公室,他找你聊天。小于说:“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但客户的销售量还是不高。”这时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怎样来回应呢?你是建议他怎么做吗?你是点头倾听吗?你是一起来抱怨销售政策吗?
其实表达同样的这句话,其中蕴藏了很多种不同的感情成分,有抱怨、无奈、表达建议、征求建议、希望指导等。能听懂他表面的意思是初级水平,关键的是听懂他说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的内容,了解他的想法和内心。
如果用不同的方式说“用了一周的时间,销量还是不高”的事实表达的意思就不尽相同。
比如,小王说:“嗨,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也不知道怎么搞的,销售量还不高。”这样的说法,对方可能表达的是无奈,小王不知道怎样来做这个客户,他已经没有办法了。
小王说:“看来是麻烦了,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客户的销量还是不高。”这样的说法,可能对方是想切换这个客户了,可能小王心中已经有候选客户了。
小王说:“说来也奇怪,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销量还是不高。”这样的说法,可能小王想从你这里得到建议,希望和你探讨一下,怎样做这个客户。
也就是说,对方表达的“信息”是同样的,但因为表达的语气不同,所以带给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给对方回应最多的是“给出建议”。当对方仅仅是向你抱怨的时候,你给出了指导的建议。这时对方心里会怎么想呢?他可能想:“就你厉害,就你能干,难道我不知道怎么做业务吗?你又不是销售经理,上个月你的销售额,还没我的高呢,凭什么指导我?”
但是他不会和你说的,表面上他会附和你的说法,很可能其中有很多不耐烦,最后的结果是你好心帮他,可是还落下了坏的印象和一个“好为人师”的绰号,这样是很不值得的。
当小王在抱怨时,他其实自己知道怎么做,就只是想发泄一下而已。这个时候他需要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你只要听着就可以了,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抱怨。
当对方无奈的时候,可能对客户的能力有怀疑,可能需要和你分析一下客户的实际情况和公司的策略,这个时候你只要安慰和一起分析就可以了。
当对方想切换客户时,可能是对直接切换的信心不足,需要你给他鼓励。这个时候你只要鼓励他,并分享你曾经切换客户的经验就可以了。
当对方是真正寻求你的帮助的时候,你可以和他一起来分析这个市场的情况,给出你的建议。但是要说明,仅仅是你的建议而已。“高压政治”或者是强迫,或者是威胁,会引起一种最终与你对抗的反应。你必须诱使别人沿着你指引的方向前进。那个你成功诱使的人会成为你忠实的兵卒。而你诱使其他人的方式则需要你能了解他们个人的心理和弱点。通过了解他们的情绪,你就能继续揣摩他们所拥有的珍贵的东西和他们所恐惧的事物,软化他们的抵触情绪。如果忽视了别人的想法和内心,他们则会逐渐憎恶你。
“会痛”就是心中的感受,即所谓的“感同身受”;然后,在这基础上加以“表达”,也就是让别人明白“我感同身受”。只要有心,不管从大处还是小处均可以揣测别人的想法和内心,不知不觉中你就能够很轻松地了解他人的目的。
将心比心就是推己及人,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推断他人的情况的沟通技巧,是为了保全他人的自尊时采取的一种比较含蓄的不直接指责、指使他人的方法,也就是间接地让人做出你希望他做的事。将心比心可以让人心甘情愿地和你交流他们的想法。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求得到承认。我们有情感,希望被喜欢、被爱、被尊重。要求别人不把我们看做是个机器人。作为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抱负、渴望和情感。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别人的心理需要,将心比心,这样才不至于在别人眼里成为—个“自以为是的家伙”。
感谢不可说过头:疏远心理易造成
在现代人际关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重视礼仪原本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但如果在很多不必要感谢对方的情况下,过度使用“谢谢”,反而会拉长与人的心理距离。
多数人认为“感谢”是一种礼仪,但说无妨,多多益善。但是,如果在职场生活中过度频繁地使用“谢谢”一词,却会产生负面效果。比如,当一个领导在交代其下属一项任务时,为照顾对方的情绪,以“麻烦你帮我完成这件事情,谢谢”的形式指示,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容易让下属轻视上级的权威,减少对事情的重视程度,以至于影响指示事项的完成效果。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表明,通常情况下,女性较男性更喜欢说“谢谢”。这源于女性从小就在学习如何能取悦对方的沟通方法,以及对于他人的恩惠,必须表示感谢,并铭记于心。由于男性血液中仍存在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本能,他们会认为强者支配弱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在男人的世界里,上级对下级几乎不使用“感谢”一词。
对于施予恩惠者表示“感谢”是合乎情理的礼貌行为。但职场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协作的工作关系,很少发生施恩和受惠的情况,“感谢”一词不宜多说。如果女上司对男下属过度表达“感谢”,很有可能会遭到男职员的轻视。
崔淑媛今年36岁,未婚,长相漂亮,身体苗条,又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同时也是公司内职位最高的女上司。按说她这样的条件和气质,加上超强的工作能力,下属们都应该尊重她,毕竟她是一个女士。尤其是在这个男性下属多达20余人的部门中。
然而,部门的男下属们似乎并不尊重这女上司。下属们说起崔总监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她的行为过于矫揉造作。最明显的表现是,她每次向下属交代工作时,她都会习惯性地说一句“谢谢”,甚至有时候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夹杂着几个“谢谢”。例如,询问助手某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时,她往往说“麻烦你告诉把某个事情的具体情况,谢谢!在听完汇报之后,她就会说一句:“这样啊,谢谢!”
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当下属职员并未按照她的吩咐去工作时,她却以“辛苦你了,谢谢,但是这项工作还有待努力”的形式应对,这令下属难以把握上司的态度,究竟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的。
总之,崔总监总是习惯性地在结尾多加一句“谢谢”,常令下属职员困扰,上司为什么要对自己表示感谢呢?时间一长,大家似乎明白了这只是她的一个习惯而已,并没有真心要感谢的意思。既然不是表达感谢,又为何口口声声说“谢谢”,于是,大家都觉得崔总监是一个做作的人。
崔总监的这种态度,直接导致她本人无法受到下属职员正常的尊重。不仅如此,有些男下属还把女上司的感谢误解为她因为自身能力差,所以才处处低声下气地讨好下属。其实,女上司对男下属表示的“感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感谢",而是站在照顾对方情绪的层面上使用的女性惯用语而已。然而,这对于男性职员来,就很难领会其真正含义。
因此,女上司若要向男下属有效执行自己的想法,就要直截了当地交代指示。如,“策划书的这一部分还欠缺一点儿,你再重新修改一下。”或者“请你把负责的那件事,具体进展情况向我汇报一下。”等。
男性习惯于直接式表达方式,这种明朗化的表达方式更容易令他们接纳。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具有渴望付出与得到相等的心理,当自己以这种形式对待对方之后,也希望对方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也就是同样对自己表示感谢。大部分人不会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感谢之意,从而令表示、“感谢”者,会认为对方的这种态度是无视自己的存在,但又不能因此而公开表示不悦,只能是借题发挥或者为难对方,从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冲突。
因此,要在职场中取得成功,必须正确适度表达谢意,切莫滥用“感谢”一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有节制地说感谢
过分考虑对方的立场,将很难受到与职位相符的待遇。无论下属职员做什么,滥用"感谢"一词,无异于降低了自己的价值。有时说话需要节制,尤其注意,男性对于"谢谢"一词,不会作为女性的习惯用语而接受,而是直接领会,从而理解为双方"缺乏能力"。
2.正确鼓励下属职员
鼓励下属也要注意表达方式,否则有不真诚之嫌。比如,某公司工作人员正为准备与客户签合同,但该客户突然打来电话要取消订货。但由于涉及物量巨大,大家都不知所措,十分着急。此时,一位下属职员通过与该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终于圆满化解了此次合同取消危机。
此时,不妨以“真是辛苦你了,我们部门能有你这样的职员,我真是感到骄傲!”的形式提出表扬,即使没有牵扯部门的命运,也可以充分地表扬下属职员。毕竟下属职员挽救部门于危机之中是事实,但如果不是私事,不宜表示感谢。
总之,在职场中,领导要正确使用“谢谢”一词,即让下属感觉到尊重和关注,又要表现出大方,得体、自然的态度。这样,不仅可以维护作为上司的权威,还可以表扬下属的成绩。
轻松赢得吸引力:不可不知的NASCR
每个人需要朋友,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那就是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当我们有归属时,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反之,就会情绪低落,引起自卑感和失败感。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世上最复杂的东西,而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你可能很可爱、很能干,但你不能确保自己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他人来接近你。
为了得到这种快乐感和归属感,我们希望、喜欢别人来接近自己、亲近自己。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做法来影响他人。
如果我们了解了人际吸引力的NASCR法则,并具备了这些吸引力,你就能轻松赢得他人的喜欢和接近。
1.接近性吸引力(N=near)
接近性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进而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当然,不可否认接近也可能诱发敌意,但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和吸引。社会学家已经证实,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是那些和他们居住在相同小区或在同一个公司工作或曾是同学关系的人。
2.外表吸引力(A=appearance)
良好的外表形象能给人好感,比如,与一个长相一般的女孩相比较而方,一个漂亮的女子更容易吸引男人们的注意力,让人愿意接近。外表对人们的判断、行为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甚至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美女效应”。
外表吸引力将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态度,是认可还是拒绝,是亲近还是疏远,对你自身的吸引力更是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需要提醒的是,我们长相可以平常,但我们可以通过整洁、大方、得体的着装来修饰装点自己。
3.相似性吸引力(S=similarity)
有一词语叫“志同道合”,兴趣相同的两个人容易产生吸引力。心理学家指出,这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相似相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在与朋友交往时,如果我们能找到共同点,投其所好,就能很容易把对方吸引过来,跟他们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向对方诉说你和他共同的观念、立场或者发现相同的兴趣、爱好或有相似的经历时,两人的思想就很容易产生共鸣,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4.互补性吸引力(C=complementarity)
心理学家认为,两人相处,对双方都有助益(互补)或彼此都有友好的意愿(相悦)或彼此发现有类似的态度(相似)时,两人的交互关系就有继续维持的可能。也就是说,当双方的个性或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脾气暴躁的人和温和而有耐心的人能友好相处;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能成为要好的朋友。
5.关系回报吸引力(R=return)
在人际交往中,一切关系的形成都被回报吸引力制约着,你期待什么样的朋友,你身边的朋友就是什么样;你希望朋友怎么接近你,他就能怎样接近你。所有的一切,全都由你的态度决定。因为感觉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因此,我们有责任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回报曾经接受过的恩惠、礼物和邀请等。也即是说,人们往往愿意和那些喜欢他们的人打交道,并且努力在交往中回馈同等的喜欢。这就是关系回报吸引力的巨大作用。
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即使在虚拟世界,被一个永远不可能见面的人拒绝交往,我们都会产生挫折感。因此,我们要想在人际交往赢得主动,就学会使用人际吸引力的NASCR法则,让其更好为我所用,从而搭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人们为何喜欢共赢的交往:吸引的回报理论
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在与某个人成为朋友之前,这个人对于你来说,总有或多或少的吸引力。也许因为对方知识渊博;或者是乐观自信,抑或是他可爱、热情、聪明等。
同样,当他人主动与我们做朋友时,我们身上的某个优点也吸引了他们。至少我们让他们感觉到我们身上有他们喜欢或令其满意的地方。毫无疑问,我们都乐意跟那些能带来报偿的人交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叫吸引的回报理论。因为爱是相互的,你对别人的热情和真心对待,会换来你对他的吸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以构成一种供应关系。在友谊中,双方的长处和优势得以互换。所以,只要你善意、真诚地去对待别人、欣赏别人,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中国这个重人情的大环境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为此,我们要重视人际交往,而从关系回报中提升他人与我们交往的兴趣,是织就关系网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关系中的及时回报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仁惠、真诚的热心,得到的也将是对方的真心与热情。在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要想保持关系常鲜,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及时的回报。
2.主动提供帮助
没有哪一个人会永远顺利的。如果朋友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安慰或帮助他们。当他们落入低谷时,打电话给他们。不论你的关系网中谁遇到麻烦,立即与他通话,并主动提供帮助。这是表现支持的最好方式。
患难见真情,这时的帮助与安慰更易感动朋友,同时也体现出我们的人格魅力
3.表现出经常需要他
在交往中不能总做接受者。如果你仅仅是个接受者,无论什么关系网络都会疏远你。搭建关系网络时,要做得好像你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它似的,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被重视,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是吸引人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4.形成互动
在谈话和交往中,要及时回馈对方,这样会增加对方的兴趣,加强互动的频率,有助形成密切、融洽的氛围。在作出反应时,一定要自然,不能做作,夸张的动作反应和尖声大叫等都会弄巧成拙,甚至滑稽可笑。作为积极的反应,还应包括富于响应力的对话。
5.诱发对方愉快的情感
依据理论家伯恩和科罗尔等人的理论:人们通过条件反射形成了对那些与回报性时间有关的人的积极感受。比如,在一周的紧张工作之后,当我们围坐在篝火前,享受着可口的食物、醇香的美酒和美妙的音乐时,我们就会觉得一切都那么温暖。因为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意思是我们不仅乐于跟那些能带来报偿的人交往,我们还喜欢与那些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人交往。
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愿意与我们成为朋友,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将行走自如,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美好。